共同利益:高等教育決策的價值基礎
發(fā)布時間:2019-08-11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摘要: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發(fā)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并不是第一次提出人文主義,但卻是第一次明確提出要讓“共同利益”取代傳統(tǒng)概念“公共利益”。從“共同利益”到“公共利益”的概念更替,蘊含著教育理念的重大變化,將對教育實踐產(chǎn)生重大影響。在“共同利益”的價值指引下,我國高等教育將呈現(xiàn)新的發(fā)展趨勢:辦學主體越來越多元、學習形式越來越多樣,教育國際化縱深推進,政府辦學方式發(fā)生改變等。順應這些變革趨勢,政府應該推進非政府主體參與辦學,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關注高等教育公平,完善政府監(jiān)管與服務職能。
關鍵詞:反思教育;共同利益;公共利益;高等教育;教育決策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8)05-0011-05
收稿日期:2018-06-18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十三五”教育學一般課題“大學教師學術創(chuàng)業(yè)研究”(BIA180207)。
作者簡介:付八軍(1976-),男,湖南岳陽人,教育學博士,紹興文理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紹興,312000。
繼1972年《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簡稱《富爾報告》)與1996《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簡稱《德洛爾報告》)之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發(fā)布了第三份關于教育的重要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以下簡稱《反思教育》)。這三份報告,承繼了作為全球思想實驗室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貫教育理念與價值主張,但亦各有側重與追求。有文指出,“如果說《富爾報告》倡導科學主義和經(jīng)濟主義,《德洛爾報告》倡導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那么《反思教育》報告的主要內容是提出了人文主義價值觀”[1]。應該說,人文主義價值觀還不能具體說明《反思教育》的特色與貢獻,《德洛爾報告》就“具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工具性和市場導向較弱”[2](P7)。從而,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三份重要報告中,《反思教育》不是第一次提出人文主義,而是“重申人文主義教育方法”[2](P2)。但是,《反思教育》第一次明確提出要讓“共同利益”這個概念取代教育領域中的傳統(tǒng)概念“公共利益”,“將知識和教育視為共同利益(common goods)”,以便“擺脫‘公共利益’(public goods)概念所固有的個人主義社會經(jīng)濟理論的影響”[2](P3)。那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什么要提出讓“共同利益”取代“公共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價值指引下,高等教育變革將會呈現(xiàn)什么樣的趨勢?在這種趨勢下,我國政府又應該采取什么樣的高等教育政策?這三個問題實質上正是“共同利益”價值指引下對高等教育決策價值基礎的具體回答,值得每位高等教育理論工作者與實踐工作者在《反思教育》的基礎上再度反思。
一、從“公共利益”到“共同利益”的 合理性分析
長期以來,“國際教育討論往往將教育作為一項公共利益事業(yè)”[2](P68)。在我國的許多政策文本中,教育亦被納入民生工程。在人們的觀念中,教育的第一屬性便是公益性?傊逃敲裆こ,是公益事業(yè),已成世界框架。但是,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發(fā)布的《反思教育》中,卻明確提出,“公共利益理論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在市場經(jīng)濟學中有其存在的基礎……將原本屬于經(jīng)濟范疇的概念引進教育領域,這種做法是有問題的……‘共同利益’概念或許可以成為具有建設性的替代品”[2](P69)。本文認為,在教育領域,以“共同利益”概念來取代“公共利益”概念具有合理性。
其一,“公共利益”的內涵極為復雜,影響人們對于教育本質的認識。“公共利益”簡稱公益,是一個與“私人利益”相對應的傳統(tǒng)概念。然而,這個傳統(tǒng)概念至今沒有一個權威的統(tǒng)一界定,以致有文轉引美國學者特里·L·庫珀(Terry L.Cooper)的話說,“要想給出一個能得到理論界或實際工作者公認的‘公益’定義,是不可能的”[3]。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賦予“公益”不同的元素;不同的學科,偏重“公益”不同的方面,其英文詞匯亦不盡一致。例如,法學偏重公益(public interest)的社會公平與正義,倫理學偏重公益(public welfare)的人類幸福與終極追求,經(jīng)濟學偏重公益(public interest)的非營利性與非排他性,政治學偏重公益(public good)的社會治理與公共投入[4](P87-88)。正因為公益性的內涵如此復雜,以致該概念移植到教育領域之后,人們根據(jù)不同需要取其不同含義,廣泛應用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很大程度上反而模糊了我們對于教育本質的認識。例如,有的是從非營利角度來運用公益概念[5],有的則是從社會價值來看待公益內涵①,不僅讓我們找不到教育公益性的確切含義,而且從這些相互矛盾的界說中理不清教育到底是什么了。
其二,教育私有化現(xiàn)象無法避免,且在不斷加強,“公共利益”的非營利性和非排他性已經(jīng)無法揭示教育的本質特征。盡管教育的公益性或者公益性的教育尚未在內涵上達成共識,但是,無論學術文體還是民間話語,主要還是從經(jīng)濟學的公共產(chǎn)品理論來看待教育領域的“公益”屬性。也就是說,所謂公益性,意即公共產(chǎn)品屬性。這種屬性具有兩個最為突出的外顯特征:一是非營利性,二是非排他性。從而,教育的公益性,首先意味著教育具有非營利性,教育服務不是純粹的商業(yè)產(chǎn)品,教育不能產(chǎn)業(yè)化、私有化;同時,教育具有非排他性,教育服務不能像奢侈品一樣,富裕者可以擠兌貧因者,教育應該是社會公民的一項基本人權,公平性是教育的內在要求。然而,在教育私有化現(xiàn)象逐漸擴大并不斷縱深發(fā)展的今天,非營利性與非排他性的“公益”解讀,已經(jīng)不能深刻與準確地揭示教育的本質特征了!坝捎诟鞣N形式的私有化復制甚至加劇學習機會的不平等,教育作為一項公共利益事業(yè)的概念以及國家在確保受教育權方面的作用都受到嚴重質疑!盵2](P67)這就表明,“公共產(chǎn)品”已經(jīng)不能成為指導與規(guī)范教育活動的一個核心概念,我們需要尋找一個新的概念,以便既能涵蓋公益“共同善”(common good)的理念和精神訴求[4](P88),又能應對無法避免且不斷加劇的教育私有化趨勢。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