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回流文物 [文物回流“天路”]
發(fā)布時間:2020-02-16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隨著藝術品市場的再度井噴,大陸再掀海外文物回流熱。 隨著國家地產調控的日益緊密,投資客的資金迅速轉向另一暴利行業(yè)――藝術品。而投資客進軍藝術品的一個重要渠道便是:海外“淘寶”。
這股“淘寶”熱一度波及到中國鄰邦――日本。
“淘寶”日本
日本共同社消息稱,中國投資客的競購,給日本古董市場注入了活力,同時也促成了這些文物的回流。
2010年底,東京銀座的一家古董店舉辦了一場中國古董拍賣會。主辦者稱,參加拍賣會的近百人中有一半以上是來自中國的團體游客。拍賣過程中使用了日文和中文。
中國富裕階層的文物收藏熱正在向境外擴散。據佳士得拍賣行介紹,2010年春季該公司在香港的中國古董拍賣會的成交額約達52億日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30%。
熟悉中國古籍的日本山梨縣立大學副教授名和敏光表示:“中國國內的價格高漲推動了古籍在日本的漲價!
日本的國內因素也推動了古董向中國的回流。在岐阜市經營中國古董的白木健二說:“由于經濟不景氣,從2000年前后起國內的買家數量急劇減少。在賣家增多的同時,來自中國的咨詢也在增加,F在支撐日本古董業(yè)界的是中國的富裕階層!
日本文物回流的標志性事件發(fā)生在2002年。這年12月8日,國內拍賣界震動。
這一年,日本有鄰博物館藏北宋書法大家米芾巨作《研山銘》以2999萬元,創(chuàng)造了新世紀以來中國古書畫市場的奇跡。《研山銘》被認為是日本回流的標志性文物。
中貿圣佳拍賣公司總經理易蘇昊利用有鄰博物館經營不佳的機會,說服負責人藤井有鄰將其轉賣給6位華僑及港澳人士,然后帶回國內進行拍賣。
易蘇昊回憶起這段故事時講到了其中的曲折。有鄰博物館原答應以100萬美元出售《研山銘》,還預收了定金。不料佳士得拍賣行突然拿著《研山銘》的圖片在國內找專家進行鑒定和估價。
中國的文物專家們都知道中貿圣佳要買《研山銘》,連忙打電話給易蘇昊。一頭霧水的中國買家找到藤井有鄰詢問,才知道佳士得愿意出價150萬美元。他們于是給出同樣價錢,終于將《研山銘》買下,并決定以3000萬元人民幣出售。
《研山銘》帶回國后,財政部的人先找到易蘇昊,詢問能否將其賣給國家。
這一年,米芾家鄉(xiāng)襄陽由一名市長助理帶隊赴京參加拍賣,而大連的一家著名企業(yè)為參與拍賣準備了4000萬元人民幣,還蓋了一棟“研山樓”。
但此時,易蘇昊已經與國家文物局達成協議――定向拍賣。
協商時,國家文物局官員問易蘇昊,3000萬元能不能賣給國家。易蘇昊說,不行。一句話出口,對方的汗都滲了出來。
易蘇昊莞爾:“2999萬!我讓一萬,傭金也不收了!
2002年12月6日,僅用了不到10秒時間,《研山銘》就定向拍給599號買家――中國文物流通協調中心協調管理處一位處長。《研山銘》立即被送往故宮。而中貿圣佳在這次拍賣中損失傭金近千萬元。
出海與回流
中國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文物流失發(fā)生在清末民初。據統計,這一時期因戰(zhàn)爭、不正當貿易等原因,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等國家及地區(qū),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余萬件。
這一浩劫之后,中國文物又經歷三次“流失浪潮”。一次是二戰(zhàn)時期,侵華日軍多受過相關的教育,對明、清以上的古董都加以保護,然后再集中起來用輪船運往日本。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大量日本軍官舉家移民美國舊金山市,就帶去了很多的中國文物。
一次是改革開放以前,很多明清時期的真文物,因鑒定失誤,被當作仿制品賣到了國外。
最近的一次,則屬1980年以后的走私潮,并由此形成了以港澳為跳板,從內地到歐美的中國文物走私鏈條。
有人形容,改革開放以后的文物走私,“80年代開始走,90年代開始跑”。
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內地曾流行過“要致富去挖墓,一夜變成萬元戶”的口號,盜墓、走私成風。不少地方發(fā)生惡性案件,甚至有安保人員被殘酷殺害。
那時通過水路走私的文物數量驚人。為躲避水上警察的盤查,走私者把文物裝袋用繩系在船尾,在水里拖著走。若是沒遇到警察便萬事大吉,拖著文物一直進公海跟文物販子交易。若遠遠地看見警察過來,便砍斷繩子,文物沉入大海,船上再無半點痕跡。
著名收藏家吳樹曾經在采訪中翻閱海關總署的記錄,一般來說海關物品的抽檢比例為5%,這么低的抽檢率,“有的海關一天居然可以查出上千件走私文物,那么你可想像一下沒有被抽檢出來順利出去的數量!
美國圣塔莫妮卡學院現代語言系教授吳琦幸說,以洛杉磯為例,就有很多香港商人所開的古董店,而據他了解,店中所賣真品,很少是早年進入美國的,更多是近年由香港轉移出去!岸乙患脰|西進去了,可能幾十年都不會再露面。”
而多年以后,當這些走私文物洗去了所有的危險信息后,也許又會重新露面,成為國際拍賣公司力推的珍品。
“新時期以來的海外流失文物回流,應該是從1989年開始的!眹椅奈锞衷本珠L彭卿云說,這一年,國家文物局從美國成功追回戰(zhàn)國銅敦。
這件當時估價一二十萬美元的文物原來存放在湖北秭歸屈原紀念館,1988年6月被盜后,5個月后就出現在美國索斯比拍賣行的目錄上。中方準備了完備的證明資料向美方追討,最終成功。
此前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曾通過購買、獎勵等方式得到了流失在外的“三希帖”及韓?《五牛圖》。
而在另一位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馬自樹看來,追討現代偷盜走私出境的文物可能性更大,也更具現實意義,“買家不會再買,偷盜者就沒有市場!
通過國際司法途徑追回文物,是大陸近三十年來文物回流的一個重要方式。
然而,國際文物官司,耗費巨大,頗費周折。往往需要動用政府、民間和文物界的各種力量。
為流失文物建檔歸宗
半個多世紀以來,港臺內地均先后出版多部圖錄集冊,收攏流失海外的大量中國文物、書畫,每件作品均附有詳細注釋:現藏哪個國家、哪家美術館等。
然而遺憾的是,沒有一本圖冊說明,它們是怎樣被“掠奪”、“詐騙”、“盜竊”出去的。
可事實上,中國確實不知道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被迫開放國門后,到底流失了多少文物,以及怎樣流失的。
著名考古學家、青銅器專家、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研究員李學勤,11年前曾出版《四海尋珍》。這部書將流失各國博物館、美術館、私人藏品中的珍品一一作了輯錄與描述,涵蓋三代秦漢時期的甲骨、青銅器、玉器、陶器等。
李認為自己一直以來所做的工作是“調查研究”,而吳樹更愿意將類似行為稱為“建立檔案”。
歷時5年調研,吳樹建立了一份“中國文物備忘錄”。其中對英、法、俄、德、加、日等國各大博物館、圖書館收藏的中國歷代文物進行了粗略的數據歸納。
目前最廣為人知的對流失文物進行“登記造冊”之人,是有著“調查研究海外流失國寶第一人”之稱的中國美術史學者、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林樹中。
59歲那年秋天,林在美國納爾遜博物館親眼看到了北魏《文昭皇太后禮佛圖》和《孝文帝禮佛圖》的浮雕。
當年美國古董商普愛倫到中國發(fā)現這些浮雕,用照相機拍下來,找到北京琉璃廠彬記古董商岳彬,雙方簽訂協議書。岳彬勾結洛陽古董商馬龍圖,聯絡當地保甲長和土匪把浮雕鑿下來,鑿成碎塊,用麻袋運往北京,又在北京拼接后運往美國。
這件浮雕在美國展出時已是千瘡百孔。1952年,在北京炭兒胡同的彬記古玩店內,彬記與普愛倫簽訂的掠奪《孝文帝禮佛圖》浮雕協議書被發(fā)現,此事震怒了中國文物界,300余名知名人士聯名要求嚴懲奸商岳彬。岳彬被判死緩,后病死獄中。
2002年,林樹中76歲,他開始了繼北美洲、亞洲尋遺之旅后的環(huán)歐旅程。走完三大洲之后,林編輯出版了《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八卷本。后來,胡錦濤訪問美國時,曾將其作為國禮之一贈送給耶魯大學。
李學勤說,為流失文物登記造冊將是一件非常重要、但難度很高的事情。
“之所以難度大,一是因為各地博物館的館藏有的公開,有的因為各種原因,館藏不完全公開。二是有民間的私人收藏,這就為數量統計造成了難度。三是很多流失文物的真?zhèn)坞y辨,比如中國宋朝的畫,國際上數量非常多,真?zhèn)涡枰獙<诣b定!崩顚W勤說。
編輯:朱中原
資料來源:《新世紀周刊》《南方都市報》
相關熱詞搜索:回流 文物 天路 文物回流“天路” 海外回流文物 海外回流文物個稅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