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澇災害對策 淺談媒體對災害性事件的報道對策
發(fā)布時間:2020-02-21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從《5?12日》汶川大地震到今年的《4?14》玉樹大地震,各大媒體都在關注和記錄著這些災害以及與災害抗爭的人們,關于自然災害的報道不斷出現(xiàn)在熒屏與報端。災害性事件不但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更阻礙了經濟社會發(fā)展。作為新聞媒介該如何報道災害性新聞,給人民提供快捷、便利、準確的信息,更好地服務社會呢?筆者認為應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一.建立快速反應機制,采編聯(lián)動,進行深入報道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fā)生了里氏8.0級地震。地震后兩個小時左右,中央電視臺就開始了直播報道,反應速度不可謂不快。在隨后的時間里,央視直播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除了《新聞聯(lián)播》、《焦點訪談》等幾個主要欄目外,《新聞會客廳》、《東方時空》、《新聞1+1》等欄目全部停播,整個頻道全天24小時對災情進行直播。由此可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樣迅速、全面、強大的直播報道,事先如果沒有一套專為突發(fā)事件準備的應急預案是斷然無法完成的。
通常情況下災害事件的發(fā)生都無法提前預測,這需要媒體內部應建立一套完整的應對機制,一旦發(fā)生重大突發(fā)事件,立即啟動,迅速反應,及時策劃,做出預案,并且隨著事件的進展而不斷地跟進策劃,后方編輯部宏觀調控策劃,前方記者挖掘跟進,前后方聯(lián)動,制訂出整體報道方案。后方整合相關的背景資料,直接指揮前方記者的采訪;前方記者隨時根據(jù)后方提供的報道方案以及相關背景,有針對性地開展采訪,特別是配合報道方案的宏觀指導,重點挖掘現(xiàn)場的微觀細節(jié),將報道做深做透。
二.及時、準確、全面地進行報道,滿足受眾知情權的同時,發(fā)揮輿論引導作用
面對災害,新聞媒體必須充分發(fā)揮輿論導向作用,準確、及時、全面地做好報道。在災害報道中,媒體應著力于發(fā)掘新聞素材,以敏銳的觸角,從不同角度入手,力爭多側面地為受眾呈現(xiàn)出一個全景式的災難現(xiàn)場。報道內容應涵蓋救生常識、災情、賑災救援、災后重建、評論分析等各個方面,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到關于災難的任何一類信息。從新聞報道的題材角度看,除了一般性的災情速遞、救援情況等敘述性報道外,記者還應獨辟蹊徑,從個體、家庭、倫理等不同的視角展開報道。
一般發(fā)生災害會引起社會的恐慌,媒體應在有關災害誤導性信息還沒有影響人們正常生活之前,快捷、及時、有效地進行報道,阻止謠言和虛假信息的蔓延。為此,新聞工作者應積極與有關部門聯(lián)系,參加權威部門組織的災情新聞發(fā)布會,較全面地掌握有關災情的第一手材料,保證災害的有關信息,及時、準確地得以報道,充分發(fā)揮輿論導向作用,確保社會穩(wěn)定。以汶川地震為例,地震發(fā)生后除了震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處于“無知”的狀態(tài),信息變的稀缺,此時,央視對于汶川災情的報道成為人們獲取災情信息的主要途徑,直播報道使人們對災情從無知變成了解、從了解變?yōu)楦袆印母袆幼優(yōu)闋繏,最終一場轟轟烈烈的支援災區(qū)行動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共度艱難,表現(xiàn)出強大的中華民族凝聚力,而央視在這一過程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三.注重人文關懷,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情感傾向
災難報道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體現(xiàn)人文關懷。因此,媒體在報道災情的同時,更要注重對抗災的報道,展示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科學調度、靠前指揮、強化責任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要充分體現(xiàn)黨和政府心系群眾,執(zhí)政為民的工作作風;反映廣大干部群眾抗災自救、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奮力拼搏、齊心協(xié)力、團結互助主人翁精神;報道全國各地、社會各界的有效援助,體現(xiàn)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同時,報道中還應關注災難事件中的生命個體,尤其是困難群體,關注老人婦女兒童等,展示他們的悲苦和恐懼,引發(fā)人們的同情和關注,進而打動受眾;弘揚災難中人性善良的一面,批判人性中的丑惡殘酷和冷漠。
綜上所述,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媒體在災害性報道中不僅只是給受眾提供受災信息,而應融入抗災救災的斗爭中,成為斗爭的鼓動者和組織者,同時還承擔著塑造國家形象、引導社會重建的責任。因此,更好的完成災害事件的報道是媒體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ㄗ髡邌挝唬簼M洲里報社)
相關熱詞搜索:災害性 淺談 對策 淺談媒體對災害性事件的報道對策 災難性事件的報道策略研究 災難性事件報道淺析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