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宋車價 窮死的宋王朝
發(fā)布時間:2020-02-28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當賑災體制被無限放大的時候,其對國家財政,對社會發(fā)展都是一個極大的負擔。 北宋是窮死的。的確,宋王朝從開國到敗亡,財政收支就一直走下坡路。到中期仁宗在位時,朝廷每年財政虧空高達300萬緡,而等到幾年后的英宗治平年間這一數(shù)字居然漸升至令人窒息的1570萬緡。緡是宋代的計量單位,跟貫等同,按購買力對比一緡大約相當于現(xiàn)在的人民幣375元, 1570萬緡是個什么概念?人民幣五十八億八千七百五十萬。如此巨大的財政虧空,以至于到1067年英宗病逝后,朝廷甚至都拿不出足夠的錢為這位曾經(jīng)的皇帝辦一場像樣的喪事。
公認的北宋有四弊“積貧、積弱、冗官、冗兵”,而這四者中又以“冗兵”為最。
開國之初,太祖趙匡胤決定沿襲唐五代以來的募兵制,軍人職業(yè)化,實行嚴格的兵農(nóng)分離。而軍人的來源除宋初多來自各被剿滅的割據(jù)勢力外,以后各朝基本上都是招募在各種自然災害面前失去土地、顛沛流離的貧民。
在趙匡胤看來,這樣做至少有兩大好處,一是賑濟了災民,不使他們鋌而走險;二是增加了國家軍隊的數(shù)量,有利于加強國防。但趙匡胤忽略了一點,當這種賑災體制被無限放大的時候,其對國家財政,對社會發(fā)展都是一個極大的負擔。
康定元年(1040年)時任御史的歐陽修寫了一篇有名的政論文《原弊》,其中說道:“一遇兇歲,則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長大而試其壯健者,招之去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為廂兵!倍疫@個項目在當時還是帽子工程“吏招人多者有賞”于是“民方窮時爭投之”。于是,很多官員一生中最大的政績不是造福一方而是募集流民。
一代名相富弼常常跟人提及他在慶歷八年(1048年)所做的事。這一年河北地區(qū)鬧水災,富弼成功地在流民中招募了數(shù)萬人的軍隊,并因此受到朝廷晉級工資的嘉獎。
在皇佑元年(1049年)富弼給朝廷所上的謝恩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富弼的成績――“農(nóng)民流入京東者30余萬……遂募伉健者以為廂兵,既而選尤壯者得九指揮,教以武技,已類禁軍”。按宋朝軍制,一指揮為500人,九指揮就是4500人。值得一提的是,這4500人并非富弼所募集的全部數(shù)額,充其量只是其中的“尤壯者”,至于在這些“尤壯者”之外還有多少非“尤壯者”,那就不得而知了。而且這樣大數(shù)額的招募在有宋一代也并非什么新鮮事。
根據(jù)《宋史》記載,僅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就曾招募各地流民2.5萬人入伍。“河朔流民寓京東者如舊制招募教閱,以為忠果二十指揮,分隸河北總管司,以除盜恤饑。而河北及熙河路修城壘,河北所募兵五千人,熙河亦三千人。修京城,以廢馬監(jiān)兵置廣固、保忠凡十指揮,亦五千人!钡奖彼沃泻笃,朝廷所管轄的兵數(shù)更是一度高達125.9萬人,是開國之初的六倍還多。
這么多兵,要消耗掉多少財政,根據(jù)蔡襄在1064年前后上奏的《強兵篇》所說:“天下之入不過緡錢六千余萬,而養(yǎng)兵之費約及五千(萬)。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yǎng)兵……民何得不困?”也就是說國家財政收入的六分之五都被拿去養(yǎng)兵了。如此再加上國家各級公務員基本工資福利,朝廷早就入不敷出,更遑論拿錢去搞什么投資建設,發(fā)展生產(chǎn)了。到最后,被活活窮死也就是順理成章,理所當然的了。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