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 [草書漫談]
發(fā)布時間:2020-03-18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提到草書,人們立即會想到那線條盤來繞去、龍飛鳳舞的書法作品。其實草書是非實用的、純粹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情”是草書藝術(shù)的憑借物,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及藝術(shù)欣賞中始終起作用的是情感,以情寫出感人的藝術(shù)形式,再以感人的藝術(shù)形式來激起欣賞者的共鳴,并起到極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那么,草書是在什么時候產(chǎn)生的?草書分幾種?又是怎樣劃分的?古今有哪些草書大家?
一、草書產(chǎn)生與發(fā)展
草書是中國文字中最為便捷,最為簡約的書體,其起源時間已無法確指。
但經(jīng)考察發(fā)現(xiàn),早在記錄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簡筆和潦草的字跡,史籍中“屈原屬草藁”、“董仲舒藁書未上”,說明戰(zhàn)國古文和西漢隸書在急速書寫時也非正體。據(jù)魏晉人記載,東漢北海敬王劉睦“善史書,當世以為楷則”,劉睦死前,明帝派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章帝時,齊相杜度善作習字的范本,章帝曾詔令杜度草書奏事?梢姽 1世紀中葉以來,草字已經(jīng)不盡是出于匆促書寫而是被珍視和仿習的字體了。草書從漢代初期,書寫隸書時,有時才“草率”地書寫而形成的,由于漢章帝喜好草書,因此被稱為“章草”,是一種隸書草書。章草字字獨立,接近于行草,但對難寫之字簡化不多,書寫不變。后來楷書出現(xiàn),又演變成“今草”,即楷書草書,寫字迅速,往往上下字連寫,末筆與起筆相呼應,每個字一般也有簡化的規(guī)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時不易辨認。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草書稱為今草。
今草簡化的基本方法是對楷書的部首?用簡單的草書符號代用,代入繁體楷書中(盡管草書出現(xiàn)得不比楷書晚),往往許多楷書部首可以用一個草書符號代用,為了方便,字的結(jié)構(gòu)也有所變化。因此,不熟悉的人較難辨認。草書符號的整理可以查閱《標準草書》。
到唐朝時,草書成為一種書法藝術(shù),因此演變成?“狂草”,作?傳遞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經(jīng)減弱,成?一種藝術(shù)作品,講究間架、紙的黑白布置,是否讓人能認清寫的是什?已經(jīng)不重要了。在狂草中,有「詞聯(lián)」符號,就是把兩個字(常見片語)寫成一個符號。由于當時書寫多是從上到下地豎行書寫,詞聯(lián)符號的設(shè)計也類似!邦D首”、“涅?”等都有草書詞聯(lián)符號。
現(xiàn)代人學習草書一般以今草為起點。普遍認同的草書寫法有于右任先生編著的標準草書(有同名字帖)。
二、草書的分類
上文提到草書分為“章草”、“今草”、“狂草”。
章草:相傳為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用隸書草寫而成的急用本章《急就章》法書,則是公認的最早、最典型的純粹隸字草書。張懷?說:“此乃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guī)矩,縱橫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chuàng)之意,謂之草書。”(《書斷》)有人說,因為用這種字體寫成的是一部“本章”,所以人們就把這種字體稱為“章草”。
與隸字相比,這種草書的特點是:點畫比較簡略,有隸書的磔筆(常說的“燕尾”),字形扁平,大小均等,字字獨立(上下字絕不連筆),章法取直行縱勢。這種草書經(jīng)過200多年發(fā)展,到東漢末年,其藝術(shù)達到了成熟階段。當時章草的代表書家有杜度、崔瑗、張芝等。此后還有三國的皇象、晉代的索靖、陸機等。
今草:從出土的漢簡中,除發(fā)現(xiàn)了帶有隸意(波磔)的草字外,還發(fā)現(xiàn)有不帶隸意、而分別與今天的草字和楷體字大體相似的草字與楷字。雖然它們?yōu)閿?shù)不多,其發(fā)展成熟也晚于章草,但它們確實是開創(chuàng)了成于晉、盛于唐、一直發(fā)展到今天的這種草書與楷書的先河。后人把其中的草書與當時的“章草”區(qū)別開來,稱為“今草”。
漢代張芝在章草向今草的藝術(shù)發(fā)展過程中有非常大的貢獻,被后人尊為今草的開山祖。而今草最杰出的代表則是東晉的王羲之。
狂草: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礎(chǔ)上將點畫連綿書寫,形成“一筆書”,在章法上與今草一脈相承。狂草的成就,是唐代書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現(xiàn)。代表人物是張旭和懷素.張旭史稱“草圣”。
三、草書大家的小故事
張芝:生年不詳,約卒于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張懷?《書斷》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zhuǎn)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于隔行”。晉衛(wèi)恒《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后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后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于此。
張旭:張旭的書法,始化于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史稱“草圣”。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tǒng)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chuàng)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鄴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并因此而得草書之神。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張旭是一位純粹的藝術(shù)家,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癡,如癲如狂。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贊之:“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fā)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zhàn)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后世!边@是一位真正的藝術(shù)家對藝術(shù)的執(zhí)著的真實寫照。難怪后人論及唐人書法,對歐、虞、褚、顏、柳、素等均有褒貶,唯對張旭無不贊嘆不已,這是藝術(shù)史上絕無僅有的。
懷素:俗姓錢,字藏真,湖南長沙人(一說零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qū))人)。生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立于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因他三家為僧,書史上稱他“零陵僧”或”釋長沙”。懷素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書法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zhuǎn)如環(huán),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和張旭齊名。后世有“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之稱。可以說是古典的浪漫主義藝術(shù),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懷素自幼聰明好學,他在《自敘帖》里開門見山地說:“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jīng)禪文暇,頗喜筆翰。”他勤學苦練的精神是十分驚人的。因為買不起紙張,懷素就找來一塊木板和圓盤,涂上白漆書寫。后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不易著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種植了一萬多株的芭蕉樹。芭蕉長大后,他摘下芭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由于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個辦法,干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著鮮葉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凍得他手膚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xù)堅持不懈地練字。他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這就是有名的懷素芭蕉練字。
傅山:(1607――1684年),字青竹,后改青主,別號頗多,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嗇廬、僑黃、僑松等等,不一而足。他博藝多才、重氣節(jié)、有思想、有抱負的著名人物。他的事跡生平,不見于正史記載,甚至連專門記載地方歷史陳跡的縣志、府志,也只見廖廖數(shù)語。然而他的聲譽和影響卻是相當之大,相當之深,毫不夸張地說,在太原地區(qū)乃至三晉大地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頗受人民群眾擁戴。在整個山西乃至于全國也稱得上聲名遐邇,彪柄于后。
傅山在世時,人們把他當圣人,死后人們把當神仙。說到寫字,傅山不給為人不正的人寫字。據(jù)說有個和尚為人不正,想得到傅山的字,托一個傅山的朋友,假說給別人寫字,傅山就寫了。后來聽說那和尚掛著這條字,傅山一怒之下就跟那朋友斷了交。這雖然是傳說,我卻深信不疑。特別是草書,心中不可有絲毫芥蒂,否則絕對寫不好。
相關(guān)熱詞搜索:草書 漫談 草書漫談 寫草書 草書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