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佑:慎把青春讀明天——寄語法大學子
發(fā)布時間:2020-05-23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自客歲暑期揖別錢塘而加盟于“法學帝國主義”,校報記者約稿不下十次,我都一一辭謝,因為自量淺陋,言多必失;
加之所約都是命題作文,還要編排個人“經(jīng)驗”,令我生畏;
遑論初來乍到,人地兩疏,自當少說為佳。然而,人生處處有兩難。既當師職,倘若將學生的吁請峻拒到底,則不啻失職到底,學生自有理由抱怨說,學校不過引進了一個不稱職的冷血動物和自私自利的家伙而已?紤]再三,這次就得應(yīng)酬一回,但愿以往相約諸君不要以為此應(yīng)就與彼約毫無因果關(guān)聯(lián)。
記者這次出題曰“大學生活的定位與規(guī)劃”,“定位”也許不難,“規(guī)劃”云云,卻是“十個先生九本書”,十本或十本以上也有可能,全在自己去把握。至于個人經(jīng)驗,吾等在當年高考制度恢復時找回課堂的那種情境、物境與意境均已時過境遷,似無太多的可比性。據(jù)說,如今除了那個曾使徐志摩在“星光與波光默契中”醉過也醒過的康橋之外,普天之下能嚴拒商化和節(jié)日化的學府已經(jīng)難覓了,沉甸甸的未名湖與清華園尚且如此,可隨揚塵起伏的昌平一隅大概也不例外。倘若把吾等昔日求師問道的心得和盤托出,再來一番格式化或理論包裝,恐怕也難得抓住那些挺喜歡欣賞故事的后繼者還去扮演削足者或入甕者。他們畢竟機靈得很,也現(xiàn)實得很。
不過,話說回來,歷史畢竟是人類所共有的精神家園與智慧寶庫,大學的角色就在歷史的演化中日益彰顯。自從大學模式在意大利北部那個叫做波倫亞的小鎮(zhèn)向四周擴散以降,大學就不再拘泥于一個行會式的學生自治團體,而漸次成為各國與人類共同體培養(yǎng)人才的主要管道。自學固然也可以成材,為數(shù)更多的人才畢竟都是從大學的校園穿過的。況且,盡管不是每一個置身高等學府的學子都懂得珍惜光陰的重要,但奇怪的是,至今還找不到一個不感嘆大學時光之珍貴的過來人。他們都曾試把青春讀明天,差別只在于讀什么和怎樣讀,從而決定讀得怎樣,是“臨軒問策有漁施”,還是“書到用時方恨少”。
在一個高等教育還不那么普及而且潛意識里還庫存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和“書中自有黃金屋”之類民諺的國度里,大學總是年復一年地承載著如百鯽過江的高考者的光榮與夢想。無論現(xiàn)代化的物流與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將把人類推向何方,大學之于青年學子的重要性不是被弱化,而是在加強。當今日大學畢業(yè)生不再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時,如何在寒窗十年之后打發(fā)自己的大學年華,更應(yīng)成為各位“天之驕子”的首要話題。
如果說程序化的高考制度尚存古時舉業(yè)中“野無遺賢”的那份“平等”,那么,登榜諸君以優(yōu)勝者入場的成本與代價就是先把自己的腦袋變成中小學教科書的復制品,讓反智化的思維方式與殘缺的價值體系制造對話障礙。對部分學生來說,讀書的樂趣恐怕早在充當考試機器的過程中就已連同童趣擠壓殆盡,甚至還把想象的空間也賠上去了。既然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熱鬧和精彩,還與時俱進,大學的自由管理方式又在隨時擁抱和撫慰這些苦考過來的久旅者和已夠委屈的“家庭太陽”(獨生子女),追求輕松、愉悅,洗刷十年寒窗的清苦如同洗刷恥辱一般干凈利索的享樂主義就容易結(jié)伴而行,如何把他們引向繼續(xù)“寒窗”之途,簡直都已有點難于蜀道了。至于怎樣迅速打破死記怠思的讀書方式,抵制來自世俗與體制的功利主義誘惑,摒棄那種滿足于背教材、抄聽課筆記而謀高分、爭優(yōu)、評獎、入黨、“提干”的功利主義讀書觀,怎樣讓學習的奴隸去珍惜學習的主人這一角色轉(zhuǎn)換的機會,從歲月無痕的經(jīng)典書籍與品位不俗的學術(shù)演講中營造與智者對話的自由通道,盡量感受來自心靈的碰撞與震撼,找回讀書之樂,從求真、求善與求美的自我折騰中啟動思想之帆與超越之旅,感悟人生的責任與價值,在“快樂的豬”與“痛苦的哲學家”中果斷地作出選擇,乃至重構(gòu),凡此種種,可謂難上加難,實在需要立志,需要大智與大勇。不過,前賢常說,大勇往往是無形的,大智又總是“若愚”的,說來說去還是不容易!
東坡居士宣稱:“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在我看來,“成大事者”是如此,成小事者也未必無需“堅忍不拔之志”。不斷抄錄名人格言或自擬警句,不斷改訂讀書計劃,本是歷代上進學子的一大嗜好,不過,無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常志。倘若朝三暮四,朝令夕改,從來不動真格,必將自欺欺人,鮮有實效。近人曾國藩就在家書中悄悄告誡子女:“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睂τ谠系母`竊私語,我們不妨偷取一二,這里絕對沒有版權(quán)糾紛。
不管上帝是否還活著,時間之神賜予個人的每天24小時都是平等的。秒鐘滴答著的時間每天都在開宗明義地流失,學子們每天都在向畢業(yè)的期限與出口走近。待到互道珍重和各走一方時,驀然回首就不難發(fā)現(xiàn),每人用四年一單元的青春所讀出的明天將是那么迥異可驚。如果把那些既喜歡讀書又善于讀書的同學與雖然善于讀書卻懶于讀書或者雖讀書頗勤卻不太會讀的同學相比,彼此的距離就已初露端倪;
如果再拿前者同那些既懶于讀書又不會讀書者相比,其差別就儼然一個像樣的教師與不大合格的學生之間的不對稱,任何抱怨都將無濟于事。謂汝不信,不妨追問一下叔叔阿姨,留神一下師兄師姐,或者拭目以待。
當然,相對于漫漫人生旅途而言,大學四年畢竟是短暫的,它既來不及塑造一個現(xiàn)成的學者或現(xiàn)成的政治家與思想家,也難使被塑者的前程由此一錘定音。但問題在于,既然為數(shù)更多的創(chuàng)業(yè)者都是帶著那個使人成其為人的熔爐所賜予的第二個胎記而乘風破浪的,那就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的價值能量與社會貢獻原來就在較大程度上取決于各自當年的知識構(gòu)成、創(chuàng)新能力與思想境界所曾準備的程度。昨天、今天與明天,原本就是一條剪不斷的因果鏈,未來就是歷史的延伸。
我還發(fā)現(xiàn),雖然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家留下過許多無需從頭嘗試的治學經(jīng)驗與成功訣竅,卻唯獨沒有提供無需讀書便可一夜成材的法門。這就意味著,讀書不比中彩省事,還得一本一本地讀;
明天的路就在腳下伸展,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機會往往只為準備者而存在。因而可以說,只有真正刻苦讀書者才能嘗到讀書的苦味,也只有真正刻苦讀書者方可感受讀書的甜頭。
2004年12月6日于京北寧馨苑寓所
《中國政法大學報》2004年12月10日第4版“守望法大”
《中國青年報》2005年1月4日B1版“學習周刊”轉(zhuǎn)載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