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月陽:中國經濟:木桶加深了
發(fā)布時間:2020-05-28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9%,這個高增幅引發(fā)了中國經濟是否過熱的新一輪爭論。有趣的是,認為經濟已經過熱的專家除了能舉出投資增長速度過高、貨幣信貸總量偏大兩個指標外,似乎沒有更加具有說服力的證據。而認為經濟運行正常甚至“十分樂觀”的專家倒是有不少論據:沒有通脹、沒有過剩、沒有瓶頸制約,何來過熱之說?
我們知道,2004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局部過熱,伴隨著局部過熱,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瓶頸制約——煤電油運全面緊張,同時,物價也較快上升,出現通貨膨脹的苗頭,這成為人們判斷經濟出現局部過熱的主要指標。往前追溯1993年和1988年出現的兩次經濟過熱,當時的瓶頸制約和物價上漲問題更為突出。
今年上半年10.9%的GDP增速比去年同期快0.9個百分點,比2004年同期加快1.2個百分點,其中二季度11.3%的增長速度基本達到了近年季度最高點。但奇怪的是,今年上半年卻沒有出現上述兩種情況。很少看到拉閘限電的報道,歷來最容易被缺電困擾的浙江省,缺電情況也由全局變?yōu)榫植,程度明顯減輕。運輸的壓力減輕也能從電煤供應相對寬松判斷出來。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6.1%,漲幅比2004年低5.3個百分點,也為瓶頸制約并不突出提供了佐證。消費物價方面,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3%,雖然近幾個月的漲幅有略微加大的趨勢(6月份上漲1.5%),但還是比去年同期低1個百分點,充其量算是溫和上漲。
根據近10年來的經驗,10%的經濟增長率應該引起突出的瓶頸制約,今年上半年沒有出現瓶頸制約,只能理解為,中國的瓶頸拓寬了。
為什么短短一年半之后瓶頸制約就能拓寬?我首先想到的是,近十年尤其是“十五”期間大規(guī)模的固定資產投資發(fā)揮了作用。據統(tǒng)計,“十五”時期,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2%(按累計法計算),比“九五”時期年均增長速度高9個百分點。2001年至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9.5萬億元,比“九五”期間增加15.6萬億元,超過了1981年至2000年20年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總和!笆濉逼陂g新增發(fā)電機組容量1.76億千瓦;
新增11萬千伏及以上變電設備40666萬千伏安;
新建鐵路投產里程7063公里,增建鐵路復線投產里程3556公里;
新建公路35117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964公里;
港口萬噸級碼頭泊位新增吞吐能力45232萬噸。
從這個角度說,亞洲金融危機后中央采取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積極財政政策,從1998年到2005年總共增發(fā)長期建設國債9900億元,彌補了此前多年基礎設施建設的諸多缺口,由此形成的巨大供給能力,對本輪經濟上升周期功不可沒。
一位同行提醒我,瓶頸的拓寬之所以這么快,大概和目前國內超強的投資能力也有關。這幾年的情況是,只要哪里出現缺口,投資就會蜂擁而入,缺口很快會被填平。的確如此,在“十五”期間新增的1.76億千瓦發(fā)電機組容量中,僅2004和2005兩年就占1.13億千瓦。僅2005年,全國就新增11萬千伏及以上變電設備15306萬千伏安,新建鐵路1203公里、公路129748公里、高速公路6457公里,港口萬噸級碼頭泊位新增吞吐能力18989萬噸。
關于物價為何沒有出現明顯上漲,在學者那里有激烈的爭論,持異議的一方主要觀點是現行的居民消費物價(CPI)統(tǒng)計方法有問題,其編制過程與程序、樣本的取得、不同消費品的權數等與居民消費的現實相差甚遠。這種說法有道理,但我想強調的是,2004年統(tǒng)計局采取的是同樣一套統(tǒng)計指標和方法,當時的CPI和現在的CPI增幅應該是可比的。而且,與消費關系密切的價格項目,除房價、成品油外,其他物品和服務漲價幅度大都很低,在此情況下說物價總水平上漲較快,恐怕說不過去。
從上述兩方面判斷,目前總供給大于總需求,供求關系相對穩(wěn)定,因此,沒有出現明顯的瓶頸制約,物價漲也不到哪里去。
然而,10.9%帶來的兩個問號是否能這么解釋﹖我手頭的資料有限,不敢妄下結論。上周末,一位老領導、宏觀經濟權威專家給我打電話,消解了我的疑惑。他的判斷是:中國經濟的供給能力增強了,結構改善了,體制活力增強了,因此,經濟增長的潛力增大了。只要沉著應對,謹慎操作,中國經濟維持8-10%的增長不成問題。
按我的理解,也就是說,應該重估中國經濟的增長能力和增長潛力。幾年前有學者估計,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在8-10%。自1998、1999年左右我國經濟從1993年過熱中實現軟著陸之后,2000-2002年的年度增長率在10%以下,2003-2004年達到10%和10.1%根據普查修訂后數據?,出現了局部過熱。給人的感覺是,一,經濟增長很難達到潛在增長率;
二,10%是個上限,一接近就容易出現過熱苗頭,F在看來,一,潛在增長率可能已經不止原先估計的高限10%,更不是低限8%,而可能是10%以上,譬如11%左右;
二,增長潛力的增大是由于供給能力增大、結構改善、體制活力增強的共同作用,借用“木桶原理”的說法,既有木桶總體加高的因素,又有短板加長的因素?傊,中國經濟的木桶加深了。
回顧一下近十年來的基礎設施建設、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說中國經濟供給能力增加、結構改善、體制活力增強,應該是站得住的。從“九五”計劃開始的“兩個根本轉變”,雖然有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十年累積下來,還是有不少收獲:我們畢竟基本實現了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初步建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增長方式從粗放到集約的轉變也有明顯進步,經濟結構的調整有實質性的成效。以目前仍然很受關注的產能過剩來說,既有落后產能淘汰較慢的因素,也有先進產能增長較快的因素。再以體制問題來說,既有政府管得仍然過多過細、行政性壟斷仍未打破的情況,也有市場化程度總體提高、企業(yè)自主性增強、經濟內生增長能力增強的良性變化。
當然,即便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和增長能力提高的判斷成立,我們仍然面臨諸多問題需要解決: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后推進越來越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減小趨勢;
新型工業(yè)化道路走起來并不平易,資源和能源的消耗相對于我們所處的供給環(huán)境仍然過高,如不能切實淘汰落后產能從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經濟增長就難以持續(xù)。正如今年全國人代會期間溫總理所言:形勢稍好,尤需兢慎。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