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假如民進黨贏了,民主就是個壞東西嗎?
發(fā)布時間:2020-06-07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馬英九贏得了選舉,幾乎所有人都說這是場“民主的勝利”,原因之一是臺灣人民在這次選戰(zhàn)中表現(xiàn)出來的高度理智。從前盛行的買票與“奧步”漸漸退隱,選后曾經(jīng)會因憤怒而聚眾鬧事的群眾也都靜靜歸家。經(jīng)過一輪政黨輪替,過往長期執(zhí)政又熬過了八年在野歲月的國民黨,如今應該變得更謙卑,更懂得行使權(quán)力應有的戒慎之心;
曾經(jīng)由異見分子一躍成為掌政團伙的民進黨,現(xiàn)在也總算嘗過了手握大權(quán)的滋味和權(quán)力帶來的誘惑,應該可以在未來的歲月里檢討己過重新出發(fā)。
然而,很多人贊賞這次臺灣選舉的理由卻是:綠營等急獨分子終于下臺了。換句話說,是這趟選舉的結(jié)果令人滿意。且讓我們問一個假設的問題:假如贏的是謝長廷,那是否就代表臺灣民主沒有勝利呢?假如臺灣人選出了綠色的民進黨執(zhí)政,那是否就表示民主始終是一個不大好的制度呢?
沒錯,臺灣過去八年來的種種亂象的確叫許多人看傻了眼,不少心儀民主選舉的人都為此感到痛心疾首,大家盼了那么久的民主原來就是這個樣子嗎?臺灣著名評論家楊照曾經(jīng)在《10年后的臺灣》中說過一段令人感傷的話:“……我清楚記得,自己年少時候,被美麗島事件與軍法大審震駭,領受到那股歷史性的悲劇感。國民黨威權(quán)體制像只怪獸,吞噬了一代又一代的民主運動者。……我從來不曾自認是個勇敢的人,然而在那一刻,卻悲劇性地預見:等時機到了,我這一輩的人會接上民主的棒子,克服自己的怯懦與猶豫。去站在怪獸前面,被無所不在的極權(quán)系統(tǒng)監(jiān)視、追捕、入獄!迸_灣的民主就是這么來的,是由一代又一代像楊照這般的知識青年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來的。可是,最后他卻發(fā)現(xiàn):“我們?nèi)f萬也沒料到,民主制度建立之后,我們當年持守以信仰民主的價值,人的價值,文化的價值,所有崇高的、偉大的、深邃的、美麗的,竟然都被民主給掃進歷史的垃圾桶里了……多么大的諷刺!”
如果連楊照這種曾經(jīng)打算身殉民主的人都對民主感到心灰,我等隔岸觀火的看客豈不更該深思民主何價?于是又有些抱持政治實用主義的論者,乘機指出民不民主為其次,只要政府確保國泰民安,領導層清廉有為,任何制度都是可以的。若說集權(quán)導致腐敗,難道民選的陳水扁就很廉潔嗎?可見民主實在保證不了什么。
正當大家都在關注臺灣選舉的時候,不丹這個小佛國的第一次大選卻好像被我們忽略了。要說“和諧社會”,世界上恐怕沒有比標榜“國民快樂指數(shù)”的不丹更和諧的了,雖然也有驅(qū)逐少數(shù)民族和限制資訊自由的事,但它大體上還是個人民生活安穩(wěn)的地方。曾經(jīng)留學英國牛津大學的國王凱撒爾年輕英俊,深受國民愛戴,他一力推行民主選舉,要把百年帝制終于己手。不丹國民不只不歡迎,還感到非常疑惑,“我們的國王那么好,為什么要民主呢?”鐵了心的凱撒爾硬生生地把下屬大臣訓練成兩個彼此競爭的政黨,甚至命人“演出”一場“街頭示威”,好叫百姓習慣民主生活(事后,有些淳樸的不丹國民居然受驚報警)。對于國民的不解,他的答案很簡單:“你們今天或許擁有一位好國王,但是誰能保證以后的國王也會這么好呢?”誠哉斯言,就算現(xiàn)在的政府再好,誰能保證以后的政府也會這么好呢?陳水扁確實很糟糕,但民進黨畢竟還是給人唾棄了,不是嗎?這不就是民主選舉的自我修正嗎?
還是回到那個問題,就算民進黨再次贏得大選,民主的自我修正機制失靈,我們就能否定民主選舉的價值了嗎?過去八年以來,不斷有人拿臺灣當作民主的壞榜樣,從高層的腐壞到底層的盲目,從媒體的惡俗到“立法院”武斗,一切問題都可以算到民主的頭上。如果這是經(jīng)不起仔細推敲的粗暴推理,那么我們還有另一種比較精致的詭論,那就是說中國文化并不適合民主選舉。近年流行一種近乎清談的“文化分析”,總是玄而又玄地高談“文化特質(zhì)”和“民族性”,總是動不動就從個別的現(xiàn)象迅速上升至“文化層面”,貌似很有深度,實則反映了基本社會科學知識的匱乏。我們真能如此簡單地把民主失效歸因于文化嗎?
依據(jù)最一般的歷史見識,我們知道現(xiàn)代民主其實是種很年輕的政體,而且遠遠未臻完善。美國的民主不是突然從石頭里蹦出來的,早在獨立以前,北美十三州已有過百年的地方自治經(jīng)驗。英國的民主更是從大憲章以來,匍匐前行地實驗了幾世紀,才有今天的格局。饒是如此,英美的進步人士仍覺得現(xiàn)行的體制缺陷重重,提出了種種對治的方法。例如針對當前公關手段橫行,選民不熟悉各候選人政綱實質(zhì)差異的情況,于是有了“審議式民主”的理論和投票前政策討論日的建議。由于財團勢力高漲,政圈權(quán)貴勾結(jié)商界精英的問題日漸腫大,所以才有左翼學者勾勒出種種代議政制之外的“激進民主”構(gòu)想?梢娂幢闶菄诵哪恐凶畛墒斓拿裰鲊遥策大有改善的空間,我們又怎能奢求臺灣地區(qū)在十幾年間變得毫無瑕疵呢?
民主或者不民主,從來不只是有無之間的是非題;
我們不能以為從威權(quán)體制到民主政體就是個從無到有的簡單一躍,或者開電燈般地一按按鈕就有了光。相反地,民主沒有終點,它是一條漫長的演進過程。不只如此,民主也是一種十分脆弱的機制,一個業(yè)已民主化的國家不僅要面對種種問題,甚至還會往后倒退。因此,政治學界除了研究民主化的進程之外,近年也越來越關注“去民主化”這種昔日不受重視的現(xiàn)象了。
其實,單是從各路記者在臺灣大選期間得到的透明化招待,與各派政治人物的開放態(tài)度,我們就該為臺灣短短十多年間的變化感到訝異了?蓜e忘了,不過二十多年前,參加示威游行還是一件令許多如楊照這般反對派要打從心底發(fā)慌的大事。
臺灣在過去十多年間產(chǎn)生的各類困難,多是民主轉(zhuǎn)型的問題,多于民主體制本身的毛病。民進黨和綠營分子喜用“ 轉(zhuǎn)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去包裝諸如“中正紀念堂”更名等刺激民粹的行動,固然是濫用和誤解了此一概念。不過話說回頭,“轉(zhuǎn)型正義”本身確實是很值得重視的課題,由威權(quán)體制蛻變?yōu)槊裰髡危欢〞性S多前朝遺留下來的社會隱疾需要省思清理,絕對不是一兩場選舉解決得了的。例如民進黨政府最愛用來“消費”國民黨的黨產(chǎn)問題、白色恐怖與“二二八事件”,這全是兩蔣在位時埋下的政治包袱,民進黨借之炒作固然不對。但要是國民政府當年早早自行了斷黨國不分的惡習,早早清理自己犯過的錯誤,連戰(zhàn)和馬英九等后人又何須一而再再而三地為此受辱呢?臺灣的民主實驗充分顯示出了轉(zhuǎn)型的艱難。如果遲早要踏上這條不歸路,那么一個具有威權(quán)性格的政府就該及早準備,明智并且負責地為未來鋪下更順暢的路基。
說到基礎,很多人會說民主很講究人民素質(zhì),以臺灣當年的平均教育水準和財富積累,一路走來尚且跌跌撞撞,更不用說其它地方了。這也沒錯,實行民主是很考究人民的“公民能力”(civic literacy);
但我們又不能等到大家都把書念好了,考試也及格了,才開始試行民主。因為“公民能力”的培養(yǎng),除了教育之外,更要依靠實踐。例如“公民能力”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要素,理性溝通與妥協(xié)的能力,它不是從書上學來的,而是來自言論開放的環(huán)境中的日夜浸染,來自參與決策過程的經(jīng)驗積累。就像游泳,沒有人是在陸地上學會游水的,你不大膽下水摸索,你就一輩子也別想成為游泳健將。
如果這回臺灣選舉的勝利者是八年來劣跡斑斑的民進黨,頂多也只能說是臺灣人民民主學步的臨時頓挫,前路漫漫其修遠兮。從這種歷史的寬度來看,臺灣人現(xiàn)在表現(xiàn)出來的成熟反而是奇跡了,社會變化的過程竟然可以快到這個地步。我想起了人人稱羨的香港廉政,其實它也只不過有二十多年的歷史罷了,在我成長的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香港還是個警察四處索賄的地方,你能夠相信嗎?政治的改革,社會的變化,固然要放在足夠長遠的尺度下衡量;
可一經(jīng)啟動,它有時又會迅速得出人意表。
來源:南方周末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