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對外傳播的一個“熱詞”】 2016年熱詞與民生
發(fā)布時間:2020-02-17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今年3月以來,境外媒體圍繞“十二五”規(guī)劃綱要草案針對“民生”熱詞著重展開報道。無論是境外中文媒體還是西方各語種媒體,直接或間接將中國下一步的發(fā)展與民生問題掛鉤!∶鎸@種境外涉華報道的新趨勢,如何更好地對外說明中國“十二五”的民生熱點,成為對外傳播中的一個新命題。
外媒關注“民生”話題
民生議題被相當一部分外國媒體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外媒所關注的中國民生話題,主要圍繞中國政府提出讓“人民生活幸!钡睦砟钫归_。具體涉及改革土地征用機制、加強食品安全、加大保障房建設、改革教育醫(yī)療體制、調整收入分配等。報道觸及公租房、農民戶籍變更、醫(yī)療、養(yǎng)老等諸多社會末端的細節(jié)。外媒充分肯定中國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重視,相繼指出“十二五”規(guī)劃對民生的關注超出以往任何一個五年規(guī)劃;追求幸福成為中共的新主張;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數是中國各級政府未來五年執(zhí)政的重中之重。
還有一些西方媒體針對中國“十二五”的民生政策提出問題,分析中國所面臨的挑戰(zhàn)。法廣網的報道稱,預計中國可能出臺一些旨在安撫民心的社會措施,包括解決物價房價高漲,彌補失地農民的困境,消除越來越大的貧富差距鴻溝等,以避免出現更多的社會風潮。
結合實際分析,西方主流媒體關注中國“十二五”民生議題有其多重因素。
其一,全球化背景下,國際輿論的“中國熱”持續(xù)升溫。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被置于境外媒體的“顯微鏡”下。中國的“十二五”規(guī)劃為這個國家的新五年制定發(fā)展藍圖,可謂“牽一發(fā)動全身”,尤其是如何處理好經濟持續(xù)發(fā)展與社會持續(xù)穩(wěn)定的關系問題,備受外界關注。“十二五”期間,西方媒體從聚焦中國經濟高速發(fā)展,逐步轉向關注中國社會民生問題,其實也是一個逐步了解中國、認知中國的過程。
其二,當今世界正在進入一個各國民生問題普遍受到關注的時期!笆濉逼陂g中國政府決策向社會民生問題傾斜,是中國發(fā)展的自身需求,也具有深刻的國際大背景。2008年下半年以來,世界范圍內的新一輪金融危機發(fā)生后,民生問題實際是世界各國執(zhí)政黨和執(zhí)政領導人普遍思考的問題。北非中東部分地區(qū)動蕩局勢的發(fā)展,令各國期盼穩(wěn)定的訴求增加,F階段,包括增加就業(yè)、鼓勵適度消費等也是西方國家內部正在進行反思的焦點話題,而教育、醫(yī)療改革等更是一些西方民眾的關切。從這一點上看,中國與其他國家均面臨治理社會民生的挑戰(zhàn)。
其三,中國社會民生類新聞契合西方的一些利益關切。一方面,中國有關民生保障的政策調整,覆蓋人群廣、后續(xù)效應大,加之保障民生、擴大內需的各項措施,可能影響帶動一批產業(yè),進而使海外相關領域直接受益,因而吸引西方關切。另一方面,部分社會民生議題涉及人權保障問題,西方一些媒體有針對性地跟蹤相關進展,可以說從來沒有放棄過。
及時回答海外關切
鑒于社會穩(wěn)定是近階段西方媒體關注中國的焦點之一,我們可積極主動設置議題,加強對中國改善民生的報道,回答海外對中國穩(wěn)定的關切。
首先,及時準確地發(fā)布社會民生類新聞的權威信息,有助獲得更多話語權。中國對外報道中,有關中國部分城市制訂房產稅試點細則、年內開工保障房數量,以及醫(yī)療、教育等民生投入的數額和占比調整等,均受海外關注,新聞轉載率較高。
其次,在對外報道中客觀承認并中肯分析中國民生領域所面臨的一系列挑戰(zhàn),較具有說服力,相對更易被境外受眾接受。在今年“兩會”的報道中,已有一些成功案例。例如,新華社對外部就中國貧富差距依然明顯、共同富裕仍是巨大挑戰(zhàn),溫家寶總理直面困難和挑戰(zhàn)等播發(fā)深度分析稿和特寫等,海外媒體紛紛轉載。
第三,探索“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對外報道切入點。加強對“兩新”組織(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基層村和居民委員會等“揭秘”報道,通過“解剖麻雀”,從一些小切口,揭示中國基層社會擁有持續(xù)發(fā)展動力和活力的原因,論證中國大局穩(wěn)定的社會基礎,展望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前景。
把商機告訴世界
在以往的對外新聞傳播中,生動的宏觀經濟新聞一般更易吸引西方媒體和受眾。相比之下,社會民生新聞的對外傳播,若非發(fā)生重大突發(fā)事件,僅靠描述社會現象,相對不易吸引眼球。
不過,一些新聞案例告訴我們,找到與西方受眾間的“共同語言”,揭示中國改善民生和擴大內需給世界帶來商機非常重要。
中國“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調整國民經濟發(fā)展中的投資、消費和進出口這“三駕馬車”,更側重保障民生、拉動內需的政策導向。根據一般經濟學原理,此類政策的確有可能為外部世界創(chuàng)造更大的市場和更多的商機,相關報道大有可為。
美國《華爾街日報》3月9日刊文《美國開發(fā)商寄望中國老年公寓市場》是此類報道的一個典型。文章說,中國60歲以上人口數量不斷增加,按照這個增速,有望到2050年超過美國總人口。這個重大變化引起了美國老年公寓開發(fā)商的注意,這些開發(fā)商目前正大量涌入中國市場,尋找難得的機遇。
該報道援引一些分析人士和投資者的話說,到目前為止,試圖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開發(fā)商尚未在自己的項目中找到突破點。他們遇到的問題包括不確定的監(jiān)管框架、未經考驗的商業(yè)模式,以及延續(xù)數百年的老人與子女住在一起的中國傳統(tǒng)等。另外,目前并不清楚有多少中國家庭會愿意或能夠負擔得起這種美式老年住房模式。報道稱,中國開發(fā)商正在尋求美國的經驗和專業(yè)知識,以幫助他們達到國際一流標準。美商還擔心中國在獲得了足夠的知識和技巧以后,可能就不再需要美國企業(yè)的幫助等。
又如,由于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內地人赴港搶購洋奶粉熱潮持續(xù)已久,這則民生新聞,從一個角度反映了中國現階段仍存在一個較為廣闊的進口奶粉市場,甚至可以延伸至進口農副產品和食品等。此外,中國人出境購物和旅游大幅增加,以及外資醫(yī)療、教育機構等深入中國基層的機會也有所增加,這些信息也都是西方企業(yè)家等所關心的。
提高新聞性和故事性
在中國新聞的對外傳播過程中,柔性訴說一直是一種較為有效的傳播方式,社會民生類報道更需注重新聞性和故事性。
其一,可以針對征地補償、大學生就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勞資關系、收入再分配等熱門話題進行中國地方案例的追蹤報道。通過聚焦人物和人物背后的故事,結合本國國情、宏觀政策、法律制度等分析,以小見大,提高報道的感染力。
其二,針對城鄉(xiāng)差距、區(qū)域差異、減少貧困人口等問題,嘗試以小見大的故事性報道,在向外界更好地說明一個全面、真實的中國的同時,也有助于消除“中國威脅論”的誤導。
其三,發(fā)掘在中國民生政策演進中所誕生的新職業(yè)、新行當、新事物,通過敏銳觀察,捕捉中國社會的新動向,進行富有前瞻性的分析報道。例如中國出現“膠囊公寓”、中國婚戀經濟火爆等就是一些可讀性強的民生類新聞報道。
其四,善用“國民共富…‘藏富于民”等概念,從中國歷史上已經較為成熟的話語體系中尋找恰當的命題,在“潤物細無聲”中,爭取更多國際話語權。
責編:譚震
相關熱詞搜索:民生 對外 傳播 民生:對外傳播的一個“熱詞” 民生熱詞 2017十大民生熱詞發(fā)布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