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情長也英雄】英雄浩氣與兒女情長
發(fā)布時間:2020-02-23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詹姆斯•金是美國一家科技信息網(wǎng)站CNET的編輯。2006年11月25日他一家4口駕車在西雅圖走訪親友后經俄勒岡州返回舊金山,途中誤入偏僻狩獵山區(qū),又遭遇暴風雪,被困車中,其妻子及一對幼女9天后遇救,而金此前離開車子尋求援救,一去不返,饑凍而亡。
幾乎所有的美國各大媒體,包括《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報》、CNN、ABC、FOX以及金工作的CNET,都鋪天蓋地進行了長達十多天的報道,雖然媒體定位不同角度各異,但對金“超人”般的努力都充滿了肯定,典型如CNN在12月7日的新聞稿件結論“詹姆斯•金是一個英雄”。
美國人的“英雄觀”是什么?新聞的客觀性何存?利用感恩節(jié)“黃金周”出門探親度假,途中迷路,野外求救方法尚有媒體指出的不正確之處,充其量在一般人看來,是“負責任的好男人”,是護犢心切。
無獨有偶,聯(lián)想起美國9•11和去年的卡特里娜颶風報道,都是突發(fā)事件,災難中的“典型”幸存者都在媒體筆下成為有“光環(huán)”的人。最后時刻,都是靠著對親人的回憶和親情余溫艱難躲過“生死劫”,也都成為人們尊敬和同情的“超人”。
反思閱讀一些媒體報道中人物的家庭倫理觀念表現(xiàn):
模式一由來已久:自古“忠孝兩難全”,既難全,自有先后,“忠”國“狠”家成為慣常之英雄模式,何況“如衣裳”的婦人子女?大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我們推崇舍生忘身,棄親忘家,哪有能見兒女情長還能留英名于世?于是除了“孝慈倫理”,皆“按下不論”。
模式二半新半舊:見于先進人物,見于新人新事新風,強調的是“小家”和“大家”的有意無意 “對立”和“疏離”。一輩子總在忙,沒有休息日,放棄團圓,父母臨終不得相見,妻子生產趕不回來,多鋼鐵般的意志,少普通人的情感,當然內心長存愧疚。也有涉及平民家庭生活的題材,但強調的多是知恩圖報、自我犧牲,標準形象是“苦行者”。
相比之下,金就顯得是個普通人、自然人、單純人。他的同事為他貼的標簽是:“一位電子愛好者,一位愛家的男人”“他永遠都是在學習”“他愛朋友”“他常常請教53歲的同事Magtoto如何做好一個父親和丈夫”“他付出所有滿足家人需要”。
從此意義上,金代表的是英雄的“元規(guī)則”,是人成為一個正常人可能并且能夠表現(xiàn)出的法律、倫理、習俗、文化印記。金未必完美、未必理性,但他具備使世界能夠持久溫暖的“地熱”輻射力,他是有綱有紀的人。
媒體當可借鑒這類題材的報道思路。英雄之光環(huán)加身,自有其非常人所能為之為,金之舍身取情之舉即使在我們古老的價值觀中亦有琴瑟相和之處―謂仁謂勇。其中雖無慣常英雄之國家與民族的宏大敘事,但畢竟家庭是社會穩(wěn)定的基石,親情是社會秩序的最小細胞。這些都為媒體的常人英雄敘事提供了必要的進路―守望家庭。
從此意義上講:詹姆斯•金確實是英雄,無國界。
新聞圖片的“品”與“度”
□ 王瑤滿會喬楊皓
新聞圖片的使用已經進入一個跨媒體傳播的時代。一些電視臺新聞節(jié)目把新聞圖片點評作為一個固定的節(jié)目內容,以新聞圖片引出對新聞事件的評論。網(wǎng)站也大量刊發(fā)新聞圖片。與此同時,紙質媒體也加大了新聞圖片的使用量。新聞圖片成為多媒體傳播活動的主角,人們渴望看到好新聞照片,編輯希望把好的照片展示給讀者。
什么樣的照片才是好照片呢?筆者認為,好照片應該具備三“品”、四“度”。
力度、高度、深度、溫度
隨著新聞攝影隊伍的壯大和非專業(yè)人員的參與,媒體要想從報道內容上做出獨家新聞很難,要想在市場競爭中占據(jù)優(yōu)勢,就要用獨家影像報道新聞事實。強調獨到的觀察、獨到的判斷和獨到的攝影語言,使獨家影像成為媒體特色、品牌及核心競爭力。獨家影像要做到畫面表現(xiàn)有力度,報道有深度,思想有高度。
作品表現(xiàn)有力度主要強調畫面表現(xiàn)力,更多體現(xiàn)在光影運用、鏡頭掌握、畫面張力等攝影元素應用上。
獲得《人民攝影報》2006度新聞攝影評選體育類組照金獎的 《燃燒》就對攝影語言有很好的把握。這組照片之一的《訓練日》(圖―),攝影記者費茂華沒有按照常規(guī)體育新聞照片的模式截取“運動員+跳板”的特寫畫面,而是將訓練中的運動員放在更廣的場景中。作為畫面主體的跳水運動員高高跳起,她奮力跳起的姿態(tài)被陽光反印在訓練館的墻上,一幅掛在墻上的畫將背景的黑暗打破,盡管是彩色照片卻表現(xiàn)出很好的影調層次,攝影元素的恰當運用將跳水運動內含的力與美較好地展現(xiàn)出來。一幅作品有沒有力度來打動讀者,與記者的思想高度和對事件理解的深度有關。獲得《人民攝影報》2006年度杰出記者獎的李鋒在拍攝《北京前門胡同拆遷》(圖二)時,鏡頭對準的是拆遷的工地,并不是單純的記錄眼前的場景。頭腦里思考的卻一直是“通過審視中國的時代變遷,反思國家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得失”,站在關注即將不復存在的、“逝去”的影像的高度構思畫面。一幅好照片的誕生往往是記者理解某一事件的深刻社會意義,然后從新聞事件發(fā)展進程中截取最有表現(xiàn)力的瞬間來表現(xiàn)主題。記者思想有深度、視角有高度,照片的畫面表現(xiàn)才會深刻、有張力。
一幅好照片,除了具備力度、高度、深度等幾個因素外還要有溫度,即有人情味。這方面的照片比如:《人民攝影報》2006年度新聞攝影作品評選日常生活類金獎《春運中的母與子》,母親將方便面條高高挑起,用嘴咬成孩子可以咀嚼的長度,兒子向后仰頭,準備迎接母親遞過來的食物。整個畫面洋溢著暖暖的母子深情。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有人情味的畫面能打動攝影者,有人情味的照片更能打動觀看者。每年反映春運的照片成千上萬,超載的火車、擁擠的車廂、如潮的人流等已經司空見慣的畫面冷冰冰地被紀錄下來,作為春運主角的人都被物化了。而這幅照片關注的是春運中的人,帶有溫度的鏡頭記錄的是暖暖的生活畫面。雖然只是春運大北京下的一個小生活片斷,但卻比那些硬性的新聞照片更有感染力。
攝影本身是遺憾的藝術,很少有新聞照片能做到力度、高度、深度、溫度兼有,四者得其一,就可以稱得好照片了,但這四個度為攝影記者提供了努力的目標。
相關熱詞搜索:兒女情長 英雄 兒女情長也英雄 兒女情長英雄氣短下句 兒女情長英雄氣短典故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