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冷”的代價 代價冷妃傻王爺別心急
發(fā)布時間:2020-03-15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歲末年初,一場大雪似乎是烘托新年尤其是西方圣誕假期氣氛必不可少的。不過,今年美國的雪大得似乎有點過了頭。 2010年12月26日,圣誕節(jié)后第二天,美國東北部包括紐約在內(nèi)的幾個州大雪來襲,24小時里下了80厘米,圣誕氣氛倒是給足了,但也釀成了60年來最大的雪災。同時,民眾的不滿與怨憤成為政治家們揮之不去的噩夢。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就因為只顧清理曼哈頓商業(yè)區(qū)的積雪、置郊區(qū)于不顧而成為眾矢之的。被風雪吹走民心的還有共和黨下屆總統(tǒng)熱門候選人新澤西州州長克里斯蒂,他在12月26日新澤西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tài)前一刻飛到陽光燦爛的佛羅里達州度假去了。事實上,對于天災和意外事故的應變能力,向來是美國評判一個政治人物是否真正具備治國能力的標準。此次雪災引發(fā)的怒火,還是不可避免地延燒到了奧巴馬身上,有媒體指責他只顧在夏威夷度假打高爾夫球,對災情“視若無睹”。
所謂“銅山西崩、洛鐘東應”,一場30年以來最大的暴風雪也在圣誕節(jié)之際降臨歐洲,全歐航空交通一片大混亂。英國是重災區(qū),倫敦希思羅機場等地數(shù)十萬旅客滯留,怨氣沸騰,難以在圣誕節(jié)回家的民眾抨擊英國機場管理公司(BAA)應付風雪不力,落后得像“第三世界”。不過機場和當局也是一肚子委曲,要知道這可能是歷來最冷的一個圣誕節(jié),而過去的12月也可能是英國百年來最嚴寒的一個12月,部分地區(qū)氣溫跌至零下12度,倫敦海德公園內(nèi)的湖水結(jié)冰,導致29年來傳統(tǒng)的圣誕節(jié)冬泳首次無法舉行。
近十多年來,全球變暖似乎已成為人類共同的感受,對暖化的災難也強調(diào)得比較多。而在歷史上,多次出現(xiàn)的嚴寒氣候卻更令人難以忘記,嚴寒甚至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1812年6月24日,拿破侖率領(lǐng)50萬大軍進攻俄羅斯,一路節(jié)節(jié)勝利占領(lǐng)了莫斯科。但從當年10月中旬開始,異常嚴寒的冬天和接連降下的大雪打破了他征服俄國、獨霸歐洲的美夢。同樣,1788年的冬季歐洲格外寒冷。隨著面包越來越緊俏,饑餓的民眾也越來越憤怒,到1789年夏,隨著饑荒的進一步加劇和社會矛盾的空前激化,法國大革命的序幕終于被揭開了。
古往今來的政治家們或許為突如其來的大雪和嚴寒付出了一些代價。不過在今天,更大的代價則是一片寒冷之中,“全球變暖”理論理所當然地又一次遭到質(zhì)疑。尤其是,在民眾的記憶中,2009至2010年的冬天也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寒冬,英國30年最冷、韓國首爾70年來最大的大雪、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低溫創(chuàng)112年記錄……更加吊詭的是,應對全球變暖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剛剛開過,北半球就接連遭遇兩個“冷冬”。2010年初的時候,英國首相布朗剛剛在哥本哈根呼吁各國保護未來幾代人免遭全球變暖的影響,話音未落,回國后就要呼吁英國人“相互支持挑戰(zhàn)寒冬”。難怪“哈薩克斯坦新聞網(wǎng)”要說,“天氣與人們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全球大雪替代了全球變暖”!
普通民眾只是疑惑與質(zhì)疑,科學家和政治家們卻要嚴肅地思考到底是變暖還是“迷你冰河期”的問題。早在2010年初的嚴冬后,多名全球著名氣候科學家認為,橫掃北半球的寒冬是地球可能要進入為期二三十年的低溫 “迷你冰河期”的信號。美國國家冰雪數(shù)據(jù)中心的數(shù)據(jù)顯示,從2007年起北極夏季的海冰面積已經(jīng)增加40.9萬平方英里。2010年秋天,有關(guān)歐洲乃至北半球?qū)⒚媾R“千年極寒”的消息也不脛而走。面對這些猜測與質(zhì)疑,堅信全球變暖的人士做出了反擊。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波圖霍夫指出,近30年來北極海冰總體縮減了20%,與海水接觸的空氣相對較暖,上升進入較冷的北冰洋上空大氣層,形成一個高氣壓區(qū),促成一股順時針方向的冷風橫掃北美與歐洲,所以說近年的極寒天氣與全球變暖非但沒有沖突,反而相輔相成。美國前副總統(tǒng)戈爾則在《紐約時報》上撰文稱,大雪被那些認為全球變暖純屬神話的人當作了笑柄,但我們不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同樣不應只見大雪不見全球變暖。
變暖還是變冷,這的確是一個問題。如果應對方向錯誤,全人類都要付出代價。就像美國《底特律自由新聞》所說,要對氣候問題進行更縝密的分析和更廣泛的討論,因為大自然的規(guī)律顯然并非人類所能輕易掌握,暴雪、大風、持續(xù)低溫,也許有助于人們冷靜下來,更務實、更科學地討論地球氣候變化問題。
相關(guān)熱詞搜索:變冷 代價 “變冷”的代價 變冷的代價 代價冷妃傻王別心急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