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熱就不要廚房]怕熱
發(fā)布時間:2020-03-30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為什么是“馬立強”? 在臺灣,馬英九、朱立倫和胡志強,已有了一個約定俗成的稱呼――“馬立強”。這本是21世紀初以幽默市長著稱的胡志強在一次3人共同出席場合的玩笑之語,取諧音“馬力強大”之意,最后竟不脛而走,咸為臺灣民眾、時事評論家們所認同。
這3人均以洋博士、海歸、大學教授、形象清新著稱,然而擁有類似條件者,國民黨內并非僅見,比他們早一輩的政治人物如連戰(zhàn)、宋楚瑜等不論,剛剛離任的“行政院長”劉兆玄、現(xiàn)任臺北市長郝龍斌等也都具備。如果是贊譽他們的個人才能,也不靠譜,在民選制度早已深耕廣種的臺灣,哪一個縣市長乃至鄉(xiāng)鎮(zhèn)長沒點吸引選民的真工夫?
在記者看來,這個稱呼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也并非巧合。對大陸讀者來說,要理解“馬立強”這個生造詞的背后內涵,不妨先厘清臺灣發(fā)展史,特別是世紀之交的臺灣政黨選舉史的由來。
1987年臺灣解嚴后,島內政治、社會運動風起云涌,民進黨通過合法的選舉斗爭,不斷從原本掌握執(zhí)政權的國民黨手里接收權力。1994年,臺灣首次直接選舉臺灣省省長、直轄市(臺北、高雄)市長,同年還通過“憲法”增修條文,直接選舉臺灣領導人。陳水扁就在這一年當選臺北市長,“中央政府”所在地首次由反對黨擔任市長。
1997年是民進黨搶班奪權進程中具有標志意義的一年。當年的臺灣縣、市長選舉,23個縣、市長中,民進黨獲得12個席位,首次超出國民黨。南臺灣縣市全面由民進黨執(zhí)政,綠色執(zhí)政版圖首次出現(xiàn)。國民黨僅保有幾處落后的邊陲縣市。臺灣民眾對國民黨的失望和怨憤,通過這次選舉表露無遺。
追究國民黨一路敗選的原因,既有時代風潮的大勢所趁――任何一個失去人心的政權敗落,都有洶涌澎湃的民意反對,其次,國民黨長期執(zhí)政帶來的僵化印象、保守氣息、官僚主義作風,由李登輝在威權轉型時期造成的黑金政治,以及趙少康、宋楚瑜等先后出走另組政黨帶來的內部分裂,都是主因。不要說市民階層和青年團體,就是普通黨員也對國民黨失去信心。
這就是1998 年臺北市長競選馬英九終于勝出的意義所在。當時如日中天的在任市長陳水扁,施政滿意度高達7成。而被國民黨內公認為唯一有希望擊敗陳水扁的馬英九(胡志強是國民黨的第二備選),最初卻對政治有些心灰意冷,此前他在“法務部長”職位上發(fā)表了“辭官退選”聲明,表示以后“專心教育,不涉政事”。因此當他終于同意代表國民黨參選,并擊敗陳水扁時,他為國民黨帶來的振奮可想而知。
這也是胡志強和朱立倫2001年從民進黨重圍中闖進臺中市、桃園縣首長寶座的意義所在。2000年陳水扁登上大位后,國民黨全線潰退,除了“立法院”外幾乎失去了全部政治舞臺。這時,只有“馬立強”等3人還有空間揮灑,特別是他們的 二次當選,既表明了他們的實力和深孚民望,客觀上也保證了國民黨勢力這幾個重要市縣的繼續(xù)在場(臺灣其他主要市縣如高雄市、臺北縣等,悉數(shù)落入民進黨口袋)。從國民黨的立場來說,“馬立強”等人實在是國民黨的中興重臣。
普選制度下,政治人物的實力,全憑選票說話。政治人物的命運,也交由民眾決斷。權力的來源,不再是自上而是自下。權力的退出,也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和平交接。從2005年起,國民黨的黨主席選舉、中常委選舉等,都實現(xiàn)了黨內初選、黨員直選的制度革新。這也是馬英九廣受泛藍支持,最后能贏得2008選戰(zhàn)的民氣基礎。
政治強人時期的獨裁專斷、威權轉型時期的大老話事、密室交易等政治文化傳統(tǒng),正逐漸喪失存在的土壤。這是
我們考察國民黨政治所帶來的啟示。
沒有圍墻的政府
在臺灣采訪政治人物,僅從地點而言,都是很難得的經(jīng)歷。
采訪朱立倫先生,地點約在了臺北八德路的國民黨中央黨部,這里遠離市中心,沒有繁華商店,道路也不寬闊,樓房高約十余層,也就相當于大陸某個地級市的區(qū)級機關辦公樓水平,但和四周低矮的民居相比,已算是鶴立雞群。他的幕僚、桃園縣觀光行銷處處長的陳國君先生特意聲明,你們到了一定告訴我,我來接你們。
起先我們以為這是客套話,后來才知道這是“不得不”:先從中央黨部的入口處乘扶手電梯,上到二樓,然后再進電梯下到地下一層,再經(jīng)過狹窄、僅容兩三人擦肩而過的曲折回廊,終于進到朱立倫辦公室:沒有窗戶,近20平米,僅有的家具是黑色大辦公桌、書柜、大班椅、深色的三座會客沙發(fā)。這已算闊氣了,緊挨副主席辦公室的,是國民黨青年部、大陸工作部等了解國民黨歷史者聽來赫赫有名的機構,每個部門只有10平米左右,幾個黨工和幾張電腦桌,房間里已滿滿當當?shù)娜莶幌峦馊肆恕?
采訪臺中市市長胡志強,同樣如此。采訪地點最早約在了臺中市政府。已有近百年歷史的臺中市政府,白瓦紅墻尖頂,是日據(jù)時代修建的“臺中州廳”,從殖民時代迄今,一直被征用作政府機構的辦公樓,外觀華麗輕快,一直是臺中新人結婚的婚紗照拍攝地。以建筑論,這棟三層樓房子不失美觀大方,但真正在里面辦公,卻未必舒適:沒有中央空調,回形走廊,窗戶洞開,還必須開門辦公以接待市民來訪,想想看,常年平均氣溫都在20多度左右的熱帶氣候,穿襯衣打著領帶的記者沒多久就淌下了汗。這棟建筑的使用效率頗高,除了警察局等在外辦公,市政府所轄的多數(shù)機構都在此辦公。
拜訪其他政治人物的場合,也都大同小異:采訪時任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先生,是在他開封街的私人辦公室――伯仲文教基金會所在地,同時還兼他二子――臺北市議員吳志剛的受訪服務處,在一間不起眼的辦公樓的頂樓。這是棟商住樓,還有其他住戶。樓下只有一個上了歲數(shù)的老伯值班:“哦,你們找伯公(臺灣人尊稱吳伯雄先生為伯公)啊,他來了,已經(jīng)上去了!边@是周六早上,出入的人很少,伯公沒帶警衛(wèi)保鏢,一大早就到了。
采訪“立法院長”王金平是在他的辦公室。這個臺灣最高民意機構的辦公樓,外觀似乎還比不上臺中市政府,兩層小樓,里面的院子另建有議事廳等建筑,但看上去怎么也不像能容納100多名議員開會、辦公及助手們接待民眾的場所,在“立法院”門房作了登記就進去了。
王金平的會客間也同樣簡陋。內外間加在一起不過四五十平方,沙發(fā)看上去已用了多年,布套漿洗得發(fā)白,墻上掛了些字畫,也就稱得上干凈簡潔而已。一群年輕的臺灣電視記者堵在門口,長槍短炮地候著。王金平好不容易從記者叢中擠進來,身為董事長,他要先為“臺灣民主基金會”錄制宣傳短片。助理人員高效率地給王整理頭發(fā),有女記者向王院長開玩笑:院長,今天這么精神,有沒saidou(化妝)啊?”王金平一揮手:“不會啦,一直都這樣子啦!庇谑,記者們和王院長都哈哈一樂。
綜而言之,在臺灣除了軍事機構外,大多數(shù)政府機關、公家辦公場所都是敞開的,沒有圍墻,不需要荷槍實彈的武裝衛(wèi)兵保護。市民可以在每個政府機關門口唱歌跳舞,不必擔心會遭盤問。“總統(tǒng)府”也向民眾開放,只需登記就可以參觀部分區(qū)域,每3個月會向民眾和游客全面開放半天,記者甚至看到有同學在里面跳街舞。
據(jù)說但凡有市民進入辦事,政府辦公人員都會起身迎接,用敬語,端座倒水。記者沒有實地體驗,只能就此引述臺灣當?shù)嘏笥训拿枋觥?
威權時代,政治力量是社會的中心,控制最重要的資源;民主時代,政治力量則日益邊緣化,從中心向邊緣放逐。過去的國民黨中央黨部,位居“總統(tǒng)府”對面、緊靠凱達格蘭大道的一棟景觀絕佳之大樓,現(xiàn)在賣給了長榮集團,中央黨部的牌子換成了“張榮發(fā)基金會”,被搬到了臺北東部的八德街。何也?黨庫不再通國庫,為給黨工發(fā)工資,就得賣房子還債。
老蔣時代,蔣介石先生住在西北郊外、陽明山腳的“士林官邸”,只要他到“總統(tǒng)府”辦公,從“士林官邸”至“總統(tǒng)府”一線就全線戒嚴,交通管制,可苦了沿線上下班的市民。今天,“士林官邸”已經(jīng)成了向市民開放的公園,“總統(tǒng)官邸”也搬到了“總統(tǒng)府”一路之隔的對面,確實沒有“士林官邸”的舒適氣派,但再也沒有了針對小民的交通阻塞。
其實,引起這一切改變的,不靠嚴刑峻法,不依賴紀律說教,也不必仰望圣人當?shù)、人心浸?一項制度的建立就能解決問題:政府使用的每一分錢:小到買不買沙發(fā),墻壁要不要裝修,大到要不要赴海外考察,買不買新辦公樓,都要由議會批準。批準了,可以用;不批準就用?想想陳水扁坐困土城看守所的丑態(tài)吧。
怕熱就不要進廚房
對初次造訪臺灣的大陸客人來說,最值得看的,不是101大樓,不是阿里山日月潭,不是士林夜市的小吃,不是墾丁海灘,而是競爭激烈的電視媒體現(xiàn)象:多達上百個電視頻道,第一時間播出、全無剪輯的現(xiàn)場直播,或歪曲煽動、或理性冷靜的名嘴政論節(jié)目,嘉賓甚至可能大打出手的談話現(xiàn)場,觀點截然對立的藍綠電視陣營,這里有著全世界新聞報道難以見到的沖突、快捷、火爆和八卦。
就如何看待臺灣的電子傳媒現(xiàn)象,各界評說各異。就記者的采訪所見,有政治人物認為“要是邱吉爾在世,來到臺北,一定會對這里的媒體厭惡至極”,有的人徒呼奈何,有前輩記者慨嘆“沒想到民主到來后居然是這番景象”,更有人評說是“臺灣之恥”,還有朋友建議,“大陸未來一定要充分借鑒臺灣經(jīng)驗,不要一開始就發(fā)放過多的電視臺營運牌照”。但更多的意見認為:新聞媒體是促成臺灣政治轉型的重要力量,傳媒特別是電子傳媒的娛樂化和口水化,是臺灣社會由亂到治過程的必然現(xiàn)象,不必大驚小怪,也不必太過悲觀失望。
這里無法細述臺灣新聞史和臺灣當代政治轉型史的關鍵節(jié)點,僅以去年7月底記者訪臺期間,所看到的電視新聞和政論節(jié)目的主要聚焦點做一分析。
2008年7月28日晚,“鳳凰”臺風襲擊臺灣,頓時在臺灣社會引起波瀾,數(shù)十家電視臺隨即展開新聞大戰(zhàn),隨后幾天里,電視新聞的主要議題如下:
災害的損失情況。臺北市福華里里長李振貴投訴:政府“水門關閉通知慢”,造成車輛在街道上被淹。有老人死亡,由此開始對政府責任的追問。臺中縣烏日災民林某對電視鏡頭喊:誰向我道歉?還有新聞質疑:臺風年年有,為何臺南等地政府主導修建的防臺風工程還是容易出現(xiàn)滑坡、不堅固等漏洞?
臺灣氣象局口播失誤,把“小颶風說成中颶風”而遭來批評。“行政院長”劉兆玄出來安撫:氣象局同仁也很辛苦,沒必要道歉。由此引來名嘴開炮,楊憲宏在《2100全民開講》上點名批評“劉揆”,張友驊認為:氣象局不該推卸責任;政府應該公開救災款項的使用情況!皠⑥瘛痹诔鱿粋科技論壇時自嘲:還是當教授好,真不想干院長了!苯Y果再被媒體狂轟為“假惺惺、戀!。
傳媒批評的焦點漸漸集中在各地的縣市長身上。臺北縣縣長周錫瑋周五晚到南京公干,臺風一來,提前兩天結束工作,周日晚即趕回。臺中市長胡志強到“邦交國”馬紹爾訪問沒趕回,被批評為“外交比救災重要?”連帶著馬英九也被批“包庇”。
炮火最后集中到了國民黨籍的臺東縣女縣長鄺麗貞頭上。她于7月23日率團赴歐洲考察,由于沒趕回指揮,媒體因而質疑她“未苦民所苦”。她的母親隨同出訪,有人檢舉是花公款。臺東地檢署隨即前往臺東縣政府調閱資料,發(fā)現(xiàn)她上任兩年3個月,共“出國”8次,平均一季一次,花費1,100萬余臺幣。有電視評論說,鄺任內多次“假考察,真觀光”,有為選舉收買人心之嫌。8月5日晚,返臺的她被迫在記者會上鞠躬道歉。綠營人士進一步攻擊馬英九“薦人不當,應站出來向臺東縣民道歉”。
鄺麗貞一行15人12天花費300萬新臺幣(合人民幣60萬余元,人均花費4萬元)。由此展開了媒體對各縣市長“出國”次數(shù)和費用的追剿。連帶著“立法委員”的旅費情況也被曝光:每個“立委”一年兩個會期,每會期可報銷差旅費16萬新臺幣,合計一年可報銷32萬。
這是“鳳凰”臺風卷襲后一周左右的主要議題,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是藍營執(zhí)政,對政治人物的攻擊最強烈、態(tài)度也相對不客觀的,大多來自綠營媒體。不過,除了娛樂化報道未有涉及外,臺灣電子媒體的新聞報道策略已顯露出一個清晰路向:批評政府、監(jiān)督官員。
以大陸的視角來看,這也許有矯枉過正、小題大做、為收視率而收視率、缺乏嚴謹?shù)男侣剬I(yè)主義操守、有違客觀中立原則、報道為政治立場服務等嫌疑,但正如胡志強所言:媒體的批評,至少可以讓你少犯錯。
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臺灣官員敢公開批評新聞監(jiān)督。頂多是私下抱怨幾句:記者無孔不入,真討厭。對這樣的抱怨,吳伯雄先生有一句名言:怕熱就不要進廚房。怕媒體監(jiān)督,不要干這行好了。
就是在如此激烈、也許可以說競爭過度的新聞大戰(zhàn)陪伴下,臺灣人民已走過了十余年歷程。臺灣新的政治文化,也就在這種媒體監(jiān)督的環(huán)境下逐漸塑造成形。在這里,再不會有官員放出這樣的怪論:“你是哪個單位的?”
相關熱詞搜索:廚房 怕熱 怕熱就不要廚房 廚房集成墻板怕熱嗎 熱水器廚房水不熱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