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地理讀圖教學方法的一點思考
發(fā)布時間:2018-06-21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巴朗斯基指出:“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并且應該說它永遠是更經濟更容易理解的語言。”可見地圖教學作為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必要、有效和簡捷的地理教學方法,對它全面且恰到好處地運用,必定關系到地理教學效果的優(yōu)和劣,進而關系到學生能否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更大的收獲。
下面,筆者將自己及同事在地理教學工作中總結的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的方法簡要論述一下。
第一,養(yǎng)成個人讀圖的習慣。筆者注意觀察過:在老師不引導的情況下,班上45名初二學生能夠主動打開地圖冊同文本教材及資料對照起來看的同學不會超過10名,約有十幾個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會拿出地圖冊來看,有過半數同學地圖冊沒帶,還有個別同學地圖冊早已不見了。由此可見,相當一部分的初中學生在學習地理時根本不了解地圖冊的重要性,缺乏最基本的讀圖訓練,還怎么指望課堂或考試時能夠獨立看懂圖呢?因此筆者及幾位同事在平時的教學中特別加強了檢查、抽查和個別輔導,經過近一學期的訓練,班上的大多數學生都能做到左圖右書。這一學期,在地圖教學過程中,筆者特別將地理掛圖或板圖展示在學生面前,更加注意畫黑板略圖,首先使學生“眼里有圖”,然后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讓學生獨立在掛圖上或板圖上指出所學的地理事物,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受,通過直觀來加深學生的印象,使學生對海洋、大陸、大洲以及國家重要城市、山脈、河流、湖泊等在地圖上的分布位置有清晰的概念,使學生真正做到“腦中有圖”。
第二,組織讀圖,構建讀圖模式。在大部分學生做到“眼中有圖”和“腦中有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地圖上獨立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特征以及各地理事物間的相互影響,基本實現圖文的互相轉化,然后積極引導學生們多作知識的橫向聯系,建立這樣一種地理讀圖的模式,如:在小比例尺地圖上看到一個城市西安,以其為中心點,將其他與之相關的知識鋪展開來,首先觀察其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氣候特征及成因等自然地理特征,再從自然地理角度分析經濟發(fā)展特征,分析出來的經濟特征同實際情況一定存在差距,然后尋求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這樣,不僅僅把當前所涉及的落實到地圖上,而且會鏈接許多以前學過的相關知識,溫故而知新,得到更大收獲。這種讀圖模式對大多數同學來講,難度不大,且特別有利于學生更加全面、牢靠地掌握地理知識。再比如:在講“6.22側面光照圖”時,教師先引導學生認識此圖的基本構件:赤道面、黃道面、南北回歸線、極圈、中央經線及太陽直射點等,然后教師再進一步講清夏至日不同經緯度的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情況;這樣可使學生明確夏至日全球的晝夜變化和太陽高度變化規(guī)律,進一步加深印象。同時還要借助地圖上的各種符號線條、顏色、注記、經緯網的特點,運用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從地圖上找出二分二至之間的相互關系,繼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第三,總結引導,提高讀圖效率。比如講授八年級下冊中國地理時,對照課本及中國民族的分布圖、中國地形的分布圖、中國陸上主要山脈的分布圖、中國1月(或7月)平均氣溫的分布圖、中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圖、中國氣候類型的分布圖和中國主要河流的分布圖時,學生都能說出很多東西來,但這并不是地理讀圖的最終目的,最后必須由老師適時引出的是:讀分布圖時要注意什么問題。師生先討論后總結:一是必須準確記憶區(qū)域地理位置。二是要在注意地理事物分布的范圍、類別、數量的基礎上,多注意與其他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注意事物的起止點、事物的沿途變化和事物的走向;注重同一空間不同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差異;要明確事物的地理范圍。三要讀懂圖例和注記,特別注意題目中新設定的圖例和注記,根據圖例和注記了解不同符號所代表的含義,同時將圖例和注記信息標注到與題目相關的地方,熟悉區(qū)域的地理名稱及區(qū)域地理特征。
總之,地理教學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看圖、識圖和分析地理圖表、模型、照片等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他們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地理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到“左圖右書”“眼里有圖”和“腦中藏圖”,養(yǎng)成良好的讀圖用圖習慣。而讀圖用圖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期的堅持及訓練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編輯 薛小琴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