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生活在全球
發(fā)布時間:2018-06-27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佛系”這個詞仿佛一夜間刷爆朋友圈,人們忽然發(fā)現,年輕人本該是“早晨七八點鐘的太陽”,卻一改朝氣蓬勃的形象,開啟了恬淡虛無的節(jié)奏。這或許是人們對于無時不在的快節(jié)奏生活壓力的一種逆反。實際上,全球不少國家近來都刮起了一股類似的“佛系”風。
風起東洋:日本“草食族”的進化
“佛系”生活最早并非出現在中國,而是來自日本。2013年在日本的雜志上出現了“佛系男子”的說法。
日本社會內部的壓力比中國更大,于是更早進化出了“佛系”生態(tài)圈。生活在城市里的日本年輕人面對社會急速發(fā)展帶來的越來越快的生活節(jié)奏,面對四面八方的壓力,產生了孤獨感、無力感和對未來的迷茫,從而誕生了“什么都不爭”“對任何事情都失去興趣”的佛系生活。對此,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感嘆:“日本年輕人沒有欲望、沒有夢想、沒有干勁,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會!”
在大前研一眼中,這種無欲無求的“佛系”生活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日本無論物價如何降低,人們就是不想花錢,消費無法得到刺激;人們改變現有生活節(jié)奏的動力不足,經濟沒有明顯增長;盡管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可30歲之前的購房人數依然逐年下降。
“佛系”年輕人沒有太多的物欲和成功欲,對于車和奢侈品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湊合了事。他們習慣把自己的興趣愛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jié)奏去做。比如,嫌談戀愛太麻煩,不想在上面費神費時間,也不想有什么對象,就喜歡自己一個人,覺得和別人在一起很累,等等。
前些年日本就有“草食族”的說法,指那些對待愛情像食草動物一般友善溫和的群體,他們在感情關系和人際交往上較被動,性格靦腆害羞,不擅長與異性接觸,和異性獨處時能做到絕對的人畜無害。在對待感情、婚姻和家庭方面,“佛系”是“草食族”的進化版。
“佛系”生活甚至已經開始影響到固有的社會結構。日本厚生勞動省2017年12月底公布的人口動態(tài)統(tǒng)計數據估算值顯示,2017年日本新出生人口數僅為94.1萬人,創(chuàng)下有統(tǒng)計數據以來的最低值。同時,2017年新婚情侶數為60.7萬對,也創(chuàng)新低。目前日本男性平均每4人中就有1人、女性平均每7人中就有1人終生未婚。
日本傳統(tǒng)的“買房安家”觀念正在被“佛系”年輕人拋棄,選擇租房生活的人越來越多。約四分之一的日本人認為不買房也無所謂,這一比例在20歲至40歲的年輕人中更高。
此外,“佛系”不婚族的增加導致家庭消費減少,不愿生子同樣使嬰幼兒產品沒有市場。從長遠看,人口減少趨勢難以得到緩解,潛在的勞動力和消費者也就會減少。
看似人畜無害的“佛系”風給“原產地”日本帶來了不少隱患,這是最初沒有預料到的。
美式生活畫風轉變
和日本不同的是,美國傳統(tǒng)上就是一個物質社會,那里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品市場之一。然而,即使在美國也刮起了一股“佛系”風。
改變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十年前的華爾街金融風暴,F在很多美國年輕人成長于經濟衰退期。這些切身體會過危機的人,面對延續(xù)至今的全球不確定性,把擺脫物欲橫流、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當作一種尋找平衡的辦法。
中國的年輕人會把不走尋常路掛在嘴上,美國同齡人也是如此。
美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龐大的一代人可能永遠不會像其父輩那樣奢侈地過日子。不少人已經晚上不再去酒吧,而選擇冥想。以往在美國,35歲到50歲的人是某冥想App的最大用戶群,但近期,越來越多20多歲的年輕人開始注冊使用這個App,人數甚至很快增加到與35~50歲的群體相當。美國的大學生成為了其中最活躍的用戶,很多人一天使用三次:早上做引導冥想,白天選擇聽一些恬靜的音樂,晚上聽一個溫柔的“睡前故事”。
從白日放歌須縱酒,轉型到安靜冥想,這一畫風轉變不小。而促使畫風轉變的,是年輕人廣為使用的社交媒體,因為年輕人很容易受同齡人特別是社交媒體上同齡人的影響,如果有人在群里不停地講著冥想和健康生活,就讓別人覺得那是一件很酷的事,可能會群起效仿。所以,以前大家的談資可能是去酒吧的精彩經歷,可現在流行的則是“佛系”冥想。
以前美國一直流行車輪上的快生活,而在佛系的帶動下,慢生活方式也開始流行開來,影響到日常的不少方面。比如,以前美國年輕人早上去店里買杯機器做的咖啡,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轉向烘焙和手沖咖啡。
除冥想和手沖咖啡外,耐心地編織毛線也成了美國“佛系”年輕人時下崇尚的消遣方式之一。美國紗工藝理事會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學習打毛線和鉤針編織的18至34歲年輕人的增長速度是35至54歲人的兩倍。大多數毛線編織者說,這件事給他們一種成就感,有助于應付壓力。
繪畫與盆栽等靜態(tài)而富有藝術感的消遣方式也成為年輕人消磨時光的好方法。
歐洲人的素食潮
歐洲青年的“佛系”生活則表現為越來越多的人愛上素食,以及由此而來的綠色生活方式。
在英國,2017年素食主義者大踏步地從邊緣群體走入主流社會。純素主義被稱作發(fā)展最快的生活方式。
在過去10年間,英國純素者總數更是增加了260%。目前15歲以上人口當中,純素食者有54.2萬,而10年前,這個群體的總數只有15萬。值得注意的是,現在這50多萬純素食者當中,年齡在15歲到24歲的年輕人占將近一半。
對許多人來說,絕不參與屠宰、虐待動物是改吃純素的關鍵原因。在他們心中,動物有知、有感,有生命的權利。也有人是因為喜愛動物,根本無法接受動物們成為自己的盤中餐。
此外,許多人改吃素的動機是減少對環(huán)境的破壞,而年輕一代似乎更關愛環(huán)境。
除不吃肉外,英國年輕人酒也喝得比父輩少。在英國,16歲到24歲年齡段的年輕人中,有20%的人不喝酒。喝酒的人少了,英國酒吧的數量每年減少了近千家。
歐洲大陸也呈現類似的健康趨勢。歐洲藥物和藥物成癮監(jiān)測中心的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從來不吸煙,更不會嘗試大麻、迷幻劑之類的毒品。很多青少年不抽煙、不喝酒,不碰毒品。歐洲“三不青年”的數量近幾年越來越多了。比如,瑞典2003年的時候這類青少年占11%,在2015年的時候這個比率已經上升到31%了;而在冰島“三不青年”比例增長更快,直接從2003年的23%上升到2015年的61%。
這種綠色的“佛系”生活意味著對之前生活方式的修正,各方也需要對此作出及時調整。歐睿信息咨詢公司(Euromonito)的一份報告顯示,“佛系青年”一般都受過良好教育,年齡在20到29歲之間,他們把追求健康生活當作維持掌控感和在不穩(wěn)定的世界里尋找慰藉的一種方式。歐睿2018年將“佛系”認定為改變消費行為的十大新興力量之一。分析師阿利森·安格斯在研究報告里寫道:“他們覺得他們能創(chuàng)造不同,而這一點會影響他們的消費選擇。這意味著他們會對更多東西說不,比如不喝酒,不要不健康的習慣,不用動物性產品,尤其是不要無節(jié)制地花錢,不做冤大頭消費者!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