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皮影 [濟南最后的皮影傳人]
發(fā)布時間:2020-03-11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山東皮影戲第三代傳人李興堂老人的家坐落在濟南經(jīng)三路50號一個簡陋雜亂的小院里。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鏡框里鑲的,箱子里、影集里裝的全都是栩栩如生的皮影影人。面對它們,你會感到小屋內(nèi)堆積著沉甸甸的皮影歷史。
也許是命運安排他把皮影作為他一生的精神歸宿。還在他七八歲時,唱西河大鼓的父親就與當時濟南著名的皮影藝人李福增結(jié)為把兄弟,皮影活靈活現(xiàn),生動逼真的表演簡直讓他如醉如癡。16歲時,因家境貧困,他干脆拜在李師傅門下學藝。慢慢地,他了解了中國皮影藝術的歷史……
皮影戲作為融繪畫,雕鏤,音樂,操縱、演唱于一體的民間藝術,據(jù)傳起源于漢武帝時期,到宋代時已成為頗受民眾喜歡的戲劇形式之一,在記述南宋都城杭州民俗的《都城記勝》中有詳盡的記載。至元代,皮影戲流傳國外,并被西方戲劇史家斷言“中國的皮影戲是電影的開山祖”。師傅告訴他,濟南的皮影戲是師傅的父親李克鳘1917年從山東鄒縣一路逃荒帶來的。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他在4年的學徒生涯里,白天為師傅家干雜務,晚上才能幫著師傅演出。但他處處注意模仿師傅的吹拉彈唱,并經(jīng)常通宵達旦不知疲倦地畫影人,刻影人……學徒期滿,他刻進心血和汗水的100多套影人其藝術功力讓師傅大吃了一驚。
這時正是1952年,出了徒的李興堂在西市場擺開了場子,其精湛技藝使他的皮影戲演得真是“一口敘述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能盛200多人的場子里場場爆滿。那年月,他真是有說不出的高興,使不完的勁。不演出時,他的全部身心都撲在了硬如塑料板的牛皮上,畫影人,刻影人,涂彩,構思……
但他萬萬沒有想到,多年刻的1 000多件影人在“文革”中竟以“四舊”名義被毀之一炬。當時,聽著牛皮燃燒時發(fā)出的“吱吱”聲響,聞著那刺鼻的氣味,他哭得死去活來。
然而,火并未燒掉他對皮影的執(zhí)著。熬過漫長的十年,他再次想把皮影這民族藝術的瑰寶發(fā)展起來。于是,他和老伴省吃儉用,用微薄的工資到上海買來上好的牛皮,然后絞盡腦汁地回憶一幅幅被燒樟的影人,一絲不茍地畫、刻……終于,長13米的《水滸》一百單八將人物長卷誕生了,兩幅各長13米的古老皮影誕生了,全套的《西游記》,《東游記》、《封神榜》也擺在了案頭,他的皮影又達到了1000多件,其在藝術上的創(chuàng)新也使其皮影多次獲得國家,省,市大獎,因而也吸引了全國的皮影專家紛紛前來一睹其藝術風采:1998年9月,國務院科評組成員,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副主任,東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張道一先生來了,同年10月,上海博物館的莊永貴老先生來了,并告之該博物館還收藏著他1957年的皮影作品,這給了他一個意外的驚喜,他“文革”前的作品還“活著”。
雖然皮影戲終究日漸冷落,但并沒有動搖他執(zhí)著的心,因為外國友人也酷愛他的皮影。近幾年,美國,丹麥,比利時,瑞典等許多外賓或觀看他的皮影展覽,或直接到他的小屋,給他拍照,讓他表演,要皮影作品。這使他漸漸明白了:藝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由此他堅信,皮影定將是中國未來的藝術“化石”,他將傾盡全力使這“化石”變得更加完整,精美,以饋后世華夏子孫。
相關熱詞搜索:濟南 傳人 皮影 濟南最后的皮影傳人 皮影傳人孟廣新 泰山皮影在哪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