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德國愛恨情仇_德國和俄國
發(fā)布時間:2020-03-14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就像兩個人的交往一樣,兩國關系也可以演繹出豐富多彩的恩愛情仇來,成為文人墨客、專家學者筆下的不朽之作。看到2006年12月19日俄羅斯幫助德國將首顆間諜衛(wèi)星送入太空這則消息,眼前驀然顯現德俄關系中不同尋常的一幕幕。其中,有記載它們親密無比的,有記載它們血肉相拼的,有記載它們相互借重的,還有記載它們復雜情感的。
一個城市名字的淵源
在波羅的海芬蘭灣東岸、涅瓦河口,座落著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市,它的取名與第一次更名直接與德國有關。這塊地原為瑞典人所占,1703年彼得一世從瑞典手中奪取后辟為要塞。彼得一世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第二位沙皇,推崇普魯士發(fā)展道路,崇拜德國圣人彼得,1721年,彼得一世將國號改為俄羅斯帝國,把首都從莫斯科遷到這座要塞來,同時將它的名字按德語語音取名圣彼得堡,自己則改稱彼得大帝。怎樣評價彼得大帝的做法姑且不論,從某些方面講,它則顯示出了當時俄國和德國不同尋常的關系。對此,還有一個反證。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后,俄德成為死命相拼的冤家對頭,圣彼得堡隨即被更名為彼得格勒。俄文的“格勒”就是德文“堡”的對應詞,都是“城”的意思。雖然“彼得”依舊,可后綴這么一改,俄德關系在形式上也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以后,這個城市還變過兩次名字,1924年為了紀念列寧,彼得格勒改稱列寧格勒,1991年葉利欽又恢復了圣彼得堡的原名。不過,這兩次更名則不再與德國有直接聯系。
兩國王朝一家親
據12世紀出現的俄羅斯第一部史書《往年記事》記載,俄羅斯土地上的東斯拉夫先民最初有許多部落,各自有風俗和法律,互不統(tǒng)屬,常常陷入紛亂之中。公元862年時,為了“尋找一個能公正統(tǒng)治的大公”,各部落的代表來到北歐日耳曼人的瓦蘭人地區(qū),請了那里的三兄弟幫他們治國。在三兄弟里邊壽命最長的留里克最終統(tǒng)一了從諾夫哥羅德到基輔的廣大土地,統(tǒng)一了平原、沼澤和森林中的各個部落。后來,留里克就成了俄羅斯第一位國君,他開創(chuàng)的基業(yè)被稱為留里克王朝,而他所出生的北歐羅斯部落,后來也成為了俄羅斯國名的來歷。由此看來,俄國人與德國人還有血緣關系呢。
如果說上面講的多少還帶有傳說的色彩,那么,風流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年)則確確實實是德國人。出于利益考慮,歐洲皇室一直以來有相互結親的傳統(tǒng)。葉卡捷琳娜原名叫索菲婭?弗里德里克?奧古斯特?馮?昂哈爾特―采爾布斯特,原本是德意志的一個公爵之女。她14歲時就被選作荷爾斯泰因―戈拉普公爵卡爾?烏爾里希的妻子。卡爾?烏爾里希就是彼得大帝的外孫、俄國皇位的繼承人。1744年,索菲婭來到俄國,改稱葉卡捷琳娜?阿列克謝耶夫娜公爵,第二年與卡爾?烏爾里希結婚。然而,在最初的18年里,葉卡捷琳娜不僅婚姻失敗,而且生活充滿了屈辱。1762年1月,掌管朝政的彼得大帝女兒葉利扎維塔去世,彼得三世繼位。同年7月,葉卡捷琳娜率領近衛(wèi)軍開進圣彼得堡發(fā)動宮廷政變奪取王位,兩個月后,在莫斯科舉行盛大的加冕典禮,接受了“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稱號。葉卡捷琳娜在位34年,對外與普魯士修好,對內實行“開明專制”,俄國農奴制社會也達到了鼎盛時期。
從布列斯特到莫斯科
講到現代的俄德關系,人們最容易想到的是蘇(俄)德兩次交惡,其中二戰(zhàn)中的蘇聯衛(wèi)國戰(zhàn)爭尤其慘烈,然而,除去這場戰(zhàn)爭本身,在西方國家中,德國與蘇聯的關系是微妙的,它們更多的是互為借重。
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是受西方擠壓的戰(zhàn)敗國,蘇聯則是受西方國家攻擊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們都成了歐洲的“棄兒”,因此,兩國關系走得最近。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還沒有結束的時候,兩國最先締結和約。1917年10月26日,也就是十月革命勝利后的第二天,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和平法令》,呼吁交戰(zhàn)國停止戰(zhàn)爭,實現不割地、不賠款的和平。英、法、美等國對此置之不理,只有德國同意(當然德國占了便宜)。于是,兩國從當年的11月20日開始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進行和談,先是在12月2日簽訂了“停戰(zhàn)協定”,第二年3月3日又正式簽署《布列斯特和約》。其次,兩國的經濟合作關系密切。《布列斯特和約》簽訂之后,兩國就開始了貿易往來,到1921年,蘇德貿易額占對外貿易總額的近1/4。1922年4月《拉巴洛條約》簽訂之后,兩國經貿關系進一步發(fā)展自不必說,就連在國防工業(yè)方面都有密切的合作。1922~1924年間,蘇聯聘請德國專家?guī)椭O計和制造潛艇,聘請德國容克飛機公司幫助興建特維爾飛機制造廠。據說在德國的幫助下,蘇聯制成全金屬飛機的時間比美國洛克希德和道格拉斯兩個飛機巨頭的時間都要早得多。此外,在上個世紀20年代中期,德國還幫助蘇聯在中亞地區(qū)建造了十幾個火炮制造廠。最后,兩國的政治關系也比較密切。1926年4月,蘇德以《拉巴洛條約》為基礎,在柏林簽訂了為期五年的互不侵犯和中立條約。對于涉及兩國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問題,雙方“將在今后維持友好接觸”。不過,在這方面,最重要的表現還是1939年8月23日,蘇德在莫斯科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和《秘密附加議定書》。這些公開的和秘密的條約簽訂的過程牽扯著當時非常復雜的國際關系,對它們功過是非的評價則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
德國人的“蘇聯情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給蘇聯造成的傷害最大,而蘇聯也對德國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由于德國一分為二,西德受美英控制,東德則成了蘇聯的小兄弟,這樣的“深仇大恨”并沒有使蘇德成為主要的敵人,倒是戰(zhàn)時的盟友美英與蘇聯反目為仇,形成兩大對立的陣營。但是,夾在復雜的過去與現在、東方與西方之間,德國人有一種奇特的“蘇聯情結”。這種情結似乎很難用語言來描繪,更無文字記載,但確確實實又可以感受到。還是用兩個例子來說明吧。
其一,在離柏林不到50公里的南部小鎮(zhèn)文思多夫的叢林中,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地下軍事堡壘。它始建于1875年,二戰(zhàn)期間是德國陸軍總司令部,德軍對其他國家進行的閃電戰(zhàn)都是在這里策劃的。它的保密性和隱蔽性十分強,出口都被偽裝成居民住房,據說直到戰(zhàn)爭快結束時都沒有被盟軍發(fā)現。德國投降以后,地下堡壘被蘇聯完整地繼承了下來,作為西部集團軍最高司令部所在地。從1945年到1994年,蘇聯軍隊(最后兩年是俄羅斯軍隊)在這里整整駐扎了50年,人數最多時達到34萬人。1994年8月31日,最后一批俄軍士兵撤走時,俄羅斯總統(tǒng)葉利欽和德國總理科爾都出席了告別儀式。就是在這個儀式上,葉欽利還即興地搶過樂隊指揮手中的指揮棒,扭動著笨重的身軀,搖頭晃腦地揮舞起來。俄軍撤走以后,德國聯邦軍將它轉給勃蘭登堡州,用作旅游業(yè),旅游紀念品中最多的是蘇聯紅軍“遺產”,如軍帽、各種軍功章、紀念章和列寧、斯大林的紀念章。
其二,與日本相比,德國被公認是悔罪最徹底的。德國境內的原希特勒建造的集中營現在都是供人參觀的另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比如,柏林附近的薩克森豪森集中營,魏瑪附近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慕尼黑附近的達豪集中營。德國人在各地都如實地將當時納粹政權種種滅絕人性的暴行展示出來。然而,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在納粹迫害者的墳瑩旁邊,還有一大片死于蘇聯人之手的德國人的墓地;薩克森豪森集中營同時展示的還有蘇聯建立的拘留營。根據《波茨坦協議》,戰(zhàn)后,英法美蘇等國在各自占領區(qū)的前納粹集中營或戰(zhàn)俘營里建立了拘留營,主要關押納粹黨的職員、納粹政權恐怖機關的成員以及有可能威脅到占領國及其目標的人。蘇聯建立的是特殊勞改營,在德國的蘇占區(qū)內共有10個。其中,薩克森豪森特殊勞改營最大,1945~1950年間,大約有6萬人被關押在這里。特殊勞改營里饑寒交迫,衛(wèi)生條件惡劣,疾病和流行病時常發(fā)生,大約有1.2萬名犯人死于疾病和長期的營養(yǎng)不良。死者被匆匆埋葬,沒有留下任何記號,在薩克森豪森特殊勞改營附近就有三大片這樣的墳墓。
德國人似乎對蘇聯戰(zhàn)后在德國所做的一切不愿說什么,但將一些與蘇聯有關的遺址無聲地放在那里,甚至將它們與希特勒留下的東西并列在一塊,是很耐人尋味的。至于能品味出什么,那是參觀者自己的事。
普京與施羅德的對話
冷戰(zhàn)結束后,分裂的德國重歸統(tǒng)一,統(tǒng)一的蘇聯卻分裂。對如今的德國和俄羅斯來說,血腥的一頁翻過去并不難。2006年5月初普京訪問德國時和施羅德講的一番話就是一個很好的注腳。據媒體報道,普京在接受德國《圖片報》采訪時說,在德軍包圍列寧格勒的900天里,他的母親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失去了一個兒子,傷了丈夫。“但奇怪的是,我的家人從來沒有恨過德國人……我父母說,受責備的不應當是(德國)人民或普通士兵,而應當是把他們推向戰(zhàn)爭的(納粹)政權”。雖然施羅德的父親二戰(zhàn)期間死在蘇德戰(zhàn)場上,他還是告訴普京,盡管他這一代人與二戰(zhàn)沒有什么直接聯系,但所有德國人還是應當永遠對這一人類歷史上的悲劇承擔責任。普京聽后十分感動,告訴記者,“當我聽說施羅德總理的父親當年是死在東線戰(zhàn)場時,我深感震動。這在情感上給我很大觸動,使我意識到,這場悲劇還沒有遠去”。普京和施羅德代表的不只是他們個人,還有他們背后的兩個國家、兩個民族。施羅德對此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在我看來,如此不共戴天的仇敵和戰(zhàn)爭對手如今成為了這么親密的朋友和伙伴,這真是一個奇跡”。比較起來,普京的德國“情結”似乎更深。眾所周知,普京在克格勃工作了16年,其中1985~1990年就是在德國的德累斯頓搞政治情報。去年10月,普京再一次訪德時故地重游,在德累斯頓與德國新任總理默克爾會談并簽署了一系列經貿合作協議。與此同時,俄羅斯外貿銀行買下歐洲宇航防務集團(EADS)5%的股份,德甲沙爾克04俱樂部從俄羅斯“天然氣工業(yè)公司”那里獲得1.25億歐元的贊助費。可見,俄德之間的友好關系還在不斷提升。
愛恨交織因哪般
總的看,在幾百年的俄德關系中,有交往與合作,也有沖突與戰(zhàn)爭,可謂愛恨交織在一起。究其緣由,國際格局固然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可背后文化淵源也不可低估。此外,俄羅斯與德國在文化聯系上也比較密切,在制度上常以德國為榜樣,19世紀20世紀俄國就比較流行德國的黑格爾、謝林哲學。另外,在俄羅斯的鄰國中,亞洲被視為異類,東南歐又是比較落后的小國,奧匈、波蘭是天主教勢力的代表,與俄國東正教有沖突。德國人在宗教改革后主要信奉新教,比較務實,在意識形態(tài)上與俄國的沖突較少。兩國的實際交往主要是形而下而不是形而上的東西。另外,德意志地區(qū)相對來說文化發(fā)展程度比較高,國家組織比較有效率。因此,列寧提出過這樣的公式: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管理制度+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總和=社會主義。對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國家來說,像德國那樣通過以國家主導發(fā)展商業(yè)、軍事,提高政府能力,振興國家,這條道路對俄國來說比學習英法更為現實。
相關熱詞搜索:俄國 德國 愛恨 俄國德國愛恨情仇 俄羅斯人與酒的愛恨情仇 有愛恨情仇有酒有的詩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