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fā)現(xiàn):福建巷:歲月留下“半邊巷”|半邊巷
發(fā)布時間:2020-03-23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福建巷是哪里?”就算問現(xiàn)在的老武漢人,也不一定知道這個地方。 它距聞名的孫中山銅人像不過數(shù)百米,隱于漢正街之后,是曾經(jīng)數(shù)不清的蜘蛛網(wǎng)般的舊街里巷里的一條,如今卻在高樓大廈林立中盡享老武漢院子里的午后陽光。去采訪巷子里的老街坊,有關(guān)這兒的回憶可以追溯到100年以前,聽老街坊聊往事,回憶里是可以露出陽光的。
為什么只有雙號沒有單號
南北走向的福建巷北接長堤街,其南端是一個交叉路口,往東則是福建街,可通向民族路,往南是得勝街,可通向人和街、大小夾街、集家咀,往西是?隱寺街。?隱寺街得名于著名的佛教正信會和?隱寺。
問巷子里的老街坊有關(guān)福建巷名字的由來,在這里住了60多年的老人也只說“不知道”。后來找到這里最年長的81歲的代婆婆,她只記得最初這條巷子是一個幫派的聚集地,而這個幫派里大都是福建人。之后福建人搬走了,只是福建巷的名字仍留到現(xiàn)在。
穿過福建街向右拐就是福建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福建巷2號,沿著巷子往里走,東面是一排低矮的老房子,大多是經(jīng)營布匹生意,這些布匹商并不是本地人,來這里也不過一兩年。其間穿插著一些理發(fā)、電焊、租賃的小店。理發(fā)店的老師傅一般只給周邊的住戶剃頭加刮胡子,價錢一直是5元每次。巷子的西面則完全不同,耀眼的黃色墻壁是翻修沒幾年的?隱寺的側(cè)墻,再前面就是新建的泰源輕紡城,無數(shù)布匹商討價還價聲加小貨車的喇叭聲穿插其中。
巷子寬不過4米,長也不超過200米。巷子?xùn)|面依次是2、4、6……一直到22號。本想去福建巷1號看看,結(jié)果不僅找不到福建巷1號,福建巷的單號更是一個也找不到。后來聽老街坊說,以前西面是單號,只是后來都拆了,福建巷1號則是上世紀20年代就消失了。現(xiàn)在看到的?隱寺和泰源輕紡城都是后來建的。
茶館文化和漢劇的相會
上世紀初福建巷1號,是一個大茶館,十幾張茶桌的規(guī)模,除了店主外,還雇了一個四十來歲的大娘幫工。只要有藝人來演出,就是孩子們的節(jié)日。漢劇界大師級的演員,像周天棟,過去就經(jīng)常來茶館演出。老一輩的人還見過有人來演評書、湖北大鼓、清唱漢劇,印象最深的要算湖北小曲的演出。這些演唱小曲的先生,當時歲數(shù)都不小了,一般都是5、6個人一起演出,自彈自唱,拉胡琴、彈月琴、彈揚琴、吹笛子。他們的高超之處在于,劇本靠自己編,樂曲靠自己譜,樂隊靠自己指揮,一人還承擔劇中多種角色,幾個人就唱一臺大戲。湖北小曲唱來委婉動聽,那悠揚的樂曲聲是巷子里老人夢里都魂牽夢縈的。
福建巷9號,有一位姓俞的盲人,人稱“俞瞎子”。他們家在舊社會頗有些家底,從小就被送去操琴學(xué)藝。漢劇著名花旦演員花碧蘭也曾經(jīng)住9號,俞瞎子操琴,花碧蘭和其他演員吊嗓或演唱,成為小巷里的一景。
花碧蘭搬到人和街那一帶居住以后,每天傍晚都由其母相伴前往美城劇場演出,深夜又由其母護送而歸。盛夏,花碧蘭母女相攜在福建巷竹床陣中穿行的情景仍是老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著名漢劇藝術(shù)家陳伯華當時住福建巷西面的美仁后街6號,住的是小四合院,兩扇大鐵門頗有氣勢,鐵門兩側(cè)則是兩尊威嚴的石獅子。那時小孩子就愛透過大鐵門的門縫向里張望。碰到陳伯華在屋里吊嗓子,小孩子就擠在門外笑得嘻嘻哈哈的,陳伯華一般不太理會這些,仍舊自己吊嗓。聽過陳伯華吊嗓的孩子就在小伙伴間炫耀開了。為陳伯華配戲的著名漢劇小生王曉樓,他的姐姐住在福建巷美仁中街,王曉樓得暇來看姐姐,往往就成了福建巷漢劇迷的節(jié)日。
還有住在老君三巷的陳健華,也是學(xué)漢劇的,娶了他同科的胡和顏為妻。小兩口每天上下班從福建巷過,巷里人見證了他們從戀愛到結(jié)婚生子。沒想到的是,陳健華在藝術(shù)上作為不大,其妻胡和顏竟成一代大家,成為漢劇大師陳伯華之后的領(lǐng)軍人物。
十八般技藝樣樣精通
福建巷住的,除極個別房主外,多是一些手工藝人。這條短短的巷子里棺材鋪就有兩家,裁縫店、打鐵鋪、理發(fā)店、彈棉花鋪、肉鋪、銅匠鋪、裱畫鋪、紙馬鋪、藥鋪、爐子鋪、餅子鋪,應(yīng)有盡有。不過這都是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以前的情景,1956年后,這些個體戶除極個別的外,都被合作化了。
福建巷7號,有家姓蔡的人家是做紙馬生意的。蔡師傅個兒不高,嗜好煙酒茶,對平常飲食也頗講究。那些紅綠紙,那些蘆柴棍,那些紅綢布,經(jīng)他一折騰,竟成了最精美的工藝品。他扎的燈籠是漢口最精美的,掛在有身份的店鋪大門上方;正月十五鬧花燈,他扎制的龍燈的龍頭最為精細,龍的每一根胡須都精神抖擻。玩龍燈的人舉著他家的龍燈,頭都昂得比別人高一截。一年臨近春節(jié),一個50多歲老頭找到蔡師傅要做10個龍頭,并且春節(jié)就要用。后來才知道老頭是從福建來的,特地來找蔡師傅。蔡師傅本想著這本是完全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但老頭卻不肯走。在之后的幾天,蔡師傅家夜里則是燈火通明,只趕到春節(jié)前做出了10個威風凜凜的龍頭。之后的幾年,街坊還見過老頭來看蔡師傅。
從6號院子到“落后院子”
裁縫鋪的對面是福建巷16號,上世紀60年代以前是福建會館。上世紀60年代,江漢襪廠買下福建會館作為職工宿舍,1962年就地蓋起了3層樓高的3棟樓房,每棟12戶。這就是福建巷最大的院落了,人們一般稱作“6號院子”。
在這里生活了一輩子的程婆婆一直住在6號院子。上世紀60年代,6號院子要算江漢區(qū)數(shù)一數(shù)二的住宅區(qū),周邊沒有比這更高更大的建筑了。程婆婆站在自家陽臺上,長江大橋、黃鶴樓都可以看到。要是站在樓頂,武漢三鎮(zhèn)也盡收眼底。小孩時,她還愛在6號院子樓頂放風箏,那時,這是要遭到周邊小孩嫉妒的。
60多歲的彭爹爹憶起以前的6號院子,臉上滿是笑容,年輕時要是有人問他住哪里,他就說“銅人像6號院子”,那可是相當牛氣的。
6號院子里住的大多是江漢襪廠的職工,要是哪家辦紅白喜事,福建巷便是一通流水席。巷子里桌子一擺一長條,好不熱鬧。
福建巷地勢較低,下雨天易積水,大人們都不喜歡下雨,小孩子倒撿到了玩水的樂趣。冬天的福建巷里經(jīng)常結(jié)出厚厚一層冰,小孩子就把家里的木板子拿出來放在冰上,從巷子頭一直溜到巷子尾。
歷史風雨的沖刷,巷子早已遠離昔日的輝煌與榮耀,洗盡鉛華,日漸凋敝,附近的鄰居笑稱6號院子是“落后院子”。然而,若要讓這里的居民搬走,他們也是決不愿意的。6號院子是老街坊的聚集地,閑聊、曬太陽永遠都有無窮的樂趣,有關(guān)福建巷的老故事,更是幾天幾夜也講不完!
相關(guān)熱詞搜索:福建 半邊 留下 城市發(fā)現(xiàn):福建巷:歲月留下“半邊巷” 半邊巷租房 半邊巷與天橋東街交叉口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