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個簡單的科技小制作【非科技,不低碳?】
發(fā)布時間:2020-03-26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蘇小童的家住在天通苑,每天上下班都要倒兩班地鐵外加一趟公交車,這樣算下來,僅花在路上的時間就將近4個小時。于是,蘇小童買了一輛車,但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由于社區(qū)人口眾多,每天從登上車門到開出小區(qū)就要半個小時,上班依然遲到。
蘇小童的上班經歷如果換個角度來看,其實是一次碳排放量的計算過程:乘坐地鐵本是一種綠色出行方式,但由于整個城市交通網的緊張,最終迫使蘇小童買了私家車;之后,又由于所在社區(qū)基礎設施規(guī)劃的不合理,而導致蘇小童駕車的尾氣排放量超出半個小時。這筆賬無關具體的排放數據,而是一次對于民生與低碳關系的思考。
建設低碳軟環(huán)境
在低碳標準尚未確定的今天,所謂的“零排放城市”在許多專家看來,不過是一個笑柄。
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屆全球綠色經濟財富論壇上,國家水利部原總工程師袁國林強調,發(fā)展綠色能源的關鍵在于技術,但不可忽略的,是要同時為新能源的使用建立相應的社會“軟環(huán)境”,即從法律、政策、宣傳、社會認知等方面來為低碳城市的形成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而這種軟環(huán)境的建立,首先需要政府在“環(huán)保低碳”的認知上轉變觀念!暗吞肌奔仁强萍,也是經濟,但更要落實到民生的角度,才能夠真正體現(xiàn)它的意義。
以蘇小童的例子來說,由于交通和社區(qū)規(guī)劃方面的弊端,使得本該能夠選擇綠色出行的她被迫放棄了“低碳”的權利。而對于蘇小童個人來說,“低碳”可能是她個人行為無意間帶來的社會效益,但其本人可能更多感受到的是生活和工作的不便。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fā)展與環(huán)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認為,“目前城市低碳化發(fā)展往往更注重技術層面,我認為技術層面的低碳是次要的,體系的低碳才最為關鍵。”而這個體系則正是強調了城市管理者的智慧與社會軟環(huán)境的建立。大而化之,低碳體現(xiàn)在城市運作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之上,而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又與民生息息相關。
入夏以來,武漢、北京、長沙、南京等城市的內澇問題引來了媒體和網友的熱議。盡管內澇更多說明的是城市“良心”問題,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個城市一旦遭遇暴雨就面臨交通癱瘓,就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能源去處理城市建設遺留下來的問題,那么這種消耗本身就是一種浪費,更談不上低碳。
“源頭”低碳更重要
2009年底,中國政府在節(jié)能減排方面向世界做出了三項承諾:一是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的一次消費比重提高到15%;二是到2020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照比2005年下降40%-50%;三是增加造林面積和林木儲量4萬公頃。總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億立方米。任務之艱巨促使中央加大了節(jié)能減排的力度。
政策的傾斜催生了地方政府和企業(yè)投資綠色環(huán)保產業(yè)的熱情,“低碳城市”也越來越多地成為一些地方政府的形象招牌,但在一個城市大規(guī)模地使用新型環(huán)保材料及產品時,資源浪費和環(huán)境污染的源頭問題卻容易被忽視。如果低碳的發(fā)展背后需要高碳的支撐,那么以此為代價換來的“低碳效益”則有待重新考量。
以國內城市普遍看好的太陽能材料為例,多晶硅是制造太陽能硅電池的主要材料,每千克太陽能級多晶硅會產生10至15千克的四氯化硅,而即使經過工藝處理后,四氯化硅的排放量仍達到5至10千克。四氯化硅本身是一種腐蝕性極強、難以保存的有毒液體。由于不能自然降解,如果將四氯化硅掩埋或傾倒,地下水就會受到嚴重污染,土地也會變成不毛之地。而無論是高碳的消耗與生產過程的二次污染,都會給百姓造成更大的傷害。
國務院參事、全國人大環(huán)資委副主任馮之浚在探討“全球經濟的綠色變革與轉型”問題時指出,“保障民生是中國未來三十年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所以我們的‘綠色變革’和‘綠色轉型’都要符合十二五的這個精神。同時,我們建議少提各種‘經濟’,把綠色產業(yè)的根本放在保障民生上來! 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在“低碳”之路上少出笑話,避免損失。
□ 編輯 潘陽 □ 美編 王迪
相關熱詞搜索:低碳 科技 非科技 不低碳? 低碳科技 景順低碳科技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