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飛:“不接受電子郵件投稿”——學術壟斷者的傲慢
發(fā)布時間:2020-06-03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很多學術期刊在其投稿須知里要求:
“本刊只接受打印稿,一律(或者原則上)不接受電子郵件投稿,來稿須提交打印件一份和軟盤稿件一份”。眾所周知在,即使是一篇2萬字的文章,按大多數期刊要求的“用A4紙5號字打印”,也不會超過20頁,按現(xiàn)在的市場價,打印一份一不會超過4元人民幣,如果是雜志社辦公設備打印,成本不會超過2元,1萬字內的稿件,打印費不會超過1元,這對一家期刊而言不是什么經濟負擔。為方便寄軟盤,作者一般用特快專遞郵寄,這不僅要給雙方的收發(fā)帶來很多不方便,還會要花費20多元,而且沒有電子函件安全。
在大多數國外的期刊“原則上只接受電子郵件投稿”的情況下,為什么中國的學術期刊會這么無理的要求作者不使用電子郵件投稿呢?原因大家是心照不宣,也是人人皆知的:一是他們不擔心稿源,在需要找關系、交版面費發(fā)稿的現(xiàn)狀下,他們不擔心稿源,而不接受電子稿件,可以減少作者的輕率投稿,減少編輯的工作量;
也正因為不愁稿源,他們也不在乎給作者投稿帶來的麻煩。很多刊物即使對外公布了電子郵箱,也只有自動回復,通知作者補寄打印稿件和軟盤,從不看郵箱里的稿件內容。
這是一種處于壟斷地位者的傲慢。當今學術期刊的臉色,與改革開放前某些掌握著物質供應大權的公社售貨員小姐的驕橫與霸道的臉色何其相似。這種形式上的傲慢的背后,是對作者和學術成果的輕視和無知。而在另一方面,編輯部和編輯的郵箱對關系戶和權貴者是開放的,就象當年的供銷社,多少女售貨員為了永遠當售貨員而躺進了公社書記的懷里獻媚。君不見學術刊物對學術領導和行政領導的稿件大都是來者不拒的、甚至經常約稿的。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壟斷,也因為沒有進入質量競爭與品牌競爭。過去同樣是傲慢者的報紙(無論是中央大報還是地方小報)和非學術刊物,已經大都“原則上只接受電子文本”了,特別是報紙的編輯(作為一個報紙寫手,我深有感受),他們在忙著聯(lián)絡有水平的寫手,在日日夜夜籌劃稿件的來源,甚至頻頻通過網絡公布自己的郵箱征集稿件。看來,躺在公社書記懷里的售貨員不是天生就這么傲慢與下賤兼?zhèn)涞,只是因為體制把他們嬌壞了。
當然,我并不否認,在這樣眾多的“公社售貨員”中,也有少數具有良知的刊物和編輯,如華東政法學院《法學》雜志的王申主任,筆者與他素不相識,我通過電子郵件發(fā)給他稿件,在一年之內給我發(fā)了兩篇稿件,他還對稿件作字斟句酌的修改,還有不少的刊物如《內蒙古社會科學》、《中國改革》、《法學論壇》、《新疆社會科學》等期刊的編輯也是如此,他們對作者和稿件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在當今學術刊物整體敗壞的背景下,尤其值得人敬佩,可是,這樣的刊物和編輯,在中國真是太少了。
“不接受電子郵件投稿”,表面上只是學術期刊在形式上一種不合時宜的要求,反映的卻是中國學術體制上的深層次的問題,反映的是一大批學者在腐朽的學術體制之下飽受凌辱和尊嚴盡失的現(xiàn)狀;
是中國學術病態(tài)下散發(fā)出的一股令人窒息的惡臭。我們通過它看到的是學者,特別是在人格一樣平等的不知名學者在向學術道路前進的過程中的忍受與無奈。學者本應學術自由、人格獨立,卻在一件形式上的小事上就已經不得不低頭屈就了,更不用說會傲視權勢,為正義呼號了。
為此,我向那些不在乎發(fā)表的民間學者和網絡學者致敬,向那些平等對待作者和尊重作者的刊物和編輯致敬,也向所有學人呼吁,堅決抑制那些 “不接受電子郵件投稿”的刊物和編輯,學術平等,從我們每一個人做起。(作者為西南政法大學教授、湘潭大學教授)
2006.12.10.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