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公司理論與中國改革
發(fā)布時間:2020-06-11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科斯用了他老師當年用過的一個形象的比喻,真實的市場經濟好比大海,公司就是海洋中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島嶼。
·鄧小平的改革政策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在多種形式的經濟組織發(fā)展起來以后,及時發(fā)動價格改革。
從科斯說起:公司是市場海洋里的島嶼
計劃經濟的一個思想起源,是公司理論。馬克思論述過,大公司內部有計劃,而整個社會無計劃,正是這個矛盾將把資本主義推向滅亡。那時的看法,是生產力越來越社會化,所以公司就會越來越大,直到覆蓋整個經濟,把大公司的內部計劃變?yōu)槿鐣挠媱。這樣看,計劃經濟的理論,其實最早就是一個關于公司的理論。列寧講得更清楚,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就是把全體社會成員都變成國家公司的雇員,整個經濟就是一個超級的國家公司。
科斯回顧他的公司理論時,明確講,他自己曾經受到列寧上述思想的影響,即國家也可以看做是一個大公司。當然科斯提供了關于公司的經濟學分析。他首先問:在“充分競爭”的市場里,既然可以用價格機制配置一切資源,為什么還存在內部似乎不靠價格機制運行的企業(yè)呢?科斯的答案,是市場的價格機制有成本。這個“成本”,不是原來人們都熟悉的生產成本,而是在生產成本以外、為了完成產品的交換而發(fā)生的交易費用。隨著市場的擴大,交易費用要耗費很多資源。在一些場合下,把運用價格機制的“市場協(xié)調辦法”,換成在內部不講價錢、靠命令指揮的“企業(yè)協(xié)調辦法”,可以顯著節(jié)約交易費用。按照科斯的這個理論,公司無非是節(jié)約交易費用的一種組織。
非常有意思,科斯是從“完美市場”出發(fā),發(fā)現(xiàn)了市場交易存在費用,然后走到了市場里的企業(yè)組織。不過,科斯可沒有走到國家超級公司那么遠,因為他的分析還顧及到另外一個成本,即“組織成本”——當公司把原本通過市場交易的活動集中到企業(yè)內部之后,公司組織的成本(包括決策、監(jiān)督、管理的成本)就上升了。
完整地看,科斯的企業(yè)理論就是同時考慮兩種成本:公司可以節(jié)約市場交易的費用,但又必須為此支付組織成本,當公司節(jié)約的交易費用與由此增加的組織成本在邊際上相等的時候,公司與市場的邊界就確定了。科斯用了他老師當年用過的一個形象的比喻,真實的市場經濟好比大海,公司就是海洋中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島嶼。在科斯看來,在交易費用與組織成本并存的真實世界里,海洋不可能覆蓋一切,島嶼更不可能覆蓋全部海洋。
改革起點:運轉不靈的超級國家公司
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科斯的出發(fā)點剛好相反。科斯從當代經濟學的“完美市場”假定出發(fā),發(fā)現(xiàn)了企業(yè)或公司存在的理由。前蘇聯(lián)和中國的體制改革,則是從實踐上的計劃經濟,即一個超級國家公司的現(xiàn)實出發(fā)。這個超級國家公司,把所有經濟資源掌握在自己手里,靠國家機器的政治權威、強制力和全盤計劃來組織國民經濟。雖然列寧掌權后有過一段“新經濟政策”,就是國家僅僅控制經濟命脈,而把大量小工業(yè)、小商業(yè)和小農業(yè)都交給私人和市場,可是那一段很短暫。斯大林推進了全盤國有化,把蘇維埃經濟組織成列寧在革命前設想的超級國家公司,內部靠行政命令組織計劃經濟,不給私人產權和自由市場活動留有合法地位。
輪到中國在更落后的一個農民國家里建設社會主義,大框架也是學蘇聯(lián)。不過毛主席對蘇聯(lián)的高度集權也不甚滿意,幾次試驗分權,把中央的權力下放到地方;仡^看,那也只是在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分權,就是一個超級國家公司外加許多地方政府公司。這當然還不能構成市場經濟的基礎,因為在“一大二公”這樣的問題上,毛主席一步也不讓。真有哪里的地方政府把經濟決策權放到私人手里,他老人家一定叫停,如1962年批“三自一包”,叫!鞍a到戶”。所以整體看,改革前中國雖然有分權,但絕不接受私人產權,也沒有私人之間的自愿訂立市場契約的合法空間。整個經濟架構還是一個超級國家公司,不過內部則是一個程度不如前蘇聯(lián)那樣“高水平”的計劃經濟。
這樣看,社會主義改革的實際出發(fā)點,并不是交易費用太高,所以要靠擴大企業(yè)組織去節(jié)約市場交易費用。多少年來困擾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是超級國家公司的組織成本太高,計劃經濟失靈,資源配置的效率太低。千百萬人在和平時期要改善生活,涉及多少供求的變量及其協(xié)調?靠計劃經濟、超級公司集權決策去對付,信息成本太高,而人們工作勞動的激勵不足。1977年中國改革的前夜,開過一個國務院務虛會,反思為什么中國與西方主要國家的經濟、技術差距被拉大了,主要結論就是過度集權的中央計劃經濟越來越轉不動。
改革發(fā)動:權力下放與農村包產到戶
問題是,超級國家公司成立之后,一旦發(fā)現(xiàn)組織成本太高,究竟走哪條路線才能把經濟運轉的成本降下來,確是一個前無古人的任務。科斯的理論發(fā)現(xiàn),說的是市場里的交易費用太高,可以擴大企業(yè)組織來加以節(jié)約。但是社會主義改革面對的困難,完全自成一家:國家超級公司太大,組織成本太高,怎樣才能有效降低呢?
方向似乎容易確定,那就是從覆蓋全部國民經濟的超級國家公司,轉向給“市場的海洋”更大的空間、讓看不見的價格機制之手在配置資源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這也許就是“市場化改革”戰(zhàn)略的由來。但是,在鐵板一塊、一切歸公的體制下,市場究竟如何重建,人類歷史并沒有現(xiàn)成的經驗和理論。
科斯在1959年的一篇論文里提到,清楚的權利界定是市場交易的關鍵條件。這個命題包含了一個樸素的道理:如果一件東西不是我的,那我哪里有權就把它賣給你呢?所以,交易要以權利界定為前提。既然市場經濟以交易為內容,那么市場的前提就是清楚的權利界定。
中國的改革,在實踐上是從重新界定權利入手的。在《鄧小平做對了什么》一文里,我回顧了這個過程。原來的公有制計劃經濟,其實是一套權利界定,即人們可以怎樣行為、不可以怎樣行為的一套制度規(guī)范。在改革形勢的逼迫下,權利被重新界定,正因為重新界定了權利,特別是重新承認了私人產權和轉讓權,市場關系才重新在中國發(fā)展了起來。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部署的改革,是擴大國有企業(yè)的自主權。那是基于四川的地方改革試驗,把原來由國家經濟機關控制的決策權,放到企業(yè)層面。這也是對外部沖擊的一種反應,因為外資開始進入中國,它們可以快速作決定,但國企不行。什么都要批準,很大的國企連蓋個廁所都要申報批準,所謂“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福建的國營廠長說,不是我們沒有競爭能力,而是我們的手腳都被捆著,國家要先給我們松綁。新華社記者調查重慶鋼鐵公司的故事很有名,那里有一套設備是洋務運動時代的,能耗極大,如果把動力改一改,兩年的能耗節(jié)約就可以把投資收回?墒菆蟾娲蛄硕嗌倌,還是沒有批。所以當時改革的口號是放權、松綁。
有意思的是,擴大企業(yè)自主權還沒有在全局推開,農村的包產到戶改革就提上了日程。前幾天紀念農村改革30年的會上,當年主管廣東農村工作的杜瑞芝講了一句精彩的話:農村改革的第一動力是農民的肚皮!就是種地的人吃不飽飯,肚子餓得不行,逼著搞包產到戶。也不是第一次,最早的包產到戶是在溫州永嘉縣,1956年下半年高級社就開始搞的;
1961年安徽省有40%的生產隊搞了包產到戶。問題是以前每次形勢一好轉,臨時政策就收回了。
中國路徑:底層創(chuàng)新,政府承認
仔細觀察1978年后的農村改革,同過去一樣,是農民和生產隊干部首先在底下改,自發(fā)地搞包產到戶。不一樣的地方在哪里呢?就是上層的政治思想路線有了根本變化,執(zhí)政黨痛定思痛,提出實事求是、反對本本主義、教條與僵化。在這條思想路線下,一些地方敢于率先承認底層的改革實踐,至少不打棍子、允許試一試、看一看。一批地方看到了改革的效果,中央再用政策文件給予承認,最后立法承認,完成權利重新界定的合法化全過程。
這條“中國路徑”非常有價值。因為權利的界定與重新界定,涉及到行為和預期,如果預期不穩(wěn)定,人們就不會有長期行為。中國的辦法是對底層改革先局部承認,然后不斷重申“政策不變”、“長期不變”,最后時機成熟,推進立法,把改革重新界定的權利真正在法律層面“定”下來。
杜(潤生)老在他的回憶錄里提到,鄧小平早在1962年就說過,“生產關系究竟以什么形式為最好,要采取這樣一種態(tài)度,就是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就采取哪種形式;
群眾愿意采取哪種形式,就應該采取哪種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來”。很幸運,這樣一種為政的態(tài)度,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成為主導路線。這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因為在底層、在第一線,總會逼出一些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問題是,它們能不能得到“上層建筑”的合法承認。得到了,重新界定權利就有了一個制度性的成果。得不到呢?底層經驗還是個別經驗,頂多是權宜之計,斷然不能長久。
“上層建筑”不簡單。思想和觀念有很強的頑固性,何況各方的利益有矛盾,而各人看問題的角度也常常不同。1980年中央會議討論農村改革,省委書記那樣的大官也因為觀點不同而鬧到不歡而散!澳阕吣愕年栮P道,我走我的獨木橋”,是吳象同志當時的一篇大作,反映的就是底層自發(fā)改革要得到上層的承認不容易。所以,實踐檢驗真理是一個知易行難的過程。
重新界定權利可以激進,也可以漸進。中國改革的歷程大體上是一步步來的。就是今天看,農村土地的所有權還是屬于集體的,似乎與幾十年前一模一樣。只是所有權的內涵改變了,無非通過承包合約,把農地的使用權、經營權、收益權直至承包期內的轉讓權,一項一項都界定給了農戶。農地的集體所有權還在,不過在這個所有權的“箱子”里,還剩下一個內容,就是定期把農地發(fā)包給農戶,除此之外別無所為,“集體”也因此就成為一個消極的所有者。在生產和經濟活動中,積極的是承包者即農戶。
有朋友批評如此承包制不徹底,說還是維護了一個所有權意義上的集體,因此也就給基層權力人物侵犯農民利益留下一塊制度的基礎。這個批評有道理?墒侨绻斈瓴蛔甙a到戶這一步,中國農村根本就走不出來。先走了這一步,后面沿著進一步界定產權的路子,總還可以繼續(xù)走下去。比如承包制還算集體資源的一種經營方式,但農戶的承包所得,就可以是清清楚楚的合法私產。這說明,“不徹底的”承包制,也是重建“徹底的”私產制的一座可行的橋梁。這個改革的邏輯,不但在農業(yè)承包中是成立的,也是農村非農業(yè)活動,直到小城鎮(zhèn)、大城市的國有工商業(yè)承包改革中,也都是普遍成立的。這是后話,按下不表。
承包制是權利重新界定的一種中國形式,也是超級國家公司從高組織成本的困境里走出來的一條現(xiàn)實通道。從公有制的承包經營,到包括私產制在內的多種產權制度的形成,終于奠定了中國走市場經濟之路的基礎。
“剝削”疑云:承認雇工的合法性
產權不是拿來說的,而是要拿來用的,特別是用來保障與他人的合作,通過交換形成專業(yè)化分工。這里頭有一個事情比較麻煩,就是雇工。隨著農業(yè)大鍋飯的終結,農村出現(xiàn)了大量“剩余勞動力”,農業(yè)里面用不了,要進入商業(yè)和工業(yè),于是出現(xiàn)了雇用工人的現(xiàn)象。這涉及到傳統(tǒng)社會主義的敏感點。原本搞超級國家公司,目的之一就是要消除資本主義剝削,當時的政策,私人雇工超過7個工人就是資本家,就是剝削階級。
這是繼包產到戶之后,改革碰到的第二件大事。這個事處理得比較成功,基本辦法就是先看,不貿然做決定,更不準一棍子把這個打下去。
當時抓住的案例有幾個。一個是廣東高要縣的陳志雄,承包養(yǎng)魚,有三百多畝水面,靠家庭勞力和幾個幫手就不夠了,雇工超過7個人。這是不是就是資本主義呢?很多人開始討論,后來胡耀邦親自過問,要求把情況弄清楚,不同意見可以辯論,但不要打棍子,還決定在《人民日報》上公開討論。這樣的問題原來是不能討論的,真放開來討論,發(fā)現(xiàn)也沒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第二個安徽蕪湖的年廣久,有名的“傻子瓜子”,雇工六十多人,工資水平比當時當?shù)貒衅髽I(yè)的工人工資水平高,只是沒有那些福利,而被他雇去的人原來也并沒有端上國企“鐵飯碗”。當時的調查,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是,由于年廣久炒瓜子成功,很多人就跟著炒瓜子,互相競爭,你炒瓜子要雇人,他也要雇人,雇主之間增加了競爭,對工人就有好處。杜老親自組織了調查,把情況摸得非常仔細:到底雇了多少人,發(fā)了多少薪水,給國家交沒交稅,老板總共得多少利潤,都查清楚,然后把不同意見的論據(jù)也搞清楚,整理了一個材料報給鄧小平。記得傳回來的鄧小平指示,就是五個字——“先不要動他”。(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這個“動”字大有講究,過去批資本主義,不但用批判的武器,而且常常是“武器的批判”,就是用專政手段來對付。這次小平說不要動,就是不準沿用舊法。在“不要動”的前面有個“先”字,我們的理解是為了讓黨內不同意見有個緩沖余地,至少可以看一看、試一試,最后下結論也不遲。
看來看去,社會主義承認私營企業(yè)并沒有什么真實的危險。這是中國經濟發(fā)展非常重要的一步。其實鄧小平重新執(zhí)政不久,就重新起用榮毅仁,也就是過去的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辦法是國家出資辦中信公司,但把管理全權交給榮老板。實際上是國有資本加上企業(yè)家的能力——這是過去不可能想象的事情。另外,包產到戶后民間自發(fā)生成了很多新的企業(yè)組織形式,鄧小平一直說看一看,不要動,這么一個政策取向大概維持了二到三年。1986年的中央5號文件開始宣布,可以把私人企業(yè)放到社會主義的框架里來處理。中國的工商登記開始有了“私人企業(yè)”這一類別。開始很多人不敢公開去登記,覺得還是戴個紅帽子比較安全。只有溫州是個例外,據(jù)說那個登記條例一出來,溫州當天就有百十家民營企業(yè)去登記,有的拿證的時候流下了眼淚,覺得終于有一個合法地位了。其實就是開公司,炒瓜子、做鞋這樣的事情。這是中國改革的第二次飛躍,不但承認勞動者基于自己勞動能力的財產權,還可以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內,通過市場合約包括雇工合約來組織經濟、發(fā)展生產。
驚險的價格闖關
鄧小平的改革政策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在多種形式的經濟組織發(fā)展起來以后,及時發(fā)動價格改革。邏輯是這樣的:當一個超級的國家公司分解成許許多多分立的公司,加上新形成的民營公司,整個經濟就不能再靠計劃和命令來指揮,要充分發(fā)揮市場價格機制的協(xié)調功能。從1988年春天開始,鄧小平開始推進價格改革。中國把價格改革叫作“價格闖關”,是很有道理的,因為這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和關鍵。原來蘇東國家比如波蘭,改到價格體系就出了大問題。這是一個大的關口,沒有堅定的政治支持過不了這個關。
鄧小平堅決推進價格改革。這一點難能可貴。通常講,經濟學家理解和相信價格機制,總的說來比較容易。但大權在握的政治家,要相信價格機制一般就比較難。因為所謂“看不見的手”會把看得見的計劃之手,在不經意之間就替代了。價格機制發(fā)揮作用的地方,審批之手、權力之手就沒有什么用。鄧小平當過中央總書記,指揮過千軍萬馬,分明擁有強有力的 visiblehand,應該是世界上最強有力的看得見之手。像鄧小平這樣的大政治家以及他的同事們,對價格改革不遺余力地支持和推進,是改革最不容易的地方。沒有強有力的政治支持,價格改革很難成功。可是,要政治家支持價格改革,又談何容易?
當然,1988年那一波價格闖關的發(fā)動,并沒有成功。那年中央政治局關于價格和工資改革的決定一發(fā)布,全國就發(fā)生了搶購和擠兌。主要的教訓是在貨幣太多的情況下,放開價格就把隱形的通脹變成顯性的通脹,群眾無法接受。不過,鄧小平并沒有因此就把價格改革當做不能再碰的禁區(qū)。他耐心地等了幾年,直到把超發(fā)的貨幣收攏得差不多的時候,到1992年他又推動價改。中國價格改革的大步推進,是在1993年完成的,連最厲害的糧食價格都放開了。這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奠定了一個基礎。
概略一點看,鄧小平領導的中國改革,通過重新界定權利、激活市場合約、確立市場價格為基礎的協(xié)調機制,就是這么三個要點,把傳統(tǒng)社會主義的超級國家公司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這個改革過程,社會沒有發(fā)生大的震蕩,經濟活動和生產不但是連續(xù)的,而且在連續(xù)中保持了高增長。中國正是通過改革開放,成為一個有全球影響力的發(fā)展中大國。
靠法治約束權力
回頭談科斯的公司理論。他的出發(fā)點是離開當代主流經濟學的那個“完美的市場(perfectmarket)”,科斯不相信有完美市場這回事,因為他發(fā)現(xiàn)了交易費用,而形形色色的企業(yè)組織與合約形式,正是為節(jié)約交易費用才活躍在真實的經濟世界里。科斯理解的公司,就是通過內部下命令、搞計劃和戰(zhàn)略、有老板和經理、靠看得見之手指揮,從而節(jié)省了市場的交易費用。但是,科斯也不相信公司越大越好,因為他還發(fā)現(xiàn)了大公司不能不面對的“組織成本”。至于超級國家公司,即把整個國民經濟組織成一個統(tǒng)統(tǒng)不用市場價格機制、只靠命令指揮的中央計劃經濟,那固然能把所有交易費用都省掉,但這種“節(jié)約”活動的本身也要付出代價,因為超級國家公司的組織成本會史無前例地高。這樣來看科斯的理論,就是堅持從成本的約束出發(fā),分析真實世界里的市場、企業(yè)和政府!俺杀尽笔且环N現(xiàn)實約束條件,非下功夫調查不可。離開成本約束,“理想的模式”從完美市場到超級國家公司,都只不過是想象而已。
中國改革的出發(fā)點,不是完美市場,而是超級國家公司或者說完美的計劃經濟。因為搞了多少年,固然沒有市場經濟里的那些麻煩,但面對的是計劃體系內部的麻煩——信息成本高、激勵程度低。所以,改革的基調是從國家超級公司即計劃經濟出發(fā),走向更多利用市場價格機制。那么,改革是不是要走向“完美的市場”呢?謝天謝地,因為有了科斯的工作,人們知道天底下根本沒有那回事,F(xiàn)實的體制出路只能在兩個極端的中間,既不是超級國家公司,也不是所謂的完美市場。
改革的難度在哪里呢?就是離開了完美市場和超級國家公司這兩極,中間還有一個伸縮余地很大的體制選擇空間。中國從超級國家公司走出來,靠的是重新界定權利。問題是,權利的重新界定是一個過程,其中有一個關鍵,鄧小平提出來了,但并沒有解決,這就是國家行政權力的界定和約束。因為過去的超級國家公司是政企合一、政經合一,改革下放權力,把行政權和經濟權一起放下去了,新問題是,下放的權力靠什么去約束?離開有效的約束,行政權力進入了市場,腐敗就不是個別官員的道德問題,而是制度性的問題了。行政權力廣泛地攪進了市場交易,怎么解決?
鄧小平做過很多探索。1980年就講黨和國家體制的改革,1986年他重提這個話題,講得非常清楚,一是說如果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是守不住的;
第二條,如果不搞政治體制的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是不能繼續(xù)下去的。就是說,在經濟改革發(fā)動以后,一定要適時發(fā)動政治體制改革。改革的要點是把超級國家公司的那部分行政權力,重新約束起來。1987年中共十三大通過了政治體制的改革綱領,但是1988年價格闖關失敗,接著發(fā)生的北京風波,就沒有實施政改綱領的機會。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再推改革,主要推的還是經濟改革、市場化和加快發(fā)展。所以政治體制改革,是鄧小平的未竟之愿。
超級國家公司不純粹是一個企業(yè),它同時還是一個權力(power)系統(tǒng),不僅僅是“產權(propertyright)”關系那樣簡單!皺嗔Α钡暮x是合法強制力,不受競爭的市場的約束。所以權力的重新界定,比產權的重新界定要困難得多。我的看法,超級國家公司通過分權之路走向市場的途中,是不適合用一個合約的理論框架來處理的。一些經濟學家習慣用市場性合約理論來處理,用什么委托代理模型、地方政府競爭等等,我認為他們可能看漏了一項關鍵的約束,就是合法強制力不受合約的約束,F(xiàn)實中的中央政府部門或地方政府,雖然看來很像公司行為,但是里面有一個因素,即權力因素、合法強制力的因素,并不是市場合約可以對付的。譬如收入分配不公,公眾的意見很大。但收入問題不單單就是差別問題,更根本的是憑什么造成的收入差別?姚明的收入高,是一回事,但是武漢火車站那個腐敗站長的收入高,是另外一回事。利用倒票獲取的不法收入,來自權力即合法強制力,并不是市場競爭力量可以節(jié)制的。
“分配不公”就是憑借合法強制力賺錢。要明確,這個問題不是單靠經濟改革可以解決的,更不能把這些活動“化裝”成市場競爭。我們要肯定,中國的改革從超級國家公司那么一個極端走出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了農民承包,有了民營企業(yè),有了國企的改革,也有了一個按照價格機制配置資源的市場經濟的基礎,這些改革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改革并沒有完成。最大的挑戰(zhàn)是,政企合一的超級國家公司,在放權以后,產權可以通過市場競爭去約束,但放出來的行政權力卻要靠法治才可能加以有效約束。這是更困難的改革。
土地、壟斷國企與價格改革是難點
有一種看法,認為中國的改革在策略上是漸進的,或一些學者概括的“增量改革”,以區(qū)別于俄羅斯的“大爆炸”。也許有點道理吧。不過漸進改革要堅持“進”并 不容易。突出的就是上文講到的行政權力分權后進入市場,一旦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就不容易再改了。這里的困難,不再是認識上的,或純粹意識形態(tài)上的,而是非 常堅硬的、實在的既得利益。目前的觀察,凡是難度大的改革,都與此有關。
比如土地產權制度的改革,最早發(fā)生,但到今天還有一些要害問題沒有解決。農地農用的體制基本順了,就是承包到戶、長期不變、落實轉讓權,可以基本適 應生產力的要求。但是,農地一旦轉為非農業(yè)用途,還是那個國家征地制度普照天下。為什么農民的土地一旦轉為非農業(yè)用途,就一定要國家強制征購,然后要由政 府把土地批租給市場呢?這是最明顯的行政權力進入市場的例證,F(xiàn)在大量的社會沖突都發(fā)生在這個領域。為什么農村的集體建設用地,就不能直接進入土地市場 呢?討論了多少年,局部試驗的經驗也不少了,還有更多地下、半地下的做法,為什么就是遲遲不能完成全國范圍的合法化?我認為找不到別的理由,就是權力攪市 場的收益太高,既得利益方絕不肯自動放棄。
像大都市周邊的農民“小產權”房,是全世界都沒有見過的:房子是私人財產,但底下的那塊宅基地卻不是私人財產。幾億農民進城,城市用地當然要增加, 但鄉(xiāng)下作為福利分得的宅基地,農民卻無權轉讓和交易,那份土地資源的配置,因此也就不受市價的指引。結果中國快速的城市化不但沒有更集約地利用土地,反而 造成土地的更不集約的利用。一方面城市地價高懸,一方面農村有大量未加利用的建設用地。如此的“土地危機”,是改革沒有適時推進的必然結果。最近國家開始 推進林地產權的重新界定,是一個重要的改革。類似的水權、礦權等等的重新界定,尚有大量文章可做。
再比如,民營企業(yè)有很大發(fā)展,近年還通過了“非公經濟三十六條”,但大型壟斷國企還是偏多偏大。畢竟改革30年了,現(xiàn)在凡是國家搞賠錢的,一定會 改。問題是剩下的“高盈利”部分,在市場禁入或限入條件下賺取的高額利潤,對國民經濟整體而言究竟是什么含義?當下沒人討論這樣的問題,反正有天文數(shù)字的 盈利,高歌猛進,似乎只有繼續(xù)做大做強這么一件事情。
價格改革究竟完成了沒有?大部分價格由市場決定是事實,但一些關鍵的價格還是行政定價。匯率、利率、能源如油煤電,近年凡嚴重困擾國民經濟的,看來 看去都與價格機制未能發(fā)揮作用有關。經驗證明,價格管制不但影響資源數(shù)量的配置,還要影響商品服務的品質。沒有進一步的價格改革,很多亂象難以根除。
總之,中國改革成就偉大,任務艱巨。只有認真總結自己的經驗,才能更好地前進。現(xiàn)實的現(xiàn)象和問題紛繁復雜,本文借用公司理論的簡單框架,認識過去,面對未來。以上這些看法,供各位批評。
。ㄗ髡邽楸本┐髮W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本文是作者在天則經濟研究所、廣東人文學會紀念改革開放30年研討會上的發(fā)言,文字經本人修訂)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