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页,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网站夜色,久久艹影院,精品国产第一页,欧美影视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導師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經驗淺析

發(fā)布時間:2018-06-24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摘要:劉靜君教授認為血瘀是原發(fā)性痛經主要的發(fā)病機理。治療以活血調經、祛瘀止痛為主,自擬止痛調經方,獲得較好治療效果。
  關鍵詞:原發(fā)性痛經;血瘀;止痛調經方
  中圖分類號:R271.1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02-0015-02
  原發(fā)性痛經是指女性經行前后或月經期出現下腹部疼痛、墜脹,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適,經相關輔助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者,主要見于青春期女性,占痛經90%以上,為婦科常見病癥[1]。西醫(yī)治療以非甾體類抗炎藥及性激素類藥物為主,只能暫時緩解癥狀,且副作用大,可出現胃腸及肝腎功損傷[2]。導師劉靜君教授從醫(yī)20余載,采用中醫(yī)藥治療原發(fā)性痛經,自擬止痛調經方,臨床應用每獲良效,現將導師經驗介紹如下。
  1 病因病機
  原發(fā)性痛經屬中醫(yī)“經行腹痛”范疇。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病位在沖任、胞宮,病機為“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3]。劉老師認為,沖任胞宮氣血失衡、運行不暢是發(fā)病的主要原因,血瘀是主要的發(fā)病機理,清·唐容川《血證論》 中“若無瘀血,則經自流通,安行無恙”。女性氣血調暢,沖任通盛是正常行經的基礎;經行前后,血海由滿而溢,沖任胞宮氣血變化急驟,由盛實而驟虛,易受外界及自身體質因素的影響,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瘀阻胞宮發(fā)為痛經。
  劉老師認為原發(fā)性痛經以青春期女性為主,臨床以實證多見。青春期女性情緒波動較大,易受情志因素的影響,致氣郁不舒、血行失暢出現痛經,正如《張氏醫(yī)通》所云“經行之際……若郁怒則氣逆,氣逆則血滯于腰腿心腹背肋之間,遇經行時則痛而重”,患者多以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乳房脹痛、胸悶不舒、月經量少色暗有瘀塊等為主要表現。或平素飲食不規(guī)律,喜食寒涼生冷之品,過貪寒涼、穿衣過少致寒客沖任胞宮、寒凝血瘀出現痛經,正如《素問·調經論》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患者多以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月經量少色暗有瘀塊等為主要表現。加之青春期女性,腎氣尚未完全充盛,或先天稟賦不足,致腎氣虧虛,腎陽虛衰,無力溫煦胞宮,胞宮虛寒、血瘀內阻發(fā)為痛經,陳素庵《婦科補解·調經門》中指出:“虛則生寒,故腹痛”,此類患者多伴有腰骶酸痛、頭暈耳鳴等癥狀。
  2 治療經驗
  2.1 首辨虛實,辨證論治 劉老師認為,治療應首辨虛實,或通或補,辨證論治。根據原發(fā)性痛經血瘀為主的特點,治療以“活血調經、祛瘀止痛”為主,結合具體辨證,施以理氣行滯、暖胞散寒、清利濕熱或補腎健脾養(yǎng)血之法,使沖任瘀阻得散,胞脈、胞絡通暢,氣順血和、經血調暢,則痛癥自除。
  2.2 分期治療,重視調護 針對原發(fā)性痛經,劉老師主張根據月經周期氣血變化特點進行分期治療,“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痛經多發(fā)生在經前或經期,此時血海充盛、氣血壅滯,治療應因勢利導,以化瘀止痛為主,兼以暖胞散寒、行氣活血或清熱利濕,減輕經行腹痛的癥狀,于經前7 d開始服藥,未痛先治,至經行腹痛停止后停藥;平時辨證求因以治本,常予中成藥如暖宮七味丸、參歸養(yǎng)血片或紅花逍遙丸以平衡沖任氣血、扶正祛邪、暢達胞宮,使瘀血去而新血得生,循行其道,達到陰陽平衡、氣血調。平時以中成藥代替中藥,原因有二:一是患者經凈后并無腹痛癥狀,氣血相對平和,取其“丸藥緩圖”之意;二是避免患者長時間服中藥產生畏懼心理,且中成藥相對價格便宜能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服用方便。
  3 典型病案
  彭某,女,21歲,2017年3月12日初診。患者平素月經規(guī)律,6 d/30 d,量中,少許血塊,經行第1~2 d輕微腹痛。半年前于經前過食冷飲后出現經行小腹疼痛,經行第1~2 d明顯,小腹有冷感,伴腰酸,痛甚伴汗出。曾自服布洛芬,效果差。末次月經:2月17日,6天凈。就診時無腹痛腰酸,無乳房脹痛,平素易感乏力,畏寒肢冷,舌淡暗、苔薄白,脈細澀。未婚,否認性生活史。婦科彩超提示子宮附件未見異常。
  治療予止痛調經方加減,組成如下:當歸12 g,川芎9 g,紅花12 g,炒桃仁9 g,醋香附12 g,延胡索24 g,蒲黃炭12 g,五靈脂12 g,炒白芍15 g,炙甘草9 g,烏藥9 g,肉桂6 g,炒小茴香6 g,干姜6 g,炒杜仲15 g,制乳香9 g,制沒藥9 g。7劑,水煎服。經凈后予暖宮七味丸、參歸養(yǎng)血片調理氣血、暖宮散寒;囑 平時注其意保暖,少食生冷寒涼之品,下次月經前1周復診。
  4月10日二診,末次月經:3月17日,6天凈,經期第1~2 d仍感腹痛,腹痛時間縮短、程度較前減輕,腰酸緩解,余病史同前,舌脈同前,現無特殊不適。中藥繼予上方,改炒白芍30 g,炙甘草15 g,制沒藥12 g,川芎18 g。經凈后繼服暖宮七味丸、參歸養(yǎng)血片,下次月經前1周復診。
  5月9日三診,末次月經:4月16日,痛經明顯好轉,經行第1 d小腹輕微不適,無腰酸及其他不適。舌淡紅,苔薄白,脈細。中藥上方繼服。經凈后予暖宮七味丸、參歸養(yǎng)血片半月以鞏固療效。后未再服藥,隨訪至8月份,患者月經按時來潮,未再出現痛經。
  按:患者經前過食冷飲后出現痛經,輔助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診為原發(fā)性痛經,根據其“小腹冷痛,得溫痛減,伴腰酸”辨證為腎陽虛寒凝血瘀證。治療以溫腎散寒、化瘀止痛為主。方中肉桂補火助陽、散寒止痛,川芎辛香行散、活血止痛,共用為君以暖胞祛瘀;小茴香散寒止痛,干姜辛熱溫中、散寒通脈,五靈脂、蒲黃炭化瘀止痛,桃仁、紅花活血祛瘀,共用為臣;當歸補血活血,延胡索活血止痛,香附疏肝行氣以調經,烏藥溫腎散寒、行氣止痛,白芍柔肝養(yǎng)血,可防止肉桂、干姜等辛熱之品耗津傷液,五味藥共用為佐,以加強君臣諸藥溫經活血、行氣止痛之效;甘草調和諸藥,又與白芍同用酸甘化陰、緩急止痛,為使。患者經行腹痛明顯,加乳香、沒藥增強行氣止痛之力;感腰酸,加杜仲補腎益精。結合患者月經周期,經前1周及經期予中藥調經止痛以治標,經凈后予中成藥暖胞散寒養(yǎng)血以治本,標本兼顧則痛經自愈。
  臨床可根據具體辨證隨癥加減,氣滯明顯、乳房脹痛者,加柴胡、郁金、枳殼行氣解郁;小腹灼痛拒按伴有濕熱者,加丹皮、赤芍、車前草、川楝子清熱利濕;瘀血甚而有少腹刺痛、經血色暗排出不暢者,加雞血藤、益母草、川牛膝以增活血祛瘀之力;氣血虧虛、神疲乏力者加黨參、黃芪、龍眼肉健脾益氣養(yǎng)血;腰骶酸痛,頭暈耳鳴者加杜仲、川牛膝、續(xù)斷補腎益精;伴惡心嘔吐者加制半夏、砂仁和胃止嘔,經行腹瀉者加炒山藥、白術、茯苓健脾止瀉。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318.
  [2]魯紅梅,朱海燕.原發(fā)性痛經治療研究現狀[J].河北醫(yī)藥,2011,33(03):432-434.
  [3]張玉珍.中醫(yī)婦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210-215.

相關熱詞搜索:原發(fā)性 痛經 淺析 導師 治療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huhaw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