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歷史
發(fā)布時間:2017-01-27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山水歷史篇一:中國山水畫發(fā)展概況
中國山水畫發(fā)展概況
(一)山水畫的興起
山水畫興起于魏晉南北朝時代,在南北朝后期已逐漸發(fā)展成獨立畫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但現(xiàn)今能查到最早的山水畫原作作品是展子虔的《游春圖》,從《游春圖》上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山畫技法雖未達到完美程度,但已在很大程度上趨近于成熟。
(二)山水畫發(fā)展到隋唐開始繁榮,不同風格競相出現(xiàn),這個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著名山水畫家如:李思訓父子、王維、張躁 宏、鄭虔、王默。
(三)五代的山水畫
五代繪畫達到了中古繪畫的新水平,它對繪畫自唐發(fā)展到北宋,起著橋梁的作用,五代設有畫院的有西蜀與南唐。西蜀在唐末時因少受戰(zhàn)事影響,所以中原畫家多避亂入蜀,致使蜀地繪畫更為興盛。
南唐中主李景,采取西蜀孟昶的辦法,在宮廷也設立翰林圖畫院,因此各地畫家聞訊,相繼來到南唐。有著名畫家周文矩、顧閎中、高太沖、朱澄、曹仲玄、王齊翰、董源、衛(wèi)賢、顧德謙。
五代的山水畫總的來看“并非盛時”但有個別畫家的成就是突出的,能代表這個時期的山水畫最高水平的畫家有荊浩、關仝、董源。
(四)宋代的山水畫
山水畫至宋代,興旺的景象前所未有,它向多方面發(fā)展,表現(xiàn)形式與表現(xiàn)方法也更加多樣。五代荊浩所提的“遠取其勢、近取其質(zhì)”的創(chuàng)作方法已能充分掌握并運用。
兩宋山水畫的題材內(nèi)容逐漸擴大,它不只是探索山川自然奧妙,多數(shù)作品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如行旅、游樂、尋幽、探險、山居、訪道以及漁、樵、耕、讀等活動!肚迕魃虾訄D》就是這個時代的名作之一。
清明上河圖局部1
清明上河圖局部2
宋代山水畫的豐富與它的深刻性、在于畫家的師法造化,熟悉山川自然的特性。杰出的畫家不但師法造化,而且還強調(diào)中得心源。
宋代山水畫北宋和南宋各有特點,如北宋多大水大山全景圖,南宋常有山明水秀的一角之圖。北宋山水畫的的著明畫家有董源、巨然、李成、范寬、郭熙,末期有米芾父子。他們的代表作有董源的《瀟湘圖》、巨然的《秋山問道圖》、《萬壑松風圖》,李成的《讀碑窠石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等。
宋代的山水畫至南宋有所變化,明代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有這樣的論述:“山水:大小李(李思訓、李昭道父子)一變也;荊、關、董、巨,又一變也,李、范又一變也,劉、李、馬、夏又一變也;大癡、黃鶴(黃公望、王蒙)又一變也,這里分析了唐代、五代、北宋、南宋至元代山水畫的五個“變”。
南宋山水畫的著名畫家和代表作有李唐《萬壑松風圖》,李唐是南宋山水畫變化之開創(chuàng)人,李唐山水,初法李思訓,后法荊浩、范寬,所畫古樸蒼勁、山石多作斧皴,積墨深厚,有時畫樹石,全用焦墨!度f壑松風圖》是他七十多歲的晚年精心之作,寫深山萬壑,氣勢磅礴,既是岡巒郁盤、峭壁懸崖,又是蒼松疊翠。其間有飛瀑、幽澗,山上又有白云繚繞,極盡其對江山自然的無限贊美。劉松年《春》、《四景山水之一》馬遠《踏歌圖》,夏 圭 《溪山清遠圖》、《煙堤晚泊》、《長江萬里圖》都是這時期的代表作。
(五)元代的山水畫
元代的山水畫是中國古代山水畫發(fā)展到較高階段的表現(xiàn)。它之所以獲得提高,在于畫家的創(chuàng)
作都從自然界的直接感受中,獲得了有用的題材。元代的山水畫家,對于山水自然的理解更為深刻。畫家中有的學道,有的參禪,有的既學道又參禪。
元代山水畫家一方面師法造化,另一方面吸收傳統(tǒng)的技法,同時研究各個時期的代表畫家和作品及其演變,由于各有不同的師承關系與傳統(tǒng)淵源。所以產(chǎn)生了各種不同的風格,發(fā)展到明清,形成了各種流派。
元代山水畫家有較大成就并起著較大影響的有趙孟頫 、黃公望 、王蒙、倪瓚、吳鎮(zhèn)等。 無代山水畫的特點有二:一是強調(diào)書法入畫,二是文人畫的興起。
(六)明代的山水畫
明代山水畫較為發(fā)達,但畫家趨向摹古,因而有創(chuàng)造性的不多,明代二百多年中以“浙派”與“吳門派”為最有影響的畫派。
①明代山水畫的變化大致上可分為三個時期:明初到武宗嘉清時,是浙派山水得勢的時期。浙派創(chuàng)始人戴進(杭州人),這一派以南宋院體為基礎。
②明代中葉至神宗萬歷時,這段是吳門派得勢的時期,此派以沈周、文徵明為代表,推崇北宋山水,祖述董、巨,同時兼趙孟頫及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zhèn)之長。
③明代晚期是文人山水獲得最發(fā)達時期,董其昌等華亭派興起,推崇董、巨、倪、黃。董其昌本人在筆墨上有很大成就,但此時整個畫壇摹古風氣益盛,出現(xiàn)偏重筆墨形式,畫風日下。
(七)清代的山水畫
繪畫發(fā)展到明清之際,文人畫可謂盛極一時,文人畫幾乎在畫壇上壓倒一切,文人畫在發(fā)展中,雖然都以傳統(tǒng)繪畫為基礎,但是對待傳統(tǒng)的態(tài)度不一樣。明末至清代乾隆約一百八十年的時間,杰出的文人畫家,他們在繪畫的造型、筆墨以至詩詞題跋上,由于經(jīng)過精心探討,獲得了一定的成就。在藝術技巧上更加精煉了。
繪畫創(chuàng)作上,革新一派強調(diào)個性的解放,他們不受古人約束,自辟蹊徑,強調(diào)“古人須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腸,”代表畫家有弘仁、髡殘、八大山人、石濤等“四畫僧”,稍后有金農(nóng)、鄭燮、羅聘等“楊州八怪”。與之對立的有“正統(tǒng)派”的“四王”即王時敏、王鑒、王琿、王原祁等。他們強調(diào)“日夕臨摹”、“宛然古人”,要求做到與“古人同鼻孔出氣”。這兩大繪畫體系,前者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適合社會發(fā)展的總趨勢。后者持“正統(tǒng)”的態(tài)度,符合統(tǒng)治者粉飾太平,穩(wěn)定政治的需要。
山水歷史篇二:辛棄疾:將山水寫成歷史
辛棄疾:將山水寫成歷史
黎 平
清泉奔快,不管青山礙。十里盤盤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帶。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勝,似曾小小興亡。
宋 辛棄疾 《清平樂·題上廬橋》
辛棄疾是個有大抱負大胸襟的人,哪怕是閑居在帶湖這個遠離抗金前線的小地方,他仍是滿腦子的歷史興亡觀。
他所居之地,有清泉快活地奔流,青山也擋不住。十里大小之地,有一塊曲曲折折的平地,被溪山環(huán)繞。
在這樣幽靜的環(huán)境里,詞人的心境應該平靜了吧?非也,辛棄疾居然想到了這小地方也有興亡,今天是城市,幾百年后或許是農(nóng)耕之地,熙熙攘攘的熱鬧之處成為田野桑樹分布之地,辛棄疾忽然有了滄桑感,所以感嘆,這里和長安一樣,和洛陽一樣,和汴梁一樣,也都曾有興亡。這么一來,山清水秀的帶湖也變得高大上了。
有大格局的人看山水,山水也有了大格局;有歷史感的人看風景,風景也有了歷史感。中國的山水品位,就是這樣被文人塑造出來的。從此,帶湖也成為后人膜拜敬仰的歷史名勝
山水歷史篇三:山水畫的形成和發(fā)展概況
山水畫的形成和發(fā)展概況
中文摘要:最初,山水畫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xiàn)的,到魏、晉、南北朝時,山水畫才逐漸從人物畫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畫種,隋唐時期的山水畫又有很大的發(fā)展,完全擺脫了作為人物畫的附庸地位,成為獨立審美對象出現(xiàn)在繪畫中,并且構圖、布局、透視等方面,也都達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五代是山水畫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其中有兩個值得重視的現(xiàn)象:一是水墨山水的盛行;一是各地畫家以大自然為師,真實而生動地創(chuàng)造了南北二種山水畫風格。兩宋山水畫在山水畫史上具有極重要的地位。北宋直承五代之風,延續(xù)和演進了北方山水畫風。南宋注重對畫面詩意的發(fā)掘,南宋既繼承了北宋傳統(tǒng),也有更多創(chuàng)新,從而形成了屬于自己的風格特征。到了元代,出現(xiàn)了一批集大成的一流畫家,反映了美術創(chuàng)作的文人化趨勢。與五代、兩宋相比,元代山水畫創(chuàng)造了薄施淡赭、淡青的淺絳山水或以水墨作畫;山水皴法,以“披麻”、“牛毛”、“折帶”為主,詩、書、畫得到進一步結合。明代山水畫的明顯特征是前、中、后三期分別呈現(xiàn)不同特色。早期山水畫以浙派為代表,中期則以吳派 代表,晚期以華亭派影響最大。清代山水畫勢力最大的是號稱“四王”和“三僧” 。到了近代,在時代思潮的影響下,山水畫逐漸出現(xiàn)了新的轉(zhuǎn)機。出現(xiàn)了百花齊放的大好形勢。 關 鍵 詞:山水畫 青綠山水水墨山水 筆墨
中國人的山水畫不同于外國人的風景畫,它不是再現(xiàn)自然景觀,而是通過自然景觀的表現(xiàn),賦予自然以文化的內(nèi)涵和審美的觀照。風景,中國人稱山水。人間的自然景象,通過文化人手中之筆去反映表現(xiàn),用文字描寫就是文賦詩詞,以形象去描繪就是繪畫中的山水,是一個根源的兩種表達方式。
春夏秋冬,朝暮白晝,風霜雨雪,山水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面貌,體現(xiàn)了生命的意義。山水和人一樣具有內(nèi)在的生命運動和精神力量。作畫如同作文,都作者情感的產(chǎn)物,實在對祖國、對人民、對生活的激情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同時,畫家也要有登臨山水的雅致,作畫時才能身臨其境;此外,畫家還要鉆研章法和筆墨。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既不是山水景致的呆板再現(xiàn),也不是情感的肆虐奔放,而是通過具有不同表現(xiàn)力和塑造力的技法,通過創(chuàng)造某種意境那情與景有機融和,是為了“暢神”,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一、魏晉南北朝的山水畫——山水畫的獨立
魏晉玄學推演了山水觀念的轉(zhuǎn)換,遷想妙得使山水獲得了新的美學意義。莊老告退,山水方滋。神超形越之外,玄對山水,自然的山水成為山水的自然。山水脫離了宗教的神,山水畫引入了人的神,自然在神會之中體現(xiàn)了文化的意義,這是歷史的飛躍。此時,文人也在遁隱山林之中發(fā)現(xiàn)了山水中蘊涵著美的意境,從而引起了山水畫的獨立,而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科,山水畫也成為畫家較為主要的創(chuàng)作對象。
公元317年,晉室南遷,江南秀美的景色,頓開士人審美情懷!妒勒f新語》記載: 顧愷之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云:“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
王子敬云:“從山陰上行,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 這隨處可見的美景促進了魏晉南北朝山水藝術的勃興。山水詩的繁榮帶動了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魏晉南北朝山水畫的發(fā)展十分迅速,涌現(xiàn)出宗炳、王微等以山水畫著名的畫家,并產(chǎn)生了《畫山水序》、《敘畫》這樣的理論著述。
宗炳(375-442),字少文,河南人,對佛理有較深研究,好山水,至晚年將游歷的山水圖之于壁,稱為“臥游”。他認為山水畫有“暢神”之功能?鬃诱f:“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靜,智者動!惫首诒Q山水為仁智之樂,并有“以行媚道”的作用。他的《畫山
水序》是最早的山水畫理論文章。他在其中提出了初步的透視原則:“且夫昆侖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行莫睹,迥以數(shù)里,則可圍于寸眸。如是則嵩華使秀、玄牝之靈,皆可得于一圖矣,??”這種透視法則對后世影響很大,它促進了山水畫向縱深方向發(fā)展。 王微(414-443),字景玄,瑯琊臨沂人。他稍晚于宗炳,其《敘畫》,也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的山水畫著作。他在論著中指出山水畫不是地圖,因此不能照抄自然的形貌,而要表現(xiàn)景物的內(nèi)在的精神,是要傾注畫家的思想,在他看來,這種春秋美景的山水畫是音樂與寶玉所不及的。
宗炳、王微的畫論反映了中國山水畫自產(chǎn)生之日起便具有“暢神”、“悟道”的特質(zhì),呈現(xiàn)出簡淡、超然絕俗的風貌,所追求的依然是那超過客觀實在的精神境界。這正是這一個時代繪畫的統(tǒng)一風格。
二、唐朝的山水畫——燦爛輝煌的蛻變
唐朝,這是古往今來人們稱贊不已的黃金時代,國力強盛,繪畫就在這豐富的藝術土壤中成長壯大。魏晉南北朝時山水畫顯示出了欲掙脫束縛走向獨立發(fā)展道路的趨勢。到了唐代,這一獨立過程圓滿完成,還出現(xiàn)了從青綠山水到潑墨山水的風格的蛻變。
1、青綠山水
隋至盛唐是中國青綠山水的成熟與興盛時期,代表這一派的畫家有隋代展子虔和盛唐時期的李思訓、李昭道父子。
展子虔,渤海人。歷北齊、北周、隋三代,道釋、人物故事、鞍馬、山水俱精。其畫中描法甚細,隨以色暈開,神采如生,被稱為“唐畫之祖”;其畫山水,則有“咫尺千里”之趣,今傳世作品有《游春圖》!队未簣D》縱43厘米、橫80.5厘米,絹本,青綠設色。被認為是我國今存最早的一幅完整山水畫,并認為是唐代青綠山水的開山引導之作。畫面一改魏晉南北朝繪畫中的比例失調(diào)和手法的上的稚拙局面,比例準確。在表現(xiàn)技法上,全圖以細線勾出山川屋宇的輪廓,沒有皴筆,然后重用青綠色彩,層次分明生動有致。整個畫面以青綠為主色調(diào),點綴紅、白、赫色,色彩熱烈而又和諧,畫面色彩莊重典雅,富于裝飾感。 展子虔的江山似錦的山水畫給唐代畫壇極大的影響,盛唐的李氏父子就繼承了他的畫風,并以擅長青綠山水而馳名。
李思訓及其子李昭道,在展子虔金碧朱粉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以青綠為特色的山水畫,形成了我國山水畫史中的青綠山水畫派,與稍后的水墨山水共同組成我國山水史上的兩大派別。李思訓是唐朝宗室,但是曾一度受到打擊,遁隱山林,所以其山水畫富貴之中又含有幽遠的意境。他們繼承并發(fā)展了展子虔以來的傳統(tǒng)畫法,使山水畫技法達到了成熟的地步,被后人尊為北派山水的始祖。二李的畫法是以墨筆勾勒輪廓,用青綠重彩設色,畫樹多用夾葉,設色濃艷而金碧輝映、富麗堂皇是李家山水的典型風范。這種風格既是受隋代山水畫及畫家的影響,也是盛唐帝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空前繁榮興旺在審美情趣上的反應。
2、水墨山水
青綠山水一枝獨秀的局面,隨著晚唐國力的衰落發(fā)生了變化。安史之亂后,一些文人畫家對仕途不感興趣,又開始從山水中尋找精神的家園,他們重新認識自然界中的真山真水,描繪自然山川千變?nèi)f化的水墨山水就登上了畫壇。
王維,字摩詰,是詩人,又是畫家,他能畫“破墨山水”,“筆意清潤”。蘇東坡評論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逼渚哂性娨獾纳剿嬍且运秩镜梅椒▉肀憩F(xiàn)的,營造出詩意的、理想的藝術境界,這在當時是一種新的技法。故后世強調(diào)詩情墨趣的文人畫家,把王維奉為南宗畫派的創(chuàng)始者。他是以青綠為主流向以水墨為主流過過渡的重要代表性畫家。
張璪,稍晚于王維,他繼承了王維開創(chuàng)的水墨渲染法而又別開生面。他是一位頗具浪
漫主義色彩的畫家,善畫山水松石,據(jù)說他作畫用禿筆,有時還用手摸絹素,畫松樹能雙管齊下,一支筆畫生枝,一支筆畫枯枝,出現(xiàn)“潤含春澤,慘同秋色”的兩種筆墨效果;其山水畫,重在水墨表現(xiàn),善運用破墨法,“高低絕秀,咫尺重深,石尖欲落,泉噴如吼!彼岢龅摹巴鈳熢旎,中得心源”的創(chuàng)作原則,成為畫學上的不朽名言。
王墨(又名洽),是潑墨法的創(chuàng)始人,“潑墨”是繼勾勒、渲染山水后發(fā)展起來的又一山水畫技法,而中國山水畫中的三大基本表現(xiàn)形式至此也已基本形成。據(jù)說他作畫常在酒醉之后,用墨潑灑絹上,無拘無束的進行創(chuàng)作!半S其濃淡、形態(tài),畫出山石云水,十分神奇巧妙”?梢娡跄珜λ阅芤涯艹浞终莆,這對山水畫的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他使水墨山水畫在表現(xiàn)形式上大大地推進了一步,為“墨戲”、“清玩”般的文人水墨山水來開了序幕。
三、五代山水畫——南北分野
五代是山水畫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其中有兩個值得重視的現(xiàn)象:一是水墨山水的盛行;一是各地畫家以大自然為師,真實而生動地創(chuàng)造了南北二種山水畫風格。荊浩、關仝與董源、巨然分別代表著南北兩派不同的風格。
1、北派
荊浩,長期隱居在山西太行山的洪谷,故號洪谷子。他重視寫生,創(chuàng)造了“遠取其勢,近取其質(zhì)”的表現(xiàn)方法。他的山水畫取景廣闊,故有大氣磅礴之勢,宋人稱為“全景山水”。他將自己的繪畫心得加以總結寫出了《筆法記》,是有價值的山水畫理論,其系統(tǒng)的總結了唐代以后水墨山水畫的成功經(jīng)驗,對宋代的水墨山水畫的興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關同,師法荊浩,有“出藍”之譽,故畫史!扒G關”并稱。他活動于秦嶺、華山一帶,其畫筆力雄勁,氣勢峭拔,表現(xiàn)出山川奇?zhèn)サ臍赓|(zhì),是得之于對真山真水的深切感受,被譽為“管家山水”。
他們二人,在藝術思想上,主張師法造化,搜妙創(chuàng)真;創(chuàng)作方法上創(chuàng)立了奇峰峻起的形式,著意表現(xiàn)丘壑縱橫、氣質(zhì)俱盛的北方山水磅礴的氣勢,在技法上皴、然結合,突出了山體的結實和空間的深遠。他們的山水畫成就長期影響著畫壇,在山水畫發(fā)展流變中始終處于主流的地位。
2、南派
畫史上,與荊、關并稱的董、巨石南方山水的代表畫家,二人的山水畫風隊宋以后的山水畫影響很大,尤其受到文人的推崇,宋、元明清很多山水畫家,幾乎都是二人筆墨傳統(tǒng)的繼承者和發(fā)揚者。他們二人是山水畫的一代巨匠,被奉為南派正宗。
董源,南唐中主時曾任北苑副使,故稱為“董北苑”他的水墨技法出類拔萃,創(chuàng)制了披麻皴,作畫不再刻意追摹形體,輔以繁密的胡椒點,畫樹則“簡于枝柯,繁于身影”,表現(xiàn)出江南山川草木豐茂、水氣蒸騰的特點。設色淺淡,不作“奇峭之筆”,具有“平淡天真”的風格。
巨然,是個畫僧,祖述董源,他的畫“明潤郁蔥,最有爽氣”后世常常以“董巨”并稱,他的山水畫很少作平遠景致,畫面以高山大嶺、重巒疊嶂、復峰層崖為主,而且山頂?shù)\頭尤為突出,林麓間多用卵石。他的皴筆以大披麻皴最為見長,山林高深、草木華滋的氣象比董源山水更加顯得蒼郁深莽,這正是巨然得之于自然的獨特性的語言。
四、兩宋山水畫——精致與戲墨
在歷史上,宋代以尚文而著稱。宋代的繪畫更是昌盛,院內(nèi)外的畫家的創(chuàng)作在宋代雅好丹青并身體力行的皇帝的推動下姿態(tài)紛呈。兩宋山水畫在山水畫史上具有極重要的地位,文人階層的崛起,對繪畫創(chuàng)作與理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千余年來一直處于主尊的人物畫退居次位,而反應自然之美的山水畫開始成為畫壇的主流。北宋直承五代之風,尤其在北方山水畫風的延續(xù)和演進上成就更為突出。南宋注重對畫面詩意的發(fā)掘,從風格承傳上看,南宋既繼承了北宋傳統(tǒng),也有更多創(chuàng)新,從而形成了屬于自己的風格特征。出現(xiàn)了“北宋四
大家”、“南宋四大家”、“米氏云山”、以及有代表性的青綠山水畫家。
1、北宋四大家——李、范、郭、趙
李成,因曾避居青州營邱,故后世稱為“李營邱”。他的雪景寒林,“骨干”多顯,挺拔堅實;具有北方山水特色,能給人以“氣象蕭疏,煙林清曠”的美感,李成有“惜墨如金”之說,反映了他對墨法的重視。
范寬,最初學荊浩,后來又學李成,但總覺得不能超越他們,于是定居終南山中,朝夕觀察大自然的變化,以千巖萬壑為創(chuàng)作基礎,終于成為一代大家。范寬的畫多為山頂密林一水邊巨石,峰巒雄厚,氣勢逼人。后世評論“李成得山之體貌,董源得山之神氣,范寬得山之骨法!
郭熙,河陽人。他的山水取法李成而自成一格,開創(chuàng)了北宋山水畫的新局面。畫樹挺勁,枝頭象鷹爪,畫山聳拔盤回,折落有勢;格局千態(tài)萬狀,變化豐富,故被譽為“獨步一時”。
“趙”乃指趙伯駒和趙伯骕兄弟,畫史上又稱為“二趙”。北宋山水擅青綠者當推此二人。他們上承唐大小李金壁山水畫而為之一變,秀勁明麗、雅逸,汲取了文人畫氣韻,畫法上繼承了傳統(tǒng)青綠山水的特點,用筆精細,一點一畫,絕不馬虎,使得其作品“精工之極,又有士氣”
2、米氏云山
米氏云山是指北宋文人畫家米芾和其子米友任的山水畫風格。二人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讓情感、個性自然流露。其山水畫,信筆為之,不以形似為工,多是煙云掩映,冥蒙濕潤,變幻無窮的水墨云山。米芾將書法中的點畫用筆融與繪畫,以“落笳點”表現(xiàn)自然山川的煙云風雨變化,人稱“米點山水”。米家父子在畫中追求天趣,強調(diào)表現(xiàn)自然平淡的藝術風格,朦朧濕潤,隨意而自然,是北宋文人士大夫畫的一種典型。米氏云山對后世文人山水畫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3、青綠山水
宋代的青綠山水,雖繼承李思訓的傳統(tǒng),但卻又吸收了水墨山水的優(yōu)秀技法,雖精細巧整,而不繁瑣纖弱,既有雄偉之概,而又無粗獷之嫌,在藝術上開拓了新的境界。現(xiàn)存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是宋代青綠山水的代表作。這幅畫岡巒起伏,綿亙千里,江河湖泊,浩渺萬頃,其間穿插以莊院、村落、舟橋、人物,結構井然,敷色瑰麗,表現(xiàn)了畫家的藝術才華。王希盂是宋徽宗時畫院學生,畫這幅巨作時才十八歲,可惜二十多歲就死了。其后,南宋趙伯
駒、趙伯瀟兄弟,繼承了青綠巧整一路風格,形成了南宋青綠山水的復興局面。4、南宋四大家——劉、李、馬、夏
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號稱“南宋四家”。他們在山水畫壇上創(chuàng)造出“水墨蒼勁”的新風格。他們畫山石喜用斧劈皴,方棱峻峭,骨格崢嶸:畫樹多瘦勁挺拔,風致瀟灑;用墨不作層層積染,而是從濃淡中求層次變化,一氣呵成。故他們的畫給人以蒼勁挺健,而又清新俊秀的美感。在四家中,李畫較為雄健蒼古,劉畫則偏于俊峭工細,馬畫堅實渾樸,夏畫清妙秀遠,各具特色。尤其在章法布局上,他們能別開生面,打破荊、關以來“全景山水”的格局,而創(chuàng)造出邊角取景法,使山水畫產(chǎn)生新的意境。有詩云:“畫師(李唐)自發(fā)西湖住,引出半邊一角山”。馬、夏因而獲時人贈以“馬一角”,“夏半邊”的稱號馬、夏山水畫,對后世影響很大,而且遠及日本,促進了日本畫的發(fā)展。
五、元代山水畫——抒寫隱逸之情的文人畫
元代,有著強烈的民族情緒的存在,從而冷卻了一批文人的從政熱情,滋生了他們厭世和隱逸的心理。這些受到冷遇和打擊的文人,就都投入了藝術的懷抱,最具有抒情的山水畫就成為元代畫家最青睞的題材,由于朝代變化帶來的心理變化,元代的山水不再致力于描繪可游可居地場所,而變成了畫家們心理營建的精神之鄉(xiāng)。
在整個中國繪畫史上,元代的山水畫占有重要的地位,出現(xiàn)了一批集大成的一流畫家,諸如趙孟頫、“元四家”等又反映了美術創(chuàng)作的文人化趨勢。與五代、兩宋相比,元代山水畫所產(chǎn)生的變化與發(fā)展可概括為:第一,創(chuàng)造了薄施淡赭淡花青的淺絳山水或以水墨作畫;第二,山水皴法,以“披麻”、“牛毛”、“折帶”為主,表現(xiàn)江南山水和園林景致,很少用南宋“斧劈皴”和北宋“雨點皴”之類;第三,詩、書、畫得到進一步結合。這些特色對明、清山水畫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
1、趙孟頫
趙孟頫,字子昂,他的山水畫提倡“古意”,力排南宋畫風,明代董其昌評其:“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纖,有北宋人之雄而去其獷!本唧w而言,其作品追求清雅樸素畫風,并努力使書法用筆結合到山水畫表現(xiàn)之中,從而形成典雅蘊籍的時代風貌。其入仕的經(jīng)歷,使他能更多的接觸到唐至北宋的繪畫傳統(tǒng),為其倡導的“復古”運動奠定了基礎,其山水畫同時極具“古意”的青綠,主要從二李、二趙變化而來,結構嚴謹,賦色清妍,他的“古意”和“以書入畫”為迷茫中的元代畫家指明了方向。此時的唐宋青綠山水的濃麗富貴轉(zhuǎn)變成士大夫情志的文人式青綠了。
2、元四家
元四家是指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zhèn)四人,此四人均為江浙邊緣的太湖流域人,在山水畫方面建樹卓著。四家山水畫,都是源出董、巨,以水墨為主,又都以詩、書、畫并駕,文學與藝術摻合見長。同時他們幾乎同樣都是“不問世事”的高隱之士。
黃公望,字子久,號大癡。五十歲左右才專門從事山水畫創(chuàng)作。他先后進入虞山、富春山居住,領略江山之勝,并時時于“皮袋中,置描筆在內(nèi),或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記之!彼漠嬒沧鏖L披麻皴,山頭多礬石,林木蒼秀,巖壑清幽,意境深遠。據(jù)說,他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圖》“經(jīng)營七年”才完成,足見其苦心孤詣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
王蒙,字叔明,號黃鶴山樵。他的畫喜為解索皴,加以破筆點,筆精墨妙,茂密蒼郁,卻密而不塞,郁而逸秀,千巖萬壑,林木幽深,縱橫離奇,莫辨端倪,極有藝術魅力。 倪瓚,字元鎮(zhèn),號云林子。他的山水常用渴筆作折帶皴,喜為平遠之景,筆墨無多,意境深幽,蕭疏秀峭,清新俊逸。他與王蒙一疏一密,異曲同功,皆臻妙境。
吳鎮(zhèn),字仲圭,號梅花道人。他的畫縱橫跌宕,重用墨,多以濕筆積染,是四家中唯一喜用濕筆揮灑者。他同其他三家一樣,對明清山水畫有重大影響。清吳歷評他的畫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渾然天成,五墨齊備!
元代的山水畫家注重抒情寫意,講究以書入畫,追求筆墨情趣。他們的藝術成就是元代的繪畫完全擺脫了宋人院體畫的束縛,為元以后的山水繪畫的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六、明代山水畫——畫派林立
盡管文人畫鄙薄技藝,但文人畫在山水領域所提出的依附于“筆墨”的審美準則,卻不能脫離一定技術的規(guī)范。繪畫的形式與山水的程式,都建立在一定的技術基礎上,所以在南北分宗時,人們對它的劃分與解釋,也是以技術的標準來樹立南宗的美學規(guī)范。山水畫發(fā)展過程中的南北分宗,是一定歷史時期的必然,也是山水畫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以新的技術標準和美學規(guī)范來疏導發(fā)展過程中的無序狀況,回歸歷史的傳統(tǒng),實際上已經(jīng)表現(xiàn)了山水畫的衰落。為了挽回歷史的頹勢,董其昌打出了“復古”的旗幟。
明代山水畫的明顯特征是前、中、后三期分別呈現(xiàn)不同特色。早期山水畫以浙派為代表,師承南宋“院體”為主;中期則以吳派為代表,去取法風格多樣,既有“元四家”影響的,也有南宋“院體”以及青綠影響的;晚期以華亭派影響最大,取法對象主要是董、巨及“元四家”
1、浙派山水畫
明初浙派山水畫創(chuàng)始人是戴進,他的山水大多宗南宋畫院,以斧劈為住,用筆挺勁,
相關熱詞搜索:山水 歷史 歷史文化山水安陽作文 日本山水音響歷史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