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的歷史
發(fā)布時間:2017-02-02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誠信的歷史篇一:探析傳統(tǒng)誠信的歷史演變
龍源期刊網(wǎng) .
cn探析傳統(tǒng)誠信的歷史演變
作者:姜明明
來源:《學理論·中》2015年第02期
摘 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幾千年連綿不斷,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無與倫比的延續(xù)性。中國的傳統(tǒng)誠信文化在歷史上呈現(xiàn)出“傳承—變遷—傳承”的變遷模式?v向把握誠信思想的各個發(fā)展階段,可以分成殷商西周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漢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傳統(tǒng)誠信文化是基于血緣、宗法和等級為特點的農(nóng)業(yè)社會,它以儒家誠信觀為核心,在與各個世代環(huán)境互動傳承中豐富傳統(tǒng)誠信思想內(nèi)容。
關鍵詞:誠信;傳統(tǒng);歷史演變
中圖分類號:G0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5-0038-02
“文化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運動過程。任何一種民族文化,都有它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盵1]但是,傳統(tǒng)文化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一樣,也是極其復雜的,優(yōu)劣并存、長短相依,精華與糟粕混雜,而且往往其長處恰又顯示其缺陷。可以說,這是歷史發(fā)展的辯證法,只有依據(jù)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深入研究,仔細分析,才能得到正確或比較正確的認識。把誠信當作一種資源,厘清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誠信思想的發(fā)展軌跡,通過認清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誠信思想的歷史演變來提煉其精神內(nèi)核,分清主流與支流,把握其本質(zhì)規(guī)律。
一、殷商西周時期:誠信思想的孕育階段
殷商西周時期,是誠信思想的孕育階段,誠信思想開始逐漸形成。商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同期文字記載的朝代,國都殷為當時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由于脫離原始社會未久,受神秘性與籠統(tǒng)性特征的原始思維的支配,敬畏天地和神靈的神本文化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文化!耙笕俗鹕,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盵2]表現(xiàn)出對上天的崇拜和對祖先神靈的崇敬之情。商代占卜之風盛行,《禮記·祭統(tǒng)》載:“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盵2]“身致其誠信,誠信之謂盡,盡之謂敬,敬盡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2]!罢\信”被認為是上天的要求。神本位的殷商文化,是人類思維水平處于蒙昧階段的歷史產(chǎn)物。隨著人們實踐經(jīng)驗日益豐富,智力和體力水平不斷提高,對神靈的崇拜意識逐漸淡薄,而對自身能力的信心與日俱增。于是,以神為本的文化逐漸向以人為本的文化過渡。
周人入主中原,具有決定文化模式轉(zhuǎn)換的重要意義。周代的文化維新,主要表現(xiàn)在宗法制度和分封制的建立,并且也是“制禮作樂”的開端。周人禮的內(nèi)容,一是“親親”,二是“尊尊”,由此可見此時的誠信主要表現(xiàn)為對君主的忠信。周代所確立的“禮”,被后世儒家傳承,成為規(guī)范人們生活行為、心理情操、是非善惡觀念的圭臬。周朝的思想道德教育一反夏商尊天、敬神而重人、尚德,形成后人欽慕的成、康典范性王朝。但周朝的思想道德教育只有官府的禮樂教
誠信的歷史篇二:中國傳統(tǒng)誠信精神及其現(xiàn)代意義
中國傳統(tǒng)誠信精神及其現(xiàn)代意義
【摘要】 誠信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德目之一。早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深刻認識到它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歷代先賢對它的闡述和強調(diào)也不絕于世,他們主張,“信、國之寶也,民之所憑也”(《左傳·禧公二十五年》),“德禮誠信,國之大綱”(《貞觀政要·誠信》),“君子不保,惟在于誠信”(《舊唐書·魏征傳》)。進入階級社會以后,“誠信”逐漸侵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先秦開始,“誠信”作為一種道德思想、觀念、情感、意志、信念為諸子百家所認同。在他們看來,“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信,國之大綱!币虼,中國古代的賢能圣哲都主張“言必信,行必果”,否則,“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痹诤笫缆L的文明歷程中,誠信成為所有正直誠實、進取勇敢的中國人立身處世的支撐點,也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每個成員應當遵守的道德準則,而且內(nèi)化為中華民族的深層道德意識,成為中國人立身興國的根本。
【關鍵字】誠信;傳統(tǒng);現(xiàn)代;意義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思想體系,自思、孟為代表的第二代儒家學派從本體的角度對誠信做了闡述之后,誠信不僅是人際交往的道德要求,而且被看作是立物、立事、立人、立身之本,是一種道德精神,也是人的道德品格。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的思維路徑。真實無妄之謂誠,言而有實之謂信,誠為信之本,信為誠之用。信不僅是一種言語或者承諾的真實,更是本心之真,本性之真。它不是求信于人,不是求人所信,而是盡己、即盡言、盡心和盡性。并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長河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鞭策著一代代的中華兒女做一個誠實守信的文明人。那么,“誠信”體系也被一代代的文人學士所闡述、發(fā)展。
一、中國傳統(tǒng)誠信思想發(fā)展的歷史淵源
“誠信”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也是中國先哲共同信守的道德原則,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春秋末期,鑒于奴隸制禮壞樂崩,諸侯蜂起,巧詐風行,所謂“春秋無義戰(zhàn)”的局面,道家老子率先倡言“信德”。他指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認為誠信是一種樸實無華的美德,不是華美的詞語;天下缺乏誠信,就由于當權者的不誠信。因而他主張“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儒家創(chuàng)世人孔子更是
把誠信作為其儒家學說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他提出:“自古皆有死,明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指出誠信是人立身處世的根本原則。不僅如此,它還是治國的基本出發(fā)點,“導千乘之國”,應該“敬事而信”。認為“主忠信”,“言而有信”是“成事”的前提。墨子說:“言而信者,行不果”。莊子說:“不精不誠,不能動人”。韓非子說:“巧詐不如拙誠”。管子說:“誠信者,天下之結(jié)也”。
先秦思、孟為代表的第二代儒學,更是把“誠”當作天道,把“思誠”當作人道,認為做到誠乃是人生之大樂。以荀子為代表的第三代儒學更進一步提出了“誠信生神”、“誠信如神”的命題。自秦至漢,隨著獨尊儒術思想路線的確立,信道德被統(tǒng)治階級欽定為“五!敝,被認定為保證“仁、義、禮、智”得以推動的基礎和前提,其地位直至封建王朝的沒落而未動搖。這種情況說明,誠信之德,不僅內(nèi)含著一種社會各時代、階級、社會群體所共同需要和認可的價值,并且還有一種頑強的生命活力。
三國時期,蜀漢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談知人之有七條標準,其中“誠信”就是人的道德標準之一,“期之以事而觀其信”(《諸葛亮集·將苑·知人性》)。
隋唐時期,在誠信觀念上,其理論性、系統(tǒng)性雖然不如先秦諸子百家和后來的宋明理學家,但在統(tǒng)治者講信守信、以信來經(jīng)邦治國方面,在我國道德史上最為典型?梢哉f,唐代的信德觀念在唐太宗李世民身上體現(xiàn)的非常明顯。
到了宋明時期,“理學”的興起使得“誠信”觀念又一次被重視起來。理學奠基者周敦頤,以“誠”作為倫理思想的主要范疇,認為“誠”乃“五常之本,百行之源”(《通書·誠下》)。張載也十分注重“信”,他說:“誠善于心之謂信,充內(nèi)形外之謂美,塞乎天地之謂大。(《正蒙·中正》)程顥、程頤兄弟對“信”也持肯定、贊美態(tài)度:“圣人言忠者多矣,人道只在忠信。不誠則無物??若無忠信,豈復有物乎?”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說:“信者,言之實也!庇终f:“人道惟在忠信,‘不誠無物’。人若不誠信,如木之無本,水之無原,更有甚
底!一身都空了!
王安石進一步闡發(fā)了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觀點:“信者,性也。言近于信,則極天下之至順。故言之信者不美!薄把灾,則不能近于性矣,故美言不信!保ㄍ醢磿r《老子注》,轉(zhuǎn)引自彭耜纂集的《道德真經(jīng)集注》)
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陳天華,面對中華民族的危亡,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進行反思,感到封建時代的倫理道德已不再適應社會進步的需要,信德規(guī)范也必須被賦予新的內(nèi)容,比如商業(yè)上的“誠實無欺,人人信得過”,這樣才能給予這一道德規(guī)范以新的活力。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將傳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范加以改造,賦予其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的新內(nèi)容,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一整套道德規(guī)范。關于“誠信”,他認為“中國古時對于鄰國和對于朋友,都是講信用的。依我看來,就誠信這一方面的道德,中國人實在比外國人好的多!保ā度裰髁x·民族主義》)他把誠信規(guī)范作為中華傳統(tǒng)美德加以肯定和頌揚。
二、中國傳統(tǒng)誠信思想的基本內(nèi)容
誠信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瑰寶,影響著一代代的中華兒女。從一般語義上講,誠的本意是真實無妄,誠實不欺!罢\者,天理之實然,無人為之偽也!毙诺谋疽鉃椤叭搜浴保叭搜詾樾拧,他強調(diào)的是不欺不詐,遵守諾言!叭酥詾槿苏,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由此我們可以得出“誠信”二字皆有誠實、守信、不欺的意思!罢\則信矣,信則誠矣”具體來說,誠信的基本內(nèi)容包含以下幾點:
(一)誠信是道德修養(yǎng)的關鍵
誠信被認為是人們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先決條件,不僅在古代有著深刻的意義和價值,在當代也是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準繩!抖Y記·大學》云:“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荀子認為“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至誠則無它事矣!彼未芏仡U更將誠看作“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也正如朱熹所說,在《大學》所列的“八條目”中,“誠意乃惡與善之關”,只有“過此一關,方是人不是
賊”(《朱子語類》卷十五),那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實效。
(二)誠信是立身處世之根本
誠信是做人應有的基本品質(zhì),是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基礎。(《左傳·襄公二十二年》)有“失信不立”的說法。偉大的古代教育家孔子在教育他的學生做人處世的原則時把“言忠信”放在首位,他把“言必信,行必果”看作是“士”最起碼的要求。西漢劉安說:“人先信而后求能!币粋人的能力是否得到發(fā)揮,能有多大程度的發(fā)揮,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能否被社會所接納,而要想被社會接納,則必須取信于社會,故朱熹說:“惟立誠才有可居之處,有可居之處則可以修業(yè)!闭\信是一個人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通信證”,“言忠信,行篤敏,雖蠻夷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州里,行乎哉?”所以,中國人特別強調(diào)做人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則就是“人所以立,信、知、勇也!彼哉f誠信是一個人做人的根本,更是處世的必備品質(zhì)。
(三)誠信是社會交往的基本準則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痹右舶选芭c朋友交而不信乎”作為每日三省之一。強調(diào)在交朋友時,突出一個“信”字,這也確實抓住了交友關鍵之所在。因為朋友是建立在平等關系基礎上的,沒有等級尊卑的從屬關系,沒有強制的權利與義務的限制,只是因共同的興趣、愛好、志向、理想、才互相接近的,維系感情紐帶只能以誠信作為其溝通的橋梁。以“信”交友推而廣之,人與人之間也應以信為本!芭c國人交,止于信”,“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薄熬加 義矣,不誠則不能相臨;父子有禮矣,不誠則疏;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可見“誠信”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原則。在封建社會,維系君臣關系的紐帶也是誠信,吳兢在《貞觀政要》中說:“夫君能盡禮,臣得竭忠,必在于內(nèi)外無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則無以使下;下不信,則無以事上,信之為道大矣!彼裕贾g只有建 而作為朋友則必須以誠信為交的基礎,使得自己再次繁雜的社交場上占據(jù)主動。
(四)誠信是事業(yè)得以成功的保證
正如二程所說的:“學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薄罢\無不動者,修身則身正,治事則事理,臨人則人化,無往而不得!边@是因為,只有出于誠,才能激起巨大的興趣、激情,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能,才能有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毅力。正如曾國藩所說的“有至誠之心,則天下無不可為之事矣”。所以只有講求誠信才能使自己的事業(yè)得以成功。
三、中國傳統(tǒng)誠信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中國二十年來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輝煌成就的背后卻隱藏著進一步發(fā)展的危機即社會信用的倒退和缺失,它成為我們繼續(xù)向前發(fā)展的絆腳石?v觀歷史,作為具有幾千年悠久文化精髓的文明古國有著深厚的誠信傳統(tǒng)。那么,誠信作為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成就人的傳統(tǒng)德目有著深刻的現(xiàn)代意義和價值。
(一)人無誠信則不立
人無誠信無以立足,行事則無以通達;人誠信則可以立足,行事則可以通達。在中國古代社會,人們往往把無誠信之人斥作“非人”,而加以鄙視和譴責。中國古代先哲認為,誠信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道德標志,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鬃诱f:“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倍献觿t把修養(yǎng)誠信看作是做人應走的正道,“思誠者”是“人之道也”古人云:“口惠而實不至,怨緇及其身!辈恢v實話,不收信諾,就會有災禍。王安石則斷言:“人無信不立!闭\信是做人的道德支柱,無此便無以立足。朱熹把忠誠、講信義看作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無此就談不上做人之道!叭说牢┰谥倚??人若不忠信,如木之無本,水之無源,更有甚的一身都空了!蹦右矎娬{(diào),人說話必須守信用,言行一致,說到就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jié)也,無信而不行也”。劉晝把講信用看作是人行動的基礎和根本,“人非行無以成,行非信無以立”,“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猶無楫而行舟也”。所以說,行而無信,則無以立。
(二)家無誠信不和睦
誠信的歷史篇三:誠信的重要性
誠信的重要性
同學們,《彩票中獎了》這個短片中大家可以看出,趙書兵誠實守信,不為五百萬所動搖,最終贏得了大家的贊揚,成了誠信的明星,生活中還有很多默默無聞的誠信明星,比如賣報的,理發(fā)的,賣水果的,這些平凡的人在做著平凡的事,但他們都是誠實守信的人,都值得大家尊重和敬仰,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同學們,小學時我們都學過《狼來了》的故事,不守信用的孩子最終葬于狼腹。 而《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同樣給了我們很大的警示,昏庸無道、不守信用的周幽王最終成為別人的刀下鬼。
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誠信對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人無信而不立,意思是說做人要講究誠信,誠信,也就是誠實守信。 誠實, 就是忠誠老實, 不講假話。 守信就是信守承諾, 說話算數(shù), 講信譽,重信用。誠實和守信是互相聯(lián)系在一起的。誠實是守信的基 礎,守信是誠實的具體表現(xiàn);不誠實很難做到守信,不守信也很難說 是真正的誠實。如果一個人誠實,那么他將是一個可靠的人,如果一個人守信,那么他將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如果一個人誠實守信,那么他將是人上人。無論是在家庭中、學校中、乃至社會中,擁有誠信就是擁有決勝的王牌。
誠信是公民的“第二代身份證”, 也是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標準。一個人想要在社 會上立足,并干出一番事業(yè),就必須具有誠實守信的品德,在人們的合作交往中,也許不誠信會在短期內(nèi)給自己帶來利益,但最終受損失的還是自己,不誠信必然要付出昂貴的代價?墒,生活中有的人既 不誠實也不守信甚至答應別人的事一再推脫,根本不理會,這樣的人是不會有好的結(jié)果的。
相關熱詞搜索:誠信 歷史 誠信的歷史故事 關于誠信的歷史故事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