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吉魯批判教育學與美術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9-08-09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摘 要:批判教育學是在西方影響非常大的學術流派,吉魯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其關于教師角色的重構,對于當下的美術教學有著深遠的影響作用。
關鍵詞:亨利·吉魯;批判教育學;美術教育;教師角色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4)18-0053-01教育是人們對古今中外無數(shù)的教育活動的泛稱,由于世界上過去、現(xiàn)在、將來并沒有一個判斷某種人類活動是不是教育活動的絕對的標準,因此,教育的內涵是多方面的,而不是惟一的。
一、吉魯及其定位教師角色的批判教育學思想
亨利·A·吉魯1943年9月18日出生于美國普羅維登斯州的羅得島,是美國著名的社會評論家,美國教育學領域里最重要的理論家之一。在《教育中的理論與阻抗》一書中吉魯說,“激進教育學需要一種洞察力,即,人們贊美教育學不是因為它是‘什么’,而是因為它‘可能是什么’,面向未來,超越此時此地,把斗爭與人的可能之形式結合起來。”
。ㄒ唬┙處熥鳛榻逃年U釋者
吉魯克斯指出,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政治問題。它必須被理解為是一種身份和主體的建構,而這種建構主要是通過知識和權力的共同作用而實現(xiàn)的。作為教育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教師,需要運用公民權力的勇氣對教育重新進行闡釋,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批判精神的公民。這意味著,教育不僅僅只是學術與傳統(tǒng)的問題.
(二)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的角色
傳統(tǒng)的課程觀都是主張以科學技術知識為中心進行課程編制的。它維護的是現(xiàn)存的社會秩序、政治和文化,知識學習并不是為了學生的解放。其結果是,科學技術成為意識形態(tài),學校課程與課程知識也成為意識形態(tài)。于是,在傳統(tǒng)的課程模式中知識(呈現(xiàn)于教材中)被視為是外在于個人的客觀存在且被灌輸?shù),知識從人類的意義和相互主體性的交換中被分離了。吉魯克斯批評指出,這種取向,不只是將教師繳械,不讓他們參與思考反省的過程,同時也將學習與教室變成例行公事。
(三)教師的理想角色:轉化型知識分子
轉化型知識分子(trans formative intellectuals)。這類知識分子的特征是能夠進行真正的公共思考、價值判斷與社會行動。他們將理念與行動結合起來,不僅強調行動與創(chuàng)造的潛力,而且在公平、正義、自由的議題上不斷進行對話與反省,并為實現(xiàn)美好的未來而持續(xù)不斷的奮斗。上述可知,轉化型知識分子則是引導價值觀念,轉化社會結構,建構社會理想的知識分子,他們擔當著現(xiàn)存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意義模式、生活方式等等的反思與批判、闡釋與建構的使命。
二、吉魯批判教育學對于當下美術教學的啟發(fā)
吉魯將教師的角色不僅定位在知識分子上,而且進一步要求教師成為轉化型的知識分子。這意味著教師不僅要關心促進個人成就和傳統(tǒng)學業(yè)成就的增權形式,更要關心教學和增權的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精神、自我反省的能力以締造民主社會。
(一)美術教育的藝術功能
關于美術教育,雖然歷史久遠,但卻一直只見其實未見其名,美術教育這一術語的出現(xiàn)是19世紀的事,而且最早源于德國。美術教育在美國與德國被視為一種文化哲學的應用學科,其目的在于糾正科學與理性主義給社會及人本帶來的負面效應,以完善人格、表達個性、陶冶精神情操、提高民眾的審美趣味,是人類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動,尹少淳對美術教育的完整表述是:以教育為手段,向學生傳授一定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發(fā)展和傳播美術文化;以美術為媒介,通過美術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審美力,發(fā)展智力和創(chuàng)造性,獲取一般教學意義之功效。
(二)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角色的轉變
1、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啟發(fā)者
傳統(tǒng)教學觀以教師、教材和課堂為中心,教師是文本符號的權威解釋者,是知識的唯一有者,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權利的不平衡,表現(xiàn)為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者地位。在批判教育學看來,教學的主要的是學生獲得解放和社會民的實現(xiàn),教學過程-種“增權賦能”,實現(xiàn)個體自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學生和學生的教師被教師學生和學生教師代替。為用后現(xiàn)代主義的教學觀分析,這種課程;教學觀的轉變被看作是教師帶領學生與文本、教師和學生及三者相互間的“協(xié)商”過程。
2、發(fā)展可能性語言,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是一種接受預先打包好的知識和思維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常常滲透著程式化與常規(guī)化的實踐。長期以來學校中囿于通過批判語,分析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生產(chǎn)的不平等性,強調師生尤其是學生對現(xiàn)有社會秩序的服從與被壓迫的無力感,陷于悲觀的犬儒主義而喪失追求關好生活和充滿希望的社會理想,同時,也限制了學生想象力的發(fā)揮。關于培養(yǎng)學生的智力、想象力,教師應該從培養(yǎng)學生愛好知識,肯于鉆研的精神出發(fā)。教育最主要的不僅是要把人類社會的優(yōu)秀成果全部傳遞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學生尊重知識,激發(fā)他們的好問品質,養(yǎng)成對未來社會、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吉魯指出僅僅掌握批判性語言來建立更民主的社會是不夠的,民主社會不會僅靠批判社會不公就能實現(xiàn),充滿希望的可能性語言對于建立社會新秩序更有積極的作用。這種充滿可能性語言的意義如吉魯所言,在于:(1)將學校定位民主公共領域的組成部分;(2)通過民主方式重新界定理論和實踐的規(guī)范關系;(3)在學校內建立一種可以使師生表達其意見與觀點的文化政治學;(4)作為批判教育學之理論基礎,可能性語言提供將日常知識與社會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可能。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