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精確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新聞報道格式及范文
發(fā)布時間:2020-02-24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摘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媒體采取一種更為科學具體的方式來報道新聞,那就是精確新聞報道,它能讓讀者更準確明晰地看到新聞內容,增強了新聞的可信度。然而,它也是存在著問題的,比如抽樣方法不準確,問卷設計不合理,調查方法不完善等導致信息有誤,甚至是完全的商業(yè)“作弊”,影響其真實性。另外,報道內容過于生澀影響可讀性也是精確性報道存在的問題。筆者試圖對這些問題進行概略分析并提出相應解決辦法和發(fā)展前景。
【關鍵詞】精確報道 問題 對策
一、精確性報道的基本介紹
精確性報道是一種將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和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方法結合起來的新興報道形式,泛指以各種問卷調查結果組合為新聞的報道形式①。多采用民意調查、內容分析及實地試驗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來組織新聞報道,并通過數(shù)據(jù)和圖表等表達形式,使新聞報道的內容能更準確、正確地反映和解釋各種社會現(xiàn)象和問題,增強新聞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在國際上,“精確新聞”這個概念由美國騎士報團記者、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新聞系教授梅耶(Philip Meyer)首先提出的。梅耶教授于1973年出版的《精確新聞學》一書中指出,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只注意對新聞事件作一般性的描述和似是而非的評價,有時甚至因為關注聳人聽聞的情節(jié)而忽視了新聞報道本該堅持的準確和客觀。梅耶提倡將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應用到新聞實踐中,以問題為對象,用數(shù)據(jù)來說話,從歷史、政治、經濟的角度來分析新聞事實,揭示事件真相,提高新聞報道的準確性和客觀性。
在國內,精確性報道萌芽于20世紀80年代,成長于1990-1995年,從1996年至今一直蓬勃發(fā)展,其中一個具有轉折性的事例就是1996年l月3日,《北京青年報?公眾調查》專版一篇題為《1995年,北京人你過得還好嗎》的報道,正式冠以“精確新聞報道”名稱,從此拉開了我國新聞界科學、規(guī)范的精確新聞報道的序幕。
二、精確性報道存在的問題
精確性報道能夠興起并且在新聞界興盛,有其不可否認的優(yōu)勢,相對于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方式來說,其采用了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使得記者能更客觀清楚地觀察了解事件本身,從而報道內容也更加客觀公正,經過調查的結果能更全面反映民意,并更有說服力和可信度。
然而,精確性報道發(fā)展至今,已經漸漸流露出它的一些不足和弊端。
1、操作不便。這是精確新聞報道自出現(xiàn)之日起就存在的問題。新聞原本是一個爭時效的領域,但精確新聞報道需要通過漫長的選題設定、樣本選擇、資料收集和整理的過程才能完稿。在這個過程中,記者要耗費更多的體力和腦力,而且適用范圍有限,很難應對社會的突發(fā)事件,更適用于對重大新聞事件或是緩慢變化的社會現(xiàn)象的報道以及一些預測性新聞的分析。不僅如此,社會調查的過程還投入大、花費多,不宜經常使用。
2、可讀性差。由于精確新聞報道用數(shù)據(jù)說話,主張用數(shù)字和圖表來吸引受眾,然而,枯燥的數(shù)字會使讀者摸不著頭腦,社會調查方法涉及到很多專業(yè)的如測量、信度、效度、計量概念因果關系等內容,缺乏情節(jié)的數(shù)據(jù)對于一般受眾來說難以理解,讀起來很吃力,所以讀者面很窄。
3、調查不當導致信息失實。社會調查也是一門專業(yè)的學科,一名記者要去搞社會調查,就應該有調查的基本素質和水平,否則在調查過程中就很有可能忽視某些因素,從而引起信息失實。媒體報道中就存在多種多樣的失實情況。
最常見的是報紙上沒有來源的數(shù)字,記者在公布一個數(shù)字時沒有說明其來源,如“女大學生比例占70%”“60%的市民表示”這樣的表達,因為信源不明很難使人們相信。抽樣方法的欠科學性也是導致信息失實的一個重要原因,F(xiàn)在記者很愛采用街頭偶遇抽樣調查的方式,以為這樣的方式簡單快捷,殊不知這樣的抽樣調查得到的結果很不準確,它不能保證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同等被抽中的概率,違背了抽樣調查最基本的原則。
4、商業(yè)“作弊”。如今廣告商把目光放進“新聞”這一領域,利益促使新聞染上了商業(yè)色彩,而用數(shù)據(jù)說話的精確性新聞報道就是它最好的平臺。《大河報》在2005年1月19日的“樓市/調查”版中刊載了一篇題名為《七成調查者認為――2005房價不會漲 調查者呼吁:回歸理性購房,切莫盲目跟風》的文章。文中指出,該報委托一家調查公司對鄭州的購房者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七成的調查者認為2005年的鄭州房價不會上漲。雖然該文也列出了調查樣本量等項目,似乎沒有什么漏洞,但仔細深究會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是在B疊“大河樓市”版刊發(fā)的,難逃為房地產商做廣告之嫌。而且,此次調查的結果沒有得到第三方的公證,其客觀公正性讓人置疑。
三、如何更好地發(fā)展精確性報道
精確性報道雖然存在很多問題,但是還是有它的生命力的,只要找準方法,找準對策,找準目標,就能讓精確性報道在新聞報道領域展現(xiàn)自己的光芒。具體來說有以下做法:
1、完善調查方法。因為精確新聞報道在采制過程中不僅需要熟悉新聞傳播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還應該掌握社會學、統(tǒng)計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所以在前期調查時首先要依照一定的程序,這是保證研究的品質與水平的前提條件,這個程序是“選擇研究題材――熟悉、探討相關文獻――提出研究問題或假設――采集資料――資料分析綜合”。②其次,要有科學的抽樣方法,精確新聞報道是以各種民意調查結果組成的報道,只有依據(jù)科學的抽樣方法從客體的全部內容中抽選能代表客體的樣本,才能反映客觀事實。第三,要重視問卷設計,這在精確性報道的采寫業(yè)務中起核心作用,直接關系到調查的精確性和報道的質量。
2、增加生動性和可讀性。精確新聞報道作為一種報道方式,新聞性是其本質特征,如果一篇報道,讀者不喜歡讀不愿意讀或者讀不出其中的味道,那么這篇報道就是失敗的。精確新聞報道由于數(shù)字的枯燥性正面臨這一困境,所以當前需要解決其生動性和可讀性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其一是創(chuàng)造簡潔明快的版面語言,實踐證明,成功的版式安排是一種方便人們選擇和閱讀的成功的模式。另一個是在內容上做文章。精確新聞應該往復合型體裁發(fā)展,將消息、背景、歷史、現(xiàn)在、未來,以及圖片、圖表、資料等所有可能的要素有機組合起來,使報道更加豐富,更加客觀,更加全方位、立體化。當然,標題的制作,行文的節(jié)奏和語言,洋溢其間的情感……等等都會對精確新聞報道產生的效果有直接的影響。③一定的生動性和趣味性能幫助精確新聞報道掩蓋本身的枯燥,使其符合大眾認知心理,更好地表情達意。
3、增加文章的深度。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精確新聞的報道對象不可能是突發(fā)事件,不能與其他報道比時效性。因此,就要從文章的深度上下功夫,不能簡單地堆砌調查結果,而要更進一步對結果進行分析說明,讓讀者了解到文章更深層次的意思。比如在報道銀行加息的新聞時,如果僅僅將簡單的數(shù)字播報出來那它的信息量就很少,但是如果加上記者的分析,總結銀行近幾年來利息的變化情況,甚至可以幫助讀者算帳,看看利率變動后對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具體影響,在房貸支出、存款利息上是否有什么變動。這樣的深度分析更能讓受眾清楚了解數(shù)據(jù)背后的意義,文章也更有深度,還能幫助讀者了解經濟變化,并對自己的收入進行更科學合理的安排。
結語
從整個新聞傳媒界來看,精確新聞報道用得不是很普及,總體水平也不高,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精確性報道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限制。展望其發(fā)展前景,如果積極采用對策,將社會調查方法與新聞采訪寫作真正結合到一起,改進該種報道,它在新聞界將大有作為。
參考文獻
、佗趧⒑YF,《論精確性報道》,《新聞愛好者》[J].2002(1):15、16
③韓鵬,《試論精確新聞報道》,《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J].2006(12):46
。ㄗ髡邌挝唬喊不杖嗣駨V播電臺)
責編:周蕾
相關熱詞搜索:新聞報道 試論 對策 試論精確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試論精確新聞報道 新聞報道失實的例子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