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閱讀理解全文【儒家安身立命之道】
發(fā)布時間:2020-03-01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安身立命”作為一個成語,出自禪宗。在《景德傳燈錄》卷十上,有這樣的記載:僧問:“學(xué)人不據(jù)地時如何?”師云:“汝向什么處安身立命?”可是“安身立命”作為一種學(xué)理,則出自儒家?鬃釉凇墩撜Z》中,已談到“安”。宰我覺得守喪3年似乎太長了,主張縮短一些。孔子狠狠地批評了他,申斥宰我“不仁”?鬃诱J(rèn)為,喪禮之所以規(guī)定守喪3年,理由就在于一個“安”字!白由辏缓竺庥诟改钢畱。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子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貨》)孔子所說的“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頓、精神的安頓,這是儒家講安身立命之道的濫觴。
《論語》也談到“身”!秾W(xué)而》篇寫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在這里,“身”指的是人的行為踐履,把精神安頓與生活實踐聯(lián)系在一起。關(guān)于“立”,孔子的說法是“三十而立”(《為政》),就是確立人生的價值取向。關(guān)于“命”,孔子的說法是“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日》)這里所說的“命”,指的是君子應(yīng)有的使命感。
在《論語》中,已分別論及安、身、立、命,但還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這里,則形成了儒家關(guān)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較系統(tǒng)的說法。孟子把人性善視為安身立命之道的內(nèi)在依據(jù),而“天道誠”則是他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他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離婁上》)所謂“思誠”。就是以“天”作為終極的價值目標(biāo),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進(jìn)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至于進(jìn)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徑,孟子不可能選擇外求的認(rèn)識路線,只能選擇內(nèi)求的心性修養(yǎng)路線,他稱之為“求放心”。他指出,現(xiàn)實的人之所以流于不善,并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工夫?qū)せ貥I(yè)已失掉的本心。他慨嘆:連自己家的雞犬丟失了,知道找回來;可是自己的本心丟失了,卻不知道找回來,真是一種悲哀!他對這種人的忠告是:“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人們尋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選擇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選擇內(nèi)在的路向。如果選擇外在路向,會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標(biāo)定位在彼岸世界。這種精神生活方式通常會否定人生的價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說,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說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無法自己實現(xiàn)超越,必須靠救世主或佛來拯救。儒家所選擇的是內(nèi)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種哲學(xué)的精神生活方式,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謂“安身”,就是從內(nèi)在性出發(fā),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價值?隙ㄈ司哂凶晕彝晟频膬(nèi)在根據(jù)。用傳統(tǒng)的說法,就是“人性善”,就是“人為貴”。這個“身”字很要緊,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脫離人的生活世界。所謂“立命”,就是主張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們的其他信念相兼容。一個人認(rèn)同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并不妨礙他接受任何宗教信仰,也不妨礙他接受任何政治理念。只要這些信念有助于人格的自我完善,儒者都會表示充分的尊重。
相關(guān)熱詞搜索:儒家 安身立命 之道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 安身立命什么意思 安身立命by衣落成火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