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新聞獎_普利策新聞獎獲獎作品
發(fā)布時間:2020-03-13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紐約時報》是去年普利策獎的最大贏家,一直以真實性和權威性為美國民眾所信賴,是美國新聞界公認的媒介典范。其刊頭所印有的“所有新聞皆適于刊登”(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一直是其引以為豪的新聞品質,意指該報所刊登的新聞都是經過慎重核查的,皆屬客觀公正的報道。但是,近來的一系列事件卻使人們質疑:美國新聞界怎么了?一直為新聞界所追捧的普利策獎怎么了?
提起普利策獎,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它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其影響卻遠遠超越了美國國界。但今年接踵而來的“布萊爾(《紐約時報》記者)事件”卻使去年獨攬七項大獎的普利策大贏家――《紐約時報》焦頭爛額,幾乎成為該報創(chuàng)刊152年以來爆出的最大丑聞。杰森?布萊爾從去年10月到今年4月間所寫的76篇報道中有36篇錯誤百出,且涉嫌杜撰、剽竊他人作品。
無獨有偶,《紐約時報》的另一名記者里克?布拉格因去年曾將一名自由撰稿人的作品據為己有而被曝光,并于今年5月28日被迫遞交了辭呈。1996年,布拉格曾因其“栩栩如生、充滿細節(jié)的報道”獲得普利策新聞獎的特稿寫作獎。
更有甚者,《紐約時報》的另一名記者沃特?杜蘭蒂很可能成為普利策新聞獎設立87年來首位被撤銷已獲頭銜的大獎得主。30年代,杜蘭蒂曾憑借其對斯大林政府“五年計劃”的系列報道而獲得了該獎,但是,在擔任《紐約時報》駐莫斯科記者期間,杜蘭蒂卻在報道中隱瞞了1932年嚴重的烏克蘭饑荒。
“揭露性”負面新聞屢獲大獎,體現對傳統(tǒng)主流價值的追求
約瑟夫?普利策曾說,“倘若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fā)出警告!逼绽咝侣劒勛髌芳杏诮衣墩賳T的貪污腐敗,挖掘關乎國計民生的熱點問題等新聞題材。在歷屆普利策獎的獲獎作品中,“揭露性”新聞作品占有絕對優(yōu)勢。有統(tǒng)計表明,在1917年~1990年的580個新聞獎中,約有40%屬于此類新聞。今年的獲獎作品中,“揭丑類”新聞包攬了公共利益服務獎、調查性報道獎、深度報道獎、全國性事務報道獎和國際性事務報道獎等五項大獎,內容涉及司法、稅收、醫(yī)藥、航空等部門的腐敗和瀆職現象。
雖然“揭露性”負面新聞屢獲大獎,但是這并不表明普利策獎對現實社會持否定態(tài)度,相反,普利策新聞獎的評選標準被打上了美國社會主流道德倫理觀的深刻烙印。這些“揭丑式”報道不但沒有從根本上顛覆現有的不平等的社會體系,反而凸顯了美國社會對自由意志、社會責任感、民眾知情權、信用、監(jiān)督權、社會正義與同情心等傳統(tǒng)主流價值的追求。正所謂“小罵大幫忙”,普利策獎就是以通過嚴肅尖銳的揭露與抨擊,甚至挖苦嘲笑等方式來推動美國社會的前進。
普利策獎的價值判斷也隨歷史的發(fā)展而有所變化,F在的普利策獎接納更廣泛的題材,例如同性戀、艾滋病和女權主義等主題,而這些題材在60年代則是禁區(qū)。這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了普利策獎永恒不變的標準便是對美國的主流價值的折射,因為這些題材獲獎的時候都是其價值觀已經被主流社會所容納的時候?傊,普利策獎作品是美國的“主旋律作品”,它維護政府的內政外交政策,宣揚美國社會的文化傳統(tǒng)與道德觀念。
“眼球”與“良心”的悖論
1981年,《華盛頓郵報》女記者珍尼特?庫克以杜撰的新聞報道《吉米的世界》贏得普利策獎,成為轟動一時的特大丑聞,也成為普利策新聞獎的歷史污點。庫克在文中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一個成長于華盛頓貧民區(qū)的八歲海洛因吸食者吉米。他小小年紀就在其母親的同居男友教唆下染上毒癮,飽受毒品交易摧殘和家庭暴力的無奈。而后,人們發(fā)現這只不過是不能按時交稿的庫克精心編造的曲折故事。
1994年,普利策攝影獎獲得者凱文?卡特則因為承受不了獲獎帶來的輿論壓力,在獲獎的幾個月后自殺。他的作品描述了蘇丹大饑荒中,一只兀鷹貪婪地盯著一個骨瘦如柴的小女孩,而她正努力向救濟中心方向爬去,向世人展示了非洲饑民的絕望掙扎。照片發(fā)表后,人們卻憤怒地斥責卡特為什么只顧拍照,卻不向小女孩伸出援助之手。質問信件和電話從四面八方向卡特洶涌而來,他終于承受不了良心的譴責與外界的壓力,結束了33歲的年輕生命。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新聞界,如何贏得受眾的眼球、從而使商業(yè)利益最大化已經成為媒介運轉的驅動力。為了挖掘更夸張、更具沖突性的新聞吸引讀者,新聞記者不惜以犧牲真相為代價,有的甚至喪失了職業(yè)良心,通過出賣采訪對象的利益以換取巨額利潤和顯赫聲名。除了整個新聞界濃重的名利氣氛外,作為美國新聞界“風向標”和“指揮棒”的普利策新聞獎也難辭其咎。
同時,普利策獎也促使人們更冷靜地看待新聞及新聞媒介的品質。信息時代的大眾對媒體的要求和對新聞品質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在競爭的壓力下,越來越多的新聞向娛樂化、趣味化方向發(fā)展,以更具可讀性的新聞寫作風格和更加離奇曲折的新聞內容來迎合讀者的閱讀需求和獵奇心理。但是,這些形式上的改變不能以犧牲新聞的真實性作為讓渡條件。諸如“布萊爾事件”之類的案例,畢竟是少數。但人們應該注意,不能讓這種現象蔓延開來。普利策獎所倡導的新聞批判和輿論監(jiān)督、所推崇的新聞對社會的引領作用,正是其影響至今廣泛深遠的原因,也是其最為新聞界稱道的品質。
普利策也曾強調職業(yè)良心對于新聞事業(yè)的重要。他曾說,“新聞事業(yè)的一個最大難處就是既要認識到新聞事業(yè)良性運作的難度,又要使其受到精確和良心的約束,而不是隨心所欲。”可惜,知易行難。
閱讀背景
普利策獎――美國一種多項的新聞和文化藝術獎金,由美國著名記者和報紙經營人約瑟夫?普利策創(chuàng)立。普利策生前立下遺囑,將財產捐贈給哥倫比亞大學,設立普利策獎,獎勵新聞界、文學界、音樂界的卓越人士,自1917年以來每年頒發(fā)一次。回首87年的歷史,獲獎作品一直被譽為“美國最負責任的寫作和最優(yōu)美的文字”,其新聞獎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成為記者們職業(yè)生涯的奮斗目標和最高夢想。
普利策新聞獎的評選對象是“每日、星期日出版或者每周至少出版一次的美國報紙”,以及發(fā)表于其上的作品。與普利策獎的其他獎項不同,新聞獎獲獎人無需具備美國國籍,但參賽作品必須是發(fā)表在每周至少出版一次的美國報紙上。
評選始于每年年初,知名記者、編輯、新聞教育家和自由撰稿人組成的評委會認真篩選來自全國各地的上千件作品,將提名名單送至普利策獎委員會的秘密小組進行審議,最終小組委員會向全體委員提出獲獎名單,并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對外正式公布。
目前,普利策新聞獎項的分類共包括14項:公眾利益服務獎、現場新聞報道獎、調查性報道獎、解釋性報道獎、獨家專題報道獎、全國性事務報道獎、國際性事務報道獎(包括聯合國在內)、特稿寫作獎、評論獎、文藝批評獎、社論寫作獎、評論性漫畫獎、突發(fā)新聞攝影獎、特寫攝影獎。普利策獎的獎金為7500美元,但獲得公眾服務貢獻獎的報道不得獎金,獲獎的報社將得到一枚普利策金牌。
相關熱詞搜索:新聞獎 普利策 普利策新聞獎 普利策獎 普利策獎是什么方面的大獎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