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页,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网站夜色,久久艹影院,精品国产第一页,欧美影视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鄒承魯:我的科學之路

發(fā)布時間:2020-05-26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一、經歷

  

  我一生做學問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可以歸納為:努力追求科學真理,避免追求新聞價值,跟蹤最新發(fā)展前沿,不斷提高水平,勤奮工作,永不自滿。形成這一思想和我在從中學到研究生時期所有老師的教導密不可分。

  我在重慶南開中學讀書時期,奠定了理科各門以及中英語文的良好基礎,這些在西南聯(lián)大學習時期都得到鞏固和提高。更重要的是養(yǎng)成自學習慣和踏踏實實勤奮工作的學風。中學時期理科各位老師在教學和考試中,都著重強調理解,而不強求死記硬背。對于科學上的規(guī)律性知識,只有理解了,才是真正掌握了的知識,才能為自己所用。但是,我也不是一概反對背誦,在中學時期,語文老師都強調要背誦一些語文名篇。我至今仍能背誦一些古文名篇,如前后出師表,李陵答蘇武書,和不少唐詩宋詞;英文方面的一些名篇如林肯的南北戰(zhàn)爭勝利演說等。背誦這些中英文名著,當時是一件苦事,但也不得不承認,至今對我中英文寫作都有很大的益處。從我大學畢業(yè)時的論文導師,當時西南聯(lián)大化學系主任楊石先教授那里學到的是要解決生命的奧秘,最好的途徑是從化學入手的思想,因而決定了一生從事生物化學的研究。

  大學畢業(yè)后我有幸考取了公費去英國留學,當時英國文化委員會方面安排我去伯明翰大學化學系從事糖化學研究。伯明翰大學化學系無疑是世界一流的系,系主任Harworth 教授由于在糖化學方面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獎,但是我的興趣已經是生物化學,當時生物化學的熱點是酶的研究。出國前,由王應睞教授介紹去劍橋大學師從Keilin 教授,我去劍橋大學面試之后被錄取入學。我做這個選擇可以說完全是慕名。當時在生物化學領域,劍橋大學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研究中心之一。入學之后,劍橋大學沒有研究生必修課程,研究生直接進入課題研究。由于我是化學系畢業(yè),Keilin 教授給我三個月時間自學生物化學和酶學基礎知識。完成之后,一面旁聽必要的基礎課程,一面開始研究工作。研究生學習期間,在Keilin 教授的指導下,我在酶學方面做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工作,三年的研究生期間共發(fā)表了七篇研究論文。其中六篇是由我作為單一作者署名的,另一篇是和一位博士后合作完成的。Keilin 教授十分注意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他給了我第一個研究題目,完成后,第一篇論文1949 年在英國Nature 雜志上發(fā)表,他讓我單獨署名。完成第一項工作后,他鼓勵我自己提出設想,設計方案,進行研究。我在研究生期間發(fā)表的論文中三篇是導師給的題目,其余是自己提出的設想,除其中一篇與人合作外,余都是獨立完成,單獨署名發(fā)表的。但是在這些單獨署名的論文中,也同樣浸透了導師的心血。

  除研究工作外,更為重要的是從Keilin 教授學到對待科學研究工作的態(tài)度,勤奮工作和高標準嚴要求的工作作風。當時Keilin 教授已經年過六旬,又患有氣喘病,但他每天都準時到實驗室工作,除指導學生工作外,還經常親自動手做實驗。他的實驗室固定人員很少,主要由研究生和博士后構成。他要求我們每隔一定時間給他交一份工作報告。工作報告和論文稿都在星期六上午給他,他看過后一定在星期一早晨還給我們,并提出詳細意見,表明他周末總是在工作的。他的意見經常是詳細、尖銳和中肯的,這些意見對我一生的科學研究起了極大的作用。研究論文完成后,哪怕只有一些細節(jié)問題他認為不夠滿意,他也是不會同意發(fā)表的。一篇研究論文無論他署名與否,都要先經過老學生審閱,然后他自己再看過,經過多次反復修改后才最終送出投稿。雖然當時有不少人要求Keilin教授寫書,他總是回答說在他身體健康仍能進行研究工作時,寫書是浪費時間。在我畢業(yè)離校后,Keilin 教授終于在退休后寫了一本書。雖然我畢業(yè)后幾十年來,多次改變研究領域,但始終努力勤奮工作,努力跟蹤最新科學發(fā)展,不斷提高水平,并努力保持高標準嚴要求的工作作風,并以此要求我自己的學生們。

  研究生期間,還應該強調學習實驗室的傳統(tǒng)和向周圍同學們學習。我入學之后有幸被分配和師兄E. C. Slater 在同一實驗室工作。Slater 當時是研究生最后一年,畢業(yè)后去美國完成博士后學習,1953 年被Keilin 教授推薦去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擔任生化教授共三十余年,在阿姆斯特丹大學創(chuàng)建了后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國際上知名的研究所,曾擔任國際生物化學學會聯(lián)合會主席,是生物能方面的著名科學家。在我完成生物化學和酶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后開始研究工作前,他建議我閱讀Keilin

  教授實驗室全部生物化學方面的論文,并詳細閱讀那些與我自己課題有密切關系的論文。我用了幾個月時間這樣做了,覺得得益匪淺。當我完成第一篇論文后,導師要我自行選題時,仔細閱讀這些論文對我自行選題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在英國學習期間適值二次大戰(zhàn)之后,英國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都比較艱苦,這對我是很好的訓練,Keilin 教授非常強調要在簡單的實驗條件下作出優(yōu)秀的工作。他非常強調研究工作最主要的是靠創(chuàng)新的學術思想,善于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問題,而不是依靠大量的先進儀器設備收集大量各種數據。他自己一生影響最大的貢獻之一,細胞色素系統(tǒng)的發(fā)現(xiàn),就是依靠一臺最普通的手持分光鏡和一臺普通顯微鏡聯(lián)用完成的。分光光度計在成為常用儀器之后的很長時間,他的實驗室都沒有,只是在我進入他的實驗室作為研究生的初期才買了一臺貝克曼分光光度計,成為全實驗室的寶貝。在我整個研究生期間,他的實驗室都沒有可控溫的離心機,這對于大量進行酶學研究的實驗室是十分不方便的。整個實驗室沒有冷室,有的實驗只能冬天在樓頂進行。樓頂既是我們整個實驗室公用的冷室,又是公用的大通風柜。在我畢業(yè)前終于買了一臺可控溫的離心機,那時我已完成全部實驗工作,無福享用了。但這一切都沒有阻止他的實驗室每年都有高水平論文發(fā)表,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實驗室之一。他還給我們講過一個故事,說一次有一位富有國家的科學家來訪問他,這位科學家說他自己的實驗室已經裝備了這樣那樣的最先進的儀器,他問Keilin 教授他應該進行什么工作。Keilin 教授回答說:所有的先進儀器你用錢都可以買到,但是先進的創(chuàng)新學術思想是用錢買不到的。我國現(xiàn)在還遠遠不算富有,但是花費國家大量財力,引進了先進儀器而不知道應該做什么工作,甚至不知道如何使用這些先進儀器的情況,在我國還是屢見不鮮的。Keilin 教授的故事難道不值得我國手中掌握財權的領導同志們認真思考,究竟是首先資助提出先進學術思想的科學家,還是提出購買先進儀器的科學家呢?當然這完全不是說,實驗科學不需要一定的條件,沒有必要的條件,先進的創(chuàng)新學術思想有時是難以實現(xiàn)的。但是要在科學上取得重大突破,先進的創(chuàng)新學術思想和勤奮工作,畢竟是第一位的,是工作取得進展的內因,先進儀器只能是第二位的,只能是工作取得進展的外因和重要條件。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代替先進的創(chuàng)新學術思想以及勤奮工作去實現(xiàn)這些思想以取得重大突破。

  我1951 年回國,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建立了自己的研究組。在一個工作已經順利開展成果不斷涌現(xiàn)的集體中,特別是在導師指導下進行工作,和在一個新的實驗室自行創(chuàng)業(yè),獨立工作,是完全不同的經歷,有完全不同的要求。有一個很生動的比喻:把一個黑煤球投入一個旺火爐,很容易就會燒紅,但是如果要從頭生火,把一個黑煤球燒紅就不那么容易了。加以當時國內的實驗條件畢竟比較簡陋,但是在劍橋大學工作的經驗對我是極好的訓練,當時的生物化學所也同樣只有一臺分光光度計,也沒有可控溫的離心機。但是歷盡艱辛,我終于從頭創(chuàng)業(yè),因陋就簡,建立了自己的研究組,開展工作,并開始取得有價值的成果。在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得力助手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王應睞教授把剛從中山大學畢業(yè)的伍欽榮同志分配幫助我工作,伍欽榮同志思想活躍,創(chuàng)新能力強,又善于動手做實驗,對當時工作開展起了極大的作用。伍欽榮同志在文化大革命災難中不幸去世。不僅是生物化學所,也是我國生物化學界的一大損失。

  1970 年我由上海調到北京生物物理所工作,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間,我離開了在上海辛勤建立的研究集體,只身一人來到北京,完全沒有助手,面臨第二次創(chuàng)業(yè)。由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問題,當時的工作條件更差,既沒有分光光度計,更沒有可控溫的離心機,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所遇到的困難遠遠超過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當時我甚至沒有一間實驗室可以進行工作,幸虧在中美建交之后,我的師兄美國的E.Smith 教授率領第一個美國科學家代表團訪問我國,來前他向院領導要求參觀我的實驗室。但是當時我根本沒有實驗室,于是在他抵京前三個星期,在院領導指令下,生物物理所領導才給了我一間實驗室。我只得到處借實驗臺柜,玻璃器皿等,連夜進行布置。在Smith教授訪問當天,所有的試劑瓶,無論標簽是什么,里面都是自來水。幸運的是Smith 教授訪問后,我被允許保留這間實驗室,這才有了一個容身之地。Smith 教授回國后,一些熟人向他問起我的情況,由于對我國表示友好,他總是回答說,看來還不錯。但若干年后,我有機會訪問美國,再次見到Smith 教授,在談起這件事時,他說,當然我一眼就看出來你什么也沒干。

  我只是在改革開放后才有可能逐漸開始工作,經過努力,我終于再次把煤爐燒旺,但這已經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后,距離因四清工作而停止研究工作已有13 年了。從1951 年回國到1977 年改革開放時期開始的26 年中,由于政治運動不斷,真正能夠進行研究工作的時間,前后斷斷續(xù)續(xù)不過12 年。改革開放時期開始我才逐漸得到一些簡單的設備,我在劍橋大學的經歷在許多意想不到的方面對我?guī)椭艽,除習慣于在簡陋條件下進行工作外,我的實驗室得以陸續(xù)得到一些最基本的裝備得益于我的一些師兄弟先后來訪,其中比較起作用的是前面提到的Smith 教授率領的第一個美國科學家代表團,Slater 教授率領的國際生物化學學會聯(lián)合會代表團,以及師弟A. Tissiers 率領的第一個瑞士科學家代表團等。

  自從在我做研究生時代的第一篇論文在英國自然雜志發(fā)表以來,已經過了半個世紀。我想對這半個世紀的經驗做一些回顧,也許會對青年朋友們有一些幫助。

  基礎研究重在積累,沒有多年連續(xù)性的工作是很難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我自1951 年回國后當時強調的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強調科學研究的實用價值。對于基礎研究動輒以理論脫離實際,藏身于象牙之塔,文獻縫里找題目等予以指責、批判。根據我個人經歷,自1951 年回國開始,到改革開放止,一共是二十六年時間,其中可以做一些基礎研究工作的時間斷斷續(xù)續(xù)前后相加也不過十二年。其中最長的一段連續(xù)時間是1961 年開始調整鞏固充實提高至1965 四清開始的四年。我還想強調,在科學上如果要取得突破,要依靠工作積累。

  在當前在世界范圍內,科學研究競爭激烈的條件下,打打停停,斷斷續(xù)續(xù)工作,是不可能超越別人取得重大成果的。此外,在科學上要有所成就,特別是如果要有重大成就,需要一個人貢獻自己的全部生命,僅靠每周40 小時工作而沒有廢寢忘食地全身心投入的精神也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科學家的。對于一個真正的科學家而言,第二職業(yè)是不可想象的。我所遵循的格言是“業(yè)余愛好不可無,第二職業(yè)不可有”。在當前我們的社會條件下,科學家確實是很清貧的。但只有那些安貧樂道,熱愛科學,對科學富有獻身精神,不追求高官厚祿的人,才能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學真理,探索人類未來,攀登科學頂峰, 為我國科學的繁榮進步做出貢獻。對于一個真正的科學家而言,一個科學上的設想,經過不懈的努力而終于得以實現(xiàn)就是最大的安慰和幸福。

  

  二、構思與選題

  

  1. 研究課題的來源人類在大自然中生存、發(fā)展,必須經常能動地改造自然,以適應自然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提高人類生活質量。

  為了改造自然必需首先認識自然,自然科學就是人類認識自然的總結,而自然科學的基礎研究正是人類認識自然的主要活動。認識自然首先要接觸自然進入自然,這是一切自然科學思想的源泉。但是科學發(fā)展到今天,早已由自然現(xiàn)象的表面觀察進入到自然現(xiàn)象變化規(guī)律性的研究,直接來源于自然現(xiàn)象表面觀察的課題已經越來越少,而通常是間接來源于自然界,即來源于前人對自然現(xiàn)象的觀察或分析。

  由于科學發(fā)展很快,研究工作又需要經常接觸新事物。再好的基礎?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也是不夠用的。所需要的知識,首先要養(yǎng)成不是去問老師,而是自己去查閱參考書或文獻的自學習慣,前面已經談到及時追蹤科學發(fā)展的重要性。

  對于書本知識,我認為首先要有打破沙鍋紋(問)到底的習慣。對任何規(guī)律性知識都要問一個為什么。不僅要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要知其所以然。閱讀文獻尤其是如此。我曾擔任國內外重要刊物編委和顧問編委多年,經常被要求審閱稿件。我多年的體會是審閱,無論是優(yōu)秀的、一般的,甚至是有問題的稿件,自己都獲益良多?吹絼e人論文中的優(yōu)秀部分可以學習,錯誤可以提醒自己不犯或少犯類似的錯誤。對于文獻中引言部分,首先要問作者是否充分掌握了有關文獻,對于實驗結果,要看所用方法是否可信,是否有充分的對照實驗,對于結論,則要問有沒有足夠的根據,是否有也同樣符合所有實驗結果的其他可能結論。在自己的論文準備投稿時,這也是自己首先要自我檢查的問題。

  教科書、參考書和科學文獻,都是前人知識的積累,即通常所說的基礎知識。只有自己從這些來源學到的知識,只有完全弄清了來龍去脈的知識,才是真正牢固掌握了的,能為自己所用的知識,才是進行研究工作最好的基礎。

  基礎研究課題通常的來源有三種情況: (1) 自己工作的延伸。一項研究工作很少有全部完成的時候,經常是在完成了已經提出問題的同時又出現(xiàn)了新的問題,工作的延伸包括工作中出現(xiàn)的,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和與原來工作有關的新問題。許多重要問題出于自己工作的延伸,出于對已取得成果的進一步深入; (2) 在通過閱讀文獻及參加學術會議追蹤當前發(fā)展的重要方向時,對當前科學發(fā)展重大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及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案,或發(fā)現(xiàn)前人理論上和具體結果上的不足之處,或尚未解決的重要問題,甚至錯誤,需要深入進行研究,予以澄清; (3) 別人指出自己工作的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下面謹就我個人經驗,對此三方面的經驗簡述如下:

  (1).自己工作的延伸

  蛋白質折疊是21 世紀蛋白質研究的重要內容,是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即信息從DNA 核苷酸序列傳遞至完整蛋白質分子的整個過程中,至今尚未解決的問題,具有重大生物學意義。我們在完成胰島素A、B 鏈重組形成天然胰島素分子的研究中,雖然解決了從胰島素A、B 鏈重組形成天然胰島素分子的問題,但是由于從還原性胰島素A、B 鏈中的巰基重氧化組成各種二硫鍵連接的分子可以有為數極大的可能性,如果依靠隨機組合,天然胰島素的產率應該極低。因此,天然胰島素的形成必然有其內在的原因。探討這一原因就成為我在八十年代回到胰島素工作時的研究課題。這一研究的結果表明,胰島素A 及B 鏈在水溶液中都是有一定二級結構的,并且能相互識別,相互作用。這就是胰島素A 及B 鏈能夠以遠超過隨機結合的幾率重組形成天然胰島素的分子基礎。過去從胰島素A、B 鏈重組形成天然胰島素是在非天然的強堿性條件下完成的,在中性條件下反應極為緩慢。為此,我們接著采用了酶促氧化的研究,用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催化完成了在生理的中性條件下從胰島素A、B 鏈重組形成天然胰島素的研究。這項工作開辟了酶與分子伴侶關系的新課題,最后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 對當前科學發(fā)展重大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或發(fā)現(xiàn)前人理論和具體結果上的不足之處,或尚未解決的重要問題、甚至錯誤,需要予以澄清結構與功能關系的研究一直是結構生物學研究的核心,也有人稱之為結構生物學的中心法則。蛋白質的生物活性首先決定于其特定的化學結構,如果蛋白質的化學結構發(fā)生改變,可以導致蛋白質生物功能的喪失。化學修飾試劑與酶的某些必需基團發(fā)生化學反應,形成共價鍵,有時可以造成酶活性的全部或部分喪失;瘜W修飾是研究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關系的一種重要的手段,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曾經是研究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關系的唯一手段。在蛋白質特別是酶的結構與功能關系研究中,曾經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雖然近來基因定點突變技術已經對蛋白質結構功能研究開創(chuàng)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但不僅現(xiàn)在,而且在一定時間內蛋白質側鏈基團的化學修飾仍將是蛋白質結構與功能關系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特別是在蛋白質組研究即將提供大量新的結構未知蛋白,還沒有任何有關的數據可供參考時,即使是進行定點突變也不知從何做起。此時首先利用化學修飾,很快地取得對這個蛋白質在功能關系上最為重要的氨基酸殘基的初步認識,就可以為進一步的定點突變研究指引道路。

  通過化學修飾可以探明哪些側鏈基團參與了酶的共價催化作用,為探明其化學作用和催化歷程起了重要作用。意義包括:(1) 化學修飾可以幫助人們初步認識蛋白質分子中哪些殘基處于活性部位并為其表現(xiàn)生物功能所必需; (2) 用化學修飾試劑的反應,探測某些基團的暴露程度,以分析蛋白質分子構象變化; (3) 探測蛋白質分子的構象變化和運動性質。某些側鏈基團的改變可以影響到蛋白質所特有的生物活性,這類基團一般稱之為必需基團。必需基團的化學修飾將導致酶的不可逆失活,研究酶活性不逆改變,可以為酶的催化作用機理的闡明提供重要的實驗依據。同時由于現(xiàn)在根據病原體的酶與人體酶的結構不同,而設計所謂酶標藥物已取得一定成功。20 世紀60 年代以前,雖然國際上用化學修飾方法研究蛋白質結構功能關系已經做了大量工作,累積了大量數據。但整體上仍處于一種定性描述狀態(tài),由于蛋白質中的氨基酸共有20 種,而每種蛋白質分子中又各含有數以百計的氨基酸,當時所用的化學修飾劑通常不夠專一,能和不止一類基團發(fā)生作用,在同類基團中也常常能同時和多個基團發(fā)生作用,因此在進行化學修飾并取得某種生物效果之后常常無法對究竟是哪種基團,或在某種基團之中究竟有幾個基團與所取得的效果直接有關作出判斷。例如,乙;梢孕揎椀鞍踪|中的氨基或羥基,而氨基可以是α-氨基或ε-氨基;
而羥基,既可以是蘇氨酸羥基,也可以是絲氨酸羥基。因此如果乙酰化導致酶活性喪失,究竟是通過哪一種氨基酸所起的作用就無法判斷。即使能明確是某一種氨基酸的作用,一般也不知道在這一類氨基酸中究竟有幾個與活性直接有關。六十年代初期相繼發(fā)表的兩篇論文解決了這個問題。一個是Ray 和Koshland 的動力學方法,另一個就是鄒承魯的基于統(tǒng)計學的方法。Ray 和Koshland 的動力學方法基于對化學修飾反應和酶活性喪失反應的動力學分析,比較二者的一級反應速度常數,可以對活性必需基團的性質和數目作出判斷。這一方法的缺點是在反應很快,速度不易測定,或反應復雜不屬一級反應時都無法應用。鄒承魯基于統(tǒng)計學的方法,依靠對基團化學修飾程度和活性喪失程度的比較。其簡單原理為如果在修飾反應中同時包括i 個必需基團,在修飾過程中保留活性的分子只能是那些所有必需基團都未遭破壞的分子,因此活性剩余分數應為必需基團剩余分數的i 次方。基于上述簡單原理,根據在蛋白質化學修飾反應中常見的一些不同情況,我分析了蛋白質中必需基團化學修飾和活性喪失關系的六種主要情況,分別導出了相應的關系式和由此得出的一系列作圖法,用以判斷必需基團性質和必需基團數。接著分析了當時文獻中已經發(fā)表的大量數據發(fā)現(xiàn),只要有足夠和可用的數據,都可以用上述方法處理并得到必要的結論。此項工作獲1987 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3). 別人指出自己工作的不足之處, 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酶活性部位柔性的設想提出后,引起國際上相當注意,但也不是沒有不同意見。雖然我們在肌酸激酶的研究中已經排除了低變性劑濃度下活性喪失是變性劑抑制的可能性,但折疊領域內國際上知名的科學家,T.Creighton 仍然在一篇綜述論文中,針對我們關于核糖核酸酶的結果,提出低胍濃度下活性喪失是胍抑制引起,而不是如我們所述由于酶活性部位構象變化所引起。由于T.Creighton在這一領域的聲望,他的批評自然極有分量也必需予以回答。我們因此進行了物理因素變性,活性部位構象變化的直接探測,以及蛋白水解酶部分水解等一系列方法予以檢查。物理因素變性排除了變性劑作為化學抑制劑的可能性,活性部位構象變化的直接探測的結果都支持酶活性部位柔性的結論,我們的一系列論文發(fā)表后,T. Creighton 再也沒有提出反對意見。此項工作獲1999 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無論題目從何而來,都必需緊密追蹤當前有關科學領域發(fā)展的動向。從研究生時代開始,在導師教導下,以周圍同學為榜樣,我就養(yǎng)成了每周必定去圖書館瀏覽最新期刊的習慣,幾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動。如果確實有事,下周必定補上。我當時有一個小記錄冊,登錄所有對本專業(yè)重要的刊物,每期讀過后,一定做記錄,決不遺漏一期,直至今日,F(xiàn)在可以在網上閱讀所有重要刊物的目錄和摘要,這就更容易做到了。掌握文獻、對文獻進行綜合,以批判的眼光評價文獻,并從中提取出有用的和正確的信息以指導今后的研究是一個能獨立工作的科學工作者必備的能力。閱讀文獻以追蹤當前發(fā)展動態(tài)時,務須切記發(fā)揮自己判斷力,不可盲從,即使是知名科學家和教科書有時也會有錯誤。古人說得好:“盡信書不如無書!

  在追蹤當前發(fā)展的重要方向時切記,你看到的問題別人也同樣會看到,越是重要的問題競爭必然越是劇烈,在研究條件不如人時,如果沒有創(chuàng)新的研究思想,獨到的研究方案是不可能超越他人得到成功的。雖然國際上也有對于某些重要課題一哄而起的情況,但在我國似乎特別嚴重。缺乏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想而片面一哄而起追求熱點,是一條必然失敗的路線,最多只能是為別人成果錦上添花,或做一些小修小補的工作而已。關鍵在于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想。創(chuàng)新思想來自何處,雖然靈機一動產生了重要的創(chuàng)新思想,在科學史上確實有所記載,但這畢竟是比較罕見的,而遠遠更為常見的是天才出于勤奮,創(chuàng)新出于積累,積累可以是個人積累,也可以是本人所在單位的長期積累。這就是前面提到的旺火爐原理,也是諾貝爾獎經常出在少數幾個單位的原因。只有勤奮努力才能不斷有優(yōu)秀工作的積累,才可能在工作中逐漸產生真正創(chuàng)新的,別人無法剽竊的創(chuàng)新思想,才有可能在重大問題上取得突破。而在一個爐火熊熊的旺火爐中,不斷會有優(yōu)秀工作的積累,優(yōu)秀人才的產生,并且創(chuàng)新思想和人才的不斷相互作用,相互啟發(fā),相互激勵,就會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的突破性成果。

  2. 關于選題原則

  我自從1949 年研究生時期在英國Nature 上發(fā)表第一篇論文后,在導師指導下進行選題開始,迄今已有半個世紀。在半個世紀的研究工作中,共在國內外科學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二百余篇,對如何選擇研究課題積累了一些經驗,F(xiàn)將我選擇研究課題的一些體會簡述如下,以供青年同志們進行研究工作時參考。我認為提出一個好的新研究課題必需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 重要性

  科學研究貴在創(chuàng)新,一篇在嚴肅的科學期刊上發(fā)表的研究論文,必須在某些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否則就沒有發(fā)表的價值。但是所有的科學研究又都是建立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之上,在此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因此又必需對前人工作給以充分的評價。在論文中必需充分回顧與本人結果直接有關的前人工作,然后再恰如其分地介紹自己工作中的創(chuàng)新之處,這就是一篇研究論文引言中的主要內容。

  選擇一個研究課題,首先要考慮的當然是課題的重要性。科學研究貴在創(chuàng)新,簡單重復前人結果不是科學研究,沒有創(chuàng)新就沒有科學的前進與發(fā)展。在這種意義上說,在科學研究上是沒有銀牌的位置的。因此科學上的重要性,首先要考慮的是創(chuàng)新性。必需仔細檢索以確認是在世界范圍內沒有報道過的,當前根據關鍵詞利用計算機進行檢索是輕而易舉的。在開始工作前,先進行計算機檢索以避免與文獻重復是絕對必要的。創(chuàng)新性又首先應該是在科學思想上,其次才是研究方法上。這二者又密不可分,沒有科學思想上的創(chuàng)新,就談不上研究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而沒有研究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科學上的創(chuàng)新思想又往往難以實現(xiàn)。

  所謂創(chuàng)新當然首先是指具體問題過去文獻中沒有報道過。對用一種材料已經研究過的問題,換一種材料進行類似的模仿性的研究雖然是允許的,在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時,有時甚至是必要的學習階段,但決不能說是高水平的研究。某些所謂填補空白的研究往往是這類換一種材料進行的模仿性研究。國際上一些高水平的學術刊物公開宣稱不接受發(fā)表此類論文,高層次的創(chuàng)新是指學術思想上的創(chuàng)新。但是創(chuàng)新性又不是對科學問題重要性的全部考慮。(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重要性首先是課題完成后對學科領域今后發(fā)展可能產生的影響,影響的面越大重要性越大。一個新思想的建立有時能開辟一個全新的研究系列甚至全新的研究領域。此類課題通常稱之為所謂開創(chuàng)性研究,DNA 雙螺旋結構的確立開創(chuàng)了分子生物學新學科,從而改變了整個生物學的面貌,無疑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項研究成果產生后,首先要以論文形式在國際范圍發(fā)行的刊物上發(fā)表,以引起同行的廣泛注意。Nature、Science 和國際一流專業(yè)刊物之所以受到重視,就是不僅有人看,而且經常被引用,即所謂的論文引用率和影響因子。一般來說,發(fā)表在Nature 或Science 上的論文只說明了研究成果的新穎性,具有科普新聞價值。而研究成果是否具有科學性,不僅要撰寫專業(yè)論文在國際一流或權威專業(yè)刊物上發(fā)表,而且要得到同行的廣泛認同和引用。判斷一項成果對學科領域今后發(fā)展可能產生的影響,常常需要觀察一段時間,這就是白居易說的“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判斷一篇論文的影響常用的一項客觀指標是對這篇論文的引用情況。引用率是一篇論文得到國際重視的一種客觀指標。一般說來,一篇論文被引用次數越多,對科學發(fā)展的影響越大。自然國際上也有人反對以引用次數來評價一篇論文的水平。常被用來作為例子的是一篇80 年代蛋白質濃度測定的論文,由于其簡便和靈敏,多次被人引用。雖然多年來居于生物化學被引用次數最多論文的首位,但對其評價卻有差別。不少人認為這篇蛋白質濃度測定的論文對生物化學的發(fā)展沒有很大影響。但是從反面看來,蛋白質濃度測定是一項非常基礎性的工作,如果沒有用途就不會對它反復測定,別人也無需反復引用這篇論文,這正是它的重要性所在。如果一篇論文發(fā)表以后如石沉大海,毫無反響或引用無幾,恐怕不能說是一篇重要的論文。

  (2). 可能性

  在確定了一個設想的重要性之后,還要著重考慮設想是否與現(xiàn)有的知識相矛盾。在開題前進行的文獻查閱,既要查閱前人是否已經報道過類似結果,也要查閱是否與前人已有的結論相矛盾。與前人結論矛盾有時并不是壞事,糾正前人錯誤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前人結果越重要,予以糾正也越重要。即使是教科書中已經記載的結果有時也會有錯誤。

  要全面掌握文獻中所有有關報道,嚴肅對待文獻中正反兩方面的報道。對待文獻,既不能盲目輕信,也絕對不可掉以輕心。首先不能盲目輕信前人的報道,對文獻中錯誤結果的糾正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應該看到,文獻中的結果都是在一定實驗條件下取得的,在不同實驗條件下,完全可能出現(xiàn)不同的結果。不能對文獻報道,不加分析盲目輕信,文獻中出現(xiàn)的錯誤結果,有時是實驗結果錯誤,有時是從正確的實驗結果得出錯誤的結論,通常不會發(fā)生實驗結果錯誤。但文獻中有時會出現(xiàn)設計實驗條件時考慮不周,對照實驗不夠,因而得到錯誤的結果。更為常見的是實驗結果雖然正確,但對各種可能的不同解釋考慮不周,從而得出錯誤結論的情況。因此,不能不加分析地輕信文獻中的結論。但是,更不能對文獻中已經牢固建立的結論掉以輕心。文獻中業(yè)已穩(wěn)妥建立的結論是經過前人大量工作的,發(fā)生錯誤的可能性極小,提出不同看法要經過認真的,仔細的考慮,找出前人可能發(fā)生錯誤的原因,然后提出自己的想法。推翻已經得到廣泛承認的結論更要付出大量艱苦的努力,絕不是輕而易舉的。國內外都時常有人提出建立永動機的設想,這無疑是極為重要的,但由于違背了熱力學基本定律,因而可以認為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茖W有其連續(xù)性,所有的創(chuàng)新都必然建立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之上。從前人成功的結果吸取經驗,從前人失敗的結果中吸取教訓,才能超越前人,取得成功。學術思想上的創(chuàng)新和繼承是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只有充分掌握了前人成果才談得上創(chuàng)新,否則只不過是無知而已。牛頓說得好:“我看得更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痹诹硪环矫妫绻麅H在類似條件下盲目重復前人結果,作為學習是可以的,作為研究則完全是浪費時間。

  在考慮可能性的時候,還應該想到,一個新設想既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一個新的實驗設計既可能得到正的結果,也可能得到負的結果。雖然有些課題,無論正負結果都有意義,但是在多數情況下,往往只有一種結果才是重要的,而另一種結果甚至沒有發(fā)表的價值。對于此類課題,在結合其重要性和現(xiàn)實性予以綜合考慮時,還要著重考慮獲得有意義結果的可能性。

  (3). 現(xiàn)實性

  有了一個新的設想,并就現(xiàn)有知識看來實現(xiàn)新設想是重要的和可能的,還不足以開始進行研究,還不能說是已經提出了一個好的研究課題。例如治療癌癥,無疑是一個重要課題,并且也是可能實現(xiàn)的,但還不能說是已經提出了一個好的研究課題,還必需有一個既是現(xiàn)實可行的而又是可望成功的具體研究方案。沒有一個現(xiàn)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任何設想都只是空想。所謂現(xiàn)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是指所包含的全部實驗方法都是已知的方法,或者是經過努力都是可以做到的方法。并且按方案進行,一般來說是可望成功的。

  在有多個課題可供選擇時,應該是重要性、可能性和現(xiàn)實性的綜合考慮,重要課題通常難度較大。但對于得到正結果時意義重大的課題,即使難度再大,只要有一個現(xiàn)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也應組織力量進行,力爭予以實現(xiàn)。對于有一定意義,而又簡便易行的課題,可以安排適當力量進行。

  在當前國際科學界競爭劇烈的情況下,通常很難找到意義重大而又簡便易行的課題。任何重要設想的實現(xiàn),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4). 從結晶牛胰島素的人工全合成談選題中的問題

  結晶牛胰島素的人工全合成是我國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我參加了課題的提出和部分研究工作。這是一項集體工作,不少人參加了課題的提出和整個工作,現(xiàn)謹以此為例,就我參加的部分,從選擇基礎研究課題的角度談一些個人體會。

  就重要性而言,蛋白質人工合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的參與。人工合成一個有活性的蛋白質是人工改造生命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一定意義上,這一成就,從其對科學發(fā)展的影響而言是超前的。因為總體上,人工合成或改造生命在世界范圍內當時還沒有提上日程。但是總有一天,也許在二十一世紀的某一個時候會提上日程。人們終究會更加充分地認識到這一成就對自然科學,對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深刻影響。這一課題一經提出,立即得到廣泛的贊同,原因不僅是由于它的重要性,同時也因為它的大膽創(chuàng)新和它的現(xiàn)實性。經過詳細的文獻調查,在當時,蛋白質的人工合成不僅沒有人嘗試過,甚至還沒有人提出過。但是,這一課題的提出,在當時也是現(xiàn)實的。在那時,胰島素一級序列的測定剛由英國的F. Sanger 完成不久,為此他獲得了諾貝爾獎,F(xiàn)在多肽合成已經可以用儀器自動進行,但是四十年前,蛋白質的合成,哪怕是像胰島素這樣一個僅含51 個氨基酸殘基的小蛋白,也是件令人生畏的事。世界上首例多肽合成,是du Vigneaud 在1953 年合成的一個八肽?催產素,這使他獲得了1955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到1958 年,人工合成的最長的肽段還只是促腎上皮質激素的一個片段。

  但無論如何,從實驗上人工合成一個蛋白質,雖然任務艱巨,已經是可能做到的了。因此在我們開始工作不久,我們就得知德國和美國的兩個研究組,也已開始進行類似的工作。胰島素是由兩條肽鏈,A 和B 鏈組成的。A 和B 鏈分別含有21 和30 個氨基酸殘基。鏈間由兩對二硫鍵聯(lián)結,除鏈間二硫鍵外,在A 鏈上還有一對鏈內二硫鍵。因此,在工作初期,曾考慮了三種合成方案以供選擇。其中從合成角度看最為簡便易行的方案是分別合成A 鏈和B 鏈,然后通過巰基的氧化使兩條鏈正確組合。但是還原和分離后的A 鏈和B 鏈是否能通過巰基的氧化生成正確的二硫鍵,能否重新組合形成天然的胰島素分子還不知道,這一問題是人工全合成胰島素成功的關鍵。

  我們開始查閱文獻時發(fā)現(xiàn)我們的前景并不樂觀,國外許多人都曾嘗試過把胰島素分子中的二硫鍵還原,然后重新氧化組合,以期獲得一定產率的天然胰島素,而這些探索都無一例外地失敗了。甚至有人報道對于部分還原的胰島素而言,氧化會導致活力的進一步降低。當時除了像催產素這樣只含有一對二硫鍵的小肽以外,還沒有一個含多對二硫鍵的蛋白質能在還原后通過氧化而成功地再生。

  等到使Anfinsen 獲得諾貝爾獎的工作發(fā)表時,即氧化被還原的核糖核酸酶能得到活力恢復,我們也早已由還原的胰島素A 和B 鏈重新氧化而獲得可觀的活力恢復了。但是由于美國和德國的兩個研究組也在進行胰島素的合成,我們不愿透露這個消息,以免為他們所用。加以當時正值大躍進期間,中國科學暫時?,當時沒有向國外刊物投稿的先例。我們的結果只是在一年以后,英國的Nature 上出現(xiàn)了一篇由胰島素A 鏈和B 鏈重新組合形成天然的胰島素分子的簡報以后,才促使我們把結果在復刊后的首期中國科學上發(fā)表。我們得到的重組產率遠比Nature 上Dixon 等的產率為高。我們正是吸取了前人把不穩(wěn)定的巰基轉化為穩(wěn)定的硫磺酸基再分離肽鏈的成功經驗,充分分析了前人使用強烈氧化條件的失敗教訓,設計了較溫和的低溫和較強堿性的氧化條件,而以較高產率取得從胰島素A 及B 鏈重組生成胰島素的成功,從而對胰島素合成路線的決定作出了貢獻。

  結晶牛胰島素的人工全合成從總課題到各個分課題的提出,制定方案,到予以實施,其中包含了多少人的心血和努力,在基礎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經驗,有不少至今仍然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三、計劃、實驗與小結計劃

  

  在開始工作前,制定一個現(xiàn)實可行的研究計劃是必要的。除課題計劃外,日常工作也要有計劃,日有日計劃,周有周計劃,并根據計劃準備必要的實驗條件,安排進行工作。

  一個值得推薦的做法是把日計劃和周計劃記載在實驗記錄本上,每日最后檢查日計劃完成情況,制定次日計劃,每周最后檢查周計劃完成情況,制定次周計劃,由于基礎研究實驗結果有一定的不可預見性。因此,隨時根據實驗結果修訂計劃也是必要的。除自己的實驗結果有一定的不可預見性之外,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很快,瞬息萬變,同樣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預見性。必需隨時根據文獻上的最新動態(tài),修改自己的課題計劃。從小的方面來說,文獻上有更好的實驗方法發(fā)表,可以代替原來采用的方法。從較大的方面來說,有時本來準備做的工作,文獻上已經有人發(fā)表報道,或者新的發(fā)展使得原來認為重要的問題喪失了其重要性,不得不完全放棄原來計劃或從根本上予以修改。

  1. 實驗工作

  實驗是一切實驗科學的根本,所有結論都必需建立在堅實的實驗結果之上,因此取得可靠的實驗結果是怎樣強調也不會過分的。實驗結果最主要的是可重復性,不僅事后自己能夠重復,別人在同樣實驗條件下也能夠重復。這樣不僅自己有把握,別人也會相信。實驗結果的可重復性體現(xiàn)在每次都能得到同樣的結果,在一場足球比賽中3:2 就是決定性的勝利,但在實驗結果上3:2 的結果只能認為是失敗。比較滿意的勝利至少應該是3:0,在一定條件下2:0 是可以接受的,但1:0 就不能認為是可以接受的結果。實驗結果的可重復性首先建立在實驗材料,其次是實驗條件的嚴格性和可重復性上。再者實驗環(huán)境的清潔,工作程序的嚴格有序也是實驗結果可重復性的重要因素。在工作開始之前,對這些問題給以充分的注意,花費一些時間,不僅是絕對必要的,總體來說,在時間上也是經濟的,正確的結論只能建立在可重復的實驗結果上,實驗結果出于意外并不可怕,從負面結果有時同樣可以得出有價值的結論?膳碌氖菍嶒灲Y果不能重復,如果多次實驗,而每次都得到不同結果,只能表示整個工作完全得不到有價值的結果,那才是最大的時間浪費。

  2. 實驗記錄

  實驗記錄是研究工作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內容,是工作的基礎。而多數青年人對此常常不夠重視。我曾經有一個學生,有吸煙的習慣,一次在去儀器室做實驗時,發(fā)現(xiàn)忘記帶記錄本,就把身上的煙盒拆了,把實驗結果記錄記在煙盒的背面,隨后就把這張紙弄丟了,恰恰這一實驗用了一個寶貴實驗材料,因此重復這一實驗十分費力。當然,現(xiàn)在的儀器都與計算機連接,結果都存儲在計算機內,但隨手抓一個紙片記錄實驗結果是絕對不能允許的壞習慣。

  3. 實驗結果

  現(xiàn)代科學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儀器,特別是現(xiàn)代儀器自動化程度很高,進樣之后,(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啟動程序自動取得數據并自動存儲于計算機之中。但是千萬不能忘記,任何儀器都不是萬能的,所有儀器都有一定的條件限制,必需充分認識到,超出儀器所能允許的條件之外,儀器完全可能給出一個甚至一組完全不可靠的數據。因此在使用儀器之前務須全面了解充分了解儀器的性能及適用范圍,才能得到可信的結果。

  在我多年的經驗中,有一項值得特別在此提出,就是使用儀器必需事先仔細閱讀儀器說明書。進行實驗必需仔細閱讀原始文獻中的實驗方法,向做過類似實驗的師兄姐們請教是必要的,但決不能代替自己閱讀文獻或說明書。我們在幼兒園時代都玩過傳話游戲。老師給第一個小朋友說一句話,第一個小朋友把話傳給第二個,第二個再傳給第三個。這句話傳到最后,可以和老師最早給第一個小朋友說的話,完全不同。這就說明根據師兄姐們口頭傳授的經驗進行工作有多么危險。有時實驗方法的錯誤對一項工作可以是致命的錯誤,向你傳授經驗的人是不會代你負責的。與此有關的一條經驗是,論文中的引用文獻必需自己核對過,轉引自其他文獻同樣可能發(fā)生錯誤。

  和實驗結果的可重復性同樣重要而又密切相關的,是實驗結果的精確度。對不同實驗結果的精確度有不同的要求,要求過高是一種浪費,給人以殺雞焉用牛刀之譏,過低則不能滿足需要。給出數據,也有類似問題。每一項測定都有一定的精確度,如果一項測定的精確度為三位有效數字,則給出三位以上數字不僅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并且只能說明作者完全缺乏有效數字的概念,這不僅適用于直接獲得的初始數據,對從初始數據得出的次級數據也同樣適用。例如,對一組精確度為三位有效數字的測定結果予以平均,給出四位以上的平均數計算結果,也只能表明作者的無知。

  4. 小結

  不斷進行小結與不斷完善。在實驗記錄本上記載每周計劃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周末進行檢查和小結,并根據結果制定下周計劃。我的導師教導我在工作順利時要注意隨時進行階段性小結,特別是在工作順利時,新的實驗數據不斷涌現(xiàn),常常會使人忙于收集大量實驗數據,而忽略檢查實驗數據的可靠性以及對實驗數據所說明的問題深入思考,或者說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因而收集了大量無用的、錯誤的或意義不大的實驗數據,反而忽略了真正關鍵的數據,包括必不可少的對照實驗。

  這些必不可少的對照實驗,當時做是非常方便的,而事后補做往往費時費力。隨時進行階段性小結不僅可以隨時發(fā)現(xiàn)問題隨時予以解決,還可以隨時注意不僅要深入問題,重視每一個細節(jié),還要不斷總覽全局,才不致迷失方向,這就是我國古人說做學問不僅要入乎其中還要出乎其外的意思。

  隨時進行階段性小結的另一目的就是對所得的初步結論隨時予以檢查,每一項實驗結果都可能有多種不同的解釋,特別是在實驗出現(xiàn)重要結果時,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輕率得出結論,要有自以為非的勇氣。我一生犯過多次這樣的錯誤。五十年代,王應睞教授、汪靜英同志和我在國際上首先純化了琥珀酸脫氫酶,并發(fā)現(xiàn)它有一個與蛋白部分共價連接含有核黃素的輔基。當時已知的兩種核黃素輔基,核黃素單核苷酸和核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都是與蛋白部分非共價結合,與蛋白部分共價連接含的核黃素輔基,文獻上尚未見有報道。因此我想,我們很可能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型的核黃素輔基,經過把蛋白部分水解進行鑒定,我們觀察到這一輔基含有兩種堿基,一種是核黃素,而另一種在雙向紙層析上的位置表明它不是腺嘌呤而是次黃嘌呤,紫外吸收光譜也與次黃嘌呤相同。這導致我輕率得出結論認為我們獲得了一種全新的,文獻中從未報道過的與蛋白部分共價連接的輔基,核黃素次黃呤嘌呤二核苷酸。但在結構上次黃嘌呤僅比腺嘌呤少一個氨基,為此王應睞教授建議檢查在我們的酶制劑中是否會含有一種從腺嘌呤分子上水解除去氨基的酶,雖然我們的酶經過純化,含有雜酶的可能性不大,但我們仍然進行了檢查,結果酶制劑中果然含有腺嘌呤脫氨酶作為雜質,輔基雖然與蛋白部分共價連接,但仍然是核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次黃呤嘌是在酶純化過程中腺嘌呤的水解產物。這就避免了在論文發(fā)表時出現(xiàn)重大錯誤。

  參加各種水平的學術會議也是不斷進行小結的一種方法。工作報告目的在于交流和隨時聽取不同意見,自己容易忽視的問題別人有時可以一眼發(fā)現(xiàn)。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科學上也是完全正確的。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是考驗自己工作的極好機會。特別是小型會議,在國外與自己工作有關的實驗室作學術報告,由于熟悉自己工作領域的同行較多,討論比較充分,更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工作中的問題。一個系列性工作,在多次報告,經過多次討論的考驗后,才會逐漸趨向成熟,得出可靠的結論。最近國際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聯(lián)合會發(fā)表的《分子水平生命科學博士標準》一書中強調參加學術活動和做學術報告是博士學位訓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對此深有同感。

  

  四、論文

  

  1. 寫作

  總結與寫論文是進行科學研究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實驗結果只有在寫成論文并發(fā)表后,才成為人類認識自然寶庫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對自己而言,寫論文是對一個階段工作的全面總結?梢曰仡檹膶嶒炘O計有無缺陷,實驗方法是否完善,得出最后結論的論據是否充分,對所取得的實驗結果是否可以提出不同的解釋等。多年來的經驗,我深刻體會,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最容易發(fā)現(xiàn)工作中的問題。特別是所獲得的實驗結果是否有必要的對照實驗,以及實驗結果的條理性和推論的邏輯性。在論文正式發(fā)表以前,這些問題都仍然是可以彌補或改正的,但論文發(fā)表后就成為世界科學文獻的一部分,白紙黑字,留有永久記錄。特別是發(fā)表在所謂SCI 刊物上的論文更是如此。

  因此在論文發(fā)表前務必十分謹慎,反復修改,盡可能避免發(fā)生任何錯誤。讀校樣是對論文進行最后一次改正錯誤的機會。除排版錯誤外,出版社一般不允許對原文進行修改,但在不影響版面的前提下,個別詞句或數字的修正,通常還是允許的。在讀校樣時,務必十分小心,對于自己寫的文章中的錯誤,自己有時不易發(fā)現(xiàn),特別是容易忽略圖表說明和數字中的錯誤。我的一篇關于胰島素A、B 鏈重組的論文,英文稿在中國科學發(fā)表時,一張圖的縱坐標,排版時把Reduction 錯排為Radiation,我們四個作者在讀校樣時都沒有發(fā)現(xiàn),造成這篇經常被引用的重要論文中的一個不可挽回的錯誤。

  我曾經寫過一篇短文總結我寫研究論文的經驗。其中一些觀點,我想在此強調,以期引起注意:在撰寫論文時,必需作為首要考慮的是,要經常為讀者著想,首先必需認識到,科研工作者都十分寶貴自己的時間,除極少數和自己工作關系十分密切的論文以外,絕大多數讀者都不會閱讀全文。正和我們自己一樣,無論是從刊物的目錄或是從網上,首先看到的是標題,因此首先要選擇一個醒目而引人注意的標題。早年經常使用的如“某某問題的研究”一類的標題,現(xiàn)已很少有人使用。更為常見的是用論文中的主要結論作為標題,以期引起讀者注意。標題之后其次最重要的是摘要,由于現(xiàn)在網上可以看到不少刊物所刊登論文的摘要,寫好論文摘要就更加重要。只有摘要能引起讀者興趣,讀者才會去查找全文。某些作者常對論文中圖注和表注的重視不夠。要牢記,不少讀者首先瀏覽一篇論文的圖表以了解這篇論文的主要內容。因此圖注和表注要詳細到足以說明問題,使讀者看了圖表及圖注和表注就能夠了解全文的主要結果,這也是一些國際重要刊物的要求?傊瑢懻撐囊紫认氲阶x者,讓讀者清楚了解論文內容,才是一篇寫得好的論文。自己閱讀文獻時對作者不滿意的地方也常常是自己寫論文時應該特別注意的地方。

  論文的引言部分,通常要簡單回顧有關問題前人工作概況,最后用一兩句話概括本文最主要結果。在科學研究上的大膽創(chuàng)新和充分尊重前人成果,是一個辯證的統(tǒng)一?茖W研究貴在創(chuàng)新,沒有創(chuàng)新科學就不能前進與發(fā)展。但是科學又是連續(xù)性的,所有的創(chuàng)新又必然建立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之上。自然科學進入二十世紀以來,發(fā)展極為迅速,我們在試圖進行任何創(chuàng)新性研究時,都必須充分掌握現(xiàn)有的科學文獻以全面了解前人已經取得的成果。現(xiàn)在通過計算機檢索,這是不難做到的。

  尊重前人已取得的成果,首先要做到在自己的研究論文中充分引用前人已經發(fā)表的有關論文,這樣做的目的首先是充分尊重前人成果。同時也讓讀者全面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情況和發(fā)展現(xiàn)狀,得以對論文中的創(chuàng)新之處做出適當的評價。在使用“領先”,“首次”等詞時,務必十分慎重。要知道,科學研究貴在創(chuàng)新,在國際一流刊物上發(fā)表的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都應該是首次,但如果你的結果實際上并非首次,對前人成果視而不見,不予引用,而片面自我吹噓“領先”、

  “首次”,輕則是無知,是作者未能全面掌握文獻,但遺漏重要文獻,至少是很不應該的。如果是有意不提或雖然提到,但在貶低前人工作的同時故意抬高自己,則是嚴重的違反科學道德的行為,重則難免有剽竊之嫌,只能引起國際同行的恥笑與唾棄。

  每一種刊物對論文形式都有其習慣做法,對某一刊物投稿前務須仔細閱讀刊物的投稿須知,嚴格按照要求編排你的文稿。這樣做可以大大節(jié)省審稿時間,加速論文發(fā)表。對實驗結果的順序排列,絕對不能是按獲得數據的先后排列,應該是按照企圖說明問題的邏輯順序排列。一篇寫的好的論文,在結果部分可以引導讀者按照作者的邏輯思維思想,根據作者提供的數據結果逐步得出作者所企圖引導得到的結論。

  一篇論文一經發(fā)表,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論文中所提出的設想,或使用論文中的任何方法,然后在自己的工作中予以進一步發(fā)展,在這些情況下,必需在自己的論文中引用前人文獻。但是,一方面科學研究貴在創(chuàng)新,簡單重復他人結果不是研究。在另一方面,雖然在前人基礎上進一步有所發(fā)展是一般常情,但如果這些設想及實驗方案原作者還沒有發(fā)表,而是從交談, 通訊,或其他途徑得到,在此基礎上進行的任何研究都必須事先征得原作者同意,否則也難免有剽竊之嫌。

  2. 投稿與發(fā)表

  (1). 走向世界無論是我國科學在整體上要走向世界,或是個別科學家要建立國際聲譽,更多地把優(yōu)秀論文發(fā)表在國際知名的刊物上是絕對必要的。根據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 的統(tǒng)計,在SCI 收錄的刊物上發(fā)表的論文中我國僅占世界總數的1.8%,排名第12 位,從反映論文科學水平的引用率來說,我國論文的平均引用率僅為0.94,不僅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也低于我國的臨近國家與地區(qū)(日本是2.99,臺灣是1.45, 韓國是1.24)。這無論是和我國在歷史上對世界文明的貢獻還是和我國當前的國際地位相比都是極不相稱的。雖然近年我國科學家已經開始注意向國際重要刊物投稿,但我國科學家根據國內工作在SCI 收錄刊物上發(fā)表的論文,目前仍然為數較少,在高影響因子刊物上更少。

  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我想首先是被SCI 收錄的4000 余種刊物中,我國目前僅有12 種,我國科學家的優(yōu)秀論文,投向SCI 收錄的重要國際刊物仍為數不多。要爭取在高影響因子刊物上發(fā)表論文,首先是要有高水平的論文。當然國際高影響因子刊物對我國作者的論文也確實存有一定的偏見。1997 年我曾和英國Nature 雜志的一位編輯談過這一問題,他堅決否認Nature 編輯部有偏見問題。但編輯部只能是根據審稿人的意見作出決定,而對于多數審稿人而言,對我國科學家的偏見大概還是難免的。問題在于面對偏見,我們采取何種態(tài)度,是回避退讓,還是以積極的態(tài)度通過與審稿人反復說理辯論,爭取發(fā)表。在某一作者的論文多次被發(fā)表之后,就會逐步樹立這一作者以及他所屬實驗室的聲譽,以后再次投稿就會逐步減少直至消除偏見。這種情況,對于國外作者在建立自己科學聲譽的過程中也是存在的。我國的近鄰日本,已經在總體上做到了這一點。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我國也已經有一些科學家和部分實驗室正在逐步做到這一點。我們每一個人只要經常做出優(yōu)秀的工作并寫出足夠水平的論文,都是可以努力爭取做到這一點的。當我國有一大批科學家和實驗室做到了這一點的時候,就是我國科學在總體上達到了世界水平的標志。

  人貴有自知之明,對于自己每一件工作都會有一個基本估計。人之常情總是對最新完成的工作常常認為是最好的,過了一定時間后,自己也會逐漸看出其缺點。因此一篇論文完成后投向何處,聽聽別人的意見是必要的。我自從1979 年在英國Nature 發(fā)表改革開放后,(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也是在我回國以后在國外發(fā)表的第一篇論文開始(那時我56 歲),二十余年來在國外不同水平的刊物發(fā)表了百余篇論文。就我個人而言,我的創(chuàng)作高峰期是在65~70 歲之間,五年間在SCI 刊物上發(fā)表論文近六十篇。我還應邀擔任過影響因子從2 到14 的刊物的編委,對向國外投稿以及為國際刊物審稿,積累了一些經驗。經常把稿件投向國外,除了直接進入國際科學舞臺之外,對不斷提高自己的科學水平也是大有益處的。

  向國際重要刊物投稿對提高自己科學水平的好處在于:這些刊物不僅投稿隊伍面向全世界,也邀請世界范圍內的知名科學家作為審稿人。一般而言,刊物水平越高,越是有一批高水平審稿人隊伍,對論文水平的要求也越高,接受發(fā)表也越難。因此在高水平刊物上發(fā)表一篇論文的困難程度和在低水平刊物上發(fā)表一篇論文的困難程度相差甚遠。雖然也有高水平刊物上發(fā)表低水平論文和相反情況的例子,但總體說來,刊物水平反映了論文的水平。不同水平刊物對論文的要求可以相差甚遠,因此不同國際SCI 刊物的論文質量就存在很大差別。一篇被高水平刊物拒絕的稿件可能會被較低水平的刊物不經任何修改而接受發(fā)表。向高水平刊物投稿,由于經過本領域內高水平審稿人審稿,審稿意見一般是切中要害的。根據審稿意見對論文進行修改,不僅對提高論文水平大有好處,對提高投稿人的科學水平也是有益的。我的二十余年的經驗,作為審稿人與投稿人反復辯論,和作為投稿人與審稿人反復辯論都是提高科學水平的重要方面。

  我的經驗是,可以先試投較高水平的刊物,不要怕退稿,知名科學家也有時會被退稿,我自己的稿件也有時被退稿。我有一位擔任某知名刊物主編的朋友告訴我,他自己的文章投向本刊物時,常規(guī)做法是由其他編委處理,而編委只能按照審稿人意見作出決定,他自己的文章有時也會被退稿。

  退稿時審稿人的退稿意見有時是對自己修正錯誤提高水平最好的意見。由于國際上最好的刊物,有一批國際上最好的審稿人隊伍,他們的意見常常是十分寶貴的,我自己幾十年的經驗,無論論文最終被接受與否,根據審稿人意見對論文進行修改,對提高論文水平是大有益處的。

  附帶在此談一下審稿工作。擔任審稿工作是科學研究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牢記,你每發(fā)表一篇論文都有不少人為你服務,其中審稿人常常是沒有報酬的,因此你為別人做一些服務工作也是應該的。我從改革開放以來,曾先后擔任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的編委、副主編,以及國外一些刊物的編委和顧問編委。我的體會是擔任一些審稿工作對自己提高科學水平也是大有益處的。首先,國際上知名刊物選擇審稿人,通常是在有關領域內知名科學家中遴選,被選為審稿人是對你國際學術地位的承認。你可以在與你密切有關的論文發(fā)表之前就看到論文詳細內容。其次以審稿人的批判眼光仔細閱讀一篇論文,和一般閱讀文獻是完全不同的經驗。從別人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可以使我們自己撰寫論文時少犯錯誤。作者在不同意你的審稿意見時,有時是會來信和你辯論的,而你經常會在辯論中獲得收益。

  (2). 一稿兩投

  國際上的慣例是一篇研究論文絕對不允許同時投往不同刊物,只有在一種刊物不用而退稿之后才能投往另一刊物。把一篇論文加以改頭換面重新投稿,或把相同的數據,特別是圖表,在不同研究論文中多次使用,或把一套數據采用不同的排列組合方式以多篇論文的形式發(fā)表,都是變相的一稿兩投,這些做法都是一種變相擴大自己的發(fā)表論文數,以達到追求個人名利的目的,是一種少勞多得的行為,因此也是違反科學道德規(guī)范的,是不能允許的。國際上的一些知名刊物,都在投稿須知中明確說明,不考慮已投往另一刊物的稿件。在另一方面,對于綜述性論文,是可以重復引用自己或別人已發(fā)表的圖表數據的,但必須注明出處并得到版權所有者的書面允許。

  我國一些刊物編委由于不了解國際慣例,常用該刊允許一稿兩投向知名作者拉稿,這是由于對國際慣例完全不了解所造成的極端錯誤的做法。我國科協(xié),曾在所屬各學會主辦的科學刊物的工作會議上明確反對一稿兩投,這是完全正確的。

  (3). 論文署名

  對一篇科學研究論文署名的主要目的在于作者對論文中所報道的結果和論點負責。多個作者署名的,只有對這篇科學研究論文從選題、設計、具體實驗,一直到從中得到必要的結論和總結的全過程都有所了解,并確實對其中某一個或幾個具體環(huán)節(jié)作出重要貢獻的,能為論文整體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負責的,才能當之無愧的在論文上署名作為作者之一。以上兩條,負責和貢獻, 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僅對某一小部分有一定貢獻,但對論文總體缺乏了解的,可以由作者在文末致謝,但不宜作為作者之一,因為他無法對論文負責。

  論文的第一作者可以是具體工作的主要執(zhí)行者。對于整個工作的主要設計者,或系列論文的主要負責者,通常稱為資深(senior)作者。熟悉這一領域的科學家,不難在多個作者之中發(fā)現(xiàn)誰是論文的主要負責者,通常論文的第一作者常常是具體實驗工作的主要執(zhí)行者,在多數情況下是研究生或博士后,而不是實驗室的固定人員,為了不太了解情況的讀者發(fā)現(xiàn)論文存在問題與作者討論時,或索取單印本時的方便, 在作者中注明“通訊作者”已經在國際上逐漸成為習慣。其他作者一般按貢獻大小先后排列。有的作者習慣按照姓名的拼音字母順序排名。這對于現(xiàn)代某些有幾十位作者論文,也許有其方便之處,但這樣做并不能解決讀者發(fā)現(xiàn)論文有問題,而想與作者通訊討論時的問題。

  一篇科學研究論文上所有署名的作者,都必須由主要作者事先征得本人的同意,表明署名者同意論文的結果和學術意見。如果明確了在一篇科學研究論文上署名,主要是責任,其次才是榮譽,這一點就不難理解了。某些作者為了論文較易被接受發(fā)表,有時不經本人同意強行寫上某知名科學家的名字,難免有把某些意見強加于人,勉強別人為你負責的嫌疑。

  關于單位署名。單位署名目的在于說明作者完成具體工作時所在的單位。論文有時有多個單位署名,表示工作是同一作者先后在不同單位進行的,或不同作者同時在不同單位合作進行的。如果某作者在工作完成后已經不在原署名單位,習慣的做法是注明該作者的現(xiàn)單位,這適用于在某一單位短期工作的進修人員和訪問學者。只有多個單位同時署名才是這些單位共同合作進行的工作。

  有些國家的部分科學家,習慣于在他領導下的實驗室發(fā)表的所有科學論文上署名,有的在四十年的科學生涯中,署名文章多達數千篇。這些科學家敢于負責的勇氣十分可佩,但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能否真正對所有文章負責,很是值得懷疑。近年來,美國接連發(fā)生一些知名科學家署名發(fā)表的論文發(fā)生差錯,甚至偽造數據等嚴重問題,對這些科學家的聲譽造成了很壞的影響。這種情況值得我們警惕,不要隨意在自己的論文中署上知名科學家的名字,或隨便同意在自己不熟悉的論文上署名。在另一方面,美國科學界對知名科學家,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同樣不講情面,大膽揭發(fā)問題的做法卻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一篇論文一經發(fā)表,國際上一些重要刊物的習慣是版權屬于出版者所有,有的屬于出版者和作者共有。因此,把在國外已經發(fā)表的論文改頭換面在國內重新發(fā)表,是一種侵犯版權的行為,在有人揭發(fā)時可以引起知識產權的法律糾紛。在綜述性論文中引用已經發(fā)表的數據或圖表時,如果是作者自己過去的工作,必須首先取得所發(fā)表的論文的版權所有者的許可,如果是別人的工作,則必須同時取得所引用論文的版權所有者和作者本人的許可。在綜述論文中引用自己過去發(fā)表的或別人的結果或數據,在征得版權所有者的許可,并引用文獻中注明之后,不屬于一稿兩投或剽竊的范疇。

  

  五、與學生共同工作

  

  我1947 年開始做研究生,在導師培養(yǎng)下對于科學研究得到了初步的訓練,自從1951 年回國帶領學生進行研究工作以來,已經半個世紀。在我的學生之中,有的現(xiàn)在已經是成熟的科學家,能夠和他們一起工作,是我一生最大的樂趣。我自己做研究生時所受的訓練和我半個世紀帶領學生進行工作所積累的一些經驗也許對青年導師和學生們不無值得借鑒之處。

  每一個研究生開始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指定一個研究課題,并且在開始工作之前寫一篇有關研究課題背景材料的文獻綜述,進行這一工作的目的除了必需讓學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與課題有關前人已經做過的工作以外,同樣重要的是讓學生養(yǎng)成閱讀和整理文獻的習慣。

  由于我國多年應試教育的結果,養(yǎng)成了學生依靠老師,依靠書本,死記硬背的習慣。但是對于研究工作,需要經常接觸新事物,再好的基礎,再多的書本知識,也是不夠用的。所需要的知識,首先要養(yǎng)成不是去問老師,而是自己去查閱參考書,自己查閱文獻的自學習慣。只有自學得到的知識,只有完全弄清了來龍去脈的知識,才是真正牢固掌握了的,能為自己所用的知識。

  當前我國一般大學實驗條件有限,新入實驗室的研究生,多數沒有經過充分的實驗訓練,更沒有使用過先進的儀器設備。因此在進入實驗室的初期。必需帶領他們進行實驗操作,培養(yǎng)他們嚴格實驗操作,愛護科學儀器的良好習慣。只有嚴格實驗操作,愛護科學儀器,才能得到精確可靠的實驗數據。如果沒有精確可靠的實驗數據,任何科學結論都是建立在沙灘上的大廈。

  在學生開始工作后,建立定期的研究組匯報制度是絕對必要的。這樣可以隨時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工作進度,隨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對于有三五個人的研究組,我認為用小組會方式進行匯報,是一個好辦法。可以相互交流,相互促進,互相啟發(fā),在人數較多的時候,可以采取個別匯報和小組會交替進行的方式。

  個別匯報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檢查實驗記錄。我對學生實驗記錄的要求是,有實驗開始前的實驗目的,有實驗進行的具體條件和結果,有實驗結束后的初步小結。實驗記錄要詳細到能讓與你進行類似工作的人看懂。如果當時別人看不懂,那么過了一段時間之后,自己很可能也看不懂了,以致進行總結時無所依據,甚至錯誤理解當時情況得出錯誤結論。

  定期組織學術活動也是不斷進行小結的一種方法。在比小組更大一些的范圍內組織工作報告,或報告自己閱讀文獻的心得體會,是國際上常用的做法,前已提及,國際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聯(lián)合會所推薦的博士生標準中把參加學術活動,做學術報告,列為博士生的必要訓練。這不僅可以給學生以做學術報告的訓練,還可以開拓眼界,擴大知識面,更為重要的是鼓勵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

  工作報告可以是一個階段性的報告,不要求完整,目的在于交流和隨時聽取不同意見。

在研究生成長到一定階段后,應該鼓勵他們自己提出研究課題。一切自然科學基礎研究課題都來源于自然界。但科學發(fā)展到今天,直接來源于觀察自然現(xiàn)象的研究課題已經越來越少了,而更多的是間接來源于觀察自然,即來源于前人對自然現(xiàn)象的觀察或分析。學生應該逐漸養(yǎng)成從自己工作的延伸,前人尚未解決的重要問題等方面,學習自己提出研究課題。

  

  六、成果的評價與宣傳

  

  1. 時間的考驗

  一項重要的科學研究成果,特別是基礎研究成果,往往需要經過不同實驗室和不同作者的反復驗證,才能予以肯定。它的重要性,特別是它對科學長遠發(fā)展的全部意義,更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考驗,經過國際同行在各自工作中的引用和發(fā)展,才能給以實事求是和恰如其分的評價。在這一方面,被本學科的教科書或本領域的專著所引用是一個重要的客觀依據。此外,SCI 的引文索引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一篇論文在國際上被引用次數越多,表明這篇論文越受重視,在國際上影響越大。當然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引用包括正面和負面引用。有些論文屬于基本方法類或參數類,一般引用次數也很高,好象對本門學科發(fā)展影響并不大,事實上卻是許多重要科學突破的基礎,不可忽視。因此,評價一項基礎研究成果的水平高低,不僅要看論文在什麼級別刊物上發(fā)表, 而且要看論文發(fā)表后被引用情況。即使是在Nature 或Science 上發(fā)表的論文,也只說明了研究成果在當時的新穎性,而是否具有科學性則是其生命力所在,這則要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同和引用,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作出判斷。Nature 和Science 的平均影響因子都達25-30,一篇論文發(fā)表后前2 年的被引用次數達到這個數字者才與刊物的級別相稱,證明這是一篇具有新穎性的成果,否則就是編輯看走了眼。事實上,不論論文發(fā)表在哪種級別的刊物上,論文發(fā)表后引用次數的多少是判斷研究工作重要性的一個客觀指標,(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只是在不同學科引用率存在差別。如果一篇在論文發(fā)表后的5-10 年內引用頻次遠大于發(fā)表刊物影響因子總和,則是科學上的重要創(chuàng)新性成果。沒有受到引用的論文,恐怕沒有理由說它是一篇重要的成果。

  有些人在發(fā)現(xiàn)某些現(xiàn)象之初,或論文在某著名刊物上發(fā)表之時,立即用召開記者招待會或新聞宣傳等類似方式宣布這項的意義或重要性,往往是自我估計過高,有時甚至是完全不符合實際的評價,是一種極不嚴肅的做法,科學界并不認同?茖W家聲譽的建立,應該完全依靠自己的工作,在嚴肅的科學書刊發(fā)表論文,闡述自己的結果,見解與論點,依靠這些工作和論點對科學發(fā)展的影響,經過反復的實踐,通過國際上的廣泛引用,取得國際科學界的公認。依靠領導批示,或依靠報紙、電視、電影等新聞媒介的宣傳,也許可以取得一些短暫的、廉價的榮譽,但科學是嚴肅的、無情的。

  用這種新聞手段建立起來的所謂知名度,是經不起時間考驗的,是不能建立一個科學家科學聲望的,特別是不能建立一個科學家的國際科學聲望,而最終只能被時間所淘汰。近十余年來,我國出現(xiàn)過不少得到領導同志的大力支持和新聞媒介廣泛宣傳,但是在科學界的同行中卻并無任何聲望的所謂“科學明星”,其中不少是曇花一現(xiàn)的人物。這種情況難道不該引起領導和新聞界同志們的深思和警惕嗎?有的領導為了政績的需要,宣傳某些嘩眾取寵、曇花一現(xiàn)的成果,極大地阻礙了中國科學的健康發(fā)展,應該懸崖勒馬!

  2. 如何對待錯誤的結果和結論

  科學家有時也會犯錯誤,無論是實驗結果或根據實驗結果所得出的推論與結論,都可能有錯。

  在一個人幾十年的科學生活中,完全不出錯也許是不可能的,關鍵在于如何對待錯誤,最好的辦法是自己盡快改正錯誤。對于簡單的錯誤,如個別文字或數據的錯誤,可以在同一刊物上自己發(fā)表一個簡短的更正,較為復雜的錯誤可以自己在以后發(fā)表的有關論文中,找出正確的結果或結論,自己承認并且自己改正錯誤。當然在這樣做的同時,要有充分的把握,不要一錯再錯。如果正確的結果不是短期內可以得到的,也至少應該在以后的論文中提及并予以糾正,以盡量避免錯誤結果被人一再引用。犯了錯誤之后置之不理是一種錯誤的做法,這樣做只能讓別人認為作者或者還沒有認識到,或者根本不承認自己的結果是錯誤的。讓錯誤的結果繼續(xù)被人引用,在文獻中不斷流傳,一直到被人指出為止,只能損害作者的科學聲譽。如果讓類似情況發(fā)生多次,就會對作者的聲譽產生無可挽回的影響。更為嚴重的是,在錯誤已經被人指出以后,不僅不承認錯誤,反而不顧事實,對自己的錯誤結果或結論,繼續(xù)片面夸大并予以宣傳,甚至壓制別人揭發(fā)自己錯誤的論文。這些都是嚴重違反科學道德規(guī)范的做法,只能引起國內外同行的恥笑,我們必須堅決予以抵制和譴責。

  與學生共同工作,應該隨時強調有關科學道德問題。由于我國科學界長時期以來與國際科學界隔絕,很多人對國際上一些習慣做法并不了解,因此充分重視有關科學道德問題上國際上的一些習慣做法,對我國科學走向世界是絕對必要的。在這些問題上以身作則,并經常教導學生,是有經驗的科學家的不可推委的責任。

  

  七、科學道德問題

  

  國際上有關科學道德問題的習慣做法,有的有明確文字規(guī)定,有的又沒有。我國科技部和科協(xié)都十分重視這一問題,有關條文也正在征求意見和討論之中。下面是參照國際慣例的一些個人意見。違反科學道德的表現(xiàn)形式雖然可以各不相同,但其核心問題是企圖不勞而獲,或少勞多獲,不勞而獲或少勞多獲,可以表現(xiàn)為以下各種形式。

  1. 偽造數據

  忠實于原始數據,是科學研究工作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發(fā)表根本沒有經過實驗的數據或隨心所欲地篡改數據以適應自己主觀的需要,都屬于偽造數據的范疇。

  最近德國馬普協(xié)會對20 年前的一件偽造數據事件做了嚴肅處理,對馬普協(xié)會醫(yī)學研究所所長西鉑格進行正式譴責,并將整個事件記入他個人檔案。原因是20 年前西鉑格在美國加州大學工作期間,在Nature 發(fā)表過一篇論文,為了商業(yè)上的利益,對論文中所用樣品來源進行了偽造。最近由于商業(yè)上的法律糾紛,西鉑格不得不承認這一事實。雖然已經事過二十年,樣品來源也并不影響論文結果,但德國馬普協(xié)會仍然認為這是偽造數據因而是一件嚴重違反科學道德的行為而對一位知名科學家正式進行譴責,充分體現(xiàn)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

  不僅絕對不能對原始數據作任何人為的修改,同樣也不能在得到不同結果時,對不同數據根據主觀愿望,作人為的取舍。為了說明自己企圖說明的問題而隨心所欲任意修改甚至偽造數據,不僅是對客觀事實的不忠實,對科學行為原則的違犯,更是嚴重違反科學道德的行為。實際上也是最愚蠢的,因為客觀現(xiàn)象有自己特定的內在邏輯性,各組數據之間有一定的內在關系。偽造了一數據后經常會發(fā)現(xiàn)與其他組數據互不兼容,當然真實的各組數據間有時也會有互不兼容的現(xiàn)象,但找到真實數據互不兼容的原因,有時會導致重要的發(fā)現(xiàn)。

  2. 剽竊他人成果

  有些論文從原始設想,實驗方案,直至結果全都是抄襲別人的,這樣的全部剽竊也許并不多見,但是用不正當行為取得別人的結果,略加改頭換面作為自己的結果予以發(fā)表,也是嚴重違反科學研究道德的剽竊行為。

  剽竊他人成果,包括抄襲個別結果,論文個別段落,直至全篇論文。近一個時期以來,我國都有發(fā)現(xiàn),有的已被揭露并得到處理,有的剽竊者卻仍然高官厚祿,春風得意。要知道剽竊的結果在論文中留下了白紙黑字的永久記錄,成為一個科學家一生中永遠不可磨滅的污點,是怎樣掩蓋也掩蓋不了的。

  3. 一稿兩投或多投

  有關科學論文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嚴禁一稿兩投或多投。以一組數據發(fā)表多篇論文,再把多篇論文全部列入自己著作目錄之中,并以此作為提職提級或報獎依據,是典型的少勞多獲,和不勞而獲并無本質不同。國際上的慣例是一篇研究論文絕對不允許同時投往不同刊物,只有在一種刊物不用而退稿之后才能投往另一刊物。把一篇論文加以改頭換面再重新投稿,或把相同的數據,特別是圖表,在不同研究論文中多次使用,或把一套數據采用不同組合方式以多篇論文的形式發(fā)表,都是變相的一稿兩投,這些做法都是違反科學道德規(guī)范的,都是不能允許的。國際上也有人稱之為自我剽竊。

  最近一位美國科學家在投出一篇論文之后,發(fā)現(xiàn)一些可以改進的問題,于是又補充了一些數據,并把修改過的論文投向另一刊物,后來兩篇論文都被接受發(fā)表。被發(fā)現(xiàn)后,這兩種知名刊物都決定今后再不接受這兩篇論文全部作者的任何稿件。

  4. 強行署名

  在自己并無貢獻的論文上署名,或用現(xiàn)在的流行術語謂之搭車。特別是利用職權在自己并無貢獻的論文上強行署名,是一種典型的不勞而獲的不道德行為。前已提及,論文署名首先是責任,其次才是榮譽,試問在自己并無貢獻的論文上署名的強行搭車者,你能否在論文發(fā)生嚴重錯誤時,為論文負責?即在發(fā)生車禍時甘做車禍的無辜犧牲者。

  

  八、結束語

  

  五十年的科學研究工作,既有艱辛,也有歡娛;
既有失敗的痛苦,也有成功的滿足?傊茖W研究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沿途充滿了荊棘,但每到達一個中途站,回想中途經過的努力,其歡樂之情也是語言難以描述的。

  我記得年輕時讀過一位科學家的回憶錄,他自己比作在海邊沙灘上玩耍的一個孩子,偶爾會拾到一些美麗的貝殼,而每拾到一個美麗的貝殼,都給他以極大的安慰。

  我自己確信,如果我有再生活一次的機會,我仍然將選擇科學研究作為我終身的職業(yè)。

相關熱詞搜索:之路 科學 鄒承魯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huhaw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