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至墉:精神平衡的唯美者——悼張中行先生
發(fā)布時間:2020-05-27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八十年代中期,由《讀書》雜志,我認識了張中行?疵,并不錚錚有聲,筆墨情調(diào)卻別具一格。其后十多年,一頭扎進故紙堆,幾乎不曾接近時文,張先生都寫過什么,我一無所知。是九十年代中期,女兒出生,兩眼炯炯有神,吃飽了就得轉(zhuǎn)悠。大中午,偏喜歡樓下樹陰。頭上是憨知了,懷里是胖墩墩,攜大部頭消磨時辰不好招架,忽然想起張中行。自打有《瑣話》在手,酷暑便不再覺得怎么難熬了。
我讀書偏于古,這小有緣由。文革結(jié)束時我才十歲,紅寶書邪勁下去了,家人給我一包破爛線裝書,《滄浪詩話》、《柳河東集》之類的,橫翻豎瞧,稀奇,不時地翻,所知當然有限,所得卻是終生之愛。故而與大白話,尤其是革命文學,不盡有緣。一度喜歡魯迅,因為他也有古意,語含悲涼,似柳,憤則過之,特色是厚重雄健。潛移默化,心血來潮私下涂鴉,文風也硬,老想做滿紙云煙狀,不大喜歡慢聲細語!敦撽熏嵲挕芬粊,我直接被搞掂。說不出是什么原因,總之是棄劍戟而執(zhí)羽扇,多少有了點從容氣。畢竟,養(yǎng)育魯迅的是亂世,其音自然積怨積怒;
張中行晚逢治世,我呢,可以說生逢治世,安和之音還是稱心潤意的。
張中行低聲絮語,溫婉中多留戀,慨嘆中有陶醉,于世道人心,藝壇瓊林,多談溫馨的美意。這在新文苑中,包括老一輩從故紙堆里出來的,似乎找不到第二家。何以如此呢?我曾問過一些人,同輩或年輕一輩,多是出入我的聽雨軒的,答案千奇百怪,甚至于有出人意表的。比如有一位,說張是因為膽小,當然也就演不來振臂一呼的英雄劇。這話倒有些來歷。張中行多次表示,他篤信《呂氏春秋》,是貴生者,不可能愣頭愣腦投入所謂濟世救民的大潮。貴生,當然不是茍活,那要極大的勇氣。單看他身歷六代,匍匐政網(wǎng)之下,瑟縮而過,大半輩子,甭說清顯了,衣食住行都堪憂,一而再地慨嘆“傷哉貧也”、“使小民戰(zhàn)栗”,我們就不能不佩服:有如此境遇而能精神平衡,始終保持高雅趣味,觀書賞硯,辨名析理,窮極無聊時,還灑脫地攜妻去吃沙鍋豆腐,那竟是怎樣的一種境界。脑缒曜硇膶W問,到晚年自鑄偉辭,一輩子,張中行沒有挾文自重或賣文以求升官發(fā)財?shù)哪铑^。國學也好,西學也好,佛學也好,他擺弄得津津有味,目的,無非就是明理與安心。我們無名之輩姑且不論,單說文壇上的新舊名人,有多少人能一輩子不出賣自己的學問與人格,始終保持淡定與純真的呢?古人云,惟天下有道者,乃能盡文章之妙。張先生能盡文章之妙,因為他是有道者。
張中行的道與眾不同。因為貴生,他就不大愿意盲從。一位年輕人問我,張中行怎么老說自己中《資治通鑒》的毒呢?《資治通鑒》有什么毒?我說,張老幽默,正話反說,所謂中毒乃是受益。一部《通鑒》,內(nèi)容不過四個字,功過是非;
讀,就一個字,鑒。讀書就是為了明鑒,白話叫長眼。不長眼,皓首窮經(jīng),博極四部,又有何益!三十年代,單說文化方面,新舊大碰撞。守舊,疑古,維新,或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或是同臺叫板,搞得不亦樂乎,令人眼花繚亂,多少人為此而誤身誤心誤文,熟悉近現(xiàn)代文學史及學術(shù)史的都很清楚。張中行出入北大紅樓,適逢其會,年紀輕輕而精舊學,這還不是最厲害的。最厲害的是六神有主,在一代迷狂的知識分子中間,獨得一份清醒,分得清什么是雅言,什么是寓言;
什么是要眇宜修之美,什么是荒唐謬悠之說;
什么該揚,什么該棄;
什么要終生相依,什么須不屑一顧。錢鐘書說,自古文人學者,若想有成,走好兩步路,第一步,要有東西,第二步,要有自己的東西,不然,可就辜負了大好頭顱。張中行沒有辜負自己的大好頭顱,他放開眼光,唯美是。
沉積醞釀,唯美是作。傳統(tǒng)文化的溫馨美妙,因為他,又回到了T型臺上。學術(shù)著作也好,文學作品也好,今世之張中行,似乎再次印證了開清代學術(shù)之風的顧亭林的標格:為文,須前世所無,后世所不可無。
張中行去世了,很多人贊其文品人品,什么珠圓玉潤,什么布衣大師。對,該?晌覀儾荒芎雎运K生追求的文化精神:通得古今之變,方能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說,傳統(tǒng)文化不管怎樣遭人唾棄,倘若行有余力,你還是要去親近它;
傳統(tǒng)文化不管被多少人用來涂面,倘欲真有所為,你還是要用它來養(yǎng)心。得其精神,來世還出張中行;
不得其精神,會怎么樣呢?也許如李太白所言,壽陵失本步,笑殺邯鄲人吧。
張中行留下的,與其說是文心,不如說是文人之心,或徑曰人心。凡敬仰張先生者,凡致力于民族文化建設者,都應當接受這份人心。有人心者多一些,中國文化領(lǐng)域的丑陋就會少一些。至于是否拿得什么獎,我看那倒是余事,因為張中行還有一個保守的觀念值得一提:著書不為他人忙。
張中行的成就,三言兩語還說不清楚。但我們能說清楚的是他的成功之路。他的成功靠什么?某以為,靠意志,靠長期的訓練和反教育的力量。唯此三者,使他頑強,清醒且富于創(chuàng)新;
唯此三者,使他兼具詩人之雅,平民之厚與哲人之慧;
唯此三者,使他成為面對任何境遇都從容不迫的精神平衡的唯美者。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