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的話,你聽還是不聽?
發(fā)布時間:2019-08-08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專家在臺下評判你,你也可以評判專家。專家的話,聽與不聽,全看在理不在理,而關于在理不在理的判斷,只能由你自己獨立完成。
1
有一年,我在青島講課,遇到一件奇事。
那天上午,主辦方安排兩位老師上課。我在第一位,第二位是一青年才俊。我按時上完課,打算去臺下找一空位,安安靜靜地聽青年才俊的課。結果,主辦方火急火燎找到我,說那位沒來,請我無論如何救個場。我二話沒說,重新上臺加了一場講座,算是替主辦方解了燃眉之急。
我當然很好奇,那位為何沒來。一打聽,究其緣由,令人唏噓:那位青年才俊不久前在另一研討活動中上課,課后,一號稱是“課程論”的專家對其課肆意指責、大加鞭撻。據(jù)說,羅列了十大“罪狀”,最后還一言蔽之:這是假課,必須打假。青年才俊一蹶不振,似乎得了“廣場恐懼癥”,自此閉門謝客,斷絕音訊。
2
其實,在我們的專業(yè)成長歷程中,常會遇到各種專家,也常會遇到“專家的話聽還是不聽”的煩惱。
一次名師工程研修班的活動上,我做了調查,請受調查者給出愿意聽專家的話的理由,結果五花八門:
有的說:專家的話確實有道理,說得我五體投地;有的說:專家是大家,有那么多人崇拜,我自然聽他的;有的說:專家是特地請來的,多不容易,當然要聽他的;有的說:以前聽過專家的講座,講得真好,這次還用說嗎,聽他的;有的說:我自己沒什么研究,人家是專家,必須聽的;有的說:大家都聽這位專家的,我能不聽嗎;有的說:可能是我錯了,反正專家說得像是那么一回事兒,聽就聽吧;有的說:人家是教研員,我不聽,以后還有發(fā)展的機會嗎;有的說:這次不聽他,下次專家寫文章在雜志上批你,吃不了兜著走;有的說:專家這么說,總有他的道理,雖然一時半會兒還理解不了……
給出這么多理由,除了第一條,其他都不能算理由。但在真實的教研生態(tài)中,這些不是理由的理由,往往成為一線教師聽從專家的充足理由。
有一年,我參加全國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育觀摩研討會,就遇到過這樣的煩心事兒。
當時,我要在研討會上執(zhí)教《荷花》一課,主辦方請來五位專家指導。五位都是我敬重的。磨課時,尷尬的場面出現(xiàn)了:
一位專家指出:《荷花》是葉圣陶先生專為教材編寫而創(chuàng)作的課文,應該關注作者是怎么借用兒童的眼光來欣賞和描寫荷花的;
一位專家指出:本次活動的主旨是創(chuàng)新教育,你的課雖然上得很美,但看不出有什么創(chuàng)意;
一位專家指出:創(chuàng)新不能違背語文教育的規(guī)律,不能拋棄語文教學的本色,能上出荷花的姿態(tài)美、神韻美,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但是美的品鑒不能弱化語文文字訓練,你的課要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一位專家指出:荷花對學生來說一點兒都不陌生,他們完全具有生活經(jīng)驗,應該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研讀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按老師預設的程序一步一步牽著走;
一位專家沒有拋出觀點,而是作了總結陳詞:既然專家意見這么多,可見這堂課還不成熟,考慮到是一次全國性的研討會,規(guī)模大,影響大,意義大,必須推倒重來。
這樣的磨課,不是一輪,而是三輪。每一輪,專家都會給出不同意見,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深度不同,有些觀點一看就是存在沖突的。到后來,簡直要把人逼瘋!倒是一直陪著我的教研員提醒了我:
專家的話,你覺得有道理,就聽;理解不了就不聽。畢竟上課的是你,不是他們。一語點醒夢中人!瞬間,我醍醐灌頂、豁然開朗。以后,我自己指導老師上課,就會跟他們提這段經(jīng)歷,還配上《父子買驢》這個故事:父子二人入市買驢,既得,牽而歸之;蛟唬骸坝畜H不騎,何其愚也?”父乃上驢,兒相伴同行。人見而怪之,曰:“嗚呼!為父知慈否?小兒行之,父怡然騎之,于心何忍?”父悚,乃下驢,扶兒上驢。行未幾,人見而嘆曰:“真乃世風日下!安有兒騎驢而父步行之理?置孝道于何處?”父子思之,乃二人共騎一驢,路人憤憤然曰:“此驢何其羸?二人何其重?驢亦生靈,何如此虐之?”父子二人無語以對,乃扛其驢而行,眾笑曰:“世上唯見人騎驢,而今倒有驢騎人!此父子者,瘋人也!”父子茫然,棄驢而歸。
如果什么都聽專家的,后果極有可能像這對父子,始買驢,終棄驢,兩手空空,一無所得。
3
我特別欽佩王榮生教授。王教授多次在現(xiàn)場評過我的課,每次聽他評課,都如坐春風、如沐春雨。因為,第一,王教授是真正的課程論大家,他的《語文科課程論基礎》是我專業(yè)提升的必備書、案頭書;第二,王教授不以專家自居,對一線教師、一線課堂,總是抱持同情的理解、理解的同情。他評課,是傾聽,記得你上課的種種細節(jié);是理解,站在執(zhí)教者的立場,設身處地地揣測何以如此上課、何以如此理答;是對話,既不阿諛奉承,也不頤指氣使;是喚醒,說優(yōu)點,把學理說透辟;說不足,把緣由說清楚。一線教師崇敬這樣的專家:理性,見出高度;寬容,透出溫度。這樣的專家不在少數(shù),隨著教師專業(yè)研修的常態(tài)化、精細化,理性而寬容的專家會越來越多。但是,在目前的研修生態(tài)中,有兩類專家需要我們引起警惕——
一類專家,永遠沖在主流觀念的最前端。在語文界,流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時候,他儼然訓練專家;流行人文主義關懷的時候,他儼然人文專家;流行學習方式轉變的時候,他儼然課改專家;流行高效課堂的時候,他儼然模式專家;流行兒童本位的時候,他儼然生本專家;現(xiàn)如今,開始流行“學習共同體”,他又搖身一變,儼然成了佐藤學的知音和戰(zhàn)友。
專家當然要與時俱進,但與時俱進絕不意味著投機取巧、見風使舵、蠅營狗茍,極盡鉆營之能事。
專家之謂“專家”,恰恰在于有“!庇小凹摇。有“!,就是有自己的專業(yè),對專業(yè)保持學術專注,專精研究,使之成為一種專門之學。有“家”,就是在專業(yè)領域,立一家之言,成一家之說,揚一家之見,宗一家之旨。
流行什么就代表什么,一則宣告自己不“!,三心二意,見異思遷,怎么可能把學術做專做精?一則表明自己無“家”,今天代言這個理論,明天代言那個主義,他只是一個“代言家”,在學術上根本無家可歸。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