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粹的后現(xiàn)代生存|后現(xiàn)代裝修風格
發(fā)布時間:2020-03-11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市場經濟刺激了文化藝術的大發(fā)展大繁榮,各種藝術形式層出不窮,演出市場異;钴S,但身為中國國粹的京劇卻是曲高和寡,演出市場更是慘淡。近年來,在專家學者“弘揚國粹”的呼吁下,京劇開始復蘇,各大院團也都在探索適合京劇發(fā)展的市場化道路。青島市京劇院作為一家專業(yè)的京劇院團,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演出市場的“青島京劇院現(xiàn)象”,拓展了國粹的市場空間,也開創(chuàng)了青島京劇的復興之路,劇團每年平均演出200場左右,年均創(chuàng)收達100多萬元。
2005年,文化部在全國76家京劇院團中評估審定了17個全國省級重點京劇院,青島市京劇院名列其中,成為山東省惟一一個省級重點京劇院。在這次評估中,北京的專家們給予青島市京劇院很高的評價:辦院理念新穎,有思想,有朝氣,經營活。
回首近60年的發(fā)展軌跡,青島京劇院的生存之道頗有借鑒意義。
“言歸正傳”唱紅全國
青島雖然建埠時間不長,卻與京劇有著很深的淵源。自建埠以來,青島就是京劇的“四大碼頭”之一,京劇界有“紅不紅,看山東”的說法,膠東的百姓懂戲,又愛戲。上世紀20年代,京劇開始活躍在青島的舞臺上,青島票社林立,人才輩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城區(qū)有十幾家戲院,其中有六七家專門演京劇。京劇界前后“四大須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等京劇名角都曾來青島演出,青島的票友會也很多,票友的專業(yè)水準很高。
正因為青島有如此深厚的京劇文化底蘊,青島京劇院(當時叫青島京劇團)自1950年成立起,就匯聚了不少京劇名家,以言少朋、張春秋、張少樓、韓小樓為四大頭牌。1959年,言少朋、張少樓夫婦振興了幾乎失傳的言派老生藝術,轟動全國,“言歸正傳”成為梨園佳話。同年10月,言少朋領銜的青島京劇團南下演出,先后到了濟南、徐州、蚌埠、南京、無錫和上海,一時間場場爆滿,好評如潮,廣大觀眾爭先恐后前去欣賞幾乎失傳的言派戲。10月25日,中共山東省委安排為正在濟南的毛澤東演出言派戲專場,同時觀看的還有王稼祥、舒同(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等人。演出結束,毛澤東主動接見了言少朋、張少樓等全體演員,與大家親切握手,并高度贊揚了言派唱腔。當時,毛澤東還請言少朋清唱《四郎探母》中的名段“楊延輝坐宮院”。其后,在劇團南下的過程中,劉少奇、陳毅、賀龍、聶榮臻等中央領導都觀看了言派戲專場,受到了熱烈歡迎。1960年,言少朋率青島市京劇團趁熱打鐵二下江南,共到八省14個城市主要演出言派戲,歷時近9個月之久。
在1964年舉行的全國京劇現(xiàn)代戲觀摩演出大會上,青島市京劇團與淄博京劇團聯(lián)合推出了根據(jù)著名作家劉知俠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京劇《紅嫂》,由青島京劇團的張春秋、李師斌領銜。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觀看了演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后來《紅嫂》被拍成電影《紅云崗》搬上銀幕。
當時的青島京劇團在全市各大劇場排演《四郎探母》、《龍鳳呈祥》、《玉堂春》等京劇傳統(tǒng)劇目。從永安劇場、遵義劇場、井岡山劇場,一直演到李滄的劇場,劇團每年演出總量在一百場左右。
“三條腿走路”振興國粹
青島京劇院的輝煌局面只持續(xù)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發(fā)生了改變。流行音樂、小品表演、迪斯科舞蹈的日漸流行,對京劇藝術形成了強有力的沖擊,京劇觀眾越來越少。到上世紀90年代初,節(jié)奏緩慢的京劇藝術與觀眾需求逐漸脫鉤,青島京劇院也在此時跌進谷底。青島市京劇院院長郭建青對當初面臨的困境記憶猶新,據(jù)他介紹,當時劇團從原來的100多人剩下了18個人,連一臺戲都排不出來。
對京劇這個傳統(tǒng)藝術形式而言,演出市場的萎縮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社會的發(fā)展和藝術多元化的沖擊外,藝術作品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很多作品無法適應市場和社會的需求,經受不住市場的考驗,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戲劇作為一種演出形式,上演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盡可能多的觀眾接受它,愿意買票去觀看。就京劇而言,觀眾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老戲老演,老演老戲”,拉大了同觀眾的距離。
為了讓京劇重新走近觀眾,青島市京劇院啟動了“三條腿”走路的運作模式:一是復排傳統(tǒng)劇目,留住中老年觀眾,并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創(chuàng)新;二是創(chuàng)作“紅色經典”系列,發(fā)展青年觀眾;三是啟動“希望工程”,搶灘少兒市場。
《楊門女將》、《秦香蓮》等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劇目一直深受中老年觀眾喜愛。青島市京劇院從贏得市場、滿足觀眾需求的角度出發(fā),對這些傳統(tǒng)劇目作了較大的投入,進行重新包裝整理,除了保留原劇醇厚的韻味和風格外,在整體節(jié)奏、劇本、演員、舞美、音樂等方面,都進行了精心地提煉和濃縮,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在各地演出均得到了較高的評價。
“我家的表叔數(shù)不清,沒有大事不登門……”《紅燈記》的經典唱腔對于四十歲上下的一代人來說,代表的是他們的年少時光和青春歲月,樣板戲對這一代人的深厚影響是其他藝術形式無法替代的。青島市京劇院先后推出了《杜鵑山》、《智取威虎山》、《沙家浜》、《飛奪瀘定橋》、《方志敏》、《紅燈記》等“紅色經典”系列現(xiàn)代京劇,正是牽動了這“一代人的追憶”,把中青年觀眾吸引進劇場。
對孩子們來說,孫悟空是他們最為熟悉的藝術形象,卡通、動漫、小人書、電影、電視劇……孩子們接觸過多種方式的“孫悟空”,把“孫悟空”放到京劇的舞臺上,正是讓孩子了解京劇、喜歡京劇的最好途徑。京劇振興從娃娃抓起,就是要通過孩子們熟悉和喜愛的故事讓孩子們了解京劇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從而培養(yǎng)孩子們對京劇藝術的濃厚興趣。青島市京劇院1998年啟動“希望工程”,就是把《孫悟空大鬧天宮》、《三岔口》、《飛奪瀘定橋》等孩子們熟悉和喜歡的劇目一次次搬上京劇舞臺。演出前,演員們分頭到學校給孩子們講解什么是京劇、如何欣賞京劇,講京劇的虛擬化、寫意性、程式化,現(xiàn)場演示什么是舞臺上的“日行千里”,什么樣的動作意味著“開門”等等。在演出中又結合舞臺表演向孩子們解釋什么是“生旦凈末丑”,什么是“唱念做打”,在青少年中普及京劇的基本知識。慢慢地,青島的青少年看懂了,江蘇的青少年看懂了,上海的青少年也看懂了。
在兒童京劇的曲目創(chuàng)新方面,1999年7月,青島市京劇院以革命歷史題材為突破口,推出了反映抗戰(zhàn)時期少年兒童戰(zhàn)斗故事的京劇現(xiàn)代戲《生死峽谷》。這部1小時40分的精品特色劇,目前累計演出達380多場,成為全國京劇界創(chuàng)優(yōu)創(chuàng)新的旗幟!渡缻{谷》與隨后推出的抗戰(zhàn)題材的兒童劇《北斗星》先后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三條腿”的走路模式讓青島京劇院煥發(fā)了新的生機,再度走向輝煌,也為京劇的振興和普及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兩張王牌闖進“金三角”
劇院要走上良性發(fā)展的軌道,并求得更大的發(fā)展,必須在演出市場占有一定的份額,多演出、多收入、多創(chuàng)收。青島市京劇院在演出運作方面,一改計劃經濟時期等客上門的做法,主動出擊,積極培育和開拓市場。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的演出市場60%的份額在江浙滬地區(qū),被稱為中國演出市場的“金三角”,這一地區(qū)經濟比較發(fā)達,劇場多,群眾看戲的氛圍很濃,當?shù)氐木﹦≡簣F卻很少。因此,青島市京劇院從1999年開始“走出去”,把啟動以江浙滬為代表的南方市場作為劇團進軍演出市場的突破口。
一個地方京劇院團,是如何在京劇并不盛行的南方演出市場站穩(wěn)腳跟的?回顧10年來“闖蕩金三角”的過程,青島市京劇院院長郭建青總結出“兩張王牌”的經驗。
第一張王牌是“雙贏”,即青島市京劇院與當?shù)氐难莩龉、經紀人的“雙贏”。青島市京劇院在當初考察南方市場時發(fā)現(xiàn),雖然當?shù)亟哟难莩鰣F隊非常多,但是很多大牌的演出團體提出的各種要求比較苛刻,給當?shù)氐难莩龉竞徒浖o人造成很大壓力。青島市京劇院在研究市場時提出換位思考,在考慮自己盈利的同時,主動將觀眾和演出商的承受能力考慮進去,盡可能地減少流程環(huán)節(jié)、減少演出成本。在赴江浙滬一帶演出時,青島市京劇院用自己的車隊,運輸人員、布景、道具、燈光,既快又方便,并通過科學布局,使演出點連成片,將成本再次分攤,大大減少了演出商的負擔,增加了演出商的收入,實現(xiàn)了雙贏,因此得到了許多演出商的歡迎,連續(xù)五年在江浙滬演出洽談會上被評為守合同、重信譽演出團體。如今,青島市京劇院已占領了江浙滬及山東的大部分演出市場。
青島市京劇院打出的第二張王牌就是“質量”。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不斷推出精品,讓每一出戲都擲地有聲。在盛行“大投入、大制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下,青島市京劇院堅持走自己的創(chuàng)作模式,“老戲新演,老演新戲”,靠精品贏得市場。據(jù)江浙滬地區(qū)演出商的反饋信息,青島京劇院的演出質量甚至超過了全國一些大牌的演出團體。郭建青院長認為,很多劇團動輒投入幾百萬甚至上千萬排演一出新戲,演過幾場之后即被“雪藏”是很可悲的現(xiàn)象。衡量一部戲是否好看的標準,并不在于這部戲投入了多少資金,也不在于這部戲獲了什么獎項,關鍵要看市場是否認可,有市場才有生命力。2004年,青島市京劇院推出的紅色經典京劇《方志敏》被中共青島市委作為全市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的典型題材,為青島市市直機關和各區(qū)機關共產黨員連續(xù)演出52場,并應上海演出家協(xié)會邀請,在上海市影劇院、南匯劇院、浦東大劇院演出近80場,引起了巨大反響。這是上海近年來少有的外地劇院在滬大規(guī)模演出。上!缎旅裢韴蟆泛捅本秺蕵沸艌蟆窞榇思娂姲l(fā)表文章,稱該劇是“沒有口號式臺詞的京劇”、“謳歌革命先烈,形式新穎活潑”的紅色舞臺劇。
青島市京劇院2008年參加第五屆京劇節(jié)并獲得一等獎的現(xiàn)代京劇《駝哥與金蘭》,僅投入了100萬元,京劇節(jié)結束后的一年多時間里,先后走進校園、社區(qū),并赴北京演出,連續(xù)演出59場,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今年,青島市京劇院將對該劇進行重新打造,并赴江浙滬地區(qū)巡演。
人才培養(yǎng)不拘一格
從傳統(tǒng)角度講,京劇是“角”的藝術,完全依靠演員來體現(xiàn)。沒有傳承,京劇就沒有了人才;沒有了人才,京劇就沒有了發(fā)展,培養(yǎng)后起之秀是京劇的百年大計。人才的引進和培養(yǎng)是每一個京劇院團的工作重點。雖然青島京劇院沒有京劇界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腕名角,但是卻能在演出市場上屢創(chuàng)佳績,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團隊的打造。用青島市京劇院書記、副院長胡文龍的話說:“青島京劇院本身就是一塊招牌。在我們走過的演出市場上,觀眾認的就是青島京劇院這塊牌子。”
自1996年開始,青島市京劇院開始走自己培養(yǎng)與引進相結合的人才選拔模式。1997年,在中共青島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事特辦,一次性從山東戲劇學校招收了20多名演員,充實了演出隊伍。青島市京劇院克服了沒有專業(yè)演出場地的困難,利用各種機會為演員們創(chuàng)造演出機會,使演員們在演出中積累經驗,提高藝術水平。2006年11月20日,青島市京劇院精心組織了集體拜師晚會,邀請京劇名家梅葆玖、尚長榮、葉少蘭、李鳴巖同時收青島市京劇院的青年優(yōu)秀演員劉瑛、焦鵬飛、劉佳、張秀晶為徒,在全國京劇界傳為美談。
經過多年的打造,青島市京劇院培養(yǎng)出一支高素質的演出團隊,年輕演員成為劇院的生力軍。江浙滬地區(qū)的演出商認為“青島市京劇院的團隊精神好,演員守紀律、有素質”,這是雙方合作不斷加深的基礎和動力。
2008年12月,青島市京劇院與北京歌華天創(chuàng)演藝公司合作,赴京演出大型視覺京劇《新白蛇傳》,在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的情況下,利用短短18天的時間,排演全部劇目,演出水平及工作態(tài)度贏得了演藝公司的贊許。在4個多月的時間里,這支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的年輕團隊連續(xù)演出134場,鑄就了駐場演出的成功,創(chuàng)造了一臺京劇劇目在同一劇場連續(xù)上演百余場的奇跡,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As a professional Peking opera theatre, Qingdao Peking Opera Theatre has made constant innovations building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legacy of traditional essence. As a result, it has broadened the market and explored a way for the revival of Peking opera. Every year, Qingdao Peking Opera puts on more than 200 performances, which turn over revenues of more than one million yuan.
In 2005, among the 76 Peking opera theatres nationwide,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validated 17 national provincial-level key Peking opera theatres. Qingdao Peking Opera Theatre is one of these and is the only provincial-level key Peking opera theater validated in Shandong Province.
相關熱詞搜索:國粹 后現(xiàn)代 生存 國粹的后現(xiàn)代生存 姨媽的后現(xiàn)代生活11 國粹的后現(xiàn)代生存 詳解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