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歡【何祚歡:說盡人情都是書】
發(fā)布時間:2020-03-23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兩盞清茶,一張利口。 采訪何祚歡總是很盡興。老爺子從古早的評書歷史講起,情到酣處,連說帶唱,嬉笑怒罵,絕對是性情中人。在他的口中,湖北評書這幾十年的歷史也翩翩而來。
解放前,書場茶館里泡大
何祚歡的評書啟蒙是從“幺爹”開始的。
幺爹是何祚歡父親的親叔叔,族名何昌萬,在何氏家族屬于一名閑人,平日里嗜好聽書。一次,不到10歲的何祚歡挨了父親的打,幺爹為了哄他,就把自己肚子里儲存的那些評書都掏了出來,一折《關公溫酒斬華雄》把正在哭泣的何祚歡逗得眉開眼笑。
從此之后,《三國演義》、《水滸傳》、《三俠八俊十二雄》、《彭公案》、《封神榜》等一套接一套的傳統(tǒng)評書讓何祚歡著了迷,于是也開始了泡書場的生涯。
那時的湖北評書最重要的陣地是茶館,不管是江邊還是巷子里,隔幾步就有個茶館,據(jù)說高峰期武漢三鎮(zhèn)有1000多個茶館,300多個說書藝人。一毛多錢泡壺茶搖頭晃腦聽一場書,一個下午就過去了,這是富貴閑人們消磨時光的好辦法。說書人和茶館一般三七分成,稍有名氣的說書人一個月下來能賺百八十元。何祚歡年紀小,沒有錢,每天下午放學后路過茶館,只能站在門口聽上一段,這是不要錢的。
更多的時候,他流連于街頭的說書場子。何祚歡是在漢正街長大的,漢正街是當時大漢口的中心,街頭巷尾,總有各色人等在路邊圍了場子賣藝,這里面有不少說書人。有的擺個高臺擺些板凳就開場了,還有更簡陋的,什么都沒有,人往那里一站就開始干說。就這樣何祚歡也能聽得如癡如醉。
久而久之,何祚歡對湖北書界的掌故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當時湖北評書界最紅的“三巨頭”是陳樹棠、榮忠圣、江云卿。這三人從民國中期開始名滿三鎮(zhèn),各成一派,各有特色,基本統(tǒng)治了當時的湖北評書界。陳樹棠嗓子不好但知識廣博,臺風端正,越到后面越出彩,書場里常有不少大學教授捧場,在一個場館里一說就是8年。榮忠圣以家常調(diào)說書,注重人情,文采飛揚,常常能把聽者說哭。江云卿則路子野,有機智,說書情節(jié)經(jīng),F(xiàn)編現(xiàn)用。何祚歡當時聽書聽得歡,沒想到若干年后自己也成為一名說書人,這三位前輩對他都影響深遠。
而因為湖北評書,幺爹和何祚歡這一老一少也成了忘年交。到了十二三歲,何祚歡就能在學校里擺開架勢,給同學們講一些零零散散的評書段子了。
50年代,語文老師業(yè)余說書
由于家道中落,中學畢業(yè)后的何祚歡進了武漢一師。在這個師范學校里,何祚歡的曲藝細胞被進一步發(fā)掘。他帶頭成立了校曲藝隊,自己的興趣也從評書發(fā)展到更廣闊的范圍。湖北大鼓、相聲、京劇什么都能來上一手。
為了“偷師”,他迷上了民眾樂園。當時的民眾樂園里有十幾個小劇場,各種形式的曲藝都有,也是武漢市曲藝隊的常駐地。王樹田、康立本、楊松林的北方相聲,潘占奎的方言相聲、王鳴樂、陳千文的大鼓等等,都成了何祚歡觀摩的對象。并且,他還收集了一些侯寶林、里竹等人出的相聲藝術(shù)普及知識小冊子,開始慢慢學著自己創(chuàng)造一些“新段子”,這也給他以后的曲藝創(chuàng)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1959年,何祚歡師范畢業(yè)被分到了武漢第四職工業(yè)余中學教語文。那個年代,武漢各界對文藝工作抓得很緊,各個單位都有自己的業(yè)余文工團,經(jīng)常去各基層單位“送戲”。有著極高曲藝天分的何祚歡自然也被拉進了文工團。平時教書,業(yè)余就去演出,“下鄉(xiāng)慰問”、“下廠慰問”的活動層出不窮。
那時剛好碰上三年自然災害,男職工每個月的口糧只有26斤定額,常常吃不飽。但如果出去演出,沒有報酬至少會有一頓飽飯,可以敞開肚皮吃。何祚歡能寫會演,項目又多,快板、相聲、評書都拿得出手,很受歡迎,就這樣靠演出“蹭飯”,何祚歡度過了饑荒歲月。
1962年,漢陽區(qū)文化館給何祚歡布置了一項任務――將小說《紅巖》改編成評書,在青年中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這之前,何祚歡憑借在民眾樂園偷師積累的功力已改編過一些小段子,這次終于有個“大部頭”讓他一試身手了。
沒想到,《紅巖》的第一次試講就贏得了滿堂彩,各個機關紛紛邀約。學校為了照顧何祚歡,將他的課減為一周兩節(jié),鼓勵他外出演出。頓時,演出成了他的“正職”。那段時間,何祚歡的演出比專業(yè)演員還要多,一場書兩個半小時,有時一日三場,短短四五個月就演滿了100場。不少單位都派了自行車、拖拉機、卡車停在四中的門口等著接他演出。
“我第一次覺得自己有名氣了,紅了。”21歲的何祚歡初嘗走紅的滋味。
60年代,《雙槍老太婆》紅透武漢
1963年9月,何祚歡調(diào)進武漢說唱團,成了一名正式曲藝演員。
那時的武漢說唱團是在原有的武漢曲藝隊的基礎上改編而來的,集中了大批優(yōu)秀的曲藝人才。何祚歡一進團就被分配專業(yè)說評書,并拜了當時評書名家李少霆為師。
當時的武漢曲藝演出很火爆,除了在民眾樂園外,美成戲院、天聲戲院、人民劇場、和平劇場等都是曲藝窩子。武漢說唱團的日常演出分成兩撥:一撥駐扎在民眾樂園表演,包括評書、大鼓、漁鼓、小曲、道情等各曲種都有;另一撥則主要是相聲演員,在各個場子演《相聲大會》。何祚歡經(jīng)常兩頭跑,這邊演完評書,就狂奔到另一邊去演相聲,忙得不亦樂乎。
當時的演出場地還有很多露天的。觀眾席是用水泥砌成的,由前往后漸高;舞臺碩大,有觀眾席的二分之一大小,上面蓋著紅瓦,臺后不同顏色的幕幔四、五層。武漢的炎夏,開演前太陽剛剛落山,晚霞燒著藍天。水泥凳熱烘烘的,有備而來者,將水澆上去冷卻;其他人則用扇、書、衣等墊著方才落座。演出前的劇場簡直就是個市場,小商販們胸前吊著煙、瓜子、小紙扇和其它零食在人面前來回穿梭。觀眾坐到七八成時,天完全黑下來了。舞臺上正中央擺上一張桌子,桌上一驚木一話筒。演出開始,不多會,演員臉上全是汗,擦了,又有。隨后,襯衣的前胸濕成兩條線。顧不得這些,演員繼續(xù)表演,講到高潮處,呼地站起身來,手舞足蹈。一段評書下來,演員身上再也找不出丁點干的地方了。
這樣的演出對何祚歡是個很大的鍛煉,很快他又出了一部精品――《雙槍老太婆》。正是這部作品讓他大紅大紫,也奠定了他清淡儒雅的評書風格。當時的湖北和武漢人民廣播電臺每周不少于三次播出他的節(jié)目,武漢市人人都認得他的聲音。每天一到評書連播時間,各個商場門口就擠滿了人,家里沒有收音機的都跑來蹭“廣播”。一次,何祚歡無意中路過一個副食品商店,聽到正在播自己的《雙槍老太婆》,就駐足聽了一會兒。他突然發(fā)覺自己在錄音時有段“貫口”的氣息沒控制好,就情不自禁脫口而出:“唉,沒說好,沒說好。”結(jié)果引來周圍一群人的“圍攻”:“伙計,你還嫌人家沒說好,有本事你來說說!焙戊駳g只好打個哈哈跑走了。原來在那個年代,大家都聽廣播,只認得何祚歡的聲音不認得他的人。偶爾有認得他人的,在街上碰到就會跟著他后面學著他的口氣大聲念:“話說1949年……”《雙槍老太婆》演了1000多場,場場爆滿,加上廣播電臺的傳播,當時路上隨便抓一個人都會說幾段何祚歡的評書,就像今天的孩子都會吼幾句周杰倫的《雙截棍》。那時的何祚歡也就剛剛二十出頭,正應了那句“出名要趁早”的名言。
何祚歡大紅大紫的這段時間,也是武漢曲藝最活躍的時候。武漢說唱團名家薈萃,干脆分成了兩個隊,一隊由潘贊奎、李少霆、楊松林、沈邦壽等功力深厚的老演員領銜,二隊則由胡必達、夏雨田和何祚歡三個青年演員領銜。胡必達和夏雨田都是以相聲見長,何祚歡則以評書見長,三人都能寫能演,臺上相互幫襯,臺下也經(jīng)常一起喝酒討論創(chuàng)作。當時的說唱團幾乎每兩天節(jié)目就全部更新一次,引發(fā)了曲藝市場的極度火爆,當時看他們表演的人每天從一元路排隊排到大智門火車站。
這段歲月,也是何祚歡演藝生涯的黃金歲月。
如今,堅守傳統(tǒng)曲藝陣地
上世紀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將武漢的曲藝演出也打入了低谷,何祚歡被下放到湖北崇陽插隊。
一直到八十年代,曲藝演出市場才又活躍起來。而何祚歡也漸漸轉(zhuǎn)向自己創(chuàng)作長篇評書!稐盍贰ⅰ恫孰婏L波》、《掛牌成親》等成了他新的招牌作品。九十年代之后,何祚歡和田克兢合作的《都市茶座》在電視上播出,何祚歡以評書的形式說武漢的人文歷史,大受歡迎,當時的VCD出瘋了,到處都是這二人的盜版VCD,也成為武漢街頭一景。
進入2000年之后,曲藝已經(jīng)漸漸衰落,武漢說唱團成了湖北省碩果僅存的曲藝團體,全國也寥寥無幾了。步入老年的何祚歡已不再是當年那個會在街頭和聽眾爭執(zhí)的毛頭小伙子,這種起落也看得很淡了。2009年,他以69歲高齡又連演三場《歡歌笑語60年》,每場兩個多小時,以評書的形式戲說武漢30年變化,在新的舞臺上繼續(xù)嬉笑怒罵。
他說,“曲藝雖衰落了,但總得有人堅持!
相關熱詞搜索:都是 人情 說盡 何祚歡:說盡人情都是書 說不盡的人情關系 人情關系是什么意思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