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墨 [積墨寫人生]
發(fā)布時間:2020-04-06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此次上海美術館特別推出的“跋涉者――方增先藝術回顧展”,不僅對方增先半個多世紀以來漫長的水墨畫探索歷程進行全面的回顧與展示,同時也是對以方增先為代表的20世紀后半葉以來的中國人物畫沿革、“浙派人物畫”的貢獻與意義進行一番綜合的梳理和研究。
上世紀50年代,方增先就博采中外各家之所長,創(chuàng)造出一套融合西方結構素描法和中國水墨畫傳統(tǒng)(主要是寫意花鳥畫傳統(tǒng))的新穎的中國畫人物表現方法,很好地解決了中國畫的人物造型問題,用中國傳統(tǒng)的水墨材料創(chuàng)作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現實生活氣息的人物畫探索由此走出了一片全新的天地,這也是中國畫現代化實踐過程中具有歷史性意義的篇章。
方增先的中國人物畫基礎是“線性人體結構素描”,它的形成是從法國明暗五調子素描法、蘇聯契斯恰可夫的分面法到美國伯里曼結構學,進而到線的結構法以及線的團塊整體表現,實現了潘天壽有關中國畫必須以線為主的觀點在現代人物畫教學中的具體落實,是在推崇以明暗為主體的西方傳統(tǒng)素描法外的另辟蹊徑之舉,成功解決了當時中國人物畫表達的迫切現實需要。由于這套方法行之有效,易于掌握,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和學校的重視,很快在浙美的國畫教學中普及開來,之后影響到全國各地的美術院校,成為中國畫系人物畫教學的基礎課程。
而方增先也以其對于中國人物畫現代化改造產生的重大影響,當仁不讓地成為浙派人物畫的奠基者和領軍人物。
50年代的《粒粒皆辛苦》、60年代的《說紅書》、70年代的《艷陽天》,既是方增先寫實人物畫的典范之作,也是浙派寫實人物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文化思想界異;钴S的時期,中國美術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在時代發(fā)展變化和個人自覺藝術追求的雙重推動下,方增先開始積極地進行著新的嘗試,以尋找水墨人物畫現代化的新的可能。為此,他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實驗,既向西方現代藝術汲取靈感和形式資源,也對中國民間美術的形式特點做研究,將文人畫的筆墨特性、審美意趣反復琢磨、研究,融進自己的創(chuàng)作。
從2001年開始,方增先發(fā)現用積墨法畫人物可以增強人物群像的整體感、形式感,并能產生斑斑駁駁的肌理效果。近年來,方增先用積墨法創(chuàng)作了《祝酒舞》、《夢》、《佛珠》等作品,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方法和內涵。
方增先先生還是一個對國內當代藝術發(fā)展具有前瞻性和相當影響力的人物。他歷任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上海美術館館長、上海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等職務,從首屆推出有中國味的油畫,到第二屆的兼具傳統(tǒng)與實驗的水墨,再到第三屆的突出國際化但強調本土性的“海上?上!,再至第四屆的“都市營造”、第五屆的“影像生存”以及第六屆的“超設計”主題,上海雙年展在國際化、現代性的走向中始終有一條關注本土化、強調民族性的基本線索貫穿其間,其實這和方增先始終堅持的走民族特色藝術之路、建立自己的本土化當代藝術的思想不可分割。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