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搖滾之魂
發(fā)布時間:2020-04-11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人們都瘋了/時代真奇怪/我被牢牢鎖住/遠在射程之外……一切已今非昔比 (《今非昔比》) 在許多人心里,鮑勃•迪倫(Bob Dylan)約等于60年代的抗議歌手和那首《隨風而逝》,但若真是這樣,他就不是迪倫了――“最重要的,是置身險境去了解事物!
創(chuàng)作半個多世紀,迪倫不斷改變面貌,也因堅持創(chuàng)新,歷經(jīng)種種質疑。60年代他以民謠詩人形象深植人心,但卻拒絕被標簽;他決定給吉他插電、高唱搖滾時,被人指為叛徒;70年代成為基督徒、發(fā)行福音專輯時,又遭昔日歌迷嘲弄;沖破80年代的低迷期,他又重出江湖,近年轉向布魯斯、藍草風格,神秘地回歸到一個更自由的廣闊天地……比起僅供樂迷膜拜、憑吊的“活化石”,他更是不斷生長的活神話,誠如他在歌里所唱――“人若不顧念重生,就是自尋死路!
1988年,迪倫入選搖滾名人堂,同年展開全球巡演,自此每年唱上百場,從學校禮堂到國家級體育館,從賭城到梵蒂岡,曲目從未重復,編曲、表演不停翻新。關于這場史上持續(xù)最久的巡演,人稱“永無盡頭的巡演”(The Never Ending Tour)。迪倫對這稱呼卻不領情,“世間沒什么是Never Ending的,想唱就唱,哪天不想唱就不唱了!
4月初,年近古稀的迪倫將來華巡演,是第一次,恐怕也是最后一次。對于這場(迪倫自稱)“將集簡單與虛幻于一身”的演出,人們盼著親赴現(xiàn)場,“見證傳奇”。
比起大陸過去來自文本的符號化解讀,臺灣60年代的文藝界倒是直接浸染于迪倫的歌聲中,林懷民最初的小說《蟬》中有他的歌;余光中效仿他的《隨風而逝》,寫下名作《江湖上》;賴聲川當年駐唱時也愛唱迪倫的歌;如果沒有迪倫,恐怕也沒有楊弦以詩入歌的改編,臺灣“民歌運動”便失去了起點;羅大佑的書架上豎著厚厚的《鮑勃•迪倫歌詞集》;受迪倫影響,陳升在自己的歌里也吹起了口琴,并曾表示――“對我們來說,迪倫是神……”
1968年,全球都在風雨飄搖中激動不已的年代,迪倫則隱退農(nóng)村,在音樂和《圣經(jīng)》中重新思考人生,“反正我是個局外人,當年我以局外人身份出現(xiàn),現(xiàn)在我更是個局外人!
去年2月,白宮舉行了一場紀念美國民權運動的音樂會,迪倫受邀獻唱《時代變了》,他既不參加排練,也不和總統(tǒng)夫婦合影,演完就匆匆離開。對他而言,“政治就是娛樂,就是場運動會,是為那些受過良好教育、西裝革履的有錢人預備的!
盡管迪倫不買政治家的賬,現(xiàn)任總統(tǒng)倒是他的忠實粉絲,奧巴馬稱,迪倫的歌在他iPod上播放率極高!拔也恢缞W巴馬可否當好總統(tǒng),也許他能做到自己所期望的最好。”迪倫的點評頗具意味,“大多數(shù)總統(tǒng)就職時都有最好的意愿,最后卻灰溜溜地下了臺,例如約翰遜、尼克松、克林頓……以及杜魯門,好比他們飛得離太陽太近,結果就被燒死了!
1997年春天,迪倫心臟遭細菌感染,大病了一場,“我都以為要去見貓王了!比欢@場病,似乎把他此前的低迷一掃而空――9月發(fā)行新專輯《被遺忘的時光》,拿下格萊美獎年度專輯;2001年又以《今非昔比》拿下奧斯卡電影歌曲獎(此后小金人就陪著他四處巡演),隨后3張專輯《愛與竊》(2001)、《摩登時代》(2006)、《共度人生》(2009)不但大獲好評,后兩張更攻下全美專輯榜首,《滾石》雜志編輯評價道:“迪倫自從1968年專輯《約翰•韋斯利•哈丁》之后就沒如此‘活潑’過!
人們看到,一個永不停航的搖滾信徒,踏上了“重攀巔峰”的征程。
2004年,迪倫的自傳《像一塊滾石》出版,登上《紐約時報》年度榜,還被提名美國國家圖書獎,媒體將其與《在路上》相提并論,贊其寫作手法直追普魯斯特……迪倫成了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音樂人。2007年,普利策將特殊貢獻獎獻給他――盡管大家公認“迪倫不需要普利策,是普利策需要他”。
前陣第53屆格萊美頒獎禮上,迪倫受邀登臺,歌唱了半個多世紀,那被酒浸過被煙熏過被風吹過的聲喉干枯得嚇人,倒也散發(fā)出老當益壯的舞臺魅力,老迪倫表情冷漠,里面的魂卻是熱的。
“回望過去,我受的大部分影響可能讓人覺得很怪異,我迷戀那些巡回演出的團體:藍草音樂歌手、表演套索雜耍的黑人牛仔、歐洲小姐、卡西莫多、長胡子的女人、人妖、畸形、駝背、非洲侏儒、吞火的人、教師和布道者、布魯斯歌手……我喜歡接近這些人,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尊嚴與自由,還有公民權和人權,以及怎樣保持自我!
這些歲月的變?nèi)荩鹑鐨v經(jīng)一長串的夢境,怪不得迪倫把“Forever Young”(青春永駐)唱得那么吃力又感傷,如果你翻出那些老照片,他一定狡猾地說――《I"m Not There》(《我不在那兒》,2007年的迪倫傳記電影)。
是啊,他根本“不在那兒”――他已奔得更遠。
詩篇:“暴雨將至”
人要經(jīng)過多少修途,才能成為真正的男子漢?山要屹立幾年,才會溶入大海?人要多少次昂首,才能面對蒼天?究竟要有幾只耳朵,才能聽見人民的哭喊?人要活多久,才能重獲自由?……答案啊,飄在茫茫的風中。
21歲時,迪倫已寫下平生最著名的歌曲,一連問了12個沒人能答上的問題。
許多人看來,他把民謠變?yōu)橄目棺h詩和揭示現(xiàn)實的寓言詩,寫出了60年代,甚至整個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數(shù)首詩篇。
1961年2月,19歲的迪倫背著吉他和破舊皮箱,從白雪冰封的明尼蘇達來到紐約格林威治村:這里不僅是全球民謠的中心,也是各種前衛(wèi)藝術恣意串門子的地方,畫家在“哇?”咖啡館聽著音樂,歌手和詩人在“煤氣燈”酒館的地下室輪番吟唱……自明尼蘇達輟學而來的迪倫,比“村子”里任何人都用功,除了扒帶子學習民謠,他在酒館中吸收各種音樂精華,熱衷費里尼和其他歐洲電影,在咖啡館中傾聽社會主義者激辯革命道路,在朋友家書房閱讀大量魏爾侖和蘭波的詩作,并和女友終日埋藏在劇場和博物館中。
“我看到的杰出藝人都有個共通點,他們的眼神仿佛在說――我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我想成為那樣的表演者!”
來“村子”之前,迪倫已熟讀左翼民謠之父伍迪•格斯瑞的傳記,愛上他流浪者的形象,還有用吉他“這個機器殺死法西斯分子”的精神。他來紐約尋找伍迪,去新澤西的醫(yī)院探望病重的伍迪,唱歌給他聽,并為他寫下一首《給伍迪的歌》!拔榈鲜莻激進分子,而我想成為那樣的人!比欢芸煊袠方缛耸奎c醒他,純粹模仿毫無意義。
事實上,迪倫的背景與工人出身的伍迪差距甚遠。迪倫從小就等待成名,離家后一路尋找凱魯亞克《在路上》中五光十色的大城市,但伍迪則經(jīng)歷過粗礪的土地風霜、流過血汗。迪倫所在的各種文藝場所,更多的是波西米亞社群……他們和享樂主義的親密關系更甚于社會主義的引力,這確乎預示著迪倫的創(chuàng)作路線,他的波西米亞性格與左派養(yǎng)分,即將交織出奇異的花朵。
“我唱的民歌絕對不容易入耳,它們并不友善,也不圓潤滑順……歌曲對我來說遠不只是輕松的娛樂而已。歌曲是我的導師,它們引領我,帶我到另一種對現(xiàn)實的意識,帶我到某個不一樣的共和國,某個解放了的共和國……一個‘看不到的共和國’。”
來紐約不到一年,迪倫就被曾發(fā)掘出諸多巨星的傳奇制作人哈蒙德簽下唱片合約。1962年3月,他在首張同名專輯《鮑勃•迪倫》中錄下多首傳統(tǒng)民歌,但沒引起太大回響。
然而他像海綿一樣地吸收各種養(yǎng)分,大量創(chuàng)作并演唱,獨特的風格逐漸成熟。人們說,“看著迪倫走上舞臺,他是查理•卓別林,他是迪倫•托馬斯(詩人),他說話像伍迪……”
1963年5月,專輯《自由放任的迪倫》出版,宛如一顆原子彈墜落在60年代初的騷動之夏,這種全新的聲音,結合了艾倫•金斯堡的詩歌想象與伍迪對現(xiàn)實的音樂態(tài)度,重新書寫了抗議歌曲。專輯發(fā)表兩個月后的新港民謠節(jié)上,一直為民權而巡回演唱的“自由歌手”、彼得•西格和“民謠皇后”瓊•貝茲,在音樂節(jié)的最后一夜合唱了《隨風而逝》。
一個月后,1963年8月28日,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舉行了幾十萬人的民權大游行,馬丁•路德•金發(fā)表了撼動世界的《我有一個夢想》,迪倫和多位著名歌手在此生最浩大的場面一起大合唱了《隨風而逝》,這首歌成了民權運動的國歌。
金斯堡說,迪倫是最棒的詩人。
“我從印度回到美國西岸那會兒,有人給我放了張唱片,當我聽到那首《暴雨將至》,我哭了出來。薪火傳承到了新的一代,從早期的波西米亞和垮掉的一代,到尋找光明和自我激勵的這批年輕人。我被他的修辭鎮(zhèn)住了,這些詩詞簡直就像《圣經(jīng)》箴言一樣,憾動人心。”
迪倫寫下這首歌的時間與古巴導彈危機的時刻相近。7座悲傷的森林、12片垂死的海洋、被狼群包圍的嬰兒、不斷滴血的樹枝、上千個沒有舌頭卻仍在講話的人……一系列叫人喘不過氣來的超現(xiàn)實象征,撕開一部核戰(zhàn)過后的黑暗啟示錄。迪倫深信,“這首歌的濃密意象,足以讓每句話都成為一首歌!北M管當時大規(guī)模反戰(zhàn)運動尚未開始,迪倫卻已寫下20世紀后半頁最響亮的反戰(zhàn)歌曲。
1963年12月,迪倫獲頒一個人權獎,獲得左翼和自由派對他最大的肯定,這個20剛出頭的毛頭小伙上臺領獎時,顯得非常不自在:“我沒帶吉他,但我可以講話,我代表前往古巴的士兵,謝謝你們頒這個獎,那些士兵都很年輕,我經(jīng)過多年才成為年輕人,而今我真為此感到驕傲。今晚每個人頭上都蓋著茂盛的頭發(fā),這讓我覺得你們也還年輕,一切都在蓬勃生長!彪S后他開始半調侃起來,“老人頭發(fā)掉光時,他們就該下臺。我看低那些統(tǒng)治我的人,他們?yōu)槲抑贫ㄒ?guī)則,卻都頂上無毛,這令我憤怒。對我而言,再沒黑白人種、左右黨派之分,只有上和下,向下非常接近大地,我只想奮力向上,全然忘記政治這樣的瑣事!
這番醉意表述,讓大伙驚訝且憤怒――原來迪倫不是那種訓練有素的乖寶寶,他大膽反抗,聲明自己不是政治詩人,也不是什么左翼仆人,而是個獨立的吟游詩人。
1964年1月新專輯《時代變了》問世,黑白封面上,迪倫眉頭緊蹙,向下冷冷睨視,仿佛要用凌厲的目光殺死世間一切的罪惡和不義。人們紛紛在墻上掛起這張蒼郁的面孔,一個反叛力量的鮮明代表,正挺立在混濁的時代洪流中。
你最好趕快開始奮力往前泅泳/否則你就會如大石般沉落海里
同名歌曲中,迪倫警告父母,不要批評自己不了解的東西,兒女已不為你所掌控;他警告政客,要傾聽人們的吶喊;他大聲宣告,時代正快速變遷,沒人能擋住歷史前進的步伐,迪倫很清楚:“我想要寫出一首偉大的歌曲,一種主題性的歌。”
迪倫召喚人們向新時代起義,他自己也開始了冒險之路,專輯末尾,他通過一首《不平靜的告別》透露了出走意圖:離開剛登上的“民謠之王”寶座,向一個新的方向前進。
幾月后發(fā)行的《鮑勃•迪倫的另一面》專輯中,他嘲諷自己過去的投入(《我的過去》),也質疑運動本身(《給羅曼那》)――對歌中獻身民權運動的女子說,你被騙了;在《自由的鐘聲》中,迪倫第一次跳出為某個特定階層寫歌的框框而關注個人的尊嚴,錄完這首歌,他解釋道:“看看四周,人們把責任推給槍炮和炸彈這些殺人武器,可這個題材已變得越來越無聊,世界所面臨的真正危機比炸彈更深層……我不屬于運動的一部分!
迪倫已受夠了“抗議歌手”的標簽,甚至反感貝茲要他出面“擔當一整個世代的良心”。――“我不想再為任何人寫歌,不想成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從我的內(nèi)在出發(fā)來創(chuàng)作音樂!
“猶大!”
――你不再唱抗議歌曲了?
――誰說的?我所有的歌都是抗議歌曲,我的工作就是抗議!
1964年初,迪倫早已露出不安現(xiàn)狀的苗頭,“我常問自己:你會去聽迪倫的演唱嗎?一個人,一把吉他,一架口琴,太單調了!”
那時,從倫敦飛抵紐約的“披頭士”已正式“入侵”美國流行樂市場,每到一處,他們便受到女孩們夾道圍堵,再大功率的音響都會被尖叫聲所淹沒。
列儂很想見見迪倫,在一名記者的撮合下,迪倫到了“披頭士”的演出現(xiàn)場,歌迷們幾近瘋癲的反應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演出結束后,他來到“披頭士”下榻的酒店。
“我們有Speed(安非他命,當時服用這種興奮劑算是合法的),”他們中有人隨口說道。
“我可不用人工合成的東西,”迪倫語氣很堅決,“不過,你們要想嘗嘗地上種出來的天然產(chǎn)物,我這兒倒有!
4個大男孩面面相覷,他們很久沒有這種低人一等的感覺了,迪倫不慌不忙地從口袋里掏出煙葉,卷了根紙煙遞給大伙兒,沒多久,整屋子的人都大笑起來……就這樣,歐美音樂史上兩巨頭的首次會面在大麻引發(fā)的笑聲中過去了。列儂因迪倫一句“你們的歌詞空洞無物”開始重視起創(chuàng)作的深度;迪倫呢?他第二天就租了把電吉他,回家擺弄起來。
1965年春,迪倫的新專輯《席卷而歸》出版,人們發(fā)現(xiàn),《時代變了》封面上那個穿粗布襯衫的“抗議歌手”全然不見影蹤,身著西裝的迪倫懷里抱著他心愛的寵物――一只名叫“滾石”的長毛貓,背后則斜倚著一位紅衣少婦,正以完美的手勢捏著一根香煙,整張照片流淌著曖昧的小資情調。
“不要跟隨領袖/當心你的停車計時表……不聽氣象預報/你也知道風往哪里吹!笔浊兜叵锣l(xiāng)愁藍調》,迪倫機關槍似地吐出所有挑釁、俏皮的歌詞,伴著強烈的搖滾樂把聽眾震個措手不及……《席卷而歸》可謂迪倫打造“民謠搖滾”的初步嘗試,這是他首張銷量過百萬的唱片,在“披頭士”的家鄉(xiāng)還登上了英國排行榜首位,榜單前10位中還包括他的前兩張專輯。至此,迪倫已邁入搖滾明星的行列。
1965年7月,迪倫披著時髦的黑色皮夾克,出現(xiàn)在新港民謠節(jié)的舞臺上,身后是一支事后很快就被他拋棄的五人樂隊,他用自己最沙啞的嗓音,唱起那種在很多人看來意味著墮落與謊言的電子噪音,氣得民謠前輩彼得•西格差點用斧頭劈掉電源線。
帶著一切記憶與命運/潛入波濤之下/明天來到之前/且讓我把今日忘懷(《鈴鼓先生》)
在各種軟硬毒品的作用下,迪倫拼命工作,他常常深夜坐在打字機前,叼著煙,噼里啪啦敲下一行行充滿晦澀意象的詩句。插電事件后,很快他又推出了自稱最滿意的《重訪61號公路》,正是從這張專輯開始,迪倫被后來諸多崇拜者捧上了神壇。1966年春,花哨迷人的《美女如云》(雙唱片合集)把那個民謠運動的靈魂徹底抹去。
人們難以相信,那個唱著《上帝在我們這邊》、光明昂揚的民謠詩人,轉身成為搖滾客,墜入另一個黑暗囂烈的世界,花不完的錢,睡不完的姑娘,還有嗑不完的藥……紀錄片《別回頭看》記錄了這一時期的迪倫:極瘦、神經(jīng)質、臉色慘白如厲鬼,但卻high得不行。
民憤愈積愈烈,最后在1966年5月27日倫敦皇家艾伯特大廳徹底爆發(fā)。
“猶大!”
觀眾席里迸出個尖音,周圍人拍手叫好,隨即掀起一片噓聲。
迪倫的身子畏縮了一下,他頓了頓,走上前冷冷回應道:“我不相信你。”那人的詛咒還在大廳回響,好似一場蓄謀已久的“審判”……迪倫握緊那柄Fender Telecaster(電吉他),一股郁氣翻騰而上,他歇斯底里怒吼道――“你是個騙子!”
前奏響起,“老兄,別這樣!币晃粯肥趾ε聢雒媸Э兀p聲提醒道。
迪倫回轉身,對樂隊喊道:“TMD把音樂玩到最大!”然后猛一跺腳,重重地刷下吉他,狂風驟起,地裂山崩,歌詞在顫栗:浮華的過去、荒誕的現(xiàn)實、徹底的背叛,整個世代的沉淪……音場澎湃,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警報,直到那股被壓抑的憤慨――Ahhh!How does it FEEEEEL?
那是種什么感覺?/你孤立無援/你無家可歸/你默默無聞/像一塊滾石……
當時在臺下叫罵的觀眾或許沒想到,這首長達6分多鐘的《像一塊滾石》,將隱喻堆疊進電聲,最后橫亙?yōu)閾u滾史上的里程碑。
演出結束,迪倫只說了句“謝謝”,便和樂隊匆匆離開舞臺,和先前一樣,沒有返場,也沒有謝幕――1965年秋至1966年夏、從美國到英國巡演的每場演出,迪倫都在對抗臺下的叫囂,對抗人們對被背叛的憤怒與對未知的惶恐,正如他在《瘦子之歌》中所唱的:某件事正在發(fā)生,但你對此一無所知……
結束長達9個月的巡演,迪倫已筋疲力盡,只想躲回伍德斯托克鄉(xiāng)間,和新婚妻子好好過日子。然而,7月29日的明媚午后,他騎的那輛“凱旋牌”摩托沒能凱旋,車子后輪突然卡死,車身在路上滾了數(shù)圈。據(jù)說,迪倫整個人被拋向空中,腦袋著地,頸骨開裂……此后17個月,他從地球表面消失了,死亡的傳聞四處流竄……
廣為流傳的,還有一批神秘的“靴子腿”(bootleg)私錄唱片,算是成就了早期盜版行業(yè)。隱居期間,迪倫和樂隊在鄉(xiāng)間一幢粉色大房子的地下室即興玩音樂,錄制了大約100首老歌和原創(chuàng)新作,其中14首新歌被制成《地下室錄音帶》,《你無處可去》、《太多微不足道的事》等歌曲被PPM和“飛鳥”等唱紅。迪倫轉向鄉(xiāng)村搖滾的樂風,還影響了“西蒙與加芬克爾”、“老鷹”乃至REM等團體,甚至滲透到90年代的另類鄉(xiāng)村搖滾。
1975年,當年地下錄音室中誕生的若干作品正式發(fā)行,一舉登上排行榜前10名,其中包括《憤怒之淚》、《我終將獲釋》、《百萬美元狂歡》等名作。有樂評說,這些流淌著草根氣息與超現(xiàn)實意象的歌曲,“仿佛在妓院與懺悔室之間徘徊”。事實上,迪倫真成了基督徒,并發(fā)行過3張福音專輯,昔日歌迷嘲弄道,“你不是說‘答案在風中’?這下你找到答案了。”即便如此,無人能阻止他奪下格萊美獎的最佳搖滾歌手。
雅歌:那些“鉆石與銹跡”
“在我的歌里,痛苦確實是愛情不可少的一部分。痛苦、性、謀殺、家庭,它們都有一席之地,當然還有仁慈、榮譽、寬容,這些也都包括在內(nèi)!报D―迪倫
今年2月24日,67歲的蘇珊•羅托洛因肺癌辭世。
上世紀60年代初,這個昵稱蘇西的姑娘,見證了迪倫從默默無聞到橫掃歌壇的過程。
“她是我見過最性感的尤物!”1961年,17歲的蘇西初識迪倫,令他昏眩,“以前丘比特之箭曾從我的耳邊飛過,這次它直接射中了我的心,把我拖進愛的深淵!
當時迪倫剛到紐約,還常在朋友家蹭睡,1962年夏,蘇西遠赴意大利進修,飽受相思之苦的迪倫為她寫下多首情歌,“我曾愛上一個女人,她就像個孩子,我給她我的心,但她還要我的靈魂!碧K西回紐約后,這對小情侶住進了西四街161號公寓,他們勾著手相依走在雪后的街道上,這幀溫馨的照片很快成為新出爐的專輯封面。
“那天非常冷,鮑勃為了賣帥,一定要穿這件夾克上街,沒走幾步就凍得全身哆嗦!2009年,蘇西在其新出版的回憶錄《放任自流的時光:追憶60年代的格林威治村》中寫道:“他穿的夾克非常薄,因為形象就是一切。我們的公寓很冷,所以我穿自己的毛衣,再套一件他的厚毛衣,然后才穿上大衣,我覺得自己活像一根意大利香腸,看上去很肥!
蘇西的父母都是共產(chǎn)黨員,當年她也積極參與民權運動,政治意識深深影響了迪倫。“我當時在種族平等促進會工作,時常有人打來電話,‘天哪,某某被打成爛泥,某某進了醫(yī)院’。”蘇西把黑人艾米特•提爾由于朝白人婦女吹口哨而被毆打致死的事件講給迪倫聽,成就了他的早期名作《提爾之死》!澳鞘莻充滿創(chuàng)傷的時代,世界很瘋狂……你不能對外頭的世界視而不見,我想鮑勃也有這種感覺!
然而,隨著迪倫名氣俱增,他和貝茲愈發(fā)親密,蘇西最終決定分手。“我再也不能應付壓力、流言、真相、謊言這些圍繞在鮑勃周圍的東西。我找不到自己的空間,處境危險且容易受傷。”多年來,蘇西避論迪倫,直至兩年前回憶錄出版,人們才得知她曾動過流產(chǎn)手術,拿掉了迪倫的孩子,那年她才19歲。
“他是我見過最復雜的人,一開始我以為我搞懂了這人,事實并沒有。我放棄了,我不知道他想什么,只曉得他曾給過我們什么!睅资旰,貝茲在紀錄片《歸鄉(xiāng)無路》中不無感傷地回憶道。
當年,迪倫與貝茲共巡演、同游行,一個麥克,兩把吉他,吟游詩人的曠世歌詞、民主女戰(zhàn)士的天籟嗓音,兩人在幾十萬人的簇擁中合唱《隨風而逝》,成為那代人最灼熱的記憶。“那時我們真的很年輕,兩個人都有點嬰兒肥。鮑勃就像個窮苦孩子,即使沒什么母性特質的女人,也會因他激發(fā)出母性本能。后來他搬來和我一起住,他總是站著沉思,用打字機寫歌,然后問我,你覺得這個如何?我仔細讀一遍,把我對歌詞的理解告訴他,他說:真TM好!你看著吧,幾年后,其他那些混蛋,會開始學寫我的這些狗屁東西!”
眾所周知,迪倫后來脫離了民謠陣營,他與貝茲的這段傳奇姐弟戀也畫上了句點。貝茲回憶道:“越戰(zhàn)時政治拉力很強,我認為我們兩個可以合作,但他好像說:我們應該去卡內(nèi)基音樂廳……他說他想做他的音樂,但我還想做別的事情,當然,我很失望。”
“不再回頭”的迪倫,曾對貝茲表示――“你相信你可以改變世界,而我知道沒人可以真正改變世界!狈值罁P鑣后,貝茲繼續(xù)投身人道主義運動,60年代中創(chuàng)立非暴力學習協(xié)會,曾因參加反戰(zhàn)集會兩次入獄,1979年創(chuàng)立國際人權社!斑@些年,我去游行、靜坐、集會或坐牢,很多人會問,鮑勃來嗎?我說,他從沒來過,白癡!你何時才明白?或許永遠也不懂!”
1966年初,迪倫錄制了一首11分多鐘的《低地愁容女士》,足足5段歌詞,表達他對新婚妻子莎拉的綿綿愛意。1965年11月22日,他與這位眼神憂傷的蘇格蘭美女秘密結婚,此后12年間兩人育有4個孩子。
莎拉,莎拉!你是我無暇的天使,我今生的摯愛/莎拉,莎拉!你是最閃亮的寶石,我神秘的妻子……生病時你的陪伴,使我堅強……莎拉,噢,莎拉!請不要離開我,永遠別走……
1975年,迪倫與樂隊的合作愈發(fā)頻繁,引起莎拉的不滿,兩人感情出現(xiàn)危機,迪倫寫下這首深情的《莎拉》,試圖挽回妻子。他在歌中回憶“孩子們在沙灘玩耍”的天倫之樂,句句充滿對妻子的依戀,然而,兩人的婚姻還是走到了盡頭。迪倫很少演唱這首歌,連其樂隊成員也是1976年莎拉出席時才聽到他現(xiàn)場演唱,口琴聲響起,他的低吟與嘶吼,好似把自己的傷口赤裸裸展現(xiàn)在你面前,令人心碎。
就在同一年,貝茲以當年與迪倫的情誼為主軸,譜下一曲經(jīng)典的《鉆石與銹跡》。
哦!該死!你的陰霾重現(xiàn)……聽著一個幾光年前熟悉的聲音/我頭暈目眩,直墜深淵……十年前我曾給你買了袖扣/你也有所回贈/我們都清楚回憶能帶來什么/只剩鉆石與銹跡……
貝茲的唱腔百轉千回,傳遞出難言的愛恨交織,齊豫曾解讀:“鉆石是他們閃光和堅定的過往,鐵銹是時間變質的烙印!
幾番情海浮沉,如今老迪倫又成單身;或許,他早年已有預感――“愛就TM那回事兒!”(注:歌名Love is just a four-letter word,直譯“愛就4個字母”,英文four-letter word指粗口)
相關熱詞搜索:之魂 鮑勃 搖滾 鮑勃迪倫 搖滾之魂 鮑勃迪倫最好聽的歌 鮑勃迪倫歌曲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