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孔立:和平統一方針經受挑戰(zhàn)
發(fā)布時間:2020-06-14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30年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從此,兩岸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但是,30年來對于和平統一方針也曾經經受過重大的挑戰(zhàn),有人懷疑、動搖,有人否定、反對。而黨中央則始終堅持和平統一的方針,決不放棄;仡欉@一歷程,對我們應當有所啟發(fā)。
一、和平統一方針要不要改變?
和平統一方針提出以后,得到全黨全民的擁護。但是,這個方針一向沒有得到臺灣當局的正面回應。
《告臺灣同胞書》指出:“臺灣當局一貫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反對臺灣獨立。這是我們共同的立場,合作的基礎”。
蔣經國雖然反對“兩個中國”,但他始終認定“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并且堅持“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他表示:“中共在與美國建交以后,大肆推銷其‘和平統一’的論調,來達到他難以武力達成的目的,我們絕不會誤中其圈套”。他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作為對抗,直至他去世之前不久還強調:“只有當共產主義消滅,中國大陸回歸中華文化及自由民主制度,中國的統一才有可能”?梢,蔣經國并沒有把“一個中國”作為兩岸共同的立場與合作的基礎,他始終認為和平統一是中共的“統戰(zhàn)陰謀”。
李登輝時期雖然曾經提出“國家統一綱領”, 但他先是提出“一個中國,兩個對等政治實體”,后來提出“一個分治的中國”、“兩個各自獨立的中國”、“中華民國在臺灣”。臺灣當局認為“‘一國兩制’的目的是要中華民國向中共全面投降,要臺灣地區(qū)人民在一定時間后放棄自由制度”,表示“絕不接受”。李登輝反對“一國兩制”,實際上反對的是“一國”,因此,他后來會提出“兩國論”,公然反對兩岸統一。
陳水扁上臺以后,叫嚷“一邊一國”,鼓吹法理“臺獨”,更是變本加厲地反對和平統一,大肆從事“臺獨”分裂活動。
由此可見,從蔣經國到李登輝再到陳水扁,臺灣執(zhí)政當局對和平統一方針始終采取了對抗的態(tài)度。
在國際上,有一些國家不愿意看到中國的統一,他們認為“統一”或“獨立”都是單方面改變現狀。有人提出:中國應當采取新思維,“建立國際保證下不獨不武的新架構,用以維持往后數十年的臺海和平!绷硗庥幸恍┤藙t認為“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失之以軟,失之以寬。以斗爭爭取和平,和平才有可能實現,綏靖政策不可能帶來和平,只能帶來更大、更持久的戰(zhàn)爭。
在這種形勢下,大陸內部對和平統一方針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特別是在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與“法理臺獨”之后,公開反對“和平統一”、鼓吹“武力統一”的論調不僅流傳的社會上,而且似乎成為對臺研究系統內部的最強音。他們的主要論調是:
。ㄒ唬斑^時論”“無效論”:“和平統一的前提和基礎即將完全失去”;
“兩岸關系走到今天,再談和平統一已不合時宜”!皟砂逗推浇y一的希望已越來越渺!保
“和平統一的政策應該檢討”;
“解決治權分離,維護國家統一的方式,通常只有兩種,一是和平,一是戰(zhàn)爭。既然和平方式難以達成國家統一,那就只有戰(zhàn)爭一途了! “面對新形勢,新一代中國領導人必須改變原有的觀念,制定全新的對臺政策。在臺灣問題上,中國政府已經走到一個不得不采取全新政策的程度!
(二)“武力不可避免”:“如果大陸不得不以武力統一臺灣,則長痛不如短痛,早打比晚打收益大!薄拔淞σ呀洺蔀槎糁啤_獨’的唯一辦法”!昂推浇y一是基本方針,武力統一也是基本方針”。
那時在網上充斥著“武力統一”的聲浪,甚至在新華網的論壇上,網友留言也幾乎是一面倒地提出“收復臺灣只有實施武力的惟一手段”,“打!堅決維護統一中國”等激烈言論。似乎只有反對黨的和平統一方針才是正確的觀點。全盤否定黨的“和平統一”方針的思想不僅相當普遍,而且相當強烈。
相反的,堅持和平統一方針的人反而被認為是錯誤的、保守的,甚至被視為“溫和派”乃至“主降派”。有人在網上提出不要使用武力統一,便被一些網民視為“漢奸”。維護和平統一方針的主張沒有受到鼓勵和支持,以致聲音越來越小,似乎陷于孤立。不僅如此,海外以及臺灣也有許多人認為大陸正在準備動用武力,“和平統一”方針必將被武力統一所取代。
黨的和平統一方針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
但是,中央始終堅持和平統一的方針。即使在李登輝提出“兩國論”以后,2000年國臺辦發(fā)表的《一個中國原則與臺灣問題》白皮書還強調:采用和平的方式是最好的方式,而“采用武力的方式,將是最后不得已而被迫作出的選擇”。2002年黨的十六大再次重申和平統一的方針,提出:“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沒有人比我們更希望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
以上事實表明,黨的和平統一方針始終沒有改變,它不僅明確地否定了當時流行的“武力統一”的錯誤論調,也有助于澄清臺灣方面有人認為大陸即將“武力犯臺”的誤解。
2005年3月4日胡總書記強調:“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只要和平統一還有一線希望,我們就會進行百倍的努力”。在《反分裂國家法》中仍然強調“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臺灣海峽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國家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實現和平統一”,并且明確規(guī)定在造成臺獨分裂的事實、發(fā)生導致臺獨分裂的重大事變以及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的情況下,“國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wèi)國家和領土完整”。2007年黨的十七大的報告再次重申:“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并且提出“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主題”。由此可見,30年來中共中央始終不渝地堅持和平統一的方針!
鄧小平同志早有預見,他指出:“用和平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對國家、對民族都比較有利;
不要為一時動蕩的局勢影響,動搖我們和平統一的方針!睂嵺`證明,黨中央對于貫徹執(zhí)行和平統一方針是十分堅定的,盡管面對重重障礙,一貫堅持,決不放棄,這完全是正確的,而對和平統一方針的任何懷疑、動搖都已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
最近,胡總書記指出:和平統一已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大政方針。經過多年的爭議,現在應當很少人懷疑鄧小平的如下論斷:“大勢所趨,祖國遲早總是要和平統一的”。
二、和平統一需要多長時間?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曾經列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三大任務之一。但是,實際上,到了1984年鄧小平已經發(fā)現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他在中顧委會議上指出:“當然,絕不能輕易使用武力,因為我們精力要花在經濟建設上,統一問題晚一些解決無傷大局!鳖愃频恼f法來自臺灣著名科學家李遠哲,他回憶1987年見到鄧小平的情況,鄧詢問了臺灣的情況,然后對李說:“李教授,我看臺灣的這個問題,我們要留給下一代人去解決”?上Ш芏嗳瞬⒉恢匾曔@些講話,也不理解這些講話深刻的含義,因而對實現統一急于求成的心情普遍存在。早在1986年就有人說:“臺灣問題的解決比香港要快”,這種不切實際的說法曾經廣為流傳,還被說成起了“鼓舞人心”的作用。由于對臺灣問題的復雜性了解不足,對于兩岸關系發(fā)展的困難估計過低,因而當1993年汪辜會談舉辦成功時,有人認為兩岸關系已經取得重大突破,兩岸統一指日可待了。
在9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對臺工作會議曾經得到一個共識:實現兩岸統一是一個長期、復雜、艱苦的過程。這個結論是實事求是的、切合實際的,但是并沒有為多數人所接受,許多人期待“早日實現祖國統一”,這固然是一個良好的愿望,但卻是錯誤的判斷。正是由于缺乏應有的思想準備,到了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后,許多人便對和平統一失去信心,而只能主張武力解決了。當時大陸就有學者提出應當在2010年以前實現統一,否則就無法實現中央制定的2010年遠景目標。
不僅在國內,在臺灣和外國也有人認為統一可以在短期內實現。早在90年代,臺灣就有人寫了《一九九五閏八月》預言大陸將在1995年進攻臺灣。2002年又有日本學者大前研一預言:2005年兩岸將以“中華聯邦”形式實現和平統一。大約與此同時,美國軍方情報系統傳出一個信息:解放軍準備在辛亥革命100周年,即2011年實現兩岸統一。這些說法曾經在臺灣引起震蕩。當時我就寫了文章批評以上說法的片面性,指出這樣重大的問題“如果只是從某個局部、某個方面來觀察,是不可能得出正確結論的,如果有人敢于提出‘哪一年’統一,那多半屬于‘瞎猜’!
實踐證明,以上有關統一時間的“預言”都是沒有根據的,而“實現兩岸統一是一個長期、復雜、艱苦的過程”這個論斷則是完全正確的。對實現祖國統一的困難認識不足,就會產生盲目樂觀情緒,而一旦受到挫折,很容易轉化為消極悲觀和急躁冒進情緒,對和平統一失去信心。
2007年11月29日前國臺辦副主任唐樹備在香港引用一位前領導人的話說:只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一百年不統一也可以”,但問題是分裂絕對不行。這里沒有限定統一的時間,其精神是實事求是的,富有彈性的。
和平統一需要經歷相當長的時期才能實現。“解決臺灣問題是一個長期、復雜、艱苦的過程”,這個看法是完全正確的,可惜我們沒有廣為宣傳,讓它深入人心,以致后來出現了許多急躁、冒進、悲觀的論調,這個經驗值得記取。
三、和平統一有什么好處?
和平統一方針提出以后,臺灣就有人問道:和平統一對臺灣有什么好處?1998年中共中央臺辦和國務院臺辦出版的《中國臺灣問題》干部讀本做了概括性的答復:“用和平方式實現統一,有利于祖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有利于兩岸同胞的感情融合,有利于統一后臺灣的長期繁榮穩(wěn)定,也有利于維護亞太地區(qū)的和平與穩(wěn)定”。1999年我和張銘清等參加海協專家組前往東南亞交流。在泰國有一位臺灣商人提出:大公司并購小公司,需要“擺平”股東與管理人員,要讓他們得到好處,中國要統一也要讓臺灣民眾和臺灣當局得到好處。他認為應當把和平統一的好處講得具體、明白,才可能得到臺灣方面的支持。民進黨人則提出“和平統一有什么好處”的質問,他們以為我們無法做出正確的回答。
為此,我開始研究這一課題,2000年在《人民日報》發(fā)表了《和平統一的十大好處》一文,提出以下好處:一、兩岸同胞感情融洽,二、安全安定共享太平,三、當家作主共享尊嚴,四、經濟合作互補互利,五、健全法制保障權益,六、國際地位空前提高,七、共保國防節(jié)省軍費,八、科技合作優(yōu)勢互補,九、文教交流提高素質,十、亞太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同時指出:“和平統一的最大好處就在于:兩岸共同發(fā)展,增強全中國的綜合國力,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理想”。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學者提出各種具體的好處,做了有益的補充。臺灣學者也從中國統一對于民族主義的理性化,中國獲得陸地、海洋國家的戰(zhàn)略地位,中國文化多元、多采的再生與開創(chuàng)東方文化的獨特性等方面,論述中國統一對人類的貢獻。
但是,也有人針鋒相對地提出“武力統一的十大好處”之類的說法,實際上是否定和平統一的好處。他們認為只有武力統一才能真正解決臺灣問題,而和平統一不僅不可能實現,而且即使實現了也還會留下許多難題,因而主張“長痛不如短痛”,以武力方式及早解決問題。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論點是:
一、和平統一需要很長時間,阻礙了中國的崛起,而局部軍事沖突有助于中國崛起;
二、時間越長,美國卷入臺海軍事沖突的可能性越大,戰(zhàn)爭的破壞力越大;
三、臺海軍事沖突會擴大中國的內需,加快中國經濟與軍事力量的提升,50年代抗美援朝,79年對越作戰(zhàn)都是中國調整經濟增長期;
四、可以把“臺獨”分子“在戰(zhàn)爭中一次殲滅”;
五、可以使中國“在國際事務上不再受美國要脅”!
以上兩種對立的觀點已經提出,但并未深入展開討論,孰是孰非,還需要實踐的檢驗。但我相信,兩岸同胞將在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進程中,逐漸體會到兩岸合作乃至和平統一的好處,這是大勢所趨,是任何力量所無法阻擋的。
四、和平發(fā)展取代了和平統一?
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提出“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主題”, 許多學者指出:這個觀點是“貫穿于對臺工作論述的主線”;
是“處理兩岸關系的戰(zhàn)略構想”;
“未來對臺工作將以和平發(fā)展為綱”;
“以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為指導思想”;
“和平是基調”;
“和平發(fā)展的新思維貫穿在兩岸關系的論述之中”。這個論述也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
現在,兩岸關系出現了重大轉機,進入了和平發(fā)展的軌道。兩岸應當共同珍惜這個歷史機遇。但是,由于強調和平發(fā)展,使得一些人誤認為大陸現在不提和平統一了,甚至有人認為已經由“和平發(fā)展”取代了“和平統一”。
不僅臺灣有人提出這樣的看法,大陸也有人呼應。今年元旦北京一份報紙的一個長篇報道,就用了“和平發(fā)展取代和平統一”作為標題,其“證據”是自從2005年國共兩黨共同發(fā)表了會談新聞公報《兩岸和平發(fā)展愿景》。日后,“和平發(fā)展”成為中共對臺政策的主軸,至于“和平統一”則甚少提及。
這當然是一個誤解!笆叽髨蟾妗痹趶娬{“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主題”的同時,仍然強調“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這本來是大陸方面的“堅持”,也是13億人民的民意。胡總書記最近重申:“解決臺灣問題的核心是實現祖國統一”。
如果有人以為強調和平發(fā)展,就等于放棄和平統一,那是對大陸對臺政策缺乏基本認識的一種表現。實際上“和平發(fā)展取代和平統一”的說法,是對和平統一方針的又一個挑戰(zhàn),不澄清這個錯誤的觀念,對于兩岸關系的發(fā)展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
以上情況表明,和平統一方針經受過不少挑戰(zhàn),既有來自外部的挑戰(zhàn),也有來自內部的挑戰(zhàn)。過去有,現在有,今后可能還會有。
這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提示:有必要從理論上建構與充實“和平統一理論”,要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論述。當前特別要說清楚和平發(fā)展與和平統一的關系,從理論上糾正一些錯誤的看法,澄清一些模糊的觀念。
在大陸,要讓黨的大政方針家喻戶曉,讓大家在思想上堅定地擁護和平統一的方針,在行動上堅決地落實這一方針。
在臺灣,要讓臺灣同胞理解“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根本利益,也符合求和平、謀發(fā)展、促合作的時代潮流”;
“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新局面要靠 兩岸同胞共同開創(chuàng),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成果由兩岸同胞共同享有”。
堅持與維護和平統一方針,任重道遠。
2009-1-21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