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的內涵及其他|常見的修辭手法及作用
發(fā)布時間:2018-12-29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一、修辭的內涵及其他
(一) 什么是修辭
不記得是哪本雜談野史中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古代有個人出了一道題目:踏花歸來馬蹄香,要自己的門人作畫。結果,大多數人均以馬蹄和花瓣作為表現(xiàn)形式;惟有一人在馬蹄四周繪上了幾只飛舞的蜜蜂,從而深刻地把握了畫題,贏得了主人的夸贊。
由此可見,同一個內容,可以選擇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表達效果也各不相同。
繪畫如此,運言的運用也如此。所謂修辭,就是運用語言的方法、技巧和規(guī)律,也就是:針對特定的表達內容,選擇最恰當的語言形式,從而獲得最佳的表達效果的手段和規(guī)律。
同語法一樣,“修辭”一詞也有多種含義:
(1)運用語言的方法、技巧和規(guī)律,即修辭規(guī)律。
(2)人們對語言運用的方法、技巧的調整、把握,即修辭活動。
(3)專家學者對語言運用的方法、技巧的研究,即修辭學。
目前,有的教材持(1)說,有的教材持(2)說,我們這里持(2)說。
需要說明的是,修辭不像語法,它不是舶來品,它完完全全是我們自己的祖?zhèn)髦铩?/p>
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周代的《易 乾 文言》就已提及“修辭”的原則:“修辭立其誠。”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修辭要立足于“誠”。何謂“誠”呢?宋代的大學者朱熹解釋說:“修辭見于事者,無一言之不實也。”了解了這一點,也就不難解釋為何歷代學者言及修辭,必將“實”作為修辭的第一要義,如宋代王應麟《困學紀聞》、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現(xiàn)代張弓的《現(xiàn)代漢語修辭學》。
我們以為,“實”就是恰切,就是適合,與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fā)凡》一書中提出的修辭要適應題旨情景,是一以貫之,一脈相承的。當然,望道先生將修辭的這個原則闡釋得更全面、更明確。
《修辭學發(fā)凡》是現(xiàn)代漢語修辭學的奠基之作。
(二) 修辭的分野
自從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fā)凡》中將修辭分為積極修辭和消極修辭兩大塊之后,雖然有一些不同意見,但目前基本還是這樣分。
消極修辭主要包括詞語的錘煉、句式的調配等等內容,積極修辭往往就是指辭格。
二、修辭與語境
(一)語境的構成
語境可以分為兩類:
(1)上下文語境,即詞語句子的前言后語。
(2)社會語境,即語言運用的背景因素,小的如言語交際的對象、目的、時間、地點等,大的如時代、地域、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等。
(二)修辭同語境的關系
(1)語境是人們進行修辭活動的依據。運用語言形式的恰當與否,能否取得最佳的表達效果,取決于語境。同一種修辭手段,在甲語境中可能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乙語境中則未必。我們平時說某詞用得好,實際上是說,在這個語境中某詞最適合,而不是評說詞語本身的優(yōu)劣,因為詞語本身無所謂高下優(yōu)劣。
(2)語境往往會賦予詞語種種語境意義,從而使語義表達豐富多彩,富于變化。有些詞語,靜止地看,似乎沒什么特別之處,可一旦到了語境中獲得了語境意義,便一下子變得鮮活異常、光彩照人,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 的“綠”了,關于“綠”字的妙處,前哲時賢多有評說,這里就不贅述了。
三、辭格
辭格,又叫修辭格,最早見于唐鉞的《修辭格》一書,后來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fā)凡》中用了“辭格”這一術語,遂沿用至今。
辭格是修辭學中具有特定表達效果的語言結構模式,F(xiàn)代漢語的辭格很多,沒有必要都掌握,但一些比較常見的辭格則需要了解。我們下面簡單介紹一些常見辭格的基本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區(qū)別。
(一)一些常見辭格的基本特征
1比喻
比喻是指在描寫事物或說明道理時,用同它有相似點的本質不同的別的事物或道理來打比方。
比喻有三個要素:本體,即所要說明的事物;喻體,用來作比的事物;相似點,也叫喻解,指的是本體同喻體的相似之處。
比喻的構成必須具備兩個特點。
(1) 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本質不同的兩類事物。
(2) 本體和喻體必須具備相似點。
比喻的常見類型有:
(1)明喻,本體、喻體都出現(xiàn),常用喻詞“像、如、似”等,如:“江南的夏夜,蛙聲如潮!
(2)暗喻,本體、喻體都出現(xiàn),常用喻詞“是、變成、等于”等,如:“廣場變成了花的海洋。
(3) 借喻,只出現(xiàn)喻體,不出現(xiàn)本體和喻詞,如:“銀鷹在藍天翱翔。”
(4) 引喻,只出現(xiàn)本體、喻體,不出現(xiàn)喻詞,一般用并列的句式表示兩者的比喻關系,如:“樹影再長也離不開樹根,人生得再遠也忘不了故鄉(xiāng)。”
2借代
借代,也叫換名,指的是不直說本名,而借相關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本名的一種修辭格。借代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特征、也叫換名,指的是不直說本名,而借相關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本名的一種修辭格。借代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2) 部分代整體。如:“兩條腿哪跑得過四個輪子!
(3) 專名代泛稱。如:“蘇州的公交系統(tǒng)也涌現(xiàn)了一批李素麗!
(4) 具體代抽象。如:“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3比擬
比擬是指根據想像把人當物寫或把物當人寫的一種修辭格。比擬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擬人。即把物當作人來寫。如:“密集的蘆葦細心護衛(wèi)著腳下偷偷開放的野花!
(2) 擬物。即把人當物來寫,或把甲物當乙物來寫。前者如:“隨著一連串腳步聲,屋里飛出了一個漂亮的小姑娘!焙笳呷纾骸八{色的火苗舔著鍋底!
4夸張
夸張是指為了表達的需要故意言過其實,對客觀的人或事物做擴大或縮小的描述的一種修辭格。夸張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擴大夸張。即故意把事物往大處說。如:“曹先生對咱家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
(2) 縮小夸張。即故意把事物往小里說。如:“香港,綠豆大的一塊地方,哪里容得下這么多得淘金者!
(3) 超前夸張。即兩件事中,故意把后出現(xiàn)的事說成是先出現(xiàn)或同時出現(xiàn)的。如:“那可真是好酒啊,酒沒沾唇就已讓人醉了!
5對比
對比是指把兩種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修辭格。對比可以分為兩體對比或一體兩面對比兩類。
(1) 兩體對比。即把兩種根本對立的事物放在一起進行對照,使兩者的特征更加彰著。如:“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2)一體兩面對比。即把同一事物中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敘述,從而深刻地說明問題。如:“這種人,在上級領導面前點頭哈腰,活像一條叭兒狗;而在平民百姓跟前則換了一副面孔,兇神惡煞,活像一個惡太歲!
6對偶
對偶是指用兩個結構相同或相似、字數相等的短語或句子來表達相關的意義內容的一種修辭格。對偶可以分為正對、反對和串對三類。
(1) 正對。從兩個角度、兩個側面來說明同一道理,表示相似關系。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2) 反對。把處于對立關系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以突出事物的本質。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毙枰f明的是,反對,從結構上看是對偶,從語義上看是對比。
(3) 串對。也叫“流水對”,即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或因果、條件、假設等關系用字數相等、結構相似的句式敘述出來。如:“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
7排比
排比是指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結構相似、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排列起來以表達相關內容的一種修辭格。排比可以分成兩類:
(1) 句子排比。如:“路,一天天地難走;事物,一天天地減少;原先有的那點希望,也在一天天地破滅!
(2) 句子成分排比。如:“怡兒的笑容,像山間的泉水那么清純,像九寨溝的風景那么迷人,像深秋的太陽那么燦爛。”
8反復
反復是指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而有意識地重復某個詞語或句子的一種修辭格。反復可以分為連續(xù)反復和間隔反復兩類。
(1)連續(xù)反復。如:“走啊走,走啊走,經過了一個多月的跋涉,他們終于到達了延安!
(2)間隔反復。如:“沖出去,我們才能避免全軍覆沒;沖出去,才能通知主力部隊及時轉移。”
9雙關
雙關是指利用語音或語義條件,有意使語句同時兼顧表面和內里兩種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種修辭格。雙關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1)諧音雙關。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條件使詞語或句子語義雙關。如:“遭殃軍刮民黨,又是搶”。
(2)語義雙關。即利用詞語或句子的多義性在特定語境中形成雙關。如:“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流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10.拈連
拈連是指利用上下文的聯(lián)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詞語巧妙地用于乙事物的一種修辭格。拈連可分直接指連和間接拈連兩類。
(1)直接拈連。即不借助于其他修辭手法把甲乙兩事物拈連在一起。如:“刨啊刨,刨直不平的木頭,刨直彎曲的思想!
(2)間接拈連。即需借助于其他修辭手法把甲乙兩事物拈連在一起。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11.反語
反語也叫反話,是指故意使用與本來意思相反的詞語或句子來表達本意的一種修辭格。反語可分為以下兩類:
(1)反話正說。如:“你真聰明,這么多天竟想不出一個好主意!
(2)正話正說。如:“幾個女人有點失望,也有些傷心,各人在心里罵著自己的狠心賊!
12.引用
引用是指在文章或講話中援引別人的話語來闡述問題的一種修辭格。引用可以分明引和暗引兩類。
(1)明引。指明出處的一種引用。如:“漢字是漢民族祖先集體創(chuàng)造的,誠如魯迅所說:‘漢字在人民中萌芽!
(2)暗引。不指明出處的一種引用。如:“我向人民索取得很多,回報的卻很少;我吃的是奶,吐出的是草!
13.頂真和回環(huán)
頂真,也叫聯(lián)珠,指用上一句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頭尾蟬聯(lián),上遞下接的一種修辭格。如:“我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我。”
回環(huán)是指把前后語句組織成穿梭一樣地循環(huán)往復的形式以表達不同事物間的有機聯(lián)系的一種修辭格。如:“長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長相知。”
14.反問和設問
反問是指無疑而問,把要表達的確定意思包含在問句里的一種修辭格。如:“從張子善、劉青山到胡長清、成克杰、我黨的不少高級領導不都是在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倒下的么?”
設問是指無疑而問,自問自答,以引起聽讀者注意和思考的一種修辭格。如:“是誰創(chuàng)造了人類世界?是我們勞動大眾。”
(二)幾類辭格的區(qū)別
1.借喻和借代的區(qū)別
借喻和借代的共同特征均是本體事物不出現(xiàn),借另一事物來代指本體事物,所以歷來有爭論,如《故鄉(xiāng)》中的“圓規(guī)”楊二嫂,《包身工》中的紡織女工“蘆柴棒”,是借代還是借喻,爭論激烈。其實兩者的區(qū)別還是比較明顯的。
(1)借喻的本體、喻體之間有一種相似性,但本質上是不同的事物,兩者之間沒有實在的關系,而借代的本體、借體之間不存在相似性,但卻有實在且密切的聯(lián)系。試比較:
①我們要精心呵護祖國的花朵。
②前面過來一隊“綠領巾!
例①中“祖國的花朵”同指代的“少年兒童”只具有相似性,無實在的聯(lián)系――少年兒童頭上并沒有戴花朵,所以是借喻。例②中“綠領巾”同所指代的“少先隊預備隊員”之間沒有相似性,而只有實在的聯(lián)系――“綠領巾”是他們佩戴的標志,所以是借代。
(2)借喻一般都能轉換成明喻,如例①中本體、喻體可以構成“少年兒童就像祖國的花朵”。這樣的明喻;而借代一般不能轉換成明喻,如例②中本體、借體就不可以說:“少先隊預備隊員就像綠領巾”。
所以前面提及的“圓規(guī)”楊二嫂和包身工“蘆柴棒”均應為借喻,因為楊二嫂并沒整天手拿著圓規(guī),而是她細腳伶仃的樣子像圓規(guī);包身工骨瘦如柴的樣子像蘆柴棒,而不是她整天拿著蘆柴棒,從而由此得名。
2.對比和對偶
對比和對偶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
(1)著眼點不同。對比著眼的是意義上的反差與對立,在結構上不做具體要求。而對偶著眼的正是結構上不的對稱、一致,在意義上不做具體要求。
(2)功能有別。對比的作用是使客觀事物表現(xiàn)得更鮮明突出;對偶的作用是增強感染力。
3.排比和反復
排比和反復經常綜合運用,但二者有明顯的區(qū)別:
(1)結構上存在差異。排比是三項或更多項的平行排列,而反復只要求兩項的重復排列。
(2)功能不同。反復的運用主要是為了強調,而排比的運用則主要是為了增強語言的氣勢。
4.頂真和回環(huán)
頂真和回環(huán)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
(1)結構不同。頂真在結構上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向前推進,而回環(huán)在結構上則是循環(huán)往復的。
(2)功能不同。頂真的運用主要是為了條理清晰,說理嚴密。而回環(huán)的運用則主要是為了使意精辟警策,富于哲理。
5.雙關和拈連
雙關和拈連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
(1)結構不同。雙關是一個語句同時兼顧兩種意思,只有一項,而拈連則有一個順勢移用的過程,一般多為兩項及兩項以上。
(2)功能不同。雙關追求的是表達的含蓄曲折、意味深長;而拈連追求的是表達的生動、機智。
6.比喻和比擬
比喻和比擬均需涉及兩個不同質的事物,有相似之處,以致修辭學界有人主張要將兩者歸并。其實兩者是有很明顯的區(qū)別的:
(1)比擬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描寫甲事物,或者說,把乙事物的特性強加于甲事物;而比喻則只是側重于甲乙兩事物的相似甲乙兩事物的相似點。
(2)比喻中,喻體一定要出現(xiàn),本體則可出現(xiàn);而比擬則相反,本體一定要出現(xiàn),擬體則一定不能出現(xiàn)。
(三)辭格的綜合運用
辭格的綜合運用主要有三種情況:連用、兼用和套用。
1.辭格的連用
辭格的連用是指同類辭格或異類辭格在一段文字中的接連使用。如:
①太陽還不能從云里掙扎出來,空氣也感到疲乏。
②沉默。監(jiān)房突然像沉入無底的黑暗之中,就是落下一根針也仿佛可以聽見。
例①是兩個比擬辭格的連用;例②是一個比喻辭格同一個夸張辭格的連用。
2.辭格的兼用
辭格的兼用是指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兼有多種辭格。如:
①勤奮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懶惰是埋葬天才的墳墓。
②舉著紅燈的游行隊伍河一樣流到街上。
例①是對偶和對比兼用;例②是比喻和夸張的兼用。
3.辭格的套用
辭格的套用是指一種辭格里又包含著其他辭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關系。如:
這種感情像紅松那樣,根深蒂固,狂風吹不動,暴雨浸不敗,千秋萬載永不凋謝。
首先,全句是個比喻;比喻的喻解(相似點)部分的“狂風……凋謝”又是夸張,其中的“狂風……不敗”又是對偶,因此,全句比喻中套用了夸張、對偶。
綜合練習
一、名詞解釋
比喻 比擬 張張 借代 拈連 雙關
排比 反復 反問 設問 對偶 對比
二、判斷并說明理由
1.
“修辭”最早見于《易·乾·文言》里。( )
2.張弓的《現(xiàn)代漢語修辭學》是漢語修辭學的奠基之作。
( )
3.所謂“積極修辭”主要是指詞語的錘煉、句式的調配等等。( )
4.“辭格”最早見于唐的《修辭格》一書。( )
5.比喻中的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本質相同的事物。( )
6.只出現(xiàn)喻體,不出現(xiàn)本體的比喻叫暗喻。( )
7.比擬中把物當人來寫的叫擬人。( )
8.對偶中的串對從意義上看是對比。( )
9.對比可以分為兩體對比和一體兩面對比兩類。( )
10.辭格的兼用是指同類辭格或類辭格在一段文字中接連使用。( )
三、分析下列語句中的修辭格。
1.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2.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兒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3.春分剛剛過去,清明即將到來!叭粘鼋t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
4.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5.竹葉燒了,還有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吹了,還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耙盎馃槐M,春風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顯露無限生機的,依然是那一望無際的青青翠竹!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