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道的“泛故事化”論析] 如何看待新聞報道的泛娛樂化
發(fā)布時間:2020-02-15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摘要 新聞故事化具有著明顯的情節(jié)邏輯特征,表現著不可回避的偶然性本質,目前源于大眾性誤區(qū)的新聞“泛故事化”風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假新聞的產生。 關鍵詞 事件 故事化 情節(jié)化 泛故事化
中圖分類號 G210 文獻標識碼 A
On the News Reporting Pan-storitization
Nin Bingwe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hijiazhuang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00)
AbstractStorilized in news not onlypossesses the obvious feature of the logic of plots , but also represents the nature of the inevitable contingency. At present, the tide of storilized in news originating from the popular long-standingmistaken ideas affects the production of fake news to a large extent.
Key wordsincidental storilized plotilizedpan-storilization
目前新聞故事化的浪潮風起云涌,本文擬對當前新聞“故事化”的熱潮予以學理性的冷思考,進而為新聞敘事的正常發(fā)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新聞故事化的情節(jié)邏輯特征
新聞的核心是什么?是事件?是故事?還是情節(jié)?這是每個從事新聞學研究的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從敘述行為建構的意義上來說,新聞首先是報道事件的,是某個行為主體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對具有某種新聞價值的事情所做的敘述。正如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程士安教授所說:“新聞的本質是‘說事’,新聞學又稱‘事學’,它運用一種特殊的敘事方法對受眾講述新近發(fā)生的事情!雹倏梢哉f,新聞報道什么都可以沒有,可以沒有思想,可以沒有主張,可以沒有情感,可以沒有故事,可以沒有情節(jié),但唯獨不能沒有的就是事件,沒有事件就構不成任何新聞。因此說,事件是構成新聞報道的最基本單位,新聞報道中的任何或客觀或主觀的其他要素都是由事件而生發(fā)的附屬性產品。目前新聞業(yè)界所熱衷的故事和情節(jié)其實就是事件的附屬性產品之一。
那么什么又是故事呢?英國著名小說美學家福斯特曾經為故事下過這樣一個定義:“故事就是對一些按時間順序排列的事件的敘述!雹诎凑崭K固氐恼f法,只要是對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事件進行的敘述都可以叫故事。也就是說,只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件單位就可以構成故事。比如福斯特經常談及的著名例句:“國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边@就是故事,是對按照先后時間順序排列的兩個事件的敘述,故事中的不同的事件單位之間所呈現的順序只是一種時間鏈條形式?梢哉f,生活當中到處都存在著這種簡單地表現為時間鏈條的故事形式。
但是,在生活中一個接一個的事件之間都有著或明或暗或顯或潛的產生原因,許多引人入勝的敘述往往需要把平淡的故事背后的這個原因挖掘呈現出來,而要挖掘這個原因就必須對生活原態(tài)中的故事進行重新安排和組合。這種經過重新組合而表現出前后因果關系的敘述就是情節(jié)。因此,在故事定義的基礎上,福斯特又這樣界定情節(jié)的概念:“情節(jié)同樣要敘述事件,只不過特別強調因果關系罷了!雹弁瑯舆是那個例句稍加改動后就成了情節(jié):“國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傷心而死!边@樣,由于敘述目的的變化而改變了原來的敘述結構,雖然仍然是敘述事件,仍然表現著較為明顯的時間順序,卻由于凸現了事件之間的邏輯關系,一躍而超出了故事的層面成為了情節(jié)。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情節(jié)的作用就是通過對事件與事件之間因果關系的整合,使被敘述的一系列事件達到新的統(tǒng)一而成為一個整體結構。如果說故事所表現的只是較為混亂和無序的生活原在形態(tài)的話,那么情節(jié)的基本功能就是對這種混亂和無序的生活進行人為的調整而把讀者引向更加主觀化的邏輯層面。
俄國著名的形式主義大師什克洛夫斯基則從“陌生化”的角度來分析故事與情節(jié)的主要區(qū)別:“故事是事件的基本延續(xù),情節(jié)則是故事得以陌生化,得以被人創(chuàng)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皆非的獨特方式!雹苁部寺宸蛩够J為,由一連串事件構成的“故事”變?yōu)椤扒楣?jié)”的處理程序就是增加感知難度和感知時間的程序,就是將熟悉的對象變得生疏而使人們感到新穎別致的創(chuàng)造過程,即“陌生化”的過程,而這個陌生化的過程必定要經過創(chuàng)造性變形,才能使原來熟悉的對象產生陌生新奇的面貌。在這里,什克洛夫斯基已經把情節(jié)的功能視為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陌生化作用。如果將什克洛夫斯基和福斯特兩個人的理論揉合在一起,我們就會發(fā)現:情節(jié)的功能在于藝術感知的陌生化,在于提高加強讀者的審美趣味,而這個功能實現的基本前提就是把握并表現事件與事件之間的邏輯因果關聯。
雖然人們屢屢強調新聞敘述與文學敘述的本質區(qū)別,強調新聞故事化的非虛構特質,然而縱觀近年的新聞故事化理論我們也會發(fā)現,新聞報道的故事化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情節(jié)設置正日趨同構或重疊,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新聞報道故事化也和小說的情節(jié)設置一樣建立在了事件與事件之間關系的邏輯點上。
二、新聞情節(jié)化的偶然性本質
誰也不會否認,讀者對故事情節(jié)的興趣主要就在于出人預料的意外變化,而這個意外的變化主要的關節(jié)點就是故事發(fā)展的轉換和突變,按照系統(tǒng)論的觀點就是在于故事構成的“耗散結構”性:剛剛建立的平衡馬上會被外界的新因素的沖擊所打破,從而又開始了對新的平衡的追求,最后如滾滾長江入大海的趨勢帶領讀者抵達故事的終點。如眾所周知的80年代初期轉載于《人民日報》的題為《錢被大風刮跑以后》的特寫:從“我”撞人到錢被風刮跑,再到人們“搶”錢,情節(jié)發(fā)展一步步從平衡逐漸發(fā)展為不平衡,但出人預料的是搶錢的人們又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把好不容易搶來的錢不約而同地交到了失主手上,就又使得剛剛創(chuàng)造的不平衡歸于平衡,然而當丟錢的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數完手里的錢而“遲疑”地表示“不對”的時候,卻又把剛剛好建立起來的平衡打破而把情節(jié)推向了新的不平衡,當人們得知失主手里的錢不是少了反而多了的時候,事件的情節(jié)才慢慢開始趨于舒緩而平衡,一直到明白了真正的原因,隨著人群中歡快爽朗的笑聲和我的心情的輕松,共產主義風格大發(fā)揚的主題得到徹底張揚,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隨之到達了終點?梢哉f,整個新聞故事就是在這種失去平衡和追求平衡的不斷地轉換與突變中建構起來的。
然而我們要注意的是,這種情節(jié)的轉換與突變是建立在“偶然”的基礎之上的。在人們所能理解的范圍內,一個結構向另一個結構的轉換,其必然性并非都是那么清晰可辨的,在更多的情況下往往呈現著令人迷惑不解的偶然性。其實,在情節(jié)小說中所通行的“無巧不成書”的結構原則所利用的就是這種偶然因素。
然而,情節(jié)之所以為情節(jié),情節(jié)之所以超出故事的原始層面而對讀者具有較強的吸引力,關鍵就在于它所顯示的事件之間的因果關聯,這樣,不管是文學的還是非文學的,在以情節(jié)為結構中心的驚險離奇故事中就出現了一種微妙而又明顯的矛盾――偶然與必然,而這也是情節(jié)性故事越來越受到人們置疑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人們在欣賞了一段出人預料、險象環(huán)生的情節(jié)之后總是伴隨著產生一種懷疑或不滿意的感覺。我們今天用科學的眼光來分析,這是情節(jié)在必然與偶然的關系上所表現出的先天不足。也就是說,一篇離奇故事的作者在煞費苦心地設置它的情節(jié)結構時就已經埋下了自我悖謬的種子。尤其是當一部傳奇性的故事將它的情節(jié)推向極致時,那么事實上它已經把自己置于了死亡的邊緣。
的確如此,那篇《錢被大風刮跑以后》的特寫不僅被一向嚴謹的主流得不能再主流的《人民日報》所轉載,而且還沖破一層又一層的評委的把關榮獲當年的“好新聞”獎,尤其是在二十多年之后還能夠堂而皇之地入選小學語文教材,主流話語的選擇及故事情節(jié)的設置的確煞費苦心,然而也正是情節(jié)設置的漏洞也才使得這篇所謂的“好新聞”獲獎不久便暴露出了假新聞的破綻。實際上,任何過于追求情節(jié)離奇的作品,不管是新聞的還是文學的,最終往往都很難經得起邏輯的推敲。
三、故事化新聞的大眾化誤區(qū)
毫無疑問,新聞故事化的最基本動力源于受眾對故事的喜愛,這也是目前故事化之所以火爆的一個基本市場動因。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好奇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的心理能。因此,“對讀者來講,幾乎都有著偏愛情節(jié)的本能!雹菀舱菑倪@個意義上說,為了獲得更多讀者的青睞,故事的編寫者都千方百計地去追求甚至迎合讀者對情節(jié)的這種本能需求。也正是以讀者對傳奇性故事的期待為基礎,許多新聞記者、編輯或學者開始大力提倡新聞報道的故事性技巧。正如美聯社特寫新聞部主任布魯斯?德希爾瓦所說:“以說故事的方式向人們提供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記憶。因為這種方式讓人放松,讓人覺得有趣。以這種方式整合過的新聞素材將更加有效地吸引讀者!雹
不可否認,大眾性消費構成了新聞傳播的主流群體,甚至從更重要的意義上說,大眾性閱讀是新聞媒體生存的基本條件。然而也不可諱言,大眾文化的最主要特點就在于它的通俗性、娛樂性和抹平了差異、深度的平面性。雖然大眾傳媒自誕生之日起就已經開始了與大眾文化的聯姻,對于大眾媒體來說,尤其是對于市場化的媒體來說,受眾就是上帝,那么為了有效地占領市場,從而獲得最大的利潤回報,千方百計地生產出符合大眾需求的傳媒消費品也在所必然。然而,過分強調大眾對故事的期待,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具有離奇的戲劇性沖突的故事,往往會忽略那些具有更高新聞價值的非故事性新聞,從而不可避免地陷入故事化的誤區(qū)。這種普遍性的本末倒置的追求就形成了當今媒體新聞報道的“泛故事化”現象。
四、新聞報道的泛故事化陷阱
不知從何人開始,將“故事化”說成是美國新聞學界的一個基本理念。然而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美國是把新聞報道基本分為“傳達信息”和“復現故事”兩大類的!段餮艌D時報》的理查德?薩勒曾這樣分析兩者的區(qū)別:“如果寫作的目的是傳達信息,就要靠傳統(tǒng)的五個‘W’: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什么時間和為什么。如果寫作目的是復現故事,‘什么人’就變成了人物,‘什么事’變成了情節(jié),‘什么地方’變成了背景,‘什么時候’變成了時間順序,‘為什么’則變成了動機!雹咴诿绹男侣劷,“復現故事”的手法一般較多運用于特寫類的新聞報道,因而美聯社特寫新聞部主任布魯斯?德希爾瓦所僅僅是把講故事的手法看成是新聞報道的一種方式:“講故事實際是一種很特別的報道形式!雹
然而目前在我國,卻把這種盛行于美國70年代用于新聞特寫的報道方式普遍推廣到了所有的新聞報道。清華大學李希光在他的《新聞學核心》中這樣說:“新聞學傳授的是尋找故事和寫作故事的一門學問。新聞學的根基和核心是一門講故事的藝術和學問!雹嵩谶@種理念的引導下,有人大膽地提出了“新聞學的本質是故事”的說法,⑩中國傳媒大學袁方于2007年10月的第九屆四川電視節(jié)上斷言:“在‘選秀類’節(jié)目被限后,‘故事化電視節(jié)目’日漸受到青睞!逼鋵嵅粌H僅電視媒體,包括報紙雜志和廣播電視及網絡在內的所有新聞媒體都爭先恐后地開始了大面積故事化風潮?梢院敛豢鋸埖卣f,一個泛故事化的陷阱已經橫在中國的所有新聞媒體面前。
為了迎合受眾的獵奇心理,往往有人會不惜濫用小說創(chuàng)作的方式寫新聞報道。由故事情節(jié)的邏輯性規(guī)定和情節(jié)發(fā)展的偶然性因素所決定,對新聞事件離奇情節(jié)的過度追求就很難保證采訪、寫作及編輯過程中的客觀和真實!都~約時報》記者杰森?布萊爾2003年的73篇報道中居然有至少36篇存在作假和抄襲等問題,從而暴出了《紐約時報》有史以來的最大丑聞。然而布萊爾作假的最主要動力卻來自于對新聞故事情節(jié)的追求,因而“使用技巧憑空捏造感動人心的時刻”。而那篇《180萬買輛寶馬砸著玩》的假新聞,其實是轉抄于流傳網絡數年的老故事,而作者只是注入了具體的時間地點等要素就堂而皇之地變成了一個“新聞”故事,但最終卻是那么不可思議地通過了一道又一道的把關人而順利被刊登和轉載出來,除了無知,更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媒體對新聞故事的非正?是笏,是新聞報道泛故事化的一個不可否認的惡果。
當然,新聞故事化本身并沒有錯,受眾對故事的喜好和期待也無可厚非,然而如何清醒而理性地看待新聞故事和普遍存在的新聞“故事化”現象,如何擺脫目前新聞媒介的“泛故事化”思潮的影響,并引以為鑒,從而使新聞敘事沿著正常的方向健康發(fā)展,則是新聞界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注釋
程士安:《電視節(jié)目的影響力探源――關于電視欄目的敘事與結構》,《新聞大學》2006年第1期。
愛?摩?福斯特:《小說面面觀》,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24頁。
愛?摩?福斯特:《小說面面觀》,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75頁。
什克洛夫斯基:《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四篇論文》,轉引自霍布斯《結構主義與符號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65頁。
塞米利安:《現代小說美學》,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2頁。
杰里?施瓦茨:《如何成為頂級記者》,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頁。
轉引自唐迎春:《新聞要善于講故事》,《中國記者》,2002年第11期。
杰里?施瓦茨:《如何成為頂級記者》,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版157頁。
李希光:《新聞學核心》,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頁。
蔡之國:《回歸事實:用故事講述新聞》,《新聞傳播》,2006年第4期。
相關熱詞搜索:新聞報道 故事 論析 新聞報道的“泛故事化”論析 故事化新聞報道策略 電視新聞故事化分析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