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將是國粹嗎_麻將與國粹
發(fā)布時間:2020-02-28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麻將,相傳源于江蘇太倉。太倉在舊時為皇家糧倉,倉內常年囤積稻谷以供南糧北運。為免雀患,捕雀成守倉兵丁職責,并以捕雀多少資以獎勵。為求有據可循,發(fā)給各兵丁竹制籌牌,籌牌上刻有字以作輸贏、獎賞之依據:如“索”即“束”,是捆串起來的雀鳥;“筒”的圖案是火槍橫截面,幾筒就表示幾具火槍;“萬”,即為賞錢多少;至于東南西北為風向,因發(fā)射時要考慮風向!爸小,即為擊中,故涂紅色;“白板”即打空槍;“碰”為“砰”,乃發(fā)槍之聲;至于“和”,實為鶻,為鷹的一種,有了鶻就不愁打不到麻雀,就是勝券穩(wěn)操的贏家了!鞍l(fā)”,就是得賞發(fā)達。這些籌牌給守倉兵丁籌集起來,久而久之作為游戲工具流傳下來,并不斷演變游戲規(guī)則直至定型,便成了近代麻將,故而也稱“打麻雀”。因麻將牌前身為竹制籌牌,又稱竹戰(zhàn)!都t樓夢》中未見有打麻將記載,只有抹骨牌推牌九,可見在曹雪芹時期尚沒有搓麻將之娛樂,或尚未流行到金陵也未知。
麻將有輸贏,自然有賭博成分在其中。不過平心而論,搓麻將初衷是一種社交方式,一種消遣,一種十分親民有效的公關手段。有點銀錢出入,誠為增加點刺激,只是自有那班貪利之徒將其視為生財工具,并令搓麻將職業(yè)化,平白壞了麻將名聲。
中國傳統(tǒng),琴、棋、書、畫,乃個人文化修養(yǎng)。麻將因涉及判斷牌局、記牌、揣摸對方心理等諸多智能思維,實在可歸為棋類。自有一批力撐麻將為國粹文化的熱心人,努力為麻將正名。今年8月20日在澳門舉行第三屆“世界麻將大賽”,據說有201名選手,大部分來自兩岸三地及海外華人,其中不乏外國人,每位選手都需打足二十四圈,積分最高的前三十二名可獲約合8000多元人民幣的獎金。獎金不算高,但選手認為這是為麻將正名,發(fā)揚國粹,這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上屆季軍、來自香港的選手林浩楠說:“麻將是中國傳統(tǒng)消遣藝粹,與賭博沒必然關系!
當今提倡慢生活,炎炎夏日,各執(zhí)一杯清茶,習習空調下,閑閑地打上幾圈麻將,互相聊聊天,一應生活壓力、對老板不滿,通通在麻將臺上吐個痛快。幾圈后再飲一碗冰凍綠豆湯,不失為一幅祥和夏日消暑圖。上海人最會過日子,稱為搓搓小麻將,即來去小小的,旨在消遣怡情,特別對老人更有益。
要為麻將正名,很重要一環(huán)是力改麻將為賭具的印象。事實上,考究的麻將牌是可以作為藝術品收藏的。從前太祖母有一套袖珍麻將牌,放在紫檀木盒里,牌背是翡翠,牌身為象牙,牌花是精心手繪的。抄家后,這副麻將牌不知去向。
現今國泰民安,基于中國麻將文化日益被國際關注,已成華人的一個符號。有聰明商賈及時抓住這個空間,恢復舊時麻將生產工藝,讓麻將牌作為可收藏的工藝品。
據說廣州就有這么一家公司,以黑檀木或花梨木鑲日本貝殼或水晶作牌,并配以紅木或紫檀木工藝精美的外盒,售價一盒兩千至四千元,不僅受內地各界歡迎,更受海外華人包括歐美游客歡迎,F今連一些跨國銀行如渣打、花旗、蘇格蘭皇家銀行等,也會專程去該公司訂制一批工藝精美的麻將作禮品,送給其高端客戶,也有顧客以此作新人結婚禮物或生日禮物……
舊時上海人求職,老板往往會邀其一起打幾局麻將,據說這是十分有效的見工方式,人的坐相品性言談分析和判斷能力,在牌桌上一覽無余。上海人有句老話,“要觀其人的品行,只需觀看他的麻將搭子”;西人諺語“許多重大問題都是在餐桌上解決的”,我們或者可以說“許多棘手的問題或可在麻將桌上化解”;西方有夫人公關,我們有麻將公關……麻將其實包含太多的東方哲學,并不像一般電視電影中表現得那么不堪,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國粹文化。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