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行事忠孝為先_世間善事忠和孝
發(fā)布時間:2020-03-10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作為孔子人學思想體系主體和核心的孔子倫理學說,本身也自成體系并且具有極為豐富的內容。一般認為,在孔子的倫理學說體系中,“仁”是最高范疇,是統(tǒng)攝其他各個范疇的元概念。在“仁”之下,還有“孝、悌、忠、恕、禮、讓、信、義、廉、恥”等數十個具體的概念和范疇,它們都有其特定的倫理意蘊和主客體指歸,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體現和反映“仁”的要求。這些具體的概念和范疇當中,忠、孝應當是最受孔子推重的為人處世之德。
孔子認為,“人之行莫大于孝”。他還說:“孝,德之本也!薄靶ⅲ轮家。”就是說,在他看來,孝是人所應具備的最大美德,是道德的根本和開端。一個人如果沒有孝心,就不成其為人。
那么,究竟什么是孝呢?孔子心目中的孝是就子女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而言,包括這樣幾個層面的基本要求:其一,子女應盡己所能滿足父母的基本生活所需,使他們免于饑餓、凍餒和疾;其二,子女應讓父母心神安逸,不為自己而擔驚受怕;其三,子女應努力建功立業(yè),為父母爭光,使他們名揚萬世。
有人認為,孔子提倡的孝是對子女義務的片面責求,是愚孝。這實在是個誤會。孔子在講孝的同時,也要求為人父母者盡上自己的道德義務,即體行慈道。如果說孔子的孝論主要是對西周以來有關觀念的綜合和系統(tǒng)闡發(fā),那么慈的思想則在更大程度上屬于他自己的發(fā)明,因為從孔子開始,慈才被賦予了疼愛子女的倫理意蘊,并作為一個重要倫理概念和范疇進入人們的話語系統(tǒng)。
孔子的孝論很辯證,不是愚孝。他的忠說同樣具有辯證色彩,不是愚忠。
忠是孔子倫理學說中關于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一個重要道德原則。孔子在其晚年曾對曾參說:“吾道一以貫之。”其他弟子不解,請教于曾參,曾子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睂τ凇胺蜃又馈保S多人都理解為孔子的學說或者思想主張,這是不對的!胺蜃又馈钡摹暗馈辈皇侵杆枷雽W說,而是指具體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之道?鬃佣啻沃v過君子要以忠信為“主”、為“寶”和“以忠為質”,還曾要求人們“言忠信”、 “行之以忠”,這些都說明,孔子一以貫之地重視身體力行忠的為人處世原則。
孔子心目中的忠,具有襟懷坦誠、以誠待人和恪盡職守等多重意蘊。在他看來,忠是上至國君下至普通民眾的一切人都應具備的道德品格,不存在什么主體上的是與非;忠的美德不僅應當施于主體以外的所有人,而且應當施于主體所從事的工作和事業(yè),施于自己的祖國。
長期以來,不斷有人宣稱:孔子是片面忠君、絕對忠君的愚忠思想的發(fā)明者。孔子的確說過“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之類的話,把忠的道德品格直接與臣相聯系,但是在這里,“臣事君”的“忠”是以“君使臣”的“禮”為前提和條件的,并不是要求做臣下的片面忠君。
孔子所主張的人臣之忠,不是對君主個人的百依百順、絕對服從,而是在人格獨立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君主,同時恪守本職、兢兢業(yè)業(yè)。概而言之,孔子主張的人臣之忠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對君主態(tài)度恭敬。就是遵循君臣之間的各種禮儀規(guī)定,“事上也敬”。二是盡職盡責,不尸位素餐。即所謂“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三是敢諫君過?鬃诱J為,敢于犯顏直諫是忠臣必備的品格,所以當子路向他請教事奉君主的方法時,他直截了當地回答說:“匆欺也,而犯之!币馑季褪遣灰柗铌庍`地欺騙君主,而應當直言敢諫地冒犯他。孔子還說:“君命順,則臣有順命;君命逆,則臣有逆命!本褪钦f君主的命令正確,臣下自當認真執(zhí)行;君主的命令不正確,臣下則應勇于質疑。可見,孔子所主張的臣對于君的“忠”,乃是內心的敬、奉職的勤和規(guī)過的勇三者的辯證統(tǒng)一,其合理性和進步性是不可否定的。
相關熱詞搜索:行事 為先 忠孝 人之行事忠孝為先 忠孝兩全的人 歷史上忠孝兩全的人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