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動蕩交織丑聞:以色列游學
發(fā)布時間:2020-03-14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雖然以色列人早已習慣了政壇的風云變化,但是,總理遭遇困局面臨下臺壓力,總統(tǒng)因性丑聞暫時停職,這在以色列59年的建國史上,恐怕還是頭一遭。 奧爾默特:
蹣跚在沙龍的光環(huán)和陰影下
政治經常會摻雜著諸多的偶然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奧爾默特是以色列政壇上的一個幸運兒。
2006年1月4日,時任總理沙龍第二次中風住院,嚴重的腦溢血使得這位中東巨人再也沒有蘇醒過來。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以色列人開始考慮后沙龍時代。奧爾默特作為副總理、沙龍的緊密追隨者,自然成為接班的最佳人選。幸運的是,沙龍在倒下之前,為他的繼任者做好了足夠的鋪墊,正是靠著沙龍的感召力和余威,奧爾默特領導前進黨,在當年3月的大選中一舉擊敗老牌政黨工黨和利庫德集團,出任總理。
然而,不幸的是,沙龍同時也成為橫亙在奧爾默特面前、讓他難以企及的一座高山。
沙龍作為一位政治和軍事奇才,在以色列政壇上的確難以有人望其項背。奧爾默特既缺少沙龍的政治手腕,也不具備沙龍的軍事才能。以沙龍作為參照系,奧爾默特的不足益發(fā)顯得突出。
也許是奧爾默特時運不濟,也許是命運故意捉弄一下這個幸運兒,他剛剛上臺三個多月,就不得不面對重大的軍事抉擇,而這恰恰是他的弱項。去年7月,黎巴嫩真主黨武裝伏擊了正在邊境巡邏的以軍士兵,打死八人,又抓走兩名士兵做人質,奧爾默特倉促下令,對黎巴嫩發(fā)動大規(guī)模軍事打擊。但是,以色列打了一場失敗的戰(zhàn)爭。在34天的軍事行動中,以軍既沒能救出被俘士兵,也沒能阻止真主黨武裝的火箭彈襲擊,同時還付出了120多名士兵的生命代價。軍事打擊還在進行期間,以色列國內就各種非議四起,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奧爾默特缺乏作戰(zhàn)經驗。
這次軍事打擊的失誤,是以色列人不能原諒的。迫于國內輿論壓力,去年9月以政府成立特別調查委員會,對政府和軍方在這次沖突中的決策和指揮問題進行調查。今年4月30日,特別調查委員會公布初步調查報告,對奧爾默特的批評直言不諱,說他“對政府決策和軍隊指揮失誤負有最終和全面責任”。對奧爾默特、國防部長佩雷茨及已辭職的國防軍前總參謀長哈盧茨的評語是無能、無知和行事魯莽。
以色列政治:一場困局
在以色列,誰都可以當總理,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和思想;在以色列,誰都當不好總理,也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和思想。
以色列政壇,是一場困難的牌局。所以,奧爾默特的困局,既有其主觀的因素,也是以色列政治的必然。
以色列實行多黨政治,黨派林立,利益相互交織對立,因此政府受到諸多牽制,極其不穩(wěn)固。以色列建國到現(xiàn)在,共經歷了17屆議會,31屆政府。總理上臺不久即面臨下臺的呼聲,這在以色列并不罕見。了解到這一點,再看奧爾默特的困局,也就不足為怪了。
從上世紀90年代初到現(xiàn)在,以色列曾有過六位總理:拉賓、佩雷斯、內塔尼亞胡、巴拉克、沙龍、奧爾默特。在奧爾默特之前,沒有一位總理任滿過一屆四年。相比之下,沙龍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坐得最穩(wěn)的一個。他前后兩任共約五年時間,但兩任均未能坐滿。第一任是因為政治斗爭被迫提前大選,第二任則是因為暴病。以色列曾在1996年修改選舉法,試圖強化總理的地位和權利,但實行幾年后發(fā)現(xiàn),這一招仍不奏效,于是又回歸到舊有的選舉體制。
1982年的黎巴嫩戰(zhàn)爭最終導致當時的貝京政府倒臺。那么,2006年和黎巴嫩之戰(zhàn),是否會成為奧爾默特的滑鐵盧?
奧爾默特正面臨著上臺以來最困難的時期。
一位以色列內閣部長分析說,奧爾默特將在今年8月特別調查委員會的最終調查報告出臺前辭職,目的是避免被罷免的命運。但奧爾默特始終堅持他不會辭職,他將走出黎巴嫩戰(zhàn)爭的泥潭。為了說明這一態(tài)度,奧爾默特引用了“豬灣事件”這一歷史典故。1961年,1400多名古巴流亡分子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支持下,從豬灣登陸,試圖在古巴制造內亂,推翻卡斯特羅政府。但是,這次戰(zhàn)斗僅僅持續(xù)了72個小時,入侵的流亡分子有114人被擊斃,另有1189人被俘。“我已經在我的豬灣等著導彈打過來。”奧爾默特的言下之意是說,顛覆他是不可能的。
卡察夫:平民總統(tǒng)的悲劇
如果說,奧爾默特的遭遇帶有一定社會悲劇色彩,那么卡察夫總統(tǒng)的性丑聞,則是完全意義上的個人悲劇。
在以色列,總統(tǒng)扮演一種禮儀性的角色。自建國以來,擔任總統(tǒng)的均是一些較有資歷、有名望的政治人物,任期七年,不介入政治爭斗,不涉及利益之爭。謙和、平實,卡察夫的個性很符合這樣一個角色。
卡察夫1945年出生于伊朗中部古絲綢之路上一個叫做亞茲德的地方,這里也是現(xiàn)任伊朗總統(tǒng)哈塔米的故鄉(xiāng)。他六歲那年隨家人移民到剛建國不久的以色列,住在南部邊境地區(qū)一個簡陋的移民營里,飽受失業(yè)及其他貧困問題的困擾。
在2000年7月31日舉行的以色列總統(tǒng)選舉中,卡察夫有如黑馬躍出,擊敗聲名顯赫的工黨總統(tǒng)候選人佩雷斯,當選為以色列總統(tǒng),同時也是第一位來自普通大眾階層的總統(tǒng)。
就任總統(tǒng)期間,卡察夫從不張揚,謙遜和善,口碑頗佳。但卻栽在了性丑聞上。去年7月,曾在總統(tǒng)辦公室工作的一名女職員指控卡察夫對其進行性騷擾。而后又有三人提出類似指控。今年1月25日,議會委員會在總檢察長馬祖茲宣布準備以多項罪名起訴卡察夫后,批準卡察夫暫時停職三個月。日前議會委員會又做出決定,卡察夫總統(tǒng)將繼續(xù)停職,直到今年7月總統(tǒng)任期結束。
如果說,奧爾默特還在為自己的政治前途努力地抗爭,那么退隱回鄉(xiāng)的卡察夫似乎還需靜靜地等待命運的宣判。
內塔尼亞胡和佩雷斯:
老牌政治家回歸?
現(xiàn)任政治家的遭遇,恰恰是在野政治家的機遇。在奧爾默特和卡察夫相繼陷入困境后,人們也開始尋找他們的替代人選。
覬覦總理寶座的,是年輕的資深政治家內塔尼亞胡。
內塔尼亞胡出生在以色列,在美國長大,在價值取向上更加西方化。1996年,年僅46歲的內塔尼亞胡擊敗對手佩雷斯,出任總理。1999年敗選后,辭去利庫德集團領導人的職務,退出政壇。
內塔尼亞胡不是一個甘于寂寞的人,更何況正年富力強。當奧爾默特快被國內的批評之聲淹沒時,內塔尼亞胡成了很多人眼中挽救以色列政局的最佳人選。內塔尼亞胡本人更是躍躍欲試。對他所領導的利庫德集團來說,目前也是一個關鍵時機。如果提前大選,前進黨將沒有時間進行重組,其支持者很可能成為利庫德集團的選票來源。如果利庫德集團能與工黨聯(lián)手,組閣也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沒有人懷疑內塔尼亞胡的能力,但普遍不相信他的人品。內塔尼亞胡有著一副好口才,酷愛夸夸其談,卻常常口惠而實不至。
面對內塔尼亞胡伸出的橄欖枝,工黨的態(tài)度也很明確:“他在引誘我們按照對他有利的方式、在他的運動場上行動。這就像一只貓站在洞口對老鼠說,出來吧,我們一塊玩。我已不再是原來的貓了!”言下之意是,誰信呢?
至于佩雷斯,在當今的以色列政壇,沒有誰比他更資深了:工黨元老,從政50多年,歷任要職,三掌相印,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以色列《新消息報》引用佩雷斯身邊人士的話說,現(xiàn)總統(tǒng)卡察夫的任期今年7月將結束,佩雷斯已經決定競選新一任總統(tǒng)。報道說,佩雷斯之所以決定競選總統(tǒng)一職,一個很大原因是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他的支持率很高。但是,佩雷斯本人迄今尚未證實此事。
2000年總統(tǒng)選舉時,佩雷斯與卡察夫曾有過一次對決,結果輸給了卡察夫。如此說來,佩雷斯要是真的取代卡察夫出任總統(tǒng),那可真是風水輪流轉了。
有人說,以色列人雖然求變,但一個熟悉的政治家會讓人感到心里踏實。不過,以色列的政治,總是充滿了變數。
相關熱詞搜索:以色列 動蕩 丑聞 以色列:動蕩交織丑聞 動蕩交織丑聞 高通脹促發(fā)以色列社會動蕩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