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fā)現(xiàn):名艦忠魂】鐵血忠魂
發(fā)布時間:2020-03-23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在歷經三年的建設之后,位于武漢江夏區(qū)金口鎮(zhèn)的中山艦景區(qū)終于在9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在景區(qū)正式開放前,本刊記者對該地進行了一次實地探訪,為讀者詳細解讀這個以中山艦博物館為核心的景區(qū)。沉睡在博物館內的一代名艦――中山艦,數百件反映當時艦船官兵戰(zhàn)斗、生活狀態(tài)的文物,中山艦抗日陣亡烈士紀念碑、武漢會戰(zhàn)雕塑群,每一個單獨的展區(qū)都值得人們去參觀和緬懷。
博物館檔案:
地址:武漢市江夏區(qū)金口街中山艦路特1號
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
藏品數量:5000余件(實際展出300余件),國家一級文物51件
參觀方式: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免費開放
乘車路線:公交可乘坐910路直達;自駕可走武金堤路,或走武漢繞城高速從江夏金口收費站下高速后右轉,向西行駛至武赤線。
傷痕的艦體是歷史的最好見證
去位于江夏金口的中山艦景區(qū)所花費的時間,比想象的要短一些。記者從武昌東湖路出發(fā),大約50分鐘就抵達了目的地。司機從繞城高速江夏金口收費站出來后,右行至武赤線,不到幾分鐘就看到了道路東側一片類似公園的園區(qū),這正是中山艦博物館的所在地。公園式博物館是中山艦景區(qū)的一大特點,除了中山艦博物館之外景區(qū)內還有中山艦烈士紀念碑以及武漢會戰(zhàn)雕塑群等。
從地理環(huán)境上看,中山艦博物館地處一塊風水寶地。這里由金雞山、牛頭山、槐山合圍而成,坐東望西,景區(qū)內囊括了金雞湖,而緊鄰的公路旁邊就是奔流不息的長江,形成了“三山一湖一江”的大格局。
從遠處望去,建于金雞湖之上的中山艦博物館就像是一艘隨時準備啟航的戰(zhàn)艦。這種視覺上的沖擊,也符合設計者的初衷――打造出“艦館合一”的效果。
整個博物館不光是外型上獨具特色,內部結構也體現(xiàn)了設計者的匠心,史跡陳列館和艦體陳列館同樣是合二為一。從博物館的正門進去,右手邊便是久負盛名的中山艦。
以現(xiàn)在的眼光看,中山艦看起來有一些偏小。但在當時特別是清末民初,中山艦屬于世界先進艦船。中山艦是一艘鋼木結構的淺水型炮艦,全長62.48米,最大寬度8.9米。據中山艦博物館負責人王瑞華介紹,中山艦艦體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可移動文物。
雖然全艦被涂上了嶄新的油漆,但中山艦整體還是按照“整舊如舊”的原則,以1925年中山艦命名時的模樣復原,同時還刻意保留了被日軍飛機炸沉時留下的彈孔與破損。1997年中山艦被打撈出水時,在艦體上發(fā)現(xiàn)了被日軍炸壞的6處破損處。其中右舷船板的彈洞是導致中山艦沉沒的致命傷,被撕裂的鋼板背后是艦體鍋爐艙的所在地。
再現(xiàn)一代名艦的風采
由于中山艦整體較高,所以在艦體陳列館的兩端安置了扶梯和觀景臺。在2樓觀景臺,中山艦的整體結構一一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艦體上依次有艦長套房、值班室、廚房、鍋爐房、駕駛室、無線電報房等,同時還有火炮、重炮、高射機槍、救生艇。1938年中山艦被日軍飛機炸沉前,部分傷員就是靠這些救生艇逃生,F(xiàn)在人們看見的救生艇的陳列物是1999年中山艦修復時復制。
在與艦體各個重要艙室或者甲板對應的參觀長廊上,都有一塊帶有詳細內容的說明牌。例如在對應駕駛艙的牌子上,就寫著“中山艦艦長薩師俊當時在此親自掌舵,指揮作戰(zhàn),被日機彈片炸斷雙腿”。讓參觀者在面對這艘冷冰冰的戰(zhàn)艦時不禁內心里熱血澎湃。
對中山艦有特殊意義的艦長套房在修復上花了不少心血,這里基本上按歷史原狀復原陳列。廣州蒙難時期,孫中山先生在中山艦內度過他難忘的55天。
復雜漫長的打撈與修復過程
在艦體陳列館的一角,有一排并不顯眼的玻璃柜,這里記錄了打撈和修復中山艦的一些過程。從準備打撈到如今正式對外展覽,中山艦經歷了10多年的時間。
由于工程浩大,如果只計算正式啟動時間,中山艦的整個打撈時間就耗費了100天,從艦體內抽出的泥沙就達1500余噸。
中山艦自從1997年1月28日打撈出水后,當時在其陳列選址就一直存在著爭議。最初先后有5地參加爭奪,一度出現(xiàn)5處備選地,分別是武昌區(qū)的大堤口、平湖門、紫陽湖、東湖和江夏區(qū)的金口鎮(zhèn)。
1997年5月,有關方面宣布:中山艦陳列基地選址江夏區(qū)金口鎮(zhèn)。1999年5月,中山艦被正式移交給武漢市。同年11月,武漢市投入1300萬元對中山艦進行修復,至2001年7月底完工并通過驗收。
然而,正當外界猜測修復完畢的中山艦將遷入新家時,當時的選址地中山艦金口陳列基地卻沒了動靜。中山艦就這樣在船廠的修復廠棚內靜靜地躺了8年。
2008年5月15日,中山艦終于迎來了自己搬遷的日子。同漫長的打撈相比,遷移同樣是一項謹慎而復雜的過程。負責遷移的人員既要保證艦體下水時不會漏水,還要保證遷移過程中不會對艦體造成任何損壞。其中最大的難點是如何安全地把中山艦從岸邊運進博物館。幸運的是,中山艦在10天后被精確完美地運送到博物館陳列大廳。
有讓人出乎意料的出水文物
位于博物館二樓的“一代名艦――中山艦史跡陳列“展區(qū),不單單是展示了中山艦一艘艦船的歷史,而是以中山艦為線索回顧了中國近代海軍的建立和發(fā)展。
在這個展區(qū),人們不僅能夠看見清朝末年海軍將士使用過的一些文物,也有不少根據真實歷史還原的人物場景。其中一個展廳里就用蠟像演繹了1922年孫中山廣州蒙難時,登臨永豐艦(中山艦原名)的場面:孫中山、蔣介石、馮肇憲(時任永豐艦艦長)三人在艦長室內商議要事,而這也正是孫中山先生一段比較坎坷的時期。
“中山艦出水文物精品陳列”展區(qū)位于博物館的三樓,這里展出了從中山艦上獲得的300余件出水文物,它們是從5000余件中山艦出水文物中遴選而出,按照文物類型,展品分為艦載設施、銘牌證章、生活用品、武器裝備四個大類。除了孫中山胸像、薩師俊印章、中山艦出廠時的銅標牌、電報稿等,還有一些反映當時艦船官兵裝備條件和社會風貌的官兵們日常生活用品,也可以在這里看到。
讓人感到有些奇怪的是,由日本生產的中山艦上,會出現(xiàn)由德國和英國的制造商提供的大量武器裝備、艦載設施。詢問工作人員才得知,原來中山艦是日本第一次為外國訂制艦船,所以對于質量要求特別高,很多設備都是從歐洲采購。
在這300多件文物中,也不乏一些讓人覺得有些新鮮的東西。例如展品中就有一輛自行車,當初在打撈中山艦時,共發(fā)現(xiàn)了四五輛破損自行車,經過拼裝后局部修復了一輛較完整的自行車。它在艦上主要是用來購物和送信。一部原本是安裝在艦上會議室內的電取暖器保存的十分完好,它在2001年被修復中山艦的工作人員拿來試驗,居然還可以發(fā)熱使用。
雖然是一艘戰(zhàn)艦,但中山艦上也有不少外國進口的精美西式餐具。這或許讓人覺得有些詫異,但也合乎情理。中山艦在近代海軍中擁有很高地位,曾接待不少國民政府高級官員和外賓,比如它曾護送蔣介石和宋美齡前往廬山度假。這些精美西餐餐具就是為接待活動之用。
那些與中山艦永遠同在的將士
從中山艦博物館走出來,可以望見東側的牛頭山山頂上有一處紀念碑,那正是中山艦抗日陣亡烈士紀念碑。紀念碑與博物館遙遙相望,仿佛這些陣亡將士從未離開中山艦一步。
紀念碑所在地與博物館有一定的距離,步行過去大約要花費6、7分鐘。道路沿著金雞湖展開,兩旁是以武漢會戰(zhàn)為主題的14座雕塑。這也是中山艦景區(qū)的主題之一。
站在牛頭山下,更覺得山頂的紀念碑十分威嚴。25根柱子象征著25位以身殉國的抗日將士,隱喻著他們永垂不朽的精神和寧死不屈的氣節(jié)。在紀念碑前有一塊黑色的大理石碑,上面依次銘刻著從艦長到勤務兵所有25位犧牲官兵的名字(附陣亡將士名單)。
在紀念碑的北側有一條小路,通向中山艦抗日陣亡將士的墓穴。墓冢背面銘刻有“此處長眠著當年為保衛(wèi)大武漢而犧牲的中山艦抗日陣亡將士英靈”。正是因為有這些前仆后繼的英烈,才賦予中山艦更多值得銘記的意義。
現(xiàn)在當武漢人談起“中山艦”,首先會聯(lián)想到的都是1938年10月24日與日本空軍的壯烈戰(zhàn)斗。的確,那場導致艦體沉沒,以及25名將士殉國的戰(zhàn)斗足以名流千古,但"中山艦"能夠有現(xiàn)在的重要性并不僅限于此。將眾多發(fā)生在它身上的重大事件聯(lián)系起來,仿佛就是一部濃縮的近代史。
生于亂世,匡扶革命
1910年,清廷籌辦海軍事務大臣載洵和北洋海軍統(tǒng)制薩鎮(zhèn)冰在日本三菱造船廠訂造的一艘名為"永豐"的炮艦,這也就是后來的"中山艦"。
然而當永豐艦竣工下水時,當時提出訂造的清朝政府已經灰飛煙滅。在經過當時由袁世凱執(zhí)掌的北京政府付清造船的欠款后。1913年元月,民國在日本長崎舉行永豐艦交接儀式,隨后永豐艦開赴上海,正式編入北洋政府海軍第一艦隊服役,駐泊于上海。
1915年,是永豐艦首次以舞臺主角的身份出現(xiàn)在國人的視線中。當年袁世凱竊取民國大總統(tǒng)職務,企圖復辟帝制,改元洪憲。孫中山立即發(fā)布《討袁檄文》,保衛(wèi)辛亥革命成果,號召各地起義討袁。前海軍總司令李鼎新、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懌、練習艦隊司令曾兆麟等,率領永豐、海新等主力艦,在上海通電起義,加入到孫中山領導的護國軍行列。在此之后,永豐艦和中國近代革命史緊緊的聯(lián)系到了一起。
僅僅2年之后,由于北洋政府國務總理段祺瑞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召集國會。1917年7月,孫中山在廣州揭起護法大旗,海軍總長程璧光率領海軍第一艦隊在上海起義,浩浩蕩蕩南下廣州,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其中,永豐艦再次充當艦隊骨干,并沖鋒在前,立下赫赫戰(zhàn)功。
與孫中山先生的不解之緣
從日后的改名人們不難看出,永豐艦與孫中山先生有不解之緣。在永豐艦服役的最初幾年里,曾在艦長的指揮下屢次響應孫中山先生的號召,參加革命運動。不僅如此,1922年孫中山直接在當時的永豐艦上度過一段十分艱難的日子。
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后,孫中山痛定思痛,決心建立自己的革命軍隊,不再依靠軍閥。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劃,第二次護法運動開始。但是在1922年6月16日,粵軍總司令陳炯明與北洋政府勾結,在廣州公然叛亂,炮擊總統(tǒng)府。孫中山化裝潛出,在艦長馮肇憲的護衛(wèi)下,輾轉登上永豐艦。
在永豐艦上,孫中山與官兵們同吃同住,并親自指揮戰(zhàn)斗,登上駕駛臺?望,命令艦隊炮擊叛軍炮臺。經過歷時55日的浴血奮戰(zhàn)后,孫中山終于脫險,8月9日,他離艦赴滬。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與世長辭。4月16日,廣州革命政府為了紀念孫中山,將"永豐"艦這艘和孫中山共同戰(zhàn)斗過的一代名艦命名為"中山"艦。
中山艦事件
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右翼勢力逐漸壯大,蔣介石開始執(zhí)行反共政策。1926年3月蔣介石為破壞國共合作,奪取革命領導權,蓄意打擊和排斥中國共產黨,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中山艦事件"。 蔣介石以中山艦艦長李之龍策劃共產黨暴動為名,于3月20日派兵解除了中山艦武裝,逮捕了李之龍。隨后蔣通過一系列政治權術手段,排除異己,掌握軍權。
翌年,蔣介石發(fā)動了四?一二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徹底撕下革命的偽裝。中山艦事件就是蔣介石發(fā)動反革命政變的開端。"中山艦事件"發(fā)生后,中山艦被國民黨右派控制。1927年6月,國民黨政府決定成立海軍部。"中山"艦經江南造船所大修后編入海軍部的第一艦隊。
保衛(wèi)武漢,以身殉國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經歷過多次激蕩的中山艦再次挺身而出,保家衛(wèi)國。包括"中山"艦在內等49艘軍艦被國民黨政府調入長江內參加抗戰(zhàn)。這些艦只大部分被日寇飛機和艦炮擊沉,或自沉于江陰、馬當等所謂"陰塞線"上。
1938年秋,京、滬淪陷后,武漢成了日軍進攻的主要目標之一,中山艦奉命參加武漢保衛(wèi)戰(zhàn),擔負從嘉魚、新堤至武昌縣金口鎮(zhèn)江面的警戒及運輸任務。當時,中山艦主、副炮已拆下裝在岸邊幾個要塞上。
1938年10月24日下午15時許,"中山"艦遭遇到了自己壯烈的終結時刻。當"中山"艦巡航到湖北金口江面時,突遇六架敵機輪番投彈攻擊。全艦官兵浴血奮戰(zhàn),艦長薩師俊雙腿被炸彈仍不肯離艦,決心與軍艦共存亡。但由于勢單力薄,中山艦并沒能扛住敵機的瘋狂進攻,艦長 薩師俊等20余人在作戰(zhàn)中犧牲,另有20多人負傷。
最終,中山艦被擊沉于長江之中,但其服役26年間經歷的眾多事件已經為后人銘記,中山艦也奠定了一代名艦的地位。
相關熱詞搜索:忠魂 發(fā)現(xiàn) 城市 城市發(fā)現(xiàn):名艦忠魂 城市發(fā)現(xiàn) 名艦忠魂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