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是如何煉成的
發(fā)布時間:2018-06-28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一
南山經(jīng)之首日雒山。其首日招搖之山,臨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饑。有木焉,其狀如求之不得榖而黑理,其花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獨獨,食之善走。麗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
又東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黃金。
又東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腹蟲,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這是一位兩千多年前的旅行者所寫地理調(diào)查報告中開頭的幾段。這位在群山中跋涉的旅行者,沿著山間河谷,循水而行。他每抵達一山,就記下這座山的方位和里程,他對這座山植被、水土的總體觀察,比如說,山上長什么樹,生什么草,是草木茂盛還是童山濯濯,山中是否有溪流發(fā)源,這些溪流最終流向哪里……他還記下這些山上棲息著什么野獸、鳥類,水中有什么樣的魚類或兩棲類動物,他甚至還記下了對這些草木鳥獸的生物形態(tài)的細致觀察:那些樹或草長什么樣的葉,開什么樣的花,結什么樣的果,生什么樣的種子。那些飛禽、走獸、爬蟲、游魚長什么樣,它們的腦袋、面目、身子、四肢、尾巴、皮毛等都長啥樣,叫聲是怎樣的,習性是怎樣的,對人有無傷害……這顯然是一位既有耐心又很細心的觀察者。如果說生物形態(tài)、習性屬客觀性知識,可以通過觀察得到,那么,這些草木鳥獸蟲魚的名稱,以及吃了這些草木的果實、鳥獸的肉或佩戴這些鳥獸的皮毛能治什么病,對身體有什么樣的好處或壞處,諸如此類的知識卻不是靠一時的觀察就能得到的,這位旅行者必定還走訪了土著——如山問的樵夫或打獵、采藥的山民,方才獲得這些地方性知識。這位好奇的旅行者不僅關心山林溪流中的活物,也對山中的礦藏有著濃厚的興趣,他記下了很多山中、河流中蘊藏的礦物,比如金、銀、銅、鐵、玉石、丹砂、雄黃、雌黃、硫黃、磐石,以及各種各樣質地細膩、紋理美觀的石頭。他將沿途觀察所得和訪求所得的山川地理、博物知識,以山為綱,分門別類,表其名,寫其形,記其用,一一記錄在案,編纂成冊,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早的一部基于實地考察的山川地理博物志,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歲月蕩滌,這部書居然幾乎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jīng)·五藏山經(jīng)》(以下簡稱《山經(jīng)》)。
《山經(jīng)》二十六篇,每一篇記載數(shù)山到數(shù)十山不等,各篇按照特定的走向依次記錄每一座山的方位道里和自然物產(chǎn),開頭引的這幾段見于全書第一篇,即《南次一經(jīng)》的開頭,據(jù)以不難看出《山經(jīng)》全書記述的體例。招搖之山位列全書之首,具有起例發(fā)凡的作用,因此體例特為完備:首先說明此山的位置,“臨于西海之山”;其次說明此山物產(chǎn)的基本情況,“多桂,多金玉”;再次詳細描述了此山特有的幾種物產(chǎn):山上長一種草,像韭菜,開青花,名日祝余,吃了讓人耐饑;有一種樹,名日迷轂,葉狀似轂樹,其實就是轂樹的一種,轂樹又名構樹、楮術,古人用其皮造紙,至今在中國南北各地的山問田畔仍常見,因為此樹開花如絨球一般,細小的花瓣四出如光芒四射,故書中說“其花四照”;狌狌“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這當然就是動物園中常見的猩猩,猩猩長臂長腿,行走如風,故古人相信吃了它的肉,也可以變成風一樣的男子。這座山上還發(fā)源一條溪流,名叫“麗唐之水”,水中產(chǎn)一種東西叫“育沛”,大概是一種礦物,將它佩戴在身上,肚子里不長蟲子(“無瘕疾”)。
《山經(jīng)》全書,記錄山峰近五百多座,河流二百四十余條,行程數(shù)萬里,記錄草木、鳥獸、魚蛇數(shù)百種,金石礦產(chǎn)十數(shù)種,其中,詳細描述了其性狀、習性、效用的草、木、鳥、獸、魚各有數(shù)十種。如此大規(guī)模的山川博物志不可能是出自一個人之手,而必定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精心籌劃的學術團隊集體勞動的成果。全書記山川脈絡清晰,載物產(chǎn)具體翔實,行文平鋪直敘,狀物繪聲繪色,通篇體例嚴謹,條理分明,雖眾物紛紜繁雜,但記述有條不紊,分明是一部經(jīng)過周密計劃、基于實地考察、以資源利用為指歸的國家地理物產(chǎn)調(diào)查報告。
二
然而,如果說《山經(jīng)》是一部實錄山川物產(chǎn)的自然博物志,其中何以又會充斥著眾多非牛非馬、人面獸身、九頭九尾之類怪誕離奇、顯然非世問所實有的怪物呢?
比如開頭引的《南山經(jīng)》段落后接下來的幾座山中,就出現(xiàn)了數(shù)種怪獸:祗山之鯥,魚類而陵居,其狀如牛,蛇尾有翼,身生羽毛,一身而兼具魚、牛、蛇、鳥之形體;亶爰之山的類,自為牝牡,一身而兼具雌雄兩體;基山之猼訑,九尾四耳;(尚+鳥)(付+鳥)三首六目、六足三翼;青丘之獸,如狐而九尾而食人;英水之魚,魚身而人面,聲如鴛鴦。如此這般非牛非馬、一身九尾、兼具雌雄、魚身人面的奇鳥怪獸異魚,似乎不可能是自然界所實有,只能是出自想象和虛構,如此說來,《山經(jīng)》分明就是白日夢般的臆說怪談,與其視之為自然博物志,不如歸之于志怪、小說之列更實至名歸。正是因此,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山經(jīng)》就成了一部妖獸錄、怪物譜。
實際上,這些乍看之下荒誕離奇的記載,只有在古代博物學的語境中才能得以恰如其分的解釋。
《山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怪物”,大概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非牛非馬、人面獸身、一身兼具眾體的復合類動物,一類是一獸多尾、一鳥多翼、肢體冗余(或欠缺)的畸形動物,前者可稱為“復合獸”,后者可稱為“畸形獸”。
一身兼具眾獸之體的“復合怪獸”,在《山經(jīng)》中最為常見,可以祗山上的“鯥”為典型:“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觸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彼髅魇囚~,卻身形如牛,長著蛇的尾巴、鳥的翅膀,肋(胠)下生羽,世上安有這般一身兼具飛鳥、走獸、游魚、兩棲類動物的特征,完全違背動物分類學規(guī)律的怪物?此魚不僅長相怪,習性更怪:明明是魚,卻居于山陵,不僅如此,此魚在冬天死去,到了夏天又會復活。它不僅跨越了動物分類的邊界,而且還超越了空間(水與陸)和時間(生與死)的秩序,反常則為怪,無法納入現(xiàn)成秩序的事物就是怪物,此物可謂集怪物之大全。此等與自然秩序背道而馳、格格不入的怪物,似乎不可能存在于現(xiàn)實中,而只能是憑空捏造的產(chǎn)物。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