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方式改革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影響探析
發(fā)布時間:2019-08-08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摘 要:近年來,不少高校紛紛通過“以考促教”和“以考促學”的考核方式改革來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提升。論文在理論分析和實踐考察教學實效性與考核方式改革的基礎上,提出考核方式改革通過改革激勵機制刺激課堂活力、促進師生互動等方面對教學實效性提升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不能期待過高,需要通過系統(tǒng)化的配套改革加以深化。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考核方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6)14-0130-02
Abstract: More and more colleges have reformed their evaluation system to adv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recent years. On the basis of theory analysis and case studi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reform is helpful by reforming incentive rules.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reform is just one side of the whole reform and it has its own shortcomings. We should take more steps to further deepen the reform.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reform of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與作用,但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疊加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學生大多存在為拿學分而學的被動狀態(tài),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嚴重影響了知識“進腦袋”和“學理論要精,要管用”的預設目標。與此相對照,“一考定乾坤”的傳統(tǒng)考試方式也日益顯示出其弊端。不僅普遍存在“試卷緊,不及格率過高;試卷松則失去考試意義”的固有缺陷,還經(jīng)常性地出現(xiàn)“考后全忘記”的尷尬。為此,越來越多的學校嘗試通過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來深化教學改革,以切實達到提升課堂實效性的目標。
那么,考核方式改革是否真能一改定乾坤如期提升教學實效性?考核方式改革與教學實效性提升的關系究竟如何?下一步改革又應如何推進?文章試圖對上述問題作出回答,以拋磚引玉,增進理論探討與實踐問題的解決。
一、教學實效性與考核方式關系的理論解析
教學實效性,又稱教學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學生獲得發(fā)展[1]。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教學有效性討論的根本,就在于“學理論要精,要管用”。
針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現(xiàn)實困境,多數(shù)研究均從現(xiàn)象或原因入手,探究其可能的出路。一些學者提出問題意識教學是關鍵,如顧鈺民(2007)、曹景文(2007)和李占才(2011)等認為理論與現(xiàn)實的脫節(jié)是關鍵的環(huán)境變量,主張通過引導學生剖析現(xiàn)實問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李先靈(2015)認為強化問題意識是增強思政課實效性的必然選擇。有學者突出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如陳其勝(2012)認為應把實踐教學視為思政理論課實現(xiàn)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有效銜接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加以推進。一些研究強調(diào)專題化教學改革,如荊玉婷、譚勁松(2010)、阮曉鶯(2010)等提出專題化教學模式可以在貼近現(xiàn)實、貼近學生的基礎上更好的照應知識體系與教學重點的關系。一些研究突出考核方式改革,如李慶華和梁溫英(2009)、孟端星和白永華(2013)等對考核方式改革必要性、可行性與一般注意事項進行了探討。還有學者從整體性上探討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提升的改革方案,如熊曉琳(2015)提出通過建構課堂講授、實踐教學和網(wǎng)絡空間三位一體的立體課堂提升教學實效性,王恩江、李俊卿(2015)構建了綜合教師、學生、教學環(huán)境與教學管理的實效性評價維度。
由是觀之,無論是制度設計還是理論探討、亦或是改革實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建設,均涉及到復雜系統(tǒng)。它既與政治制度及社會環(huán)境有關,與新時代大學生特性有關,更與處在問題“前線”的教師隊伍及其教學實踐有關。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實效性受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教學考核等的綜合影響。在教學實效性與考核方式的關系中,無疑,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通過考核方式改革來提升教學實效性,實質也就是要通過改革實現(xiàn)“以考促教”和“以考促學”的有效結合。因此,作為手段的考核方式改革,其作用是否有效甚至關鍵,很可能不在于考核方式本身,而是來自于驅動考核方式變革的改革理念及其具體的實施,能否以點帶面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系統(tǒng)改革。
二、考核方式改革與教學實效性提升的實踐考察
考核方式改革,直接涉及考核的主體、類型、結構與手段。其中,考核主體主要指由誰來打分,關鍵是學生打分的權重;考核類型主要指考試還是考查,是開卷還是閉卷;考核結構主要指分數(shù)構成,包不包含過程性評價,具體考核指向與分數(shù)配比;考核手段主要是指常規(guī)筆試還是借助計算機與網(wǎng)絡方式實施,亦或是兩者的結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方式改革,首先就要明確上述問題的答案組合。近年諸高校開展的考核方式改革其相關案例研究,為文章探討考核方式改革舉措及其對教學實效性的影響,提供了積極的實踐支撐。
張振昶(2007)認為考核改革要以對“考試的內(nèi)容與方法是否體現(xiàn)教學目標”、“考試能否檢驗教學效果”和“考試是否促進了教改與學生學習”三個問題的反思為基礎,推進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結合。其中,由發(fā)言、作業(yè)與社會實踐報告構成的過程性評價或平時成績占40%,包含開卷與閉卷成績在內(nèi)的期末成績占60%[2]。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