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性報道特性探析|最符合廣播電視媒體特性的報道形式
發(fā)布時間:2020-02-15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摘要 本文認為,調查性報道的特性主要表現(xiàn)在五個方面:揭示性,相對獨立性、科學性,艱危性和顯著性。在五個特性中,揭示性和相對獨立性最重要,它們是調查性報道最基本的“形象識別標志”。
關鍵詞 調查性報道 特性 揭示性 獨立性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調查性報道是一種以揭示真相為宗旨的報道方式,是新聞工作者針對被掩蓋或者被忽視的損害公眾利益的行為以及社會問題,通過獨立,系統(tǒng)、科學、有針對性的調查而完成的報道方式,這種報道通常篇幅長、份量重、受到廣泛關注。
調查性報道是一種特殊的新聞報道方式,優(yōu)秀的調查性報道可以使一個媒體或者欄目聲名鵲起,《華盛頓郵報》如此,《南方周末》如此,《新聞調查》也是如此;對于新聞記者來說,調查性報道就是一塊能量巨大的磁石,它吸引著調查記者踏破鐵鞋、百轉千回。甚至甘愿冒生命危險。為什么調查性報道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和吸引力?關鍵在于它有著和一般新聞報道方式不同的特性。
一、揭示性
揭示就是使人看見原來不容易看出的事物。新聞是新近或者正在發(fā)生事實的報道,對于一般的新聞作品來說,它們的報道對象顯而易見,新聞記者只需要做一般的調查了解,然后進行記錄就可以了。調查性報道則不然。調查性報道的對象是“新聞背后的新聞”,而且這種新聞并不是一日了然,清晰可見的,這種新聞或者由于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被采訪對象極力掩蓋,或者由于客觀原因“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需要記者進行艱苦、系統(tǒng)的調查采訪,才能把事實真相揭示給新聞受眾。
2002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縱橫》記者對湖北省鄖西縣采訪,在經過這個縣的店子鎮(zhèn)太平寨時猛然發(fā)現(xiàn)公路旁邊陡峭的高山上躺著幾個巨大的白色水泥字:封禁治理。這時候,擺在記者面前的只是一種表象,通過調查采訪。記者了解到了許多內幕,比如為了造這幾個字。2000多名勞力每天從早上6點半開始干。一直要干到下午7點才能收工。四個字僅材料就花去了兩萬多元。比如不僅在一個鎮(zhèn),整個隕西縣都在造字,全縣造的300平方米以上規(guī)模的大字近100個,耗資幾十萬元和大量人力。比如個別鄉(xiāng)鎮(zhèn)為了造字。不惜毀壞原有的林地等等。這些內幕并不是顯而易見的。而是被當?shù)毓賳T有意掩蓋。比如記者在調查采訪過程中就受到了“特別關照”。當?shù)仡I導表面客氣實際強硬地要“請”記者到鄉(xiāng)政府“做客”。還提出把錄音放給他們聽一聽,看農民有沒有“說錯話”。當?shù)剞r民小聲提醒記者,“別讓鄉(xiāng)長把錄音收了去了”。為了避免麻煩、保護農民。記者趕快找借口溜出門去,沒想到當?shù)馗刹扛F迫不舍,記者被一直追到了漢汀邊,幸虧一首小渡船及時帶記者過了岸,記者才躲過“一劫”。這個例子就充分說明了調查性報道的揭示性。它要把新聞事件不為人所知尤其是被個人或者集團有意掩蓋的部分暴露出來,讓受眾不僅感受到新聞事件的淺層真實,還要了解新聞的深層真實。
二、相對獨立性
調查性報道的獨立性是指新聞記者獨立自主地進行報道,記者在采寫中可以更好地體現(xiàn)自己的主體意識。
在新聞報道過程中,許多新聞并不是記者通過獨立的采訪獲得的。例如,美國是最重視廣報(政府和企業(yè)通過自己的宣傳機構發(fā)布材料影響輿論)的國家。白宮和國務院每天一次,在規(guī)定的時間會見記者團,其他部、議會,都有定例會見。這樣,報紙上的新聞很多是來自官片發(fā)表的材料。
正如新聞學者麥康伯所說:“傳統(tǒng)新聞界對社會現(xiàn)象的報道方式可以稱為冰山理論,新聞媒介每天觀察地方社區(qū)及圖像,搜尋危險的信號,就像雷達在海面照射的冰山的頂端示警一樣,記者只能描述冰山的頂端,面對沉在海底的冰山的主要部分,未能注意,因此無法描述!币虼,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方式越來越受到受眾的批評,受眾不但想了解新聞表面的情況,還迫切地想要了解新聞發(fā)生的原因,新聞背后的內幕,尤其針對一些被利益集團掩蓋的事件,他們有更大的興趣,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必須獨立、自主地去挖掘和揭露新聞背后的故事。
調查性報道是一種不同的報道方式,它的一個顯著標志就是記者采訪的獨立性。著名學者羅伯特,格瑞斯強調,在調查性報道中,調查和收集材料必須是記者的原創(chuàng)行為,而不是另一個人或另一組織的調查行為。選題和采訪必須由新聞媒體獨自進行。比如美國《世界報》的女記者伊麗莎白?柯克倫為了調查瘋人院虐待患者的事實自己化裝成瘋子,潛入美國布萊克威爾島的瘋人院,最后以《瘋人院十天》為題揭露了醫(yī)院醫(yī)生虐待患者的事實。被譽為“中國首位連挑黑幫的記者”曾華鋒1999年只身深入虎穴,暗訪號稱南海第一殺手的曾卓海及其黑幫團伙的惡行,之后把暗訪到的內幕曝光并且和當?shù)鼐β?lián)手出擊,把一個橫行霸道七八年之久的黑幫團伙一舉打掉
上述伊麗莎白?柯克倫和曾華鋒的報道都是調查性報道,在這兩則報道中有一個鮮明的共同點就是記者的獨立性。記者首先獨立地獲得新聞線索,比如曾華鋒就是通過《南方都市報》設立的報料熱線獲得了新聞線索,而不是政法機構向記者提供的新聞線索或者上級部門安排的采訪報道。其次,記者的整個采訪過程是獨立的,伊麗莎白?柯克倫獨自混入了瘋人院,并且把自己裝扮成一個精神病患者,通過自己的體驗采訪和暗訪調查,掌握了大量證據,而曾華鋒首先找到受害者,了解大量黑幫團伙的犯罪事實,然后喬裝打扮,深入到現(xiàn)場和黑幫成員零距離接觸,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然后把犯罪黑幕曝光。有的學者把這兩名記者的采訪報道稱做是“打話老虎”,也就是個人或者集團侵犯公眾利益的行為或者犯罪事實還沒有被政府或者執(zhí)法部門發(fā)覺查處,而被新聞記者發(fā)現(xiàn)并且曝光,導致侵犯公眾利益的行為或者犯罪事實被制止和查處。
三、科學性
調查性報道不同于一般的報道,由于它題材的特殊性和影響的廣泛性,所以調查記者在采訪和報道過程中必須慎之又慎,要通過一套科學系統(tǒng)的新聞采訪方法來完成調查性報道。安徽大學的芮必峰、姜紅認為調查性報道之所以能夠產生轟動性的效果,并不是靠虛張聲勢來嚇人,而是通過客觀的、詳細而公正的調查來體現(xiàn)其威力。調查性報道的采訪與寫作都非常強調其科學性。它有一套利學的力法。
布蘭特?休斯頓、萊恩?布魯茲斯和史蒂夫?溫伯格寫過一本《調查記者手冊――文件、數(shù)據及技巧指南》,這本書中就給調查記者提供了一整套調查采訪的科學方法。比如在談到計算機輔助報道時,作者談到了計算機輔助報道的基本上具,計算機輔助報道培訓,如何尋找并且確定適用的數(shù)據庫,如何確定信源的位置和約見消息人士,找到消息人士的方式,以及如何建立自己的數(shù)據庫和應用自己手頭上的數(shù)據庫。
調查記者通過科學的采訪方法采制的新聞報道更加可信。美國有一個記者為了反映紐約市男女之間的心態(tài),曾經一連幾個星期混在紐約“百老匯”的人流里,偷聽別人的談話。他記下了174次談話的片斷,其中婦女之間交談涉及異 性的占44%,而男人之間的談話涉及異性的只占8%,根據這組數(shù)據,它就寫了一篇調查性報道。由于這篇報道是通過數(shù)據分析出來的,因此就十分可信。
四、艱危性
艱危就是艱難危險,對于調查性報道這個詞也十分適用。由于調查性報道主要是針對損害公眾利益的行為以及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展開的報道,而且這些行為或者問題被有意無意地遮蔽和掩蓋,所以這一類報道的采寫過程比較艱難,費時、費力、花費巨大,有時候調查記者甚至要面臨死亡的威脅。
首先,調查性報道是一場漫長艱辛的過程。上世紀80年代,美國《費城問訊報》記者畢辛格、彼德爾和圖爾斯基在花了3年時間,先后采訪二百多人后連續(xù)6天在《費城問訊報》頭版刊載調查性報道《法院的失序》,以數(shù)萬字的篇幅揭露了費城和賓夕法尼亞州各級法院的嚴重失序,深刻指出最大的癥結在于當?shù)氐姆ü龠x任制度,它為黨派政治毒化司法系統(tǒng)和阻礙相關改革打開了方便之門。從目前媒體內部管理機制看,國內很難有一家新聞媒體能夠止三名記者在三年時間里其他什么事情都不做,而僅僅去做一篇調查性報道,盡管這篇調查性報道會產生轟動性效應。
當然,并不是每一篇調查性報道都璺花費數(shù)年的時間,但是和絕大多數(shù)報道形式相比,調查性報道要花費更多時問。《新聞調查》制片人張潔認為,做調查性報道需要強大的物質基礎,因為做調查性報道,是要耗時耗力的,要有一流的人才儲備。正是調查性報道的這一特點,從2003年開始,《新聞調查》欄目組提出,《新聞調查》的最高目標就是一個月有一期有影響力的調查性報道。如果實現(xiàn)不了,就爭取兩個月一期或者一個季度一期。
另外,調查性報道有很多是對黑幕和丑聞的揭露,因此不僅采寫過程十分艱辛,就是在最后的刊發(fā)或者播出時也會遇到一些障礙。在西方國家,如果記者采寫的調查性報道觸動了大廣告商或者政府的利益。有很多是會被禁發(fā)的。在我國,毋庸置疑,隨著我國政治民主化、法制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輿論監(jiān)督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情況并不盡如人意。尤其是一些“個人或者小團體”常常從自己的利益背景出發(fā),為輿論監(jiān)督設置重重障礙!缎侣務{查》盡管是中央一級新聞媒體的拳頭欄目,仍然會遇到這樣的阻力,由于種種原因,《新聞調查》記者拍攝的一些節(jié)目無法正常播出。
其次,調查性報道的采訪過程是充滿危險的,這種危險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人身安全受到威脅;二是新聞官司逐年增多。
我國著名揭黑記者王克勤先后推出震驚海內外的《北京出租車業(yè)壟斷黑幕》、《蘭州證券黑市狂洗“股民”》、《公選“劣跡人”引曝黑幕》、《甘肅回收市場黑幕》等一系列揭黑性調查性報道。僅2001年一年在他的筆下送進監(jiān)獄的黑惡分子就達160多人。王克勤因此也得罪了很多人,經歷過許許多多生死劫難,最驚心動魄的是曾有黑社會組織懸賞500萬元要他的人頭。
據新華網消息,總部設在紐約的保護記者委員會2004年曾經公布了一組統(tǒng)計數(shù)字:2003年全球共有36名記者因上作的緣故被槍殺,與2002年的19人相比數(shù)字有較大增長。在這36人中,除13名記者在伊拉克戰(zhàn)爭中喪命外,在伊拉克之外的地區(qū),很多記者死于蓄意謀殺。大多數(shù)情況是因為他們的批評性報道招致的報復,其中在菲律賓有s名記者因揭露腐敗和有組織犯罪活動被殺害,哥倫比亞則有3名記者因為工作的緣故被打死。
調查記者經常遇到的另一個風險是新聞官司。比如2006年!兜谝回斀浫請蟆返膬擅浾咭驗橐黄P于富士康員工超時加班的報道,被臺灣首富郭臺銘所控制的富士康科技集團下屬公司以名譽侵權糾紛為由,提出索賠人民幣3000萬元,盡管最后雙力達成了和解,但是這一事件仍然給調查記者發(fā)出了危險的信號。
由于調查性報道的對象比較隱蔽,調查過程比較復雜,所以,調查性報道被稱為新聞官司中的“雷區(qū)”,調查性記者稍有不慎,就會陷入新聞官司的漩渦,而目前我國媒體涉及的新聞官司的勝訴率還不到20%。
五、顯著性
既然調查性報道是一種費力、費時、花費巨大、有時候記者要面臨巨大風險的報道,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記者對它趨之若鶩呢?筆者認為調查性報道產生的轟動效應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是新聞記者完成調查性報道后戴在脖子上的光環(huán)吸引著無數(shù)記者獻身于調查性報道。
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在經歷了22個月的艱苦調查后,終于揭開了“水門事件”的黑幕,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立刻成為了美國的英雄,成為了幫助美國度過噩夢時代的功臣,而關于“水門事件”的調查性報道也永遠載入了史冊,成為調查性報道的代表作。在美國新聞史中,有許多記者就是依靠調查性報道而獲得了普利策獎。例如,安德森因為揭露尼克松政府在印度一巴基斯坦戰(zhàn)爭期間的欺騙行為而獲得1972年普利策獎。格林領導《新聞日報》的一個特別調查組挖出了幾則重要報道,包括一則有關尼克松在佛羅里達州的社會關系的報道。里森斯領導《洛杉磯時報》調查組,由于發(fā)現(xiàn)了港幾委員會的腐敗而獲得普利策獎。沃爾付由于在《生活》雜志揭發(fā)有組織的犯罪而獲得普利策獎。
從2003年開始,《南方周末》每年都要舉辦一歡“致敬!中國傳媒”活動,對傳媒一年來的表現(xiàn)進行盤點。在得到致敬的報道中有很多帶有調查性報道的性質。比如2003年有《南方都市報》記者孫志剛的《被收容者孫志剛之死》、《財經》雜志朱曉超、曹海麗等人采寫的《SARS內幕》系列報道、《中國青年報》記者劉暢、柴繼軍的繁峙礦難系列報道;2004年有《新京報》羅昌平采寫的《湖南嘉禾縣拆遷引發(fā)一對姐妹同日離婚》、《東方早報》董小恒采寫的《阜陽“空殼奶粉”之禍》、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對西安寶馬彩票案的系列報道、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告》中的許多報道;2005年有聶樹斌、佘祥林冤案系列報道、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的《天價住院費》、《財經》雜志曹海麗、張帆的《致命禽流感》;2006年有新華社浙江分社對福建“桑美”臺風的調查報道、《財經》雜志胡潤峰等記者的調查性報道――《上海社保危險的投資》、眾多媒體對“欣弗事件”的調查報道;這些報道無一不是當時轟動一時的報道,許多報道成為了政府或者司法機構解決問題、查處案件的突破口,為中國的民主化、法制化進程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總之,調查性報道具備揭示性、相對獨立性、利學性、艱危性和顯著性5個特點,在這5個特點中,又以揭示性和相對獨立性最重要,它們是調查性報道的“形象識別標志”。
相關熱詞搜索:探析 特性 調查 調查性報道特性探析 調查性報道案例 調查性報道范文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