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多博物館很少收錄【德國三大博物館“啟蒙”中國】
發(fā)布時間:2020-02-15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德國三大博物館首次聯(lián)手展出了579件18至19世紀藝術大師的作品,向中國人輸出啟蒙運動的核心精神。 “孔子像怎么不見了?我們從外地來,還想合個影呢!”中國國家博物館北門聚集著許多游客,他們好奇地向工作人員詢問“失蹤”的孔子像到底去了哪里。
他們并不知道,身后的展廳里面正聚集著一群來自德國的啟蒙者――康德、萊辛、席勒……他們的思想和文化曾經(jīng)改變歐洲,當時的科學技術更是影響著世界。
重修過的國家博物館首次大展選擇“啟蒙之藝術”作為主題,來自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博物館、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繪畫收藏館三大博物館的共計579件作品,讓人們看到照亮歐洲的啟蒙之光。圍繞這一主題,歌德學院、墨卡托基金會等德國文化機構也將在2011年~2012年度集中帶來一系列戲劇、對話、沙龍、博物館教育等豐富的活動。
啟蒙的核心是重視人
展廳入口是一幅德國少女的畫像,這是來自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繪畫收藏館所收藏的一幅迪馬里所作《藝術家和他的女兒安東尼婭》!霸诖酥,只有國王或教皇才有可能得到這樣規(guī)格的畫像,在啟蒙時期,一個平凡的女孩也能平等地得到這樣的機會,只要藝術家本人想這樣創(chuàng)作!
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繪畫收藏館館長克勞斯?施恩克向《世界博覽》記者介紹說,啟蒙精神最核心的價值就在于重視人的價值。而此次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德國國寶”圍繞著這一主題分為九大主題:啟蒙時代的宮廷生活、科學的視野、歷史的誕生、他鄉(xiāng)與故鄉(xiāng)、愛與感傷、回歸自然、陰暗面、自我解放與公共領域。
而在這個框架下,三大博物館帶來了戈雅、弗雷德里希、庚斯博羅、荷加斯、皮拉內(nèi)西等等18~19世紀藝術大師的作品,種類則囊括油畫、版畫、透光畫、雕塑、家具、工藝品、服飾乃至珍貴的早期科學儀器。
德方負責策劃整個展覽,他們希望中國觀眾能從每一件藝術品中都能發(fā)現(xiàn),“啟蒙意味著人們的角色在社會中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這一時期能集中出現(xiàn)那么多的新東西,不管是繪畫、科技、家具、服裝還是人們的思想領域,都在發(fā)生變化。
當單個的人發(fā)生了變化,人們的集合體,小到家庭生活,大到公民社會,也都隨之進入了啟蒙時代。這次德國三大博物館帶來的展品很多都與家庭生活有關,藝術家們以溫情清新的筆觸展現(xiàn)當時市民階級家庭的生活細節(jié)與場景。
在“陰暗面”部分當中,藝術家們試圖描繪現(xiàn)實的殘酷真相。戈雅的畫作揭開戰(zhàn)爭和宗教迫害的殘酷,荷加斯的作品諷刺了當時社會階層之間的偏見。而在現(xiàn)實中,歐洲人向外擴展勢力給其他地區(qū)的人們帶來苦難,其中就包括中國。
德國最大的基金會――墨卡托基金會的董事長洛倫茨說:“我們在和中國同事交流時也坦言,啟蒙造成了歐洲在20世紀歷史上的黑暗一面!边@一點同樣也展現(xiàn)在技術發(fā)展對于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生存環(huán)境帶來的挑戰(zhàn)上。
啟蒙之藝術的組織者們希望給中國觀眾帶來的不僅是文物、藝術,還有思考與反思。
誰更有資格來“啟蒙”?
可現(xiàn)實往往事與愿違。在德國外長韋斯特維勒飛往北京揭開“啟蒙之藝術”大展開幕式的同時,德國媒體對此的批評聲已經(jīng)此起彼伏。
在他們看來,德國外交部為了這場“洋傳教”提供了800萬歐元(約合7000萬人民幣左右)并不值得。另外,是否應該與中國進行這一主題的對話也值得商榷。
而中國觀眾在排隊預約和花錢買票看完這場展覽之后,也有些糊涂,德國人究竟想要說些什么?他們是否有資格來中國“啟蒙”?
這需要回到策劃這一展覽的最初。為什么選擇“啟蒙時期”,這并非德方指定,而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專家所希望的。從中德雙方第一次敲定方案到2011年展覽最終亮相經(jīng)歷了整整十年。而對于德國的三個博物館來說,這樣大規(guī)模的合作在德國本土都從未有過,如何將各自的展品結合起來,串成主題并讓中國觀眾讀懂和接受,這都是由一些非常熟悉中國的漢學家把關的。
但是,漢學家所理解的中國似乎還與觀眾真正愿意接受的形式不同。對此,一位真正的“中國通”,在北京生活超過20年的德國人,原歌德學院(中國)總院長阿克曼向《世界博覽》記者講述了他對這兩點誤會的理解。
阿克曼認為,這幾位德國的博物館館長也有自己的“算盤”,為什么展覽命名為“啟蒙的藝術”而非“啟蒙時期的藝術”,“這表明他們意識到德國媒體和輿論界有何期待”。但是他們沒想到,特邀而來的80多位德國和其他國家的記者在開幕式和觀展之后,還是寫出批評不絕的文章。
外國媒體質(zhì)疑,展品和展覽方式都是絕對的高水準,但是卡斯帕?大衛(wèi)?弗里德里希創(chuàng)作的浪漫神秘風景、博伊斯的作品是否真正代表藝術中的啟蒙精神?而中國觀眾對他們的了解又有多少?展覽能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只有當觀賞者的知識和經(jīng)驗能夠與展覽內(nèi)容產(chǎn)生共鳴的時候,展覽才能發(fā)揮積極作用。但是啟蒙之藝術展既沒給中國觀眾提供結合自身知識的機會,也沒有訴諸其人生體驗。它讓參觀者看得一臉的茫然,然后又帶著一臉的茫然離去。
啟蒙更要消除偏見
什么是中國觀眾能感知與共鳴的“啟蒙之藝術”?當藝術成為教育工具時,它的首要條件是通俗易懂。相比注解較少的美術作品,文學和戲劇能將遙遠的18世紀德國人的生活場景帶到我們眼前。
2011年5月9日,德國古典劇作家萊辛的名劇《猶太人》在國家博物館劇場上演。兩名偽裝成猶太人的強盜妄圖襲擊一個堅定反猶的男爵,他們的行動卻在最后一刻被一位旅人破壞了。男爵欲以財富和自己的女兒報答這位旅人,但旅人告之其猶太人的身份并拒絕了答謝。男爵仇恨猶太民族的想法因此而變得荒謬可笑。
演出的形式是極簡的劇本朗誦配以演員的肢體動作,但是卻以輕松幽默、將懸念留到最后一刻的方式,講述了一個關于偏見與寬容的故事。如果把這個故事中的主角換為兩個國家、兩種文化、不同社會階層,也說得通。
相關熱詞搜索:三大 德國 啟蒙 德國三大博物館“啟蒙”中國 德國三大博物館群 德國三大博物館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