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新聞輿論史》看林語堂的古代輿論研究思想】 中國新聞輿論史林語堂
發(fā)布時間:2020-02-24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摘要】本文通過探討《中國新聞輿論史》的古代部分,分析林語堂在古代輿論研究中的特點及貢獻。林語堂并不旨在談論學理性的知識,而是通過對三個歷史時期輿論活動的分析,揭示了公眾與專制統(tǒng)治的斗爭和矛盾,并以史為鑒,面向現(xiàn)實的政治大局,影響群眾。
【關(guān)鍵字】林語堂 輿論活動 歌謠 古代輿論
林語堂的《中國新聞輿論史》是一部用英文寫成的著作,原名為A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China,于1936年由芝加哥大學出版,也是林語堂繼《吾國吾民》后在美國發(fā)表的第二本書。此書與他一貫幽默、閑適的作品風格不同,方漢奇曾把它歸為新聞史某一方面的專著,某一方面指的便是輿論方面了。
《中國新聞輿論史》分為兩大部分:古代社會的輿論發(fā)展和現(xiàn)代時期的新聞事業(yè)。書中的史料大多引自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在戈氏出錯的地方,林語堂也未做出更正,雖如方漢奇先生所講不是十分嚴謹,但仍有給人啟示的地方,從中也可以看到林語堂對中國輿論和新聞事業(yè)的看法。本文只涉及書中的第一部分,即古代部分,從中探討林語堂對中國古代輿論的獨特看法和研究貢獻。
一、林語堂以輿論活動為古代新聞研究的對象
作為一部書寫新聞輿論史的著作,自然要涉及古代的官報。林語堂在書中就有提到邸報的起始時代和刊載內(nèi)容,分析了其局限性和缺陷,并探討了古代報紙在漢、唐、宋時期的發(fā)展狀況。然而林語堂對這些知識性的內(nèi)容并沒有花費太多筆墨,他犀利地指出由于中國社會的特質(zhì)使得民眾對邸報的內(nèi)容沒有過多的期待,所以這些知識在他看來并不重要。方漢奇曾指出封建王朝的議論朝政之禁、誹謗大臣之禁等都和報刊有關(guān),然而這個扮演重要角色的古代報刊在林語堂的眼中并不是輿論的載體,也不能稱為民眾的耳目喉舌。因此他對古時的報紙并不感興趣。
林語堂的觀點是:若只用古代的官報來研究中國古代的輿論史是極不公正的。換而言之,他認為要探討中國古代的輿論,就要看到與輿論有關(guān)的事實,而不僅僅停留于淺層的報業(yè)問題;谶@種觀點,在《中國新聞輿論史》一書中,林語堂舉出了大量生動的事實,包括學生情愿活動的具體年代、人數(shù)變化、活動特點等等,由此來說明在中國歷史上存在由士大夫階級不斷進行著的輿論批評,這種民意與專制的斗爭才是林語堂研究古代新聞輿論的對象。
二、林語堂以古代歌謠為新聞事業(yè)的開端
林語堂對古代的歌謠是十分重視的,在書中專辟了一章來談論。他指出如果把文字出現(xiàn)前的“口頭新聞”也算做新聞,那么中國的新聞事業(yè)產(chǎn)生于歌謠,而不是散文這樣的文體。尹韻公就曾評價道這個看法“盡管有些牽強,但也不乏道理”。林語堂認為公眾批判的口頭形式早于文字形式,人們在對當權(quán)統(tǒng)治者和現(xiàn)狀思考時會情不自禁地產(chǎn)生批評,然而能阻止這種批判的審查制度并不存在,人們把對當朝的態(tài)度和看法編進歌謠里,要是再加入一點妙語或好的韻律,這些歌謠就會在民間口耳相傳,并且流傳很長時間。在論述這一點時,他舉出了大量民間歌謠和諷刺詩的例子,這些歌謠的主題從批評當朝政策到反對后黨人士,從富有幽默感的諷刺詩到談論婦女時尚的歌謠。林語堂想通過這些豐富的材料來證實,古時的歌謠里保存著大量對時事的評論,這些歌謠甚至會隨著人們評價的變化而變化,具有連續(xù)性。
民眾對于時事的意見、看法即是有效的公共批評,它們甚至比新聞更具有反映民意的功能。在《詩經(jīng)》中就有許多批評時事的諷刺詩,林語堂認為這些詩歌中的諷刺性并沒有得到重視,他指出《十月》這首詩除了對農(nóng)民四季生活的敘述,還包含著對統(tǒng)治階級的控訴。這樣的歌謠作為人們輿論的反映,在中國的公眾批評運動中廣泛流傳。
三、林語堂從外族進入中原前的三個時期描述古代輿論發(fā)展的走向
在《中國新聞輿論史》中,林語堂考察了中國歷史的輿論活動,但他所描述的古代輿論發(fā)展脈絡并沒有按照歷史進程依次進行,而是選擇異族勢力侵入中原前的三個時期來論述的。這三個時期分別是東漢時期的清議和學生運動、南宋在被元朝滅亡之前的學生請愿活動、滿人入主中原前的明朝東林黨運動。從時間的安排上看,林語堂在魏晉時期和宋朝之間跳過了唐代,在宋朝和明朝之間又省略了元朝,在明朝之后整個古代部分的討論就終止了,清朝的新聞輿論史不見了蹤影。然而從空間的關(guān)系來看,林語堂把這三次大規(guī)模的輿論活動作為一個具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體,在書中探明了不同朝代學生活動的差異性和共同點,異中求同,同中求通,在這種具有規(guī)律性的表述中,林語堂展現(xiàn)出了屬于自己的古代輿論觀點。
東漢時期政治上出現(xiàn)的問題在林語堂看來是出于生物學上的原因,即東漢時期的統(tǒng)治者壽命不長,大多數(shù)是短命的,宦官和外戚的專權(quán)暴政引起了學者和士人的不滿,他們發(fā)起了反抗運動。宋代的太學生運動和東漢時期有所不同,林語堂總結(jié)了三點差異性:第一,東漢的士大夫運動持續(xù)了三十年,而宋朝的太學生運動更為頻繁,持續(xù)了一個半世紀;第二,東漢士大夫運動主要是反對宦官虐政,而宋朝的運動是針對外來的政治威脅;第三,宋代的運動中沒有像東漢那樣有黨派團體參加,也沒有轉(zhuǎn)化為激烈動蕩的宮廷政變。到了明代輿論批評是以制度的形式出現(xiàn),御史前仆后繼地作戰(zhàn),以密集的形式上書請愿?偟膩碚f,以上三次輿論活動都是代表輿論的公眾與統(tǒng)治階級的斗爭,林語堂選取這三個時期的運動是為了讓讀者明白,公眾之所以會對國家事務表示出冷漠,是由于公民權(quán)利缺乏保障。
四、林語堂以歷史題材為當代現(xiàn)實的反映
雖然書中談論的是我國古代的新聞輿論史,但林語堂清楚地表明了自己以史為鑒的態(tài)度,在對宋朝請愿活動的篇章里他寫道:“我們之所以對這一時期特別感興趣,是因當時的政局、士人的運動和輿情,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今天的局面。這就是歷史研究的價值,它教我們以史為鑒,從過去中看到現(xiàn)在”;谶@種思想,林在述寫古代輿論活時總看似不經(jīng)意地聯(lián)系到了當代現(xiàn)實,如在談及明朝嚴厲的出版審查制度時,他就指出官方都認為讓百姓知道的越少越好,當代的治理者也如古代的統(tǒng)治者一樣。余英時先生曾評論道林語堂之所以會選擇“中國新聞輿論史”這樣一個題目是和他當時在中國爭取言論自由有密切的關(guān)系。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林語堂是用歷史題材為當代現(xiàn)實的反映,把從歷史中得到的經(jīng)驗教訓來抗衡當時國民黨政府的輿論專制。正如我們在書中看到,論及古代歌謠時,作者指出有很多針對國民黨的詩歌,雖未刊行出來,但卻在民間口口相傳。
林語堂把對現(xiàn)實的思考融入自己的古代輿論思想,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在面對國民黨的殘暴統(tǒng)治時并未能挺身而出,在面對內(nèi)心的矛盾時,他也不由地在書中表露出了自己的心聲:對于魏晉時期那些消極的“清談”者,可以對他們的自保行為給予原諒,“理解萬歲――在沒有憲法保護的情況下,僅僅對士人和批評家說一句‘不要怕,奮勇向前’,他們是不會對政治取積極態(tài)度的,沒有人會拿生命危險去冒犯統(tǒng)治者的”。最終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林語堂對于歷史、對于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即對中國古代新聞輿論史的研究是想證明,由于缺乏憲法保護,公眾自然地會對國家事務冷漠,只有得到了自由與法律的保護,人們活著有了更多的尊嚴和價值時,才會積極參與政治批評。
結(jié)語
林語堂在《中國新聞輿論史》的古代篇章里,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切入,對大量的史料做出了別有新意的運用,向我們展現(xiàn)了屬于他的古代輿論觀點。林語堂以史為鑒,通過對歷史的追尋,總結(jié)出了對現(xiàn)實的啟發(fā)意義,這也是他對古代輿論研究的閃耀之處,引人深思!
參考文獻
、俜綕h奇,《新聞史是歷史的科學》[A].《方漢奇文集》[C].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
②方漢奇,《中國封建社會言論出版禁令考》[A].《方漢奇文集》[C].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
、哿终Z堂:《中國新聞輿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芤嵐骸吨袊鞔侣剛鞑ナ贰穂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萦嘤r:《試論林語堂的海外著述》[A].《中國知識分子論》[C].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ㄗ髡撸合嫣洞髮W文學與新聞學院09級傳播學研究生)
責編:葉水茂
相關(guān)熱詞搜索:輿論 中國新聞 古代 從《中國新聞輿論史》看林語堂的古代輿論研究思想 林語堂的新聞輿論觀 中國新聞輿論史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