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之于腐。阂粋常被偷換的概念】 修電腦被偷換配件
發(fā)布時間:2020-03-06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雖然不能實證,但是通過一些傳說和考古,我們可以推斷:在一切還處于蒙昧狀態(tài)時,人類早期社會就已具有隱私意識。伊甸園的亞當和夏娃在蛇的誘惑下偷吃了禁果后,有了羞恥意識,不愿再赤身裸體去見上帝,就用樹葉編織的裙子來遮羞。在文明的進一步發(fā)展過程中,人們自覺和不自覺地將越來越多的有關個人的事務當成自己的事而不愿為他人所知曉。于是,隱私的觀念就逐漸正式進入人們的思維空間。可見,隱私的根源在于人們對于個人主義的態(tài)度。阿爾特曼從功能上定義,認為隱私是“個體或群體防范外來‘接觸’和干擾的一種保護觀念和機制”。就內容來說,隱私其實就是“不愿意為他人所知的所有個人事情”。但基于文化傳統(tǒng)和制度的差異,中西方對隱私理解有時候會出現(xiàn)不同的看法;谧陨砝娴目紤],一些中國官員眼中的隱私有偷換概念的嫌疑,正所謂此隱私非彼隱私。
隱私保護的制度差異
在中國歷史進程中,長期以來是忽視個人的,這是專制主義的基本意義。古代中國封建帝王的專制統(tǒng)治,造就了官員的高樓深院,回避肅靜,侯門深似海,平民難得接近官員,官員的私生活十分隱秘。
在封建集權制度下,官員是統(tǒng)治者,百姓是被統(tǒng)治者,官員鮮有民主意識,百姓和特權階層的利益被隔離開來。在如此政治背景下,官員的隱私更是百姓不敢議論的是非之地。封建等級制度對中國官場神秘色彩的形成影響極大,給官員貪腐創(chuàng)造了客觀條件。
魏晉時代門閥勢力的興起使封建等級制度登峰造極。門閥制度使得等級森嚴,士族庶族涇渭分明。等級森嚴,破壞了政治的正常運作機制,造成了社會空氣、政治空氣禁錮,各等級階層之間形成封閉體系,外界無法知道官員到底在做什么。在隱秘的官場氛圍中,官員的腐敗達到瘋狂的地步,腐敗的風氣在整個統(tǒng)治階級中蔓延。
根深蒂固的“為君者諱”的封建道德觀念,也讓官員的隱私腐敗披上神秘的面紗。“為尊者諱”在中國由來已久,孔夫子修訂的史書《春秋》,可算是古代在這方面的集大成者,稍后于《春秋》的《公羊傳》就說:“《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睍r光流逝幾千年,而“為尊者諱”至今仍未絕跡。不但官員的過錯可以粉飾遮掩,就連官員的個人資料也嚴加保密。
由于幾千年封建制度的影響,官員個人隱私權逐漸成為一塊神圣不可侵犯的封閉領地。官員封閉的隱私觀可以從圍墻看出一二,紫禁城、衙門、圍墻等等。南京大學政治學教授盛梅蘭指出,正是千百年來中國歷史的積淀,官員個人隱私成為一塊神秘的禁區(qū),使得官員的私生活蒙上一層濃厚的霧氣,也使得官員在個人隱私盾牌的保護下,小節(jié)不保,放浪形骸,釀成腐敗。
近代西方國家公職人員的隱私與中國官員的個人隱私相比,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到了近代,西方人將隱私與權力,隱私權與公共責任掛起鉤來,在法律制度上得到彰顯。西方官場的隱私腐敗丑聞為什么相對比較少,主要是西方世界有著幾百年民主法制觀念的熏陶,產生了以公開為基調的民主制度,遏制了隱私腐敗的發(fā)生。
在西方國家,政府官員享有隱私權,但要受到高于常人的一定限制。政府官員是社會公共事務的主持者和管理者,他個人的情況因此也不再是純粹的個人私事,而與社會利益、公共利益有著密切的關系,成為國家政治的一部分,大眾當然就有權知悉了解。
復旦大學社會研究所研究員王漢廷認為,美國的選官制度容易把資產階級中的優(yōu)秀分子推出,而把品行惡劣的人拒之于門外。美國的官員是通過選任制選舉出來的,而非上級任命的。就是說,官員必須得到大多數(shù)人認可。官員的個人經歷都必須對公眾公布,如果選舉者有不光彩的污點,就有可能失去民眾支持,就不可能當選。這種制度就會使人們意識到:你如果想當官,就必須從小夾起尾巴做人,就要注意個人隱私的良好表現(xiàn)。
馬克?吐溫的小說《競選州長》則把美國官場個人隱私披露到極致的地步。你想當州長嗎?你就得“脫光衣服”,在選民面前曝光,而競選的政敵則乘機把你的個人隱私抖出來在媒體上爆炒,把你羞辱得體無完膚,無地自容,最后不得不自動退出競選。這種揭老底的競選方式成為西方政界攻擊政敵屢試不爽的靈丹妙藥。雖然,相互攻訐,有時甚至是無中生有,人身攻擊,把十分嚴肅的競選變成互揭瘡疤的拳擊場,但這樣做至少有一點好處:行為不檢點的競選者很少能蒙混過關當上公職人員。
此隱私非彼隱私
1890年,美國法學家沃倫和布蘭代斯在《哈佛法學評論》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對隱私的權利》的著名論文,提出了公民隱私權應得到法律保護的原則和設想。自此以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有關隱私的文化和法律觀念逐漸向全世界擴散,幾乎成為討論隱私的唯一范式。
同人權一樣,隱私在各個國家也具有不同的概念。作為一種態(tài)度,隱私尤其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據(jù)《漢書?張敞傳》記載,京兆張敞“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嫵,有司以奏敞,上問之,對曰‘臣聞閨房之內,夫婦之私,有過于畫眉者’。帝悟,釋而不問”?梢姡谥袊糯驄D間的私事是隱私,是需要加以尊重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有隱私觀念的,只不過與西方有差異罷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強調保護的是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官員們的隱私,而不是百姓的隱私。西方國家更注重保護保護普通人的隱私,而對掌握公共權力的官員們的隱私保護則加以限制,是最低程度的保護。
現(xiàn)在,某些中國官員傾向于“師夷長技”來討論隱私,就在于看中了西方隱私觀念中濃厚的個人主義。歐美人士連見面打招呼問一聲“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里)?”都可能被視作侵犯了他人隱私。歐美社會認為諸如婚姻狀況、收入、信仰、業(yè)余愛好、性關系等等皆是他人不得隨意談論或可以知曉的事情。像前述張敞的經歷幾乎是不可能發(fā)生的。
而在中國,男女關系、工資獎金、家庭收入都屬于可以在公眾場合高談闊論的范疇。其實,對隱私的范圍界定應該說無涉價值判斷,而與歷史傳承有關。如果一個公職人員對傳統(tǒng)延續(xù)下來的隱私觀念如此反感,以至于脫離自己的“歷史人”的基礎,非得唱“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那他不是裝糊涂就是心里有鬼。畢竟,官員也屬于另一個層面上的公眾人物。包養(yǎng)情婦、奢侈揮霍、子女留學、性賄賂等等經常是中國普通人的談資。而隨意談論、家長里短的交流模式大大增加了腐敗問題的暴露幾率。中國腐敗官員對西方社會隱私觀念心向往之就可以理解了。
在以與國際接軌為時尚的當代中國,一些官員時不時刻意強調“隱私權是人權的一種,需要大力保護”的論調,是否給人以移花接木之感覺呢?從中國財產申報制度推行的艱難程度就可以看出,在中國某些官員的眼里,關于隱私的外延還是遠遠小于西方的。
在講以人為本的當今中國,的確要注意保護個人隱私,但那強調的應該是普通百姓的隱私,而公眾人物尤其是官員的隱私保護就應該另當別論。
走出隱私文化的誤區(qū)
中國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集體腐敗、行業(yè)腐敗以及官員個人腐敗與我們的群體隱私文化傳統(tǒng)有著莫大的關系。一個班子內部的買官賣官、貪污受賄是你知我知但是公眾不知。國有壟斷企業(yè)令人咂舌的薪金和福利只有業(yè)內人知曉,什么人能夠進入其中從業(yè)也是個謎團。群體隱私關涉群體利益,內部成員為維護其利益而三緘其口。貪官養(yǎng)情人、“包二奶”的事情就發(fā)生在身邊,而知情者就是沉默不語。藥價虛高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少見有行業(yè)人士出來揭露其關鍵。一些人唾棄或鄙視中國“落后”的隱私觀,但自身深陷其中卻渾然不覺,或者知而不談。
許多學者傾向于以文化傳統(tǒng)的獨特性來解釋腐敗,是為“文化成因論”。例如,許多美國學者認為,泰國的腐敗之所以要比英國嚴重得多,歸根結底是因為泰文化比英格蘭文化更容易助長腐敗。他們認為英國人從來就以一種現(xiàn)代性的態(tài)度看待法律和權利,而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化更看重地位、特權和人際關系。在這種文化中,人們比較容忍領導人濫用地位和特權。
隱私與公職人員的操守聯(lián)系在一起是近代才逐漸受到關注的問題。一個笑話講到,一個農民想象著自己當了皇帝能夠過上天天邊吃烤白薯邊曬太陽的“神仙日子”。不是這位農民老兄缺乏想象力,而是那個時代的群體隱私保護完全扼殺了另一個群體的意識覺醒。在中國,皇帝娶幾十個老婆不叫腐敗,那是文化。在幾百年前的英國,國王征稅事先要征得貴族們的同意,這也是文化。腐敗現(xiàn)象不是某種凝固的文化傳統(tǒng)的產物,而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侯門深似海既是說宦途難以預料,更是說中國古代官僚的群體隱私文化對于群體自身的維護,而對于其它階層的隔閡。在當時,這種群體隱私觀念與腐敗是扯不上關系的,因為這是文化,整個社會使然。
隱私其實與腐敗無涉,只不過是充任了作為工具的矛或盾。腐敗的公職人員需要利用隱私作為盾牌來保護自己,而打擊腐敗需要破除隱私這一虛假的保護傘。不管是百姓還是官員,個人隱私的空間是無法縮減的,重要的是劃清公與私、隱與彰的界限。公職人員因為公共責任而需要縮小個人的隱私邊界,已經形成了社會的共識,剩下的就是一個技術問題。即使我們的法律智慧還沒有成長到那一步,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也還有很好的道德價值判斷手段來祛除官員隱私這一對抗公權的“神話”――“君子坦蕩蕩”。
相關熱詞搜索:偷換 之于 腐敗 隱私之于腐。阂粋常被偷換的概念 隱私之于腐敗 隱私權成官員腐敗盾牌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