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哲學》教學初探
發(fā)布時間:2018-06-22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哲學是“人學”,哲學應當是充滿暖意的,貼近人的生活的,關心人,理解人,它的道理應當是循循善誘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拒人于千里之外。我們進行《生活與哲學》的教學,不是給誰講大道理,而是與學生共同進行精神層面的洗禮,自凈的過程。只不過我們傳導的是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有一位同事說過,“我的一生努力過的都一事無成,做成的事情都不是自己努力得來的”,這是一個人真實內(nèi)心的顯露,是學習哲學的人不能回避的話題,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不去關心,高高在上地講一堆道理不是哲學教學的本意,而是對真正哲學的歪曲與誤導。我們的內(nèi)心總是充滿困惑與迷茫,哲學就是從這些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中的矛盾產(chǎn)生發(fā)展的,哲學的學與教理應回歸它的本來。
高中生的生活充滿了矛盾,高中政治教師生活的世界也不是理想世界,而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界,教哲學的老師恰恰應當利用這些現(xiàn)成的素材,因勢利導,展開教學,展開哲學的思考,進行哲學的思辨,實現(xiàn)教學中生活的哲學化,哲學的生活化,使自己與學生在哲學的教與學中教學相長,并且用以指導各自的人生,滿足各自的精神需求,這才是《生活與哲學》這門課程教學的必由之路。
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求我們誠實處世,不能自欺欺人。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與意識辯證關系原理的根本要求。馬克思主義物質與意識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要努力實現(xiàn)主觀與客觀的一致。我們自己與學生就要按這個標準要求自己,不能滿嘴馬克思主義,而心口不一。一個人,一個老師,一個學生,只有做到老老實實做人,才能正確對待教與學中的問題,才能實事求是地評價各自的教與學。一個高中生,對待學習中的問題,不敢面對,甚至有不少老師對待問題的態(tài)度也是如此,有的老師自己在考試中參與作弊,為的是自己班級的學生取得一個好成績,結果帶來的是學生更加肆無忌憚地作弊,每次平時測驗,考試成績遙遙領先,老師與學生都沉浸于學校與家長的贊賞中悠然自得而不能自拔,更不愿捅破自己精心編織的幻想,一直到高考則是學生、家長、學校、老師的大失望,教訓慘痛。我們教學生學習哲學,不能教給他們追求真實、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那么再多的其他又有什么意義。所以說,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無論是教還是學,誠實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揚長避短;誠實面對自己的成績與問題,亡羊補牢,未為晚也。這是取得進步不可或缺的一步。
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求關注學生的成長。學生的成長一定是充滿曲折的,在不同的階段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有個人身體與心理的,有個人感情上的,有人際交往的,有生活上的,更多的是學習上的。有問題是正常的,沒有問題是不可能的,學生就是在出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中得到鍛煉、實現(xiàn)成長的,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點、發(fā)展觀點的體現(xiàn)。比如,對于高中生的早戀現(xiàn)象,教師怎么辦?哲學教師怎么辦?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處理學生的早戀是班主任的事情,與思想政治課教師無關,思想政治課教師的任務在于學科知識的傳授,殊不知,正是因為思想政治課教師這種脫離學生生活的哲學教學,使哲學對于普羅大眾,對于普通學子日益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缺乏活力的書本知識。哲學在高中階段要實現(xiàn)扎根于學生,扎根于生活,教師就必須使哲學教學生活化、社會化、世俗化。哲學教師的意義在于關注普通學生的情感世界、內(nèi)心矛盾沖突,在于和普通學生同呼吸共命運,為學生的精神生活提供食糧,為學生內(nèi)心的困惑提供指引。哪個少年不多情,哪個少女不懷春,歌德在《少年維特之煩惱》中寫道。愛情是人生最美好的東西。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的本質是社會性與自然性的統(tǒng)一,那么就要承認在高中階段男女學生之間互相產(chǎn)生愛慕之情的客觀必然性,而不是從主觀愿望出發(fā)否定一切。但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fā)展是由它的主要矛盾的發(fā)展決定的,在高中階段,事物的主要矛盾無疑是文化學習與升學的內(nèi)在矛盾,如果任由男女同學之間自然的好感發(fā)展下去,就勢必會干擾學習這個主要矛盾的解決。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同樣認為,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高中學習是需要全力以赴的,如果沉迷于花前月下那么就很有可能影響高中生的文化課學習,進而影響自己的遠大前途。所以不能孤立地看待高中階段學生的感情問題,它是一個相互制約的整體。
總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高中的教學,一定要回歸到貼近學生生活上來展開,一定要在整個過程中不忘關注學生的成長,這是一個基礎性的工作,然后在這個基礎上才談得上更高層次的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事實上,每當我們包括教師也好學生也好內(nèi)心充滿了矛盾,恰恰就是哲學教學的契機的出現(xiàn)。世界是物質的,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桀亡,個人的主觀努力只有在一定客觀條件下才能成功,這恰恰說明了世界的發(fā)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唯物主義的原理。
?誗編輯 郭小琴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