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日云:公民的政治人格特征
發(fā)布時間:2020-06-17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由臣民向公民的轉(zhuǎn)變不僅僅是一個法律名稱的變化,它意味著傳統(tǒng)政治人格向現(xiàn)代政治人格的轉(zhuǎn)變。我們有的人雖然享有公民的法律資格,但卻抱守著傳統(tǒng)的臣民意識,這樣的人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民。
那么,現(xiàn)代公民應該具備哪些人格特征呢?
(1)獨立。公民具有獨立的人格。他們擺脫了對傳統(tǒng)的血緣的、地域的、宗教的等社會關系的束縛,也不像臣民那樣,依附于君主和其他統(tǒng)治者,將命運交給他們?nèi)ブ。他不再盲目地服從外在的權威,依賴他人施與的雨露陽光。而是對事務做出自己的判斷,獨立地做出決定,獨立地承擔責任,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維護和爭取自己的權利。公民間的合作行為、集體行為,都是其中每個公民自愿的選擇。
每個公民都意識到自己的獨立性。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獨特的價值。在這個世界里,他是獨一無二的。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并不能否定他個人的價值,融入社會并沒有泯滅他與別人、與社會共同體的界限。
公民社會中沒有對于權力的崇拜,公民除了法律和公共權威外不服從其他的權威,也就是說,沒有對任何個人和集團的依附。人們在法律的規(guī)則下行事,只要沒有違反法律,就有自由,不受任何人、任何組織或政府的干預。所以公民對自己的行為的后果是能夠預期的。在這種制度下,公民的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其心靈比“臣民”開放。他們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依靠自己的理性思考來進行選擇,勇于接受新鮮事物,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造性。
。2)自治。公民是自治者,而臣民是受治者。臣民是家長制下的政治角色。他們被視為未長大的孩童,甚至是未斷乳的嬰兒,不了解自己的利益所在,要由別人來代表他們的利益,就像未成年的孩子要有一個監(jiān)護人一樣。他們不能管理自己的事務,要由別人來統(tǒng)治他們。如果他們想表達和維護自己的利益,則被視為對統(tǒng)治者權威的侵犯;
如果他們想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哪怕只是想有所參與,也被視為叛逆行為。
公民與此不同。作為個人,每個公民被視為長大成熟的人,有能力獨立地做出判斷和選擇,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能夠?qū)ψ约旱男袨樨撠煛K,公民自己的事務只要不涉及社會和他人,就由他自己決定,不需要他人干預。如果他人和政府進入公民個人生活的領域,則被視為侵犯了公民的個人權利。
公民集體的公共事務則由公民們集體決定。他們自己為自己制定規(guī)則,即法律,大家共同遵守;
他們共同選舉出掌握公共權力的政府,服從其領導。所以,公民既是統(tǒng)治者,又是被統(tǒng)治者。臣民服從一個外在的權威,以效忠于某個具體的個人或家族為美德。公民不是服從外在權威,而是服從自己的公共權威,以遵守法律和履行公民的義務為美德。如果不經(jīng)過公民自己的選擇而強加給他們一個權威,他們認為這是剝奪他們的自由,使他們成為奴隸,這是公民絕不能容忍的。容忍了這種狀況就不再是公民,而是臣民。這種公民集體的自治,在一個國家的層面上,就是民主。
(3)自尊。臣民沒有人的起碼尊嚴。在專制制度下,只允許統(tǒng)治者有尊嚴,臣民的尊嚴就是對統(tǒng)治者尊嚴的侵犯。專制制度就是將人不當人,使人不成為人,利用一切手段,摧毀臣民的尊嚴,使所有的人都成為軟骨動物,沒有人格地屈辱地活著。在這種制度下,即使臣民受到欺凌,也只能忍氣吞聲,唯唯諾諾。長期生活在專制制度下,無數(shù)次地受到欺侮,使臣民們已經(jīng)感覺麻木,習慣于屈辱地生活,養(yǎng)成怯懦、虛偽、卑賤的性格。
公民首先具有人的起碼尊嚴,不容侵犯。如果受到侵犯,他將誓死抗爭。他會有尊嚴地活著,有尊嚴地做事,做有尊嚴的事,也就是說他不做有損自己尊嚴的事,也不允許別人使其失去尊嚴。其次,公民還有作為國家共同體平等一員的尊嚴,即主人的尊嚴。雖然他接受命令,但他仍然是國家的主人;
雖然他服從領導,但他與領導者同樣是國家的公民;
他尊重他人的人格,也要求自己的人格受到他人的尊重。
。4)平等。臣民被貶為低賤的等級,特別是在統(tǒng)治者面前,臣民意識表現(xiàn)為自我貶損,“君尊臣卑”,上尊下卑,這是所有臣民的共識。對在上者,卑躬屈膝;
對在下者,則趾高氣揚。公民身份本身就意味著他是國家平等的一員,在公民所享受的基本權利方面,他與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公民意識就是主人意識、平等意識。作為公民,我們應該意識到,法律賦予了我們平等的權利。我們是主人,在這一點上,我們與所有其他人都是平等的。如果我們還是以自卑的觀念認識我們與官員、與政府、與其他人的關系,就是臣民意識,就是自己作賤自己。
。5)參與。臣民不是國家的主人,因而不關心國家事務。他們被排斥于公共事務之外,只專注于自己的私人事務。如果他參與了國家事務,那往往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為了統(tǒng)治者的利益;
或者是被動的參與,而不是主動的參與。所以臣民注定是自私的、冷漠的,缺少社會公德。公民是國家的主人,就應該承擔起主人的責任。國家公共事務就是公民自己的事務,國家的管理需要每個公民的參與。而公民個人的利益和要求,也只能通過自己的政治參與來表達,通過與其他公民合作來爭取。所以,公民的參與是積極的、主動的。在民主制度下,公民們善于與其他公民聯(lián)合起來,通過和平合法的方式影響政府立法和決策,表達他們的利益和要求;
通過將代表自己利益和要求的候選人選進政府的方式,來維護和申張自己的權利。這種做法在專制制度下被視為犯上作亂,但在民主制度下卻是受到鼓勵的行為。
。6)理性。臣民習慣于依附權力,受任性權力的支配,所以不能養(yǎng)成理性地思考和判斷問題的能力,也不能養(yǎng)成理性的行為方式。公民在理智上是成熟的人。他們能夠理智地、合乎邏輯地思考、判斷和行為,以克制、中庸、寬容、妥協(xié)為美德。在政治生活中,他不會采取情緒化的行動,而是理智的克制的行動,適可而止,不走極端。對其他人的意見和行為,能夠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而不是絕對化的態(tài)度。在利益和權力的競爭中,適時做出讓步,達成妥協(xié)。
本文節(jié)選自作者編著的《中國公民讀本》(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