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讀后感
發(fā)布時間:2020-07-15 來源: 疫情防控 點擊:
《長恨歌》讀后感
? ? ?《長恨歌》讀后感 1 ?
我似乎總是在寫一些總結性的東西,例如:電影觀后感、書籍讀后感、事件評論等等。難道我是一個喜歡說三道四的人?呵呵,笑談耳。
《長恨歌》,這本書讀了將近一個月,但是從朋友處借來已有半年之久。遲遲沒有讀起來,是因為這小說開頭過于怪異,似是白描的手法只講上海的瑣碎,沒有丁點兒故事情節(jié),直到有時間耐著性子讀下去才發(fā)覺它的與眾不同、別具一格。
整個小說開始的幾個小章節(jié)里,作者用盡繡花針般的筆法把上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瑣碎來了個淋漓盡致的展示。這展示還不是一般的展示,是用了電子顯微鏡來看的展示。如果把上海比喻成一個女人,作者以這女人身上的一個毛孔為基本出發(fā)點,向讀者做一種讓人感覺深入骨髓后再無法深入的介紹。王安憶只是白描,光這白描就已經讓人覺得勢不可擋,喘不過氣。
漸漸的故事才在舊上海農堂里的諸多瑣碎中蔓延開來。
《長》覺得是個悲劇,電影版的沒看過,不知道是不是悲劇的調調。上海的農堂里似乎就不了大快人心的愛情,凄迷哀怨的味道揮之不散。《花樣年華》就是例證。
《長》寫的是愛情還是一個女人?似乎兩者本是不可分離的,寫愛情離不開女人,寫女人不寫愛情也塑造不起來一個完整的女人。王琦瑤的悲劇是由于過于依賴的愛情造成的。雖然她看起來總是特別的獨立,可這獨立總是伴隨著一個又一個可依靠的愛情既男人的消失而誕生的。生活中的人也都是如此,伴隨一波又一波人的離開,自己的生活內容一茬接一茬的改變。
王琦瑤憑借選美一舉成名,而往后的生命軌跡也就由此確定,可以說,選美是個轉折點,沒有這個轉折點,以后的事情都不會發(fā)生。這是一連串因果反應鏈的第一節(jié),也是決定性的一節(jié)。這樣的轉折點,在每一個人的一生當中都存在。也許某一個選擇就決定了將來要走怎樣的路,遇到怎樣的人,發(fā)生怎樣的事。其實,之后的遇見都事偶然,無論對方是誰,彼此發(fā)生怎樣的糾纏都只是在轉折點之后,走上另一條路之后必然發(fā)生的事情當中的一個偶然。彼此都是偶然,他是你的偶然,你也是她的偶然。偶然碰在一起,都與之前某一個決定性的選擇有關。
雖然王安憶不是要講偶然,但這偶然也是生活中的道理。
當王琦瑤明白很多生活的道理之時已是春光不再之時。然而有些非比尋常經歷的人都具有一些常人不及的智慧,她就是憑這智慧在已經不再青春的年紀里青春了一兩把。只是后來的青春似乎更深沉、更沉重。
紅顏薄命,雖然王琦瑤死時已經紅顏不再,說薄命也有
牽強,但只因她死的太突然,太覺有普遍性所以還是要用了這個詞來形容。
有誰知道當時有多少個王琦瑤,又有多少個人如王琦瑤一樣死去呢。
王琦瑤就是一顆投入湖心的石子,開始的時候,人們?yōu)槟庆届坏臐i漪歡呼吶喊,待到風平波息時,所有人轉身離去,她則石落水底。
王安回憶講的是故事,能從故事里看到什么,只有看了才知道。
?《長恨歌》讀后感 2 ?
這首先要說上海灘,每每提到老上海,我又會第一個想起張愛玲。在近現代文學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女作家堪與張比肩。然而我是不喜張的,從張的文字中總會讀出太多的事故太多的人情,給我一種隱晦、枯燥、煩悶之感。里我讀到了張愛玲的影子,老上海的故事都發(fā)生在深深的弄堂里,發(fā)生在影子里,見不得人的。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上海,就是生活在燈紅酒綠與紙迷金醉里,活在飄泊中,活在奔波里。
王琦瑤就是在這個世界出場的,學生時代有兩個要好的知己,好到不好,因為男人,因為事故。吳佩珍離開的莫名其妙,蔣麗莉卻又走的太狠。當王琦瑤被程先生推上雜志封面,就注定了王的悲劇、自己的悲劇。競選上海小姐,滿足了她的虛榮心,架空了她的心,她的寂寞也是從此開始的,我想故事的最后,程先生是再明白不過了。遇見李主任是必
然的,社會使然。王選擇李主任既是主動也是被動的,李主任畢竟有那么多另女人心動的東西,而王更是要強要虛榮的,更重要的是她內心深處的寂寞與空乏。但我們不能不承認,他們之間是有愛的,那窗口的無數個等待,那遠處一次次的鳴笛聲,那一個人的愛絲麗公寓,蒼老了王琦瑤的青春,冷卻了王琦瑤的愛。李主任終歸是死了,空了王琦瑤,仿佛整個上海只剩王一個,從此連等待都沒有了。這也本是李主任要給的結局,他給不了她足夠的幸福,他有政務,他有家,他們永遠都不可能有果。
離開了上海,鄔橋似乎成了最美的地方,那時的王琦瑤應該是安靜的,如水的江南,恬淡到象山水畫,還有個可愛的阿二。如果王就將此生付在此間,也許沒有長恨了,最多是短恨或是憾失。然后她不屬于鄔橋,她已經是上海的一部分了,遲早要回去。
再次站在上海的街頭,我能想象到王琦瑤蒼桑與無助的樣子。到這里我已經讀不下去了,我不知道這個女人還會有怎樣的不幸。終于她還是跟康明遜睡在一張床上,她甚至沒對他報多少幻想了,誰會娶自己這樣一個女人呢?唯有長恨,唯有長恨。懷孕了,這個該死的逃開了,嫁禍給可憐的薩莎,那些個黑暗的日夜,那些個空房里的清冷。那些跟自己睡過說對自己好的男人都哪里去了!也許,男人的本質就是負心。在某一個時刻,王琦瑤心里是有恨的,但無論怎樣,無奈有之,嘆息最多。時過境遷,唯有嘆息一點。
后來,程先生,這個最癡心人的出現,帶給了她多少鮮
活的成份呢。長恨,唯有長恨,還是長恨。許多年有意無意的錯過,誤會了癡心人兒許多許多,看看落滿塵埃的相機,剝落陳舊的墻壁,曾經的王琦瑤、過去的程先生都已經不在,不再回來。這算不算一對苦命人?這是不是命苦的人生?長恨啊,唯有長恨!
時隔多日,重續(xù)此篇,讓人厭惡,也正應了的后半部分。專業(yè)評論家說王琦瑤死的唐突,我個人覺得程先生之死亦是如此。薇薇的描寫過多,阿二的結局也少了交代。貫穿故事始終的唯有王琦瑤,唯有老上海。
?《長恨歌》讀后感 3 ?
最近讀完兩本小說,長恨歌和活著,最初聽見長恨歌這本書是在得到 APP 上聽到的,因為我特別喜歡上海這個城市,所以對發(fā)生在上海的故事都特別感興趣,故事寫的是上海這所大都市從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滄海桑田的變遷,以及在這40 年中一個女人在這個城市中的情與愛,可憐、可悲又可嘆的飄搖的一生,文章以鴿子的視角去看整個城市,最后結尾的時候,也是以鴿子的視角收尾的,我想作者只所以要這么去以這個視角去講,1、可能覺得上海的變化太快,人都是不斷更替的,只有這群鴿子是這個城市不變的事物 2、或許希望在上海上海生活的人以后能像鴿子一樣自由吧,而不是身不由己 ?
故事的開頭把上海描述的非常的美麗,但是美麗中透露著壓抑,是壓抑中的美麗,在我看來主人公王琦瑤的性格決定了她后來的走向,剛開始她可以選擇去安安穩(wěn)穩(wěn)的嫁一個
好人家,要去爭上海小姐,她和命運斗,爭上了上海小姐的第三名,也可以選擇安安穩(wěn)穩(wěn)的生活,但是她選擇了去做李主任的情婦,和道德斗,李主任死后,隨著時代的變遷,她離開上海后又回到了上海,回到上海后和康明遜開始一段感情,因為康明遜家庭的緣故以及自身的故事,康明遜家人也不會同意,她拿出自己的所有資產交給康明遜,在我看來王琦瑤是真心的喜歡康明遜,康明遜最后還是離開了她,她還是在和命運和道德在斗爭,直到女兒微微出生后,和女兒微微斗,她的一輩子都在斗爭著,但是除了斗贏了上海 3 小姐一時的風光后,再也沒有斗贏過,一時的輝煌,一輩子的悲哀,最后被女兒朋友的男朋友為了金條而掐死她,一輩子就這么在斗爭中走完了,作者在這部小說里否定了女性靠幻想靠男性,依賴愛情來改變命運的觀念,女性的命運必須有自己來把握,依靠男性來改變命運只能是女性一廂情愿的不實際的幻想 ?
我看完之后舍不得放手,實在是太好看的一部小說,意猶未盡,上面的話這是我的一點理解 ?
活著應該大部分的人都讀過吧,我記得我小時候看的一部電視劇叫福貴,當時不知道這就是活著改編的,只知道這個人很命苦,現在看完小說,感觸更深了點,故事以第三者來傾聽福貴的故事,我在看書的時候幾次都想哭,最深的是第一個情節(jié)是有慶被抽血抽死的時候,第二個是苦根吃豆子死了的時候,第一次是福貴失去第一個親人的時候,第二個是福貴失去最后一個親人的時候,我覺得這個人的命怎么這
么苦,怎么這么難,福貴的生命里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最后只剩福貴和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小說寫的是考驗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我好好的理解了一下這句話,不管發(fā)生什么事情,都要樂觀的面對,活著就一切都是有希望的,活著就是希望,人要為了活著而活著。
很好的兩部小說,沒看過的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看完會有所感,有所想。
最后給大家再推薦一本書,王安憶的上海,對上海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長恨歌》讀后感 4 ?
王安憶的《長恨歌》30 萬字,我看完用了兩天。雖然是比較少有的能稱為文學作品的東西,但可讀性并不算強。文字華麗、擁擠而嘮叨,不順暢,轉彎抹角的。整篇故事晦暗曖昧,有點腐敗的氣息。故事的寫作手法很獨特。一點一點地描寫,逐漸連綴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象一個個珠子連成的項鏈。
讀后,總體感覺是一個對舊上海往昔情懷、情境的遙望和追憶,雖然描寫的是人物的經歷、命運,但這命運是滲透在背景中的,是給這背景作點綴的。就象開篇對弄堂的描寫——“站在一個至高點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壯觀的景象。它是這城市背景一樣的東西。街道和樓房凸現在它之上,是一些點和線,而它則是中國畫中稱為皴法的那類筆觸,是將空白填滿的。”主人公王琦瑤曲曲折折的命運便在對往日上
海灘文明的描繪中,一步步展開來。故事時間跨越半個世紀,從琦瑤豆蔻年華開始,一直到她 60 多歲被害至死止。
感覺主人公王琦瑤寫得并不可愛,一個 20 年代舊上海的小女子,正當好年華的時候,因命運的緣故輝煌了一次,然后,就墮入無邊的黑暗中。仿佛莫泊桑的小說《項鏈》里的路瓦栽夫人。
書中人物不多,都是琦瑤的女朋友和男朋友,及琦瑤的女兒的女朋友男朋友。也不看重歷史背景,只是在走女人的心路。
琦瑤的幾個男人,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遜、老克臘、薩沙。除了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程先生,其余的都辜負了她。她便在這辜負中坦然地做著女人,最后死于謀財害命。由此畫了句號。
琦瑤 16 歲競選上海小姐后,被李主任看中,做了李主任的情婦,李是軍政界要員,不久死于飛機失事;程先生是琦瑤的仰慕者,追隨琦瑤終生;康明遜是個顧首顧尾的紈绔子弟,給了琦瑤一段沒希望的感情,始亂終棄;老克臘是琦瑤女兒一代的男人,給了琦瑤愛的希望,也導致了她的死。
人物刻畫最成功的,倒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配角李主任。血肉豐滿、躍然紙上。“在女人的事情上,李主任總是當機立斷,不拖延,也不迂回,直接切入正題的。是權力使然,也是人生苦短。” ?
“李主任上了車坐在她身邊,身材雖不高大,可那威嚴的姿態(tài),卻有一股令人敬畏的氣勢。李主任是權力的象征,
是不由分說,說一不二的意志,唯有服從和聽命。” ?
“李主任并不問王琦瑤愛吃什么,可點的菜全是王琦瑤的喜愛,是精通女人口味的。” ?
琦瑤是恬靜美麗的,也是堅強的,她的堅強體現在她作為一個女人的命運的不掙扎、不抱怨、坦然承受,以及對生命中男性的溫柔和體諒。
《長恨歌》里的愛情也是影影綽綽若有若無。似乎只有程先生對琦瑤的愛情是實打實的。如果說王安憶與張愛玲相像,可能就是描寫感情態(tài)度上的相似了。細致入微的冷靜客觀,甚至本應該驚心動魄的激情都是冒著冷氣的。
?《長恨歌》讀后感 5 ?
這段時間閑來無事,有想著自己要進步,對自己家里的書沒有興趣,自己也沒有什么書可讀。于是,就向同事找了借了幾本,真是書非借不能讀的緣故,書還沒有讀完就想著寫一點讀書的感受。
《長恨歌》是小說家王安憶先生寫的。我以前似乎聽說這個人的名字,但是一點都不知道這個人是做什么呢?認識還是從去年開始,確切的說應該說是知道。去年,也是在無聊的時候,就在淘寶網上搜索有什么熱銷的書可看。發(fā)現王安憶還挺熱的,查了寫的《王安憶小說講演稿》非常暢銷,就買了一本回來拜讀。每次閱讀,都是中午休息的時候,由于是夏天午休時間比較長,我這樣的人又睡不著的,就只好在休息室看書,斷斷續(xù)續(xù)的也看完了,只是沒有多少想法,也懶的去動手去記憶點什么,以至于現在的印象還是限于書
名和書里大概是講些什么的了。
《長恨歌》我也是斷斷續(xù)續(xù)中閱讀的,一個多星期了還沒看完。開始,我對書中講些什么并不清楚,書上也沒有內容簡介,開始就是目錄,第一部,第二部的,每部里面都是若干個詞,象弄堂,流言,三小姐等之類的,中間用個圓點分開,以示區(qū)別,沒有表注頁碼。在開始也盡是描寫上海弄堂的情形和王琦瑤是千萬個上海普通女孩中的一個,以至于我開始看的時候不知道長篇小說,還以為是散文集呢?看到中間的時候突然看到出現了章,也還以為書里弄錯了,翻翻目錄并沒有幾章這樣的說法,只有幾第幾部,當然后來就沒有深究,沒心沒肺的讀了下去。
開始的情節(jié)也不怎么感人和扣人心弦,我也只是平淡的閱讀著。描述的老上海的情形,只覺得句子很短,讀起來不費力氣,但是也算不上十分的流暢。給人的感覺是文字特別的細膩,描述的事物有特別的貼切和真實,仿佛事物就在眼前,文字也都是些稀松平常的文字,感覺經過作者的組合就變的有意義起來,給人一舒服的感覺。
書中講的是上海一個女孩子王琦瑤的故事,大概是從他讀初中這樣的學校開始講起,他是一個快樂、有點追求、有一點不與眾不同的女孩。他有個好朋友叫做吳佩真,兩個人因為某中關系而非常的要好,用書中的話將就是兩個人都在對方里看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以至可以維護他們的關系十分的平衡。有點象兩只刺猬保持適當距離取暖一樣的道理。就這樣,她們兩個快樂的生活著、交往著。吳佩珍有個表哥
在當時的電影制片廠工作,說是個工作,其實就是一個打掃垃圾的。但是,由于每次去吳佩珍都穿一件制服似衣服,有能吹上幾句,把工作說的’如何的有趣和能見到明星等等,總是能吸引少女的心思,贏得她們的好感。在若干次的邀請下,吳佩珍去了一次攝影基地,但是并沒有什么好感。但是,也算是個不小的收獲吧。
?《長恨歌》讀后感 6 ?
——“君黃舞,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 ?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一代明主李隆基對已逝愛妃的思念,如深秋濃霧久久揮散不去。孰不知“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也許天生麗質的楊家女——玉環(huán)自己也不曾想到會“一朝選在君王側”。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在勾心斗角,明爭暗奪的深宮后院,她艷壓群芳,“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是其美貌的寫照。
古來君王,幾不好色?對這位絕世佳人,李隆基自然寵愛有加。“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不僅如此,古往今來,多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現象,楊玉環(huán)的得寵使楊家人直搖扶上,一路高升。白居易形容之“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這般厚待無疑讓很多人既羨慕又眼紅,“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反生女”,由此可見,楊玉環(huán)在后宮所承思澤之程度。
但世事難測,命運的航帆不會總是長風破浪。“九重城闕煙塵土,千乘萬騎西南行”,在亂世之中,紅顏成為戰(zhàn)爭
的犧牲品。“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面對國家危難,為了振奮軍心歷史上演了一幕“君王掩面救不得,因看血淚相和流”的悲劇。絕世佳人香消玉殞,落得“花鈿委地無人收”的悲慘境地,而最后得到了不是世人的同情與憐憫,卻是“紅顏渦水”的千古罵名。
今讀玉環(huán),不禁生出“自古紅顏多薄命”的感慨。歷史上成為犧牲品的女人又何止玉環(huán)一人?陳圓圓,李師師不都是嗎?在歌舞升平的年代,她們是君王的愛妃,一旦國家陷入危難,她們便成了戰(zhàn)爭的“禍端”,君王棄之如敝帚,百姓視之如災星。天堂與地獄的巨大落差摧殘不了她們美麗的容顏,卻在她們的心靈留下一聲深深的疤——難以翕合。
這對她們來說似乎太不公平,不是嗎?她們只是一群柔弱的女人,沒有武則天的野心,沒有胡承華的惡毒,沒有賈南風的霸道……她們是想有人寵,有人愛,因為她們是女人。也許一切都沒有錯,錯只錯在寵愛她們的人是君王而不是平民。但那能怪她們嗎?她們原本只是花園中的玫瑰,春天的時候,自然地盡情開放,無比嬌艷。如果此時一個貴人路過于此。驚艷于玫瑰的美麗,最終經不住誘惑伸手去摘。不小心被刺了一下,難道那是玫瑰的錯嗎?它就應該為此而受到踐踏嗎?不,不能!我們不能將貴人的受傷歸罪于玫瑰,就像我們不能將一個朝代的衰亡歸罪于一個女人一樣。因為有緣花開而無緣花謝的玫瑰才是整場“邂逅”中最大的受害者。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美人雖逝,但我想馬嵬坡的上空,定有一縷香魂縈繞,訴說著無盡哀傷。
“天長地久有盡時,此恨綿綿無絕期”,對玉環(huán)來說,無絕期的是一腔幽怨。
?《長恨歌》讀后感 7 ?
老上海的模樣,好像被時光沉淀在人們的心頭,模糊但卻有跡可循。那輪廓就像一面古老的銅鏡,一絲一毫都是那個時代的人們所造,歷經滄桑,但卻永不消逝。
王安憶筆下的老上海,像一幅素描畫。弄堂,流言,閨閣,鴿子……“點”與“線”的完美結合,在那“點”與“線”中間的,便是我們的主人公:王琦瑤。讀罷全書,感覺她是那個時代的名片,一生都刻著上海的印記,好的與不好的,統統在上面,就像作者說的“她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兒”。
四十年的風云變幻,帶給王琦瑤的是人生的由盛到衰。還真是應了書中那句“年華是好年華,卻是經不得數的”。數著數著,就流逝了。作為大上海時代的交際花,王琦瑤也曾風光過,只是這風光,是搭進她的一生換來的。她一生中有過好幾個男人,但傾其所有愛情的恐怕只有那個叫康明遜的男人了,盡管這個男的給不了她想要的。作者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但他依然有著一個盡人皆知的名字:負心漢。在王琦瑤本已繁華褪盡的人生里,他踩上了最重的“一腳”。
書里的程先生,是唯一沒能走進王琦瑤的愛情世界,但卻對她始終如一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男人。他是“文革”的犧牲品,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但他對王琦瑤的愛情卻是讓人感動。
“他說他其實早就明白這個道理,并且想好就做個知己知彼的朋友,也不枉為一世人生;可這人和人在一起,
就有些像古話說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要說沒有進一步的愿望是不真實的,要進又進不了的時候,看來就只得退了”。這是程先生的原話,只可惜,他這一退就退出了整個世界。
平安里,我覺得是那個時代不一樣的弄堂。除了小孩的哭鬧聲,大人的爭吵聲,“天干物燥,小心火燭”的打更聲,誰家窗臺東西的掉落聲,窗戶里的麻將聲,還有像王琦瑤一樣的已經退到時代角落里的心?伤窃谏虾#脑僭趺措[忍,也還是無法掩飾她對那個時代的渴望。總想抓住繁華的尾巴,卻在平安里寧靜度日,那是一種怎樣復雜的心? ?
對江南水鄉(xiāng)有一種強烈的向往,所以書中讓我沉醉的不是作者筆下的上海弄堂,而是王琦瑤外婆的家——鄔橋。江南的水道,水上是橋,霧里的梔子花,整齊長長的屋檐,細雨中的炊煙……就像作者說的,這種小鎮(zhèn)講的是空和凈。仿佛能給人一種現世的安穩(wěn)。鄔橋的阿二,不知道為什么作者沒有交代他最后的結局。但他那個獨特的想法卻一直讓我難以忘懷:他覺著自己那世界裁剩的邊角料,裁又沒裁好,身子裁在這里,心卻裁在了那里。
張愛玲筆下的老上海,老上海中的女人,字里行間都有一種徹骨的荒涼。而王安憶在這部《長恨歌》里的語言卻像要把現實血淋淋地解剖在你面前,有種異常的冷靜,還伴著哀傷,不時讓人在感嘆無奈的同時還有種恐懼感。王琦瑤最后死在一個竊賊手里,結局總覺得有點突然,更準確地說,是有點倉促。
繁華伴險惡,清淡得康寧。大上海的年華確是經不得數
的啊! ?《長恨歌》讀后感 8 ?
一、開場:誤入凡間一精靈 ?
碧波蕩漾的淥水,環(huán)抱著飛檐斗拱,文彩輝煌的沉香亭,沉醉的太白大筆一揮,梨園女伶的歌聲便穿云裂石,美艷的宮娥翩翩起舞,吳帶當風。這是獨屬大唐的盛世之音,天寶時代的繁華魅影。
鏡頭微轉,水汽氤氳中,“出浴太真冰作影”,誤入凡間一精靈。那匆匆的一瞥,便盲了他今生的每一眼。
二、發(fā)展:無法承受的愛情之重 ?
過去的他,也許真的是孤獨吧!縱然貴居萬人之上,坐擁佳麗三千,可愈聽得塵世喧囂,愈覺那些溫暖與己無關,沾染著別人的熱鬧,只更襯得自己形單影只。直到她——那個精靈一樣的女子,她讓他覺得,自己的?不再滄桑漂泊。于是,他忘記一切、不顧一切地愛她。愛是有理由辜負全世界的——只是,多么可笑,唯獨擁有一切的他,沒有這樣的資格!可他還是順遂了自己的心,讓愛情的光環(huán)無比燦爛,燦爛到光環(huán)之外那些攀龍附鳳的猢猻們已悄然地貪婪地爬向了名利場的頂端。葬禮的號角夾雜在夜夜笙歌中,是否有人聽到? ?
也許多年后他會明了:當年愚笨如他們,從不懂得將幸福吝嗇些支配,憑著任性肆意揮霍,直到兩手空空,物是人非。
三、高潮:一場盛大的逃離
所有的浪漫終于在叛軍的鐵蹄聲中被無情地撕碎,他們終于為這一場華麗而奢靡的愛情付出了代價。由遠及近的漁陽鼙鼓,輕易地踐踏著一個王朝的光榮與驕傲。從此,霓裳如何映羽衣,南國荔枝無佳人。紅顏,何其自然地成了“禍水”!面對不發(fā)的六軍,面對他的愁容,她輕扯嘴角,要多冷血才會忍心讓早已青絲變白發(fā)的他更添愁霜呢?纖纖素手執(zhí)起那束殘忍的白綾,也許,在身體凋零前,?就已一寸一寸被凌遲。
那一次是七夕吧,他說,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縱是那天,他也沒有如此不安過。
四、沒有結局的結局 ?
后來的后來,他不記得了。似乎,那日后,全世界都已劇終。
哪里有什么海外仙山呢,不過是他心甘情愿地蜷縮在回憶里編造的一個又一個傳說罷了,他不依不饒地緊緊抓住那些只會讓他難過的往事,一遍又一遍地敷衍自己罷了。
他說,她是值得他用一生去觀望的煙花。他說,余生,用來忘記她。
他一定不會知道,千年后會有一首歌告訴他,煙花易冷,會有一首歌告訴他,雨紛紛時,舊故里,只有草木深。
他只知道,沒有她,愛不像愛! ?
后記 ?
我不想把《長恨歌》絲絲入扣地分析成一首政治諷喻詩。在我看來,《長恨歌》更像是一部愛情史詩電影,詩人便是
那技藝不凡的導演,在他的執(zhí)導下,只有愛,是永遠不會被遺忘的。
?《長恨歌》讀后感 9 ?
看完小說,我還是沒能明白,這部小說為何要叫《長恨歌》。因為它不過寫了一個人的一生罷了,不過展現了上海的三個時代罷了,它為何要叫《長恨歌》? ?
無論為何這樣叫法,我還是時時看到驚異的語句,一絲小小的針刺,觸動神經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卻不知為何而嘆。
整站讀完,我發(fā)現了一個不完滿的人生。或許,因為書中所有的人都沒有一個完滿的人生,所以應該長恨罷。不論是這個當年的選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個有權有勢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還是那個與她曾經相識相遇并愛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還是那個處處都是有著面子的卻獨獨沒有情愛的嚴家?guī)熌福贿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滿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與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樣?恩與義,情與愛,你要哪一樣?結發(fā)夫妻多是恩與義,卻最少情與愛,可以舉案齊眉、百頭到老,卻也會是路是路,橋是橋。妻子當然還是放在家中的,是為了面子的考慮。情愛也還是要的,假如不是因為中國社會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會是合法的。
命運總是不由著自己主張的。弱小者,如王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來成全人生。對于一切的命運,只是堅忍的自衛(wèi),別無它法。曾經繁華一夢,以為終身有靠,原來最后可
以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給她的幾塊金條。她守著那幾塊金條,守到了老,沒想到最后卻為它送了命。強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權有勢,呼風喚雨,名利場中刀山火海,欺瞞壓詐,睡不踏實,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張著別人的命運的人,也主張了王小姐的命運,結果還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運之手,主張著他的命運。書中安排飛機出事,他入土為安了。他的命運原來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張。留下的王小姐在風雨人生中漫度著時光。
命運也許根本就是命運,是誰也不能主張的。繁華后面原來是更大的落寂,人事之間的安排也不總是恰到好處的,總是錯著位,從開始就錯起,一直就只得這樣錯下去,錯到后面成了長恨了。
我不知道我讀懂這本書沒有,只是驚異其中的一些句子,還有整站書讀完的悵然。寫的是上海,也現的是上海,所以還是有著生活的氣息,雖然作者寫得很繁華,但是其實讀到后面我只在為著書中的人物著急了。這件事,這樣安排應該多么好啊,那件事,為何這樣發(fā)展。
漸漸地明白了長恨歌的意思。因為人生本就是這樣,并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它不是你安排,也不是我安排,所以,只會是錯著走,難道不是長恨嗎?好象除了嘆氣,就只得長恨了。
?《長恨歌》讀后感 10 ?
讀書一定要讀完,不然你不會讀到書的精髓,讀到書的精華。就像小時候讀《水滸》,讀的時候十分的吃力,捏著
鼻子讀下去,有一種要死的感覺,但是讀到最后,讀到李逵戰(zhàn)死沙場依然對宋江大哥哥忠心耿耿的時候,幼小心靈突然有了一種震撼,一種凄涼人生,悲哀英雄的郁悶在心中流動,由此開始對水滸有了不同印象,從而重讀水滸,再讀水滸的時候感情開始夾雜其中,開始可以欣賞到其中的妙處。
《長恨歌》讀的過程也是有種憋氣的感覺,讀起來十分的不爽快。書中處處存在著張愛玲的影子,對語言的雕刻,對劇情的設計,伏筆,對不相干內容的極盡詳盡的描述,當然我慵懶昏睡。盡管這樣,還是堅持著著讀完,卻沒有預期的效果,在一種匪夷所思,甚至猥褻的情形下結束了整篇文章,讓人有一種不爽快,不痛快,也可以說不理解地感覺。
解放前的上海對于我們來說相當的遙遠,也許這也是無法了解作者對舊上海雕花般的描述。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時代,而這個時代對于經歷過他的人來說可能是刻骨銘心。故事的劇情就是從舊上海的繁華開始寫起。四十年代,還是中學生的王琦瑤被選為“上海小姐”,從此開始命運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員的“金絲雀”從少女變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員遇難,王琦瑤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內心的情感潮水卻從未平息。與幾個男人的復雜關系,想來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瑤難逃劫數,與女兒的男同學發(fā)生畸形戀,最終被失手殺死,命喪黃泉。
書中充滿了復雜而又模棱兩可的描述,故事情節(jié)缺少根基,人物性格特點不清晰,文章圍繞主人公進行描寫,過分
強調主人公的特點,結果性格特點均沒有表現出來。故事情節(jié)也有點半信半疑,年過 50 的人與 20 余歲的人保持著一種曖昧的關系,并因此讓主人公結束了生命,讓人哭笑不得。堂而皇之,狗肉上了大席。王琦瑤和女兒在一起的情節(jié),比如相互嫉妒,就像一對姐妹一樣,也讓人難以理解,這樣的事情怎會發(fā)生在一對母女身上? ?
書中彌漫了張愛玲的文學氣息。然而卻沒有達到張愛玲對文字,對情節(jié)的把握。整個人就像真的經歷過了一次人生般的。盡管也是描寫了一段舊時代愛情故事,但又不是一味沉迷在男歡女愛的主題里,她很冷靜,很敏感,她的特點是很會講故事。書中對愛情的曲折與深刻用恰當的文字描述了出來,讓人嘆為觀止?上ПУ氖,《長恨歌》把張愛玲當作跟懷舊、泡吧一樣,成為一種故作的姿態(tài)了。所以盡管《長恨歌》也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并且對舊上海繁華及弄堂的裝飾進行了極致的描述,使對此感興趣的讀者興奮不已,但對我們這些不喜歡“花言巧語”的讀者來說確是一種折磨。故事情節(jié)匪夷所思,人物描寫不鮮明,性格特點不明顯,甚至對主人公心理特點在讀完后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把握,不是為該書的一大缺陷。
讀完《長恨歌》不免心中有一種擔心的感覺,是不是自己的能力存在問題,從而無法很好把握文章的內在與主旨,從而寫下本文以做拋磚引玉用。
?s(“content_relate”); ?
熱點文章閱讀